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抑制剂在缓解糖尿病肾病(DKD)小鼠肾小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C57BL/6J雄性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DKD模型组(n=30)。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150 mg/kg)的方法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建模成功后,DKD模型组小鼠被随机分为DKD组(n=10)、贝那普利组(n=10)和IGF-1R抑制剂组(n=10)。IGF-1R抑制剂组给予30 mg·kg-1·d-1 IGF-1R抑制剂灌胃;贝那普利组给予30 mg·kg-1·d-1贝那普利灌胃;正常对照组和DKD组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处死小鼠,记录小鼠体重、肾重。收集小鼠血清、尿液和肾脏样本。自动生化仪上测定血糖、尿白蛋白等生化指标,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HE、PAS染色法观察小鼠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法测定肾组织磷酸化(p)IGF-1R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KD组小鼠的随机血糖、肾重/体重、尿白蛋白排泄率明显升高(均P<0.01)。DKD组小鼠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增大,肾小管管腔狭窄,肾小管肿胀、萎缩;近端小管上皮(PTE)细胞数目减少,肾小管损伤评分增加,平均肾小球体积增大,肾组织pIGF-1R表达增加(均P<0.05)。与DKD组相比,IGF-1R抑制剂组和贝那普利组小鼠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降低(P<0.01),肾脏病理改变减轻,且IGF-1R抑制剂组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与DKD组相比,IGF-1R抑制剂组肾组织pIGF-1R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贝那普利组相比,IGF-1R抑制剂组肾组织pIGF-1R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IGF-1R抑制剂能减轻DKD小鼠肾小管病变,且效果优于贝那普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Rac1抑制剂(NSC33766)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肾小球内nephrin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单剂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150mg/kg)的方法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检测NSC33766对正常和糖尿病小鼠尿白蛋白排泄率、血清肌酐水平的影响,采用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学的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观察NSC33766对肾组织内足细胞骨架蛋白nephrin表达的影响。结果:NSC33766降低糖尿病小鼠尿白蛋白排泄率;减少肾组织内系膜区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和基底膜的厚度,改善肾小球滤过膜足突融合,上调nephrin表达,未发现NSC33766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结论:Rac1抑制剂NSC33766可能通过上调肾小球内nephrin水平,改善足细胞骨架的方式,对糖尿病肾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新生血管的特征及其棓丙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应用链脲佐菌素(60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相应体积的柠檬酸盐溶液,治疗组给予棓丙酯(2mg.kg-1.d-1)腹腔注射治疗。模型建立8周后PAS染色评价各组肾组织病理变化,观察大鼠24h尿蛋白排泄率与肾组织CD31的IOD变化,运用CD31及PCX标记免疫荧光检测肾小球血管增生程度和结构特点。结果:造模后8周,模型组肾小球增殖血管在结构上可见无足细胞包被的幼稚血管,在肾小球血管增殖方面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但在治疗组这种升高被显著抑制(P<0.05);模型组新生血管的程度与白蛋白尿的程度正相关(r=0.62)。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内不成熟血管增殖明显,促进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棓丙酯可抑制肾小球异常血管增殖从而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GYY4137对去卵巢诱导的骨质疏松大鼠的影响。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采用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全切除术(OVX)或假手术(Sham),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通过骨密度的检测确认模型建立成功,随后OVX大鼠给予腹腔注射GYY4137和阿仑膦酸钠治疗。测定血浆硫化氢(H2S)、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素(OCN)、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和瘦素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左侧股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采用股骨三点弯曲试验获得股骨骨折的最大应力。结果成功建立OVX骨质疏松模型。OVX-GYY组在观察期内注射GYY4137显著提高血浆H2S水平(P 0.05)。12周时OVX-GYY组大鼠股骨密度增加(P0.05),OVX组股骨BMD值明显降低(P0.05)。双侧卵巢切除可引起大鼠生化骨代谢和血浆激素水平的改变(P均0.05)。卵巢切除还可以降低血钙、血磷和降钙素,增加甲状旁腺激素和瘦素。阿仑膦酸钠组和GYY4137组则显著改善上述指标(P均0.05)。结论 GYY4137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糖肾保煎剂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反应和血浆血栓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分别给予糖肾保煎剂(中药组)、瑞泰(西药组)治疗8周.检测糖肾保煎剂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反应和血浆血栓素水平影响.结果:中药组能减少UAlb;提高肾皮质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使血浆TXB2明显降低,6-Keto-PGF1α升高;减小肾小球平均截面面积(MGA).结论:肾组织内的氧化损伤及肾小球内微循环及血液动力学异常可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糖肾保煎剂能减少糖尿病大鼠24 h尿白蛋白排泄,改善肾组织氧化损伤及血液动力学异常,减轻肾脏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大鼠造模方法进行改进并检测IL-10在肾组织的表达水平。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24)、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DM组,n=24),DM组以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4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DM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于0周、4周、8周、12周检测血糖、尿糖、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水平,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别,应用免疫组化检测IL-10水平的表达。