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原始永存玻璃体增生症(PHPV)的影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文虎  沙炎  罗道天  邹明舜 《放射学实践》2005,20(12):1043-1046
目的:探讨CT和MRI在原始永存玻璃体增生症(PHP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PHPV的影像学表现,4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4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为患侧小眼球,玻璃体密度或信号增高,晶体后或眼球后极视乳头前软组织肿块增生,有条索影位于晶体后缘至视乳头前;增生软组织肿块和条索影在T1WI和T2WI均呈中等信号,增强后软组织肿块和条索影可强化。结论:小眼球、晶体后或视乳头前玻璃体内软组织肿块增生和玻璃体动脉显示为PHPV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可显示玻璃体内增生组织的形态,对PHPV的诊断和儿童眼内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欣  王春祥  赵滨 《放射学实践》2006,21(8):836-840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儿童白瞳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综合检查诊断或手术病理确诊且资料完整32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RB)18例,Coats病5例,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5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例,硬化性眼内炎1例。CT检查使用PickerIQ型CT机。MR检查应用GE0.7TOpenspeed开放超导磁共振设备,采用头相控阵线圈。扫描序列包括FSET2WI、SET1WI、FSEIR,增强后采用SET1WI,并应用预饱和脉冲脂肪抑制技术。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本组CT检查82.6%(19/23)显示钙化斑,玻璃体内伴有钙化的肿块是RB的重要CT征象。CT和MRI是肿瘤诊断、分期和术后随访的重要方法。CT和MRI显示自晶状体后缘至视盘纵向走行的索条影为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典型表现。明确的临床病史,双眼病变,无钙化,视盘区域视网膜脱离是诊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影像学依据。男性,学龄期儿童或青少年,单眼病变,无钙化,眼球大小正常,眼球后部新月型高密度影是Coats病的特点。讨论:典型影像学表现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病史、单眼或双眼发病、眼球大小、眼内病灶的部位、病灶密度和信号变化、有无钙化等综合分析可以为临床提供比较准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CT显示眼球内软组织肿块21例,其中眼球内单发肿块14例,多发肿块7例;肿块突破眼环进入球外5例,视神经增粗2例;颅内侵犯1例;视网膜脱离1例;伴钙化24例.MRI显示眼球内肿块5例;眼球内外肿块3例,视神经增粗3例;沿视神经侵犯颅内1例;伴视网膜脱离2例;钙化灶4例.结论:CT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MRI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分期及显示视网膜脱离较好.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MRI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9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显示眼内钙化软组织肿块8例(9眼),眼环扩大5眼,眼环增厚和局部模糊各1眼,视神经增粗2例.MRI显示眼内肿块呈等T1信号 7例,长T1 1例,等T2 5例,稍长T2 3例,侵犯球外3例.3例MRI增强扫描均显示肿块呈不均匀轻度增强.4例脂肪抑制显示肿块向球外侵犯比非抑脂者更清晰.CT典型表现为眼球内有钙化的肿块,MRI表现为球内异常软组织信号,但对钙化不敏感.结论: CT和MRI是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分期和术后随访的可靠影像检查方法,眼内钙化肿块是诊断本病的主要征象,CT显示钙化优于MRI,但显示肿瘤蔓延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又称 Coats 病)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组织学比较,探讨其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Coats 病的 CT、MRI 和超声征象,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检查结果及病理资料。8例均行 CT 平扫、常规 MRI 和超声检查。结果8例均累及单侧眼球。CT 表现:8例均表现为玻璃体内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视网膜区增厚;5例前房深度变浅。1例玻璃体、晶状体内多发钙化灶。1例患侧眼球体积增大,1例患侧眼球萎缩,6例双侧眼球体积差别不明显;5例晶状体增厚、位置异常。MRI 表现:8例玻璃体内等 T1、等 T2信号6例,短 T1、长 T2信号1例,长 T1、长 T2信号1例;3例患眼视网膜区见线样短 T2信号;5例病变充满玻璃体,3例呈扁平的“V”形贴于视网膜区。超声表现:玻璃体内点状低回声6例;球壁隆起8例;视网膜脱离8例;球壁回声明显增强,提示球壁骨化1例;强回声钙化斑1例。FFA 表现: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8例,伴毛细血管无灌注区2例,散在栗状动脉瘤6例,视网膜新生血管1例。病理表现:镜下见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伴大量泡沫状巨噬细胞和脂质沉积。结论Coats 病具有典型的影像学征象,总结其 CT、MRI 和超声征象,结合 FFA 表现,与病理学相互对照有助于本病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MRI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9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显示眼内钙化软组织肿块8例(9眼),眼环扩大5眼,眼环增厚和局部模糊各1眼,视神经增粗2例。MRI显示眼内肿块呈等T1信号7例,长T11例,等1、25例,稍长1、23例,侵犯球外3例。3例MRI增强扫描均显示肿块呈不均匀轻度增强。