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旨在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胃肠问题与临床核心症状及预后的关系,为ASD的诊断和预后提供线索。方法纳入98例ASD儿童(ASD组)和103例发育正常的健康儿童(HC组)。评估两组儿童是否存在胃肠问题;ASD组根据是否存在胃肠问题分为胃肠道阳性组(GI+组)和胃肠道阴性组(GI-组),分别予以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评估患儿核心症状。经过行为康复治疗后,再次给予GI+组儿童以上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ASD组胃肠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C组(P0.05);GI+组和GI-组CARS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胃肠症状好转的患儿治疗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无好转者,也显著低于治疗前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P0.05);胃肠症状加重时患儿精神症状多加重。结论 ASD组胃肠问题发生率较高,积极干预胃肠道症状可能有利于ASD的治疗,且胃肠道症状可作为预测ASD儿童病情变化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以社会交往和沟通模式质的损害,局限、重复刻板的兴趣和行为为临床特征[1];言语障碍为三大核心症状之一。本研究对ASD儿童语言/言语情况进行分析。1对象和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专家门诊确诊为ASD患儿83例,男72例,女11例;年龄29~72个月,平均48个月。由主要照顾者填写自拟"ASD语言/言语调查问卷",该问卷表参照2017年ASD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2],并结合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言语因子项目及儿童沟通量表(CCC-2);总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线上筛查模式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早期筛查中的临床运用可行性.方法: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医生采用线上筛查系统对常规体检的1 139名18-24月龄儿童进行ASD线上筛查,对线上初筛阳性的儿童进行线下复筛.统计线上筛查系统的初筛阳性率、复筛阳性率;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线上筛查和线下筛查模式结果的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患者全血微量元素含量,以及与儿童孤独症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5例儿童孤独症患者作为病例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被试的全血铜、锌、钙、镁和铁离子水平进行测定;采用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BehaviorChecklist,ABC)对病例组的症状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血镁和锌离子含量降低(t=-12.435,P<0.001;t=-11.44,P<0.001),而血铜离子含量增高(t=3.91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其余血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的得分与血镁、锌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813,P<0.001;r=-0.785,P<0.001),与血铜离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66,P<0.001)。结论:孤独症患儿症状的严重水平与血镁和锌离子含量降低,血铜离子含量增高有密切关系,血微量元素含量异常可能是诊断儿童孤独症的敏感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的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以社会交往和语言交流障碍、重复刻板的行为和兴趣为临床核心特征。近年来,各国报道ASD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目前,ASD发病的精确机制尚未明确,其病因的复杂性和临床表型的异质性阻碍了临床研究的发展,并给寻找新的有效的干预治疗手段带来了许多挑战。因此,从脑影像学角度揭示ASD的早期生物学标记在孤独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孤独症的早期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望能对孤独症的筛查和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改良洛杉矶院前卒中筛查量表(MLAPSS)对卒中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方法 深圳市盐田区盐港医院、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家医院院前及急诊内科医生采用MLAPSS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筛查,评价MLAPSS对脑卒中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似然比和Youden指数. 结果 符合初筛标准患者2016例,男性1120例,女性896例;年龄20~95岁(平均年龄42岁);符合MLAPSS筛查标准患者531例,男性291例,女性240例;年龄33~93岁(平均年龄54岁).最后诊断脑卒中157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82例、脑出血5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7例.MLAPSS筛查组灵敏度、特异度及Youden指数分别为89%(95%CI;85,95)、95%(95%CI;93,97)及0.85(95%CI 0.76,0.94);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95%CI;82,95)、96%(95%CI;90,100).初筛组灵敏度、特异度及Youden指数分别为88%(95%CI;82,94)、99%(95%CI;97,100)及0.87(95%CI;0.81,0.93);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95%CI;83,95)、99%(95%CI;97,100).MLAPSS筛查组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18、0.11;初筛组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8、0.12.MLAPSS筛查组漏诊率为10%,误诊率为5%;初筛组漏诊率为12%,误诊率为1%.完成MLAPSS筛查时间为3 min 31 s~5 min 15 s(平均时间4 min 17 s). 结论 结果 初步显示MLAPSS对卒中筛查敏感性提高,能有效减少漏诊,维持较高的特异性及预测值,且操作简便费时少,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运用综合干预方法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 30例儿童孤独症患儿采用综合干预方法,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采用心理教育量表(PEP) 、JL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综合治疗能提高PEP各项目得分,除模仿、表达外,差异均有显著性;CARS评分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综合干预措施能提高孤独症患...  相似文献   

8.