结果DM组大鼠造模成功率为75%,出现明显多饮、多食、多尿症状,至12周时,DM组大鼠平均体质量为(478.0±79.1)g,明显低于NC组(650.0±26.9)g;DM组大鼠血糖在造模成功后0周血糖(25.6±5.3)mmol/L显著高于NC组(5.2±0.2)mmol/L,直至实验结束发现血糖仍维持在(23.0±5.5)mmol/L;DM组大鼠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在8周、12周分别为(39.0±18.6)mg/g、(77.0±12.3)mg/g,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15.1±5.4)mg/g、(15.8±7.0)mg/g;光镜观察DM组大鼠0周即出现肾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第12周出现肾小球基底膜轻度增厚、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C组各期IL-10表达量均较DM组高。结论高糖高脂联合小剂量STZ建立DKD模型,在12周时肾脏才出现肾小球基底膜轻度增厚、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等病理改变,而不能单纯应用尾静脉血糖≥16.7 mmol/L判断DKD造模成功,肾组织IL-10表达降低进一步论证IL-10参与DKD发病并有可能作为DKD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方861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害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861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单侧。肾切除Wistar大鼠制成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组、糖尿病+861小剂量(3.2g·k^-1·d^-1)组、糖尿病+861大剂量(6.4g·kg^-1·d^-1)组和糖尿病+氯沙坦(10mg·kg^-1·d^-1)治疗对照组。观察大鼠腹腔注射STZ6周及12周后血糖、肾小球滤过功能、尿白蛋白排泄量、尾动脉血压及肾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复方861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减少尿白蛋白含量、控制高血压以及明显减轻细胞外基质(ECM)增生,与氯沙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方861对糖尿病大鼠具有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圣地红景天对1型糖尿病大鼠尿微白蛋白排泄率及肾脏TGF-β1表达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45只,单侧肾切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NC组),模型组30只,后者按55mg/kg体重单次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模型。待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C组)、糖尿病治疗组(DR组)各15只。分别于第4、8、12周时检测各组血尿素氮、肌酐及尿肌酐、尿微白蛋白排泄率,同时测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留取肾脏组织分别作光镜、电镜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TGF-β1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DR组24h尿微白蛋白排泄率下降,肾组织中NDA含量下降,Cu-Zn-SOD及GSH-Px活性升高;与DC组相比,DR组尿蛋白排泄率减少,早期肾小球高滤过减轻,病理检查示系膜增生明显减轻,电镜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轻于DC组,免疫组化分析示DR组TGF-β1表达较DC组明显减少。结论:圣地红景天可以有效减轻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损害,其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及降低肾组织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在糖尿病肾病(DKD)足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在足细胞损伤及蛋白尿缓解中的作用。方法(1)本研究纳入了65例诊断患有2型糖尿病(伴或不伴蛋白尿)的患者,并纳入了25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白蛋白/肌酐(ACR)的尿排泄比例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无蛋白尿(ACR<30 mg/g,n=24)、微量白蛋白尿(ACR 30~300 mg/g,n=18)和临床蛋白尿(ACR>300 mg/g,n=23)。另选择25例经肾活检确诊的DKD患者作为DKD组。正常肾脏组织标本均取自泌尿外科同一时期肾脏肿瘤切除患者10例。将各组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同时采用实时定量PCR、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VDR在各组患者的血液、尿液样本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VDR与尿蛋白的相关性。(2)在2型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中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将遗传背景均为C57BLKs/J的雄性db/db小鼠及同窝出生的db/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DKD对照组(B组)、DKD二甲基亚砜处理组(C组)、DKD帕立骨化醇(VDR激动剂)处理组(D组),C、D组连续腹腔注射处理8周,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小鼠10周龄时开始连续干预8周,在小鼠22周龄(开始干预后12周)检测各组小鼠体重、血、尿生化指标对比;Western印迹法检测β⁃catenin、VDR的变化;免疫荧光观察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in及足细胞损伤蛋白α⁃SMA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正常健康对照组相比,无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的糖尿病患者血浆中VDR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低(均P<0.05);与无蛋白尿组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的糖尿病患者血浆中VDR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低(均P<0.05)。(2)与正常健康对照组相比,无蛋白尿糖尿病组和DKD组患者血浆中VDR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低(均P<0.05);与无蛋白尿糖尿病组患者相比,DKD组患者血浆中VDR的mRNA和蛋白水平亦较低(均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KD组肾组织中VDR的表达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4)DKD患者血浆中VDR mRNA相对水平与ACR呈负相关(r=-0.342,P<0.05)。(5)各组尿液上清液中VDR的水平与血浆中的水平呈相反趋势。