4例脂肪抑制显示肿块向球外侵犯比非抑脂者更清晰。CT典型表现为眼球内有钙化的肿块,MRI表现为球内异常软组织信号,但对钙化不敏感。结论:CT和MRI是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分期和术后随访的可靠影像检查方法,眼内钙化肿块是诊断本病的主要征象,CT显示钙化优于MRI,但显示肿瘤蔓延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眼球脉络膜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5例眼球脉络膜黑色素瘤,其中CT扫描13例,MRI检查7例,CT加MRI检查5例.结果:本组仅1例肿瘤侵及球外,其余均局限于眼球内.3例为梭形,21例为蘑菇形.CT平扫密度较均匀,接近眼环密度;增强后12例呈明显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1例伴有斑片状钙化.14例显示肿瘤的一侧或两侧周边区半月形视网膜剥离.与玻璃体比较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10例显示视网膜剥离,渗液在T1WI、T2WI上均呈中高信号.增强后T1WI示瘤体中等至明显强化,周边积液未见强化,仅1例周边积液显示中等强化.结论:CT与MRI均能显示眼球内的病灶,MRI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优于CT且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眼球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眼球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73例眼球肿瘤行CT扫描,45例行MRI扫描,回顾性分析眼球肿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2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CT表现为有钙化的肿块;26例色素膜黑色素瘤MRI显示为短T1短T2信号,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9例脉络膜骨瘤CT表现为眼球壁高密度扁平性肿块;6例转移瘤MRI表现为扁平性肿块,呈略长T1长T2信号;4例脉络膜血管瘤呈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可显示眼球肿瘤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眼球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HR-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眼球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高分辨率磁共振 (HR MRI)影像学特征 ,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明确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16例共计 17个病灶的位置、数目、形态、大小、MRI信号、强化情况、有无合并视网膜脱离及有无视神经和眼外侵犯等。所有病例均行HR MRI及增强扫描 ,部分病例行脂肪抑制。结果  17个病灶中的 16个呈扁丘状位于眼球内壁的后极。 15个病灶厚度 <5mm ,平均厚度为2 .9mm。病灶边缘清晰 ,T1WI上呈轻度高信号者 16个 ,T2 WI上呈等信号者 15个 ,增强扫描显著强化者有 12个。 3例合并视网膜脱离 ,在T2 WI上多呈等信号 ,T1WI上呈轻度高信号者 ,均无强化。无视神经及眼外侵犯病例。结论  94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HR 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表现为位于眼球内壁后极的较小、基底较宽、边缘清晰的扁丘状病灶。其T1WI信号高于玻璃体 ,T2 WI信号等于玻璃体 ,增强扫描瘤体显著强化。明确其HR 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与恶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相鉴别 ,避免不必要的眼球摘除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2例经手术病理 (2 9例 )和临床证实 (3例 )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 ,11例行MRI检查。结果 具有典型CT表现者 2 8例 :①眼球壁上软组织密度块影向球内隆起 ;②斑点状或团块状钙化。 3例视神经增粗 ,其中 1例伴鞍上肿块。 4例瘤内无钙化。MRI显示 11例球内肿块同时伴有视网膜下积液、出血 2例 ,显示有低信号钙化灶 2例 ,视神经增粗 2例。CT与MRI检查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敏感性相同。定性诊断准确率 :CT 90 .63 % (2 9/3 2 ) ,MRI 81.82 % (9/11)。分期准确率 :CT 93 .10 % (2 7/2 9) ,MRI 10 0 % (9/9)。结论 CT对肿瘤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检查对肿瘤分期较优越。对无钙化肿瘤辅以MRI检查可提高定性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脱离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16例(17只眼)视网膜脱离患者的MRI图像特征。结果:部分性脱离11例(12只眼),完全性脱离5例;脱落部位以累及视乳头双侧者较多见(9/17),发生于单侧者多位于颞侧(6/8);脱落的形态多呈"v"字形(8/17)和月牙形(6/17),其次不规则弧形(3/17);病变信号强度T1WI以等或稍高信号为主(16/17),仅1例呈稍低信号,T2WI信号均高于玻璃体信号;合并玻璃体出血、混浊5例,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脉络膜脱离1例。结论:视网膜脱离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MRI对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影像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包括浆液性睫状体脉络膜脱离9例、脉络膜血肿7例和单纯睫状体脱离3例)的超声、MRI和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和MR检查,11例行CT检查.结果 浆液性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超声(9例)表现为眼球壁膜状隆起,范围不等,其后连赤道或视盘附近球壁,前界无法探及,膜下为无回声液性暗区;MRI(9例)示眼环鼻侧、颞侧均可见脱离薄膜,前界不超越睫状体眼环附着部,后缘止于眼环后部,脱离薄膜下为长T1、长T2液体信号;CT(5例)表现为眼环轻度增厚,眼球密度轻微增高.