袁丁 《四川精神卫生》2014,27(3):271-272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人格特征,为干预儿童孤独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孤独症诊断标准的26例孤独症儿童和26例正常儿童,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分别对两组儿童及其父母其进行测评。结果孤独症儿童父母内外向维度(E维度)得分低于正常儿童父母[(41.75±9.80)vs.(54.2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l),孤独症儿童父母情绪稳定性维度(N维度)、精神质维度(P维度)得分高于正常儿童父母[(59.86±8.72)vs.(49.63±7.79),(53.17±9.16)vs.(46.43±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l)。结论孤独症儿童父母人格以偏内向,情绪波动性大,固执已见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游戏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作用。方法:将60例ASD共患ADHD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联合游戏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应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ADHD筛查量表(SNAP-IV)对两组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间ATEC、SNAP-I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ATEC、SNAP-IV评分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ATEC中表达/语言沟通及行为维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SNAP-IV总分、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及对立违拗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游戏治疗对ASD共患ADHD患儿症状改善作用更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发育水平,通过对5个能区的分析,为早期诊断,早期实施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北京-Gesell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对50例符合ICD-10及DSM-Ⅲ-R诊断标准的孤独症儿童和50例非孤独症儿童进行评估。结果早期确诊的典型孤独症儿童在三岁以前与非孤独症儿童发育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从各个功能区发育水平看,除0~24个月组大运动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0.05),其它各项孤独症组与非孤独症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在早期即有发育滞后的表现,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听觉统合训练(AIT)联合应用行为分析(ABA)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84例2~5岁的ASD患儿分为试验组(n=42)与对照组(n=42)。试验组接受为期1个月的AIT和3个月ABA训练;对照组仅接受3个月ABA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ABC)及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评估。结果:训练后,试验组各量表的减分值较对照组高,进一步计算Cohen's d值,两组ATEC语言分量表减分值差异效应较大(d0.8),ABC减分值及ATEC感知觉、行为分量表减分值的差异具有中等效应(0.5≤d0.8),ATEC社交分量表减分值差异效应较小(0.2≤d0.5)。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效应对ABC减分值、ATEC语言、感知觉及行为分量表减分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ATEC社交分量表减分值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量表基线分值对各量表减分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AIT配合ABA训练较单用ABA训练可更好地改善ASD症状,对于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等各项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并评价ATEC中文版评分与孤独症症状和发育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入组2016年6月-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就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诊断标准的77例儿童作为病例组,招募健康儿童71名作为对照组。采用ATEC中文版、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Gesell发育量表评定病例组儿童的临床症状和发育水平;对照组儿童完成ATEC中文版评定。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估ATEC中文版的信度,采用ROC曲线评估其效度。 结果 ATEC中文版总量表及其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50~0.787之间。ATEC中文版总量表及其分量表的敏感度在0.922~0.987之间,特异度在0.803~0.887之间,曲线下面积在0.924~0.972之间。ATEC中文版总评分与CARS和ABC总评分呈正相关(r=0.509、0.580,P均<0.01);ATEC中文版的表达/语言/沟通、社交能力、感知/认知能力分量表评分与Gesell发育量表对应分量表的发育商均呈负相关(r=-0.677、-0.383、-0.332,P均<0.01)。 结论 ATEC中文版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且其评分能反映ASD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患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
儿童孤独症与感觉统合失调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儿童孤独症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方法:对6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儿童孤独症患儿(患者组)与60名健康儿童(对照组)填写儿童情况调查表,并分别进行感觉统合评定量表(SIS)、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BRS)及并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定孤独症患儿症状严重程度.结果:患者组伴感觉统合失调的占95.0%,而对照组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仅占3.3%;患者组与对照组的感觉统合评定结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病程长短不同的患儿感觉统合失调严重度不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智力水平与感觉统合失调显著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是否诊断为儿童孤独症与CBRS总分、本体感、母孕期有无高危因素、既往有重大疾病史、有无窒息史、母亲文化程度有关.结论:儿童孤独症患儿普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在对儿童孤独症患儿进行个别化训练的同时应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相似文献   

