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分析5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观察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结果52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均为非特异性头痛,确诊前发生误诊有34例,误诊率为65.4%;其中24例患者行核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19例被检测出,阳性检出率为79.2%;32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检查,检出率为100%:治疗采用降颅压及抗凝治疗,31例好转,7例无明显变化,14例患者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误诊率较高,采用数字减影血管显影证明确诊率较高,抗凝治疗是目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结果 2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8例,视力改善12例;3例症状无改善,出院前22例患者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21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目的研究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接受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病人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7~29个月,平均23个月。结果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10例患者同时接受联合机械性血栓切割。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患者闭塞静脉窦均再通,临床症状改善和颅内压恢复,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Glasgow评分由术前平均12分,恢复到出院时14分。平均随访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按病变性质可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一般多为炎症性.临床表现多以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症状为主.由于发病率低,病因复杂,颅内静脉窦各窦部位不同,因此,局部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也各不相同.临床除了重视脱水降颅压、抗感染、调整血压等一般治疗外,特殊治疗包括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等[1,2].针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我科开展了经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联合静脉窦内机械、药物溶栓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我科应用动窦联合溶栓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护理重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6例临床与影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已确诊的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6例患者临床均以亚急性高颅压症状为主,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多见,在轴位T2WI上,窦腔内可见长T2高信号影,在矢状位T1WI上,窦腔内可见短T1高信号影。结论对于有妊娠和分娩史,不明原因出现颅内压增高、局限性神经症状、突然意识障碍的患者,须行头MRI或DSA检查。  相似文献   

6.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临床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全部患者均接受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4例在接受经静脉途径溶栓后又接受了经动脉溶栓.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随访12~29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 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或部分缓解,其中6例头痛消失,2例存在轻度头痛.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病稃较长的患者残留语言功能障碍.所有患者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再发生血栓形成和新的神经功能症状.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海拔地区(西宁,A组)与平原地区(北京,B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分析不同区域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区别。方法:对青海省人民医院(A组)、北京协和医院(B组)各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病历回顾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区别。结果:①病因:A组病因以围产期的血液功能异常、感染为主,B组病因以免疫系统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为主;②临床表现: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均以头痛等高颅压症状为主要表现,各临床表现出现率无明显差异;③影像学特点:两组患者头颅CT、头颅MRI及MRV表现无明显差异,但B组MRV的应用较A组多;④治疗情况:B组应用抗凝治疗明显多于A组;⑤预后:B组患者预后优于A组患者。结论:高海拔地区与平原地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病因、治疗情况及预后存在一定差异,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
MRI结合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的MRI及MRV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例经临床证实的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均做MRI及MRV检查,分析MRI及MRV在该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MRI平扫中见正常的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增强MRI见空三角征,MRV见静脉窦闭塞。结论:MRI及MRV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波及多个静脉窦和脑静脉,临床症状复杂,现将我院收治本病21例报告如下,并就各静脉窦与静脉血栓形成的相互关系及其病因、诊断与治疗等问题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1例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通过对其病因及临床表现分析,表明口服避孕药及饮酒是本病重要诱发因素,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和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对头颅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和全脑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和比较表明;DSA仍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可替代的确诊手段;MRI以其高分辨率、多方向扫描及无创伤等优点,已成为一种可靠的、首选的诊断措施;而头颅CT扫描的诊断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11.
李洁  王君  田爽  高志英  卢彦平  杨雯 《武警医学》2011,22(2):99-103
 目的 总结妊娠期和产褥期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防措施,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进行DAS检查确诊,最常见部位是上矢状窦 (68.2%).早期表现为头痛(90.9%),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应用脱水、抗凝、溶栓及病因治疗等疗效好,12例痊愈,9例留有后遗症,1例死亡.结论 当孕产妇出现神经症状及体征时,医师应考虑CVST的可能,DSA是诊断金标准,及时准确的诊断CVST可以改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防止远期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抗凝或者溶栓治疗安全有效,重点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8例经临床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MR影像学表现。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有如下特点:(1)常为多处静脉窦同时受累;(2)形成血栓的静脉窦增粗、流空效应消失,呈现等或短、混杂T1、短或长T2信号影,典型表现为“白三角”征;(3)在急性期做增强扫描可见“黑三角”征;(4)MR静脉成像显示:栓堵的静脉窦影缺失。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比较典型的MR影像学特点;MRI检出本病优于CT,且能作出早期诊断;MRI增强扫描及MR静脉成像在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thrombosis,CVST)是指颅内静脉窦形成血栓,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继而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以及相应局灶症状的一组疾病。因其临床表现变化快而复杂、缺乏特异性,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或漏诊。本研究报告7例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旨在通过对患者影像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8例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MRI、DSA及ECT对比分析尹岭,王国平,梁辉,蔡幼铨,李宝民,徐白萱静脉窦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和视乳头水肿,不少患者长期被误诊为良性高颅压。本文对我院近5年因高颅压入院,确诊为静脉窦血栓形成的8例患者行MRI、...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4例CVST患者。MR检查技术包括平扫,增强扫描及MRV,14例均行CT平扫,其中1例行DSA检查。结果:14例CVST累及上矢状窦血栓形成4例,横窦血栓形成6例、乙状窦5例,MRI可清晰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MRV可显示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或者充盈缺损形成。结论:常规MRI结合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的特殊类型,临床较少见犤1犦。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相当的重要。本文收集3例,结合文献探讨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特点,并分析CT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价值和限度。  相似文献   

17.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不仅漏诊、误诊率高,且由于病变深在颅内、病因多样、发病凶险等因素导致死亡率很高,据统计达10%~33%.长期以来,临床上对于此病的治疗多采取降颅压、抗凝及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缺乏更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的静脉窦血栓患者中,行CT检查11例,MRI+ MRV检查15例,DSA检查8例.结果 CVST直接征象12例,即血栓本身征象:急性和亚急性期CT平扫静脉窦区可见三角形或条索样高密度灶,慢性期为低密度灶;MRI平扫,正常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其内见不同时期血栓信号.CT和MRI增强扫描见静脉窦内三角形或条索样充盈缺损.MRV和DSA可见静脉窦内充盈缺损或静脉窦不显影.间接征象6例,表现为脑实质内水肿、静脉性脑梗塞及不典型部位脑出血、脑静脉扩张.其中3例同时可见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论 综合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DSA检查是诊断静脉窦血栓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 ,因有引起出血的不良反应 ,以往多不主张用溶栓抗凝如肝素、华法林等治疗。低分子肝素对脑梗死、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已有许多报告 ,但其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 )的治疗报道较少。 1998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 ,我们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CVST ,并与对照组比较 ,前者疗效较好。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4 6例 ,均经临床及头颅MRI确诊 ,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对照组 :低分子肝素组 2 5例 (上矢状窦血栓 14例 ,横窦合并上矢状窦血…  相似文献   

20.
DSA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技巧和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近期20例经临床和MRI、MRV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DSA检查,并对其中15例经DSA检查证实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静脉接触溶栓和机械性溶栓,对其中2例静脉窦狭窄患者进行支架成形术。结果:正确应用DSA设备,选择适合图像采集方式,调整C型臂至显示病变的最佳角度,合理调整高压注射器参数,提供清晰的路径图功能,为操作医生对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变的诊断、选择适合的介入治疗方法提供帮助。结论:DSA作为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金标准,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和治疗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应用DSA设备将有助于介入检查和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