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目的对冷却猪肉中腐败微生物进行鉴定,研究其在0~4℃条件下贮藏时的消长规律。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冷却猪肉中的腐败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利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出11株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肠杆菌4株,假单胞菌1株,热杀索丝菌1株,不动杆菌1株,乳酸菌2株,葡萄球菌2株。冷却猪肉中腐败微生物初始菌相结构为:热杀索丝菌54.9%,肠杆菌科8.7%,假单胞菌属3.6%,乳酸菌属29.5%,葡萄球菌/微球菌0.6%,霉菌/酵母菌2.7%。在0~4℃条件下贮藏时,热杀索丝菌、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是冷却猪肉中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在菌相结构中的比例增长最高,特别是假单胞菌属的数量增长最快。结论鉴定出了冷却猪肉中的主要腐败微生物,确定了其初始菌相和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2.
《肉类研究》2015,(4):6-9
目的:分析云南牛干巴加工过程中产生物胺的微生物的消长规律。方法: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牛干巴,并于腌制前、腌制中期、腌制后期、成熟1个月、成熟2个月及成熟3个月取样,用选择性培养基对菌落总数和产生物胺微生物:乳酸菌、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菌落计数。结果:菌落总数在加工过程中先增加后减少,在成熟1个月时达到最大值;乳酸菌、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细菌的数量在加工过程中先增加后减少;其中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细菌的数量在腌制后期达到最大值,乳酸菌的数量在成熟1个月达到最大值。结论:从数量上来说,乳酸菌是牛干巴加工中的优势菌。  相似文献   

3.
冷却羊肉中腐败菌的分离、初步鉴定与初始菌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冷却羊肉中分离和初步鉴定出乳杆菌2株、热死环丝菌2株、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各3株,葡萄球菌属和酵母菌各1株。假单胞菌属、乳酸菌、葡萄球菌和微球菌、肠杆菌科、热死环丝菌是构成该地区冷却羊肉中主要微生物。假单胞菌属是该地区冷却羊肉中主要优势菌,其数量对数平均值与细菌总数的对数平均值相当。  相似文献   

4.
新疆塔城地区冷却羊肉初始腐败菌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新疆塔城区冷却羊内中分离和初步鉴定出乳杆菌2株、热死环丝菌2株、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各3株,葡萄球菌属和酵母菌各1株.假单胞菌属、乳酸菌、葡萄球菌和微球菌、肠杆菌科、热死环丝菌是构成该地区冷却羊肉中的主要微生物.假单胞菌属是该地区冷却羊肉中主要优势菌,其数量对数平均值与细菌总数的对数平均值相当.  相似文献   

5.
冷却猪肉分别采取真空包装、CO-MAP(CO+CO2+N2)包装、高氧-MAP(高浓度O2+CO2+N2)和低氧-MAP(低浓度O2+CO2+N2)包装后,在(4±1℃)贮存三周,每周测定各项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1)CO-MAP和真空包装在贮存末期的优势菌为乳酸菌而含氧气调包装的优势菌是假单胞菌属。2)CO-MAP组可抑制腐败细菌的生长除对乳酸菌抑制作用较弱外,对假单胞菌、肠杆菌科菌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对腐败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好于真空包装组。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包装方式对牛排贮藏期间的品质、微生物数量和演替的影响,牛排分别采用50% O2气调包装(50% O2+30% CO2+20% N2)和真空包装在0~4 ℃下贮藏21 d,并检测贮藏期间pH值、肉色、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50% O2气调包装组比真空包装具有更好的护色效果;贮藏21 d时,与真空包装组相比,气调包装组菌落总数、乳酸菌数和假单胞菌数降低;两种包装的微生物多样性均随时间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真空包装牛排比50% O2气调包装牛排具有更复杂的微生物多样性;牛排的初始微生物主要由不动杆菌属、苍白杆菌属、栖热菌属和金黄杆菌属组成,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肉食杆菌属逐渐成为真空包装牛排的优势菌群,而环丝菌属、沙雷氏菌属和乳杆菌属则成为50% O2气调包装牛排的优势菌群;贮藏7~14 d是牛排中微生物种类产生变化的关键时间点;相比于真空包装牛排,50% O2气调包装牛排中的微生物群落具有更低的糖代谢和更高的蛋白质代谢能力。本研究结果明确了不同贮藏方法下牛排的品质变化和微生物的演替规律,为定向抑制牛排中的微生物、延长产品货架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冷却猪肉初始菌相分析与冷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傅鹏  李平兰 《食品科学》2006,27(11):119-124
本文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托盘包装冷却猪肉的初始菌相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在0、2、5和7℃储藏温度下的菌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假单胞菌、热死环丝菌、肠杆菌科和乳酸菌是构成有氧条件下冷却猪肉初始菌相的主要微生物。在不同的储藏温度下,细菌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假单胞菌在所研究的温度下均与细菌总数相当,增长速度最快。热死环丝菌和肠杆菌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实验时间的末期也达到了较高的对数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选择性培养基分析真空包装鲜切莲藕的菌相组成,并采用菌落形态、显微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方法予以鉴定;建立Gompertz模型揭示莲藕主要腐败微生物在4℃恒温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基于感官分析,确定低温条件下鲜切莲藕货架期的微生物限量。结果发现,真空包装鲜切莲藕中主要菌相为乳酸菌属、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属、酵母菌属,实验鉴定出乳酸菌属、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属、酵母菌属各2株;经菌落形态、显微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鉴定,均符合相关科属特性。整个贮藏过程中,乳酸菌、肠杆菌、假单胞菌和酵母菌的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乳酸菌延滞期最短,假单胞菌最大比生长率最高,酵母菌数量优势相对较大。该莲藕产品的货架期为10d左右,所对应的微生物数量级约107CFU/g。  相似文献   