14.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交流、互动障碍和限制性、重复性行为模式.目前,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全球患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仍在探索中,治疗与干预方式较多,运动干预对ASD儿童起到一定作用.文章旨在就现今主流的运动干预形式,以及其对ASD儿童的疗效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抑郁情绪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特征的差异及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从脑功能角度了解ASD患儿伴发抑郁情绪的病理机制。方法前瞻性地收集20例伴抑郁的ASD患儿、25例不伴抑郁的ASD患儿及25名正常发育(typical development,TD)儿童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并使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对ASD症状和抑郁症状进行评估,采集所有被试的大脑T1像结构磁共振数据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计算自动解剖标记(automated antomical labeling,AAL)模板中90个脑区的局部一致性值(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比较三组脑区ReHo值并分析差异脑区的ReHo值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基于ReHo值的比较分析显示:与TD组相比,伴抑郁ASD组额叶差异区域主要分布于默认网络、听觉网络、感觉运动区域、注意网络(P<0.001,经AlphaSim校正),颞叶差异脑区主要分布于听觉网络(P<0.001,经AlphaSim校正),顶叶差异区域主要分布于默认网络、感觉运动区域(P<0.001,经AlphaSim校正);与TD组相比,不伴抑郁ASD组额叶差异区域主要分布于听觉网络(P<0.001,经AlphaSim校正),顶叶差异区域主要分布于默认网络、注意网络(P<0.001,经AlphaSim校正);与不伴抑郁ASD组相比,伴抑郁ASD组差异脑区主要分布于感觉运动区域、注意网络(P<0.001,经AlphaSim校正)。伴抑郁ASD组右侧额中回(眶部)ReHo值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总分(r=0.631,P=0.003)和儿童抑郁量表总分(r=0.656,P=0.002)呈正相关。结论伴抑郁情绪ASD的发生与大脑广泛区域功能下降相关,尤其是感觉运动区域及注意网络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儿童心理发育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孤独症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及病理行为学规律 ,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 (C PEP)操作手册 ,测评 98例孤独症儿童。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发育进展和次序异常 ,其中 90 %发育商小于 70 ,随年龄的增长 ,发育商有下降的趋势 ;语言质的障碍最突出 ,其次是人际关系和游戏、物品喜好的异常。结论 早期干预于 2~ 3岁为最佳期 ,于 4~ 6岁为希望期 ;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损害与有关的社会和交流问题相互关联 ,其中心理理论的损害起主导作用 ,心理理论的损害在先 ,异常社会关系的形成在后 ;感觉模式异常、感知觉能力落后应作为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青少年患者的全脑白质结构网络的拓扑属性特征。方法:对36例6~16岁高功能ASD患者以及39例年龄、性别以及智商相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对照组(TD组)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在纤维追踪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基于图论的分析方法分析两组被试脑网络的拓扑属性值,并进一步探讨高功能ASD儿童青少年脑网络拓扑属性特征值与年龄以及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TD组相比,高功能ASD儿童青少年脑结构网络的全局拓扑属性异常,表现为局部效率(Eloc)(P=0.02)和校正集群系数(γ)的显著降低(P=0.00)。结论:儿童青少年期高功能ASD全脑白质结构网络存在着小世界属性;与TD组相比,高功能ASD组全脑局部信息处理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家庭干预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接收的6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按随机数表法,将6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两组均实施了团队指导下的家庭早期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背外侧前额叶(DLPFC)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盖塞尔发育量表(Gesell)、孤独症疗效评估量表(ATEC)、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评分。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Gesell量表五大能区(适应性、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会)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研究组Gesell量表的适应性、语言、个人社会领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ATEC四个领域(语言、社交、感知、行为)分数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ABC评估中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分数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感...  相似文献   

19.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不典型孤独症、Rett综合征、Hell综合征、Asperger综合征(AS)及其他待分类的广泛发育障碍[1],其共同特点是人际交往与沟通模式异常,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重复[1]。其中绝大多数存在严重的社会适应障碍,极少能进普通学校  相似文献   

20.
85例儿童孤独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Gesell发育评定、孤独症行为评定(ABC)、Car’s孤独症量表、社会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85例孤独症儿童的智力、行为、社会生活能力进行测试,并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相对照。结果:孤独症儿童各项发育明显落后,在语言、适应性、精细动作3方面更为突出。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意义重大。提出矫治"孤独症行为"和提高生活能力是孤独症训练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