脉络膜血肿超声(7例)表现为眼球壁半球形或弧形膜状隆起突向玻璃体腔,膜下为大量弱回声光点;MRI(7例)和CT(5例)表现为眼环后部或眼环鼻、颞侧半球形、梭形及弧形隆起,CT呈等或稍高密度,T1WI和T2WI呈中或高信号;其中1例血肿区T2WI见分层信号表现.单纯睫状体脱离除超声(3例)发现异常外,Mm(3例)和CT(1例)无异常发现.结论 影像检查可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永存镰状窦及合并颅内畸形MRI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MRI诊断为永存镰状窦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6例伴颅内动静脉畸形(AVM),3例伴直窦发育不良,2例伴脑发育性静脉畸形(DVA),2例伴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伴静脉瘤,1例伴灰白质异位,1例伴颅内血肿。其中7例患者只合并单一畸形,4例合并2种以上畸形,1例为孤立永存镰状窦患者。结论:常规MRI联和MRV、MRA、T1WI三维增强薄层扫描多模态扫描技术可清晰显示永存镰状窦的形态、位置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对永存镰状窦及合并颅内畸形进行全面综合影像学评价。  相似文献   

14.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 (persistenthyperplasticprimaryvitre ous ,PHPV)系胚胎期原始玻璃体未消失而继续增生所致的一种比较少见的眼玻璃体发育异常[1 ] 。临床上常表现为小眼球、白瞳症及视力丧失 ,易与小儿其它眼病尤其是视网膜母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告10例眼创伤病人,CT 扫描层厚5mm,不用造影剂增强。CT 表现包括晶体脱位,结合膜下出血,玻璃体和视网膜下出血,球后血肿,眼内气体,异物存留,眼球变形,视神经撕裂,眼眶骨折和骨膜下血肿等。作者指出,对眼及眼眶外伤病人,CT 检查分析应包括下列几项:1.眼球的位置:眼球突出,常是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MSCT表现特点.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MSCT表现为眼球后半部实质性肿块10例,肿块内有钙化9例,玻璃体密度增高3例,视神经增粗3例,颅内侵犯和转移1例.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检查对未钙化病例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狭颅症的X线、CT和MRI表现以及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狭颅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CT和MRI。结果:5例狭颅症,1例表现为舟状头畸形,2例表现为尖头畸形,2例表现为短头畸形,5例均可见脑回压迹加深,4例可见蝶骨体前移及眼眶变浅,1例尖头畸形CT扫描可见幕上脑室扩大,1例短头畸形CT扫描示颅骨内板呈波浪状凹陷,视神经孔变窄,双侧眼球明显突出,MRI扫描示双侧脑室轻度扩大,后颅窝显示狭窄,中脑导水管及四脑室轻度受压,后移。垂体变薄。结论:狭颅症影像学表现极具特征性,X线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CT和MRI对判断颅内继发改变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脑神经元移行异常脑发育畸形的CT及MRI表现,探讨CT和MRI诊断该类畸形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临床资料完整脑神经元移行异常患者的CT和MRI表现. 结果:6例中,无/巨脑回畸形2例、脑裂畸形3例(双侧1例,单侧2例)、灰质异位3例.NMD畸形间相互合并2例,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合并透明隔缺如2例. 结论:CT和MRI特别是后者,是诊断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眼球脉络膜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目的:探讨眼球脉络膜血管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3例)和临床证实(6例)的脉络膜血管瘤。CT扫描6例,MR检查4例,9例均行B超检查,3例作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2例CT平扫示眼球后极球壁轻度或新月形增厚,与球壁呈等密度,5例(1例平扫+增强)增强示眼球后极部高密度梭形或扁平状隆起均匀肿块,瘤体强化明显。与玻璃体比较3例MR 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与视神经、眼外肌相比呈等信号;1例较小肿瘤辅以增强T1WI脂肪抑制技术被清楚显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在T1WI、T2WI上均呈中、高信号;增强T1WI瘤体显著强化,边界清晰,且信号均匀。B超检查8例为实质不均质肿块占位,1例为均质肿块占位,9例均探及视网膜脱离光带。结论:CT+MRI+B超检查对脉络膜血管瘤可得到较为全面的影像学诊断资料,MRI在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较CT及B超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胎儿永存左上腔静脉和相关畸形的产前MRI表现及MRI诊断价值.方法:12例孕妇,孕龄21~35周.产前常规行超声检查后24~48 h内行MR检查,采用快速平衡稳态采集(FIESTA)序列或平衡稳态梯度回波(B-FFE)序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和非门控动态FIESTA电影序列或实时B-FFE序列,行胎儿颅脑胸腹部常规及胸部重点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扫描、心脏长短轴扫描,将产前MRI、US表现与出生后影像表现、手术或尸解结果对照.结果:1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全部为双侧上腔静脉,其中l例存在桥静脉.在合并相关异常方面其中10例合并心脏畸形、1例合并羊水过少、1例无合并异常.10例合并心脏畸形中4例合并心外异常.对于永存左上腔静脉产前MRI全部准确诊断,产前US准确诊断5例、漏诊7例.对于合并10例心脏畸形,产前MRI准确诊断7例、误诊1例、漏诊2例;产前US准确诊断7例、误诊2例、漏诊1例.结论:产前MRI能准确诊断永存左上腔静脉,对其合并的相关心内异常诊断准确性不如产前超声,对合并的心外异常诊断准确性优于超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