9.
真空条件下冷却羊肉的菌相消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冷却羊肉中的主要微生物进行了选择培养,分析研究了真空条件下冷却羊肉的菌相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假单胞菌、乳酸菌、热死环丝菌和肠杆菌是构成冷却羊肉初始菌相的主要微生物;4℃冷藏过程中,乳酸菌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并快速成为绝对优势菌群,热死环丝菌和假单胞菌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肠杆菌的含量变化较小;乳酸菌的增长严重地抑制了假单胞菌、热死环丝菌和肠杆菌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以干豆腐皮为原料,对其进行卤制、蒸煮、冷却、油炸、浸煮、沥干等工序后真空包装于4℃条件下7天保藏,对其初始菌相和保藏期间各种微生物的生长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素皮鸭样品的初始菌相以乳酸菌(39%)、假单胞菌(29%)和肠杆菌(24%)为主,其次为球菌(5%)和酵母菌(3%)。在保藏期间的3~7天里,乳酸菌、假单胞菌和肠杆菌一直处于增长趋势,乳酸菌增长快而肠杆菌增长慢,但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因此,导致素皮鸭腐败变质的主要优势菌为乳酸菌、假单胞菌和肠杆菌。  相似文献   

11.
冷鲜猪肉内外细菌菌群分离鉴定及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超群  王宏勋  宫智勇 《食品科学》2011,32(23):240-243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别对冷鲜猪肉内外的菌相组成进行分析鉴定,并研究其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实验鉴定出热杀索丝菌、假单胞菌、乳酸菌、肠杆菌科各2株以及葡萄球菌属1株;热杀索丝菌为托盘包装冷鲜猪肉的主要优势菌;整个培养过程中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生长趋势明显;肉块内部的微生物生长速度高于肉块表面。  相似文献   

12.
膜包装鲜切蔬菜中主要腐败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胡萝卜、紫甘蓝和西兰花膜包装鲜切菜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鲜切菜贮藏期间的主要腐败菌类,探讨不同样品来源和贮藏温度对主要腐败菌数量的影响。采用标准平板活菌计数法,对引起鲜切菜腐败的主要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总数进行测定,并利用微量生化反应鉴定技术确定主要腐败菌的种类。研究结果表明,细菌是污染鲜切菜的主要微生物。对于胡萝卜鲜切菜,不同样品来源之间对细菌菌落总数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不同样品来源对3种成品鲜切菜主要细菌数量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贮藏温度对鲜切菜的微生物数量影响较大,低温可较好地抑制鲜切菜中微生物的生长。胡萝卜鲜切菜中的主要腐败菌为嗜麦芽糖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其数量分别占成品和自制鲜切菜总菌数的69%~75%和59%;紫甘蓝鲜切菜中的主要腐败菌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其数量分别占成品和自制鲜切菜总菌数的66%~70%和62%;西兰花鲜切菜中的主要腐败菌为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a),其数量分别占成品和自制鲜切菜总菌数的72%~77%和70%。3种鲜切菜中主要腐败细菌均是嗜冷菌。  相似文献   

13.
裸装卤制全鸭中菌相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裸装卤制全鸭中的菌相并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试验检验,从裸装卤制全鸭中分离获得乳酸菌、微球菌和葡萄球菌属、肠杆菌科菌株各2株以及热杀索丝菌、假单胞菌菌株各1株;研究了其在储藏过程中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发现整个过程中乳酸菌、肠杆菌、热杀索丝菌、假单胞菌、微球菌和葡萄球菌生长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从数量上来看,乳酸菌为裸装卤制全鸭中的主要优势菌.  相似文献   

14.
为延长冷却羊肉的货架期,以云南圭山山羊肉为试验肉样,探讨不同浓度的绿茶提取物对冷却羊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物浓度为2%、4%、6% 的保鲜液均能有效抑制肠道菌群、假单胞菌和菌落总数的增长及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的累积。2% 和4% 保鲜液处理的样品其色泽和感官评定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说明适当浓度的绿茶提取物可作为保鲜剂用于肉制品的贮藏。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二倍稀释法和牛津杯法确定了费菜黄酮对3种冷却猪肉腐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和抑菌活性,并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费菜黄酮对猪肉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费菜黄酮对实验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于气单胞菌的抑制性最强,MIC和MBC分别为0.675、2.5 mg/mL,假单胞菌次之,MIC和MBC分别为1.25、5 mg/mL,乳酸菌抑制性最差,MIC和MBC分别为1.25、10 mg/mL。综合菌落总数和色差指标,选择2 mg/mL作为费菜黄酮对冷却猪肉保鲜的适宜质量浓度。在4℃贮藏条件下,黄酮处理组组织结构、pH值、持水力、挥发性盐基氮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各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金银花提取物对冷却肉中假单胞菌黏附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冷却肉中假单胞菌的黏附能力及金银花提取物的降黏附效果。结果表明:从15 份市售冷却肉中分离 得到46 株假单胞菌,经16S rDNA结合VITEK 2系统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22 株,占47.8%;荧光假单胞菌10 株,占 21.7%;铜绿假单胞菌6 株,占13.0%;浅黄假单胞菌8 株,占17.4%;33 株(71.7%)假单胞菌具有黏附能力,具有 强黏附能力的菌株占17.4%,其中恶臭假单胞菌数量最多;金银花提取物能够降低4 种假单胞菌的黏附能力,且对 恶臭假单胞菌5-3和铜绿假单胞菌5-1作用效果更强,作用效果与金银花提取物质量浓度有关;金银花提取物质量浓 度高于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时,主要通过抑制菌体生长、减少胞外多糖产 生而降低假单胞菌的黏附能力;金银花提取物质量浓度低于MIC时,主要通过溶解菌体胞外多糖、增强通透性、降 低均匀度而降低假单胞菌的黏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乳酸菌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ATCC43895(E.Coli O157:H7)的抑制作用,在培养基上进行了研究。将E.Coli O157:H7与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乳酸乳球菌和瑞士乳杆菌同时接种在培养基中,E.Coli O157:H7的活性不受影响;将E.Coli O157:H7接种到培养了24h的乳酸茵培养液中,E.Coli O157:H7活性显下降。以乳酸调整的低pH值对E.Coli O157:H7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本研究表明:乳酸菌的代谢产物乳酸对E.Coli O157:H7有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快速预测和监控冷鲜猪肉中微生物的生长,建立和验证冷鲜排骨中0℃~20℃温度条件下假单胞菌的生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Gompertz方程能很好地描述不同温度下假单胞菌的生长,得到的假单胞菌一级生长预测模型,且其偏差因子和准确因子都在1左右;利用平方根模型描述温度与最大比生长速率和延滞期的关系,且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34和0.9263,从而得到假单胞菌生长预测的二级模型.初步说明生长预测模型能有效地预测0℃~20℃冷鲜猪排骨中假单胞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 of potassium sorbate, sodium benzoate, and ozone in combination with citric, lactic, and acetic acids on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 of seasoned table olives of the olive 'Alore?a' cultivar was studied in both fresh (FF) and stored fruits (SF). The inactivation/growth curves were modeled and the biological parameters estimated, with yeast used as the target microorganism. Regardless of the acid added, potassium sorbate showed a general inactivation effect on yeasts in the products prepared from both FF and SE Sodium benzoate had a rapid inactivation effect with FF, but with SF, it was effective only in the presence of acetic acid. A strain of Issatchenkia occidentalis was found that was resistant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is preservative with citric or lactic acids. In FF, ozone showed an initial marked inhibition against yeasts, but later, yeasts were again able to grow. In SF, ozone was a strong inactivating agent when it replaced any of the traditional preservatives. Lactic acid bacteria were always absent in products prepared from FF, and apparently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preservative agents in those prepared from SF. The behavior of yeasts and lactic acid bacteria populations in commercial products were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