(6)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B组、C组肾小球足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高于D组(均P<0.05),VDR蛋白的表达低于D组(均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组、C组肾小球足细胞podocin的表达低于D组(均P<0.05),α⁃SMA的表达高于D组(均P<0.05)。结论VDR高表达缓解DKD足细胞损伤及蛋白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衍生肽ARA290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链脲菌素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4组:糖尿病模型组(DM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5 mL,隔日1次;ARA290治疗组(DA组)皮下注射ARA290(50 U/kg),隔日1次;EPOR阻断肽+ARA290治疗组(DAEB组)皮下注射EPOR阻断肽(10μg/kg)和ARA290(50 U/kg),隔日1次;CD131阻断肽+ARA290治疗组(DACB组)皮下注射CD131阻断肽(10μg/kg)和ARA290(50 U/kg),隔日1次。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NC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5 mL,隔日1次。药物干预12周后检测大鼠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尿N-乙酰葡萄糖苷酶(N-acetylglucosidase,NAG)、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G)、α_1微球蛋白(α_1-microglobulin,α_1-MG)、血肌酐(Scr)。肾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肾脏EPO受体(EPO receptor,EPOR)、CD131的表达,TUNEL染色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检测大鼠肾脏Caspase-3表达。结果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大鼠肾脏表达EPOR、CD131,且两者存在共定位表达;TUNEL检测显示ARA290可以抑制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ARA290降低糖尿病大鼠肾脏Caspase-3表达;生化检测显示ARA290可以降低糖尿病大鼠UAER、尿NAG、β_2-MG、α_1-MG、Scr,HE染色显示ARA290可以减轻肾脏病理损伤。此外,给予糖尿病大鼠ARA290和EPOR或CD131阻断肽皮下注射后,ARA290抑制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降低早期肾脏病变指标及减轻肾脏病理损伤的作用减弱。结论大鼠肾脏表达EPOR和CD131,EPO衍生肽ARA290可通过EPOR、CD131介导抑制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2-脂氧化酶(12-LO)对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内p27ki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有或无p38 MAPK(p38)抑制剂(SB203580,1 μmol/L)的条件下,用12-LO作用产物12羟二十烷四烯酸[ 12(S)-HETE,10-7 mmol/L]刺激系膜细胞24 h。雄性SD大鼠分为普通饮食对照组、普通饮食+12-LO抑制剂(CDC,8 mg/kg,3次/周,皮下注射)处理组、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菌素(STZ,35 mg/kg,腹腔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组、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STZ诱导2型糖尿病+CDC处理组,连续皮下注射CDC 1个月。野生型和12-LO基因敲除C57BL/6小鼠随机分成野生型对照组、12-LO基因敲除组、野生型STZ(200 mg/kg,腹腔注射)诱导1型糖尿病组、12-LO基因敲除STZ诱导1型糖尿病组,饲养16周。实验结束后收集尿、血液、提取肾脏,用系列过筛方法分离肾小球。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38 活性和p27kip1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抑制p38 活性可有效阻断12(S)-HETE诱导的系膜细胞内p27kip1的表达(P < 0.01)。CDC可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肾小球体积增大,降低尿白蛋白量(24 h),阻止肾小球内p38 活性和p27kip1蛋白表达增加,与CDC未处理2型糖尿病大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与野生型糖尿病小鼠比较,12-LO基因敲除糖尿病小鼠p38活性、p27kip1蛋白表达及细胞外基质积聚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 结论 12-LO可通过p38通路上调糖尿病肾小球内p27ki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的研究,探讨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N-acetyl-seryl-aspartyl-lysyl-proline,AcSDKP)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12)。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cozin,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后再分为糖尿病组(n=6)、糖尿病+AcSDKP组(n=6)。糖尿病+AcSDKP组小鼠予AcSDKP口服(1 mg·kg~(-1)·2 d~(-1),溶于饮用水瓶中),糖尿病组予常规饮用水。12周后测量小鼠血压、心率、血糖,收集小鼠血、尿标本用于检测生化指标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处死大鼠后留取肾组织标本,通过普通光镜和电镜观察肾脏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中足细胞蛋白(nephrin)的表达改变,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组织纤连蛋白(fibronec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改变。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小鼠出现血糖明显升高,建模成功后12周出现明显白蛋白尿,足细胞出现足突融合、增宽,肾脏出现纤维化,肾小球表面面积及系膜区面积明显增加,肾小球nephrin表达明显减少,而糖尿病小鼠血压无明显改变。(2)AcSDKP可减少糖尿病小鼠蛋白尿,减轻足细胞足突融合及增宽,缓解肾小球肥大及系膜增殖,改善肾脏纤维化。(3)AcSDKP可减少肾组织fibronectin、α-SMA的表达,部分恢复肾脏nephrin的表达。结论 AcSDKP可减轻糖尿病小鼠肾组织病变,其保护作用与减轻足细胞nephrin表达有关,为糖尿病肾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及与肾脏细胞焦亡的关系。
方法 健康清洁级ICR小鼠32只,雌雄各半,8~12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脂多糖(LPS)组(L组)、LPS+右美托咪定组(LD组)和LPS+右美托咪定+阿替美唑组(LT组),每组8只。L组、LD组和LT组腹腔注射LPS 400 μg/kg,8 h后腹腔注射LPS 10 mg/kg建立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模型。L组于建模即刻、建模后0.5、2、2.5、4、4.5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LD组于建模即刻、建模后2、4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于建模后0.5、2.5、4.5 h分别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40 μg/kg;LT组于建模即刻、建模后2、4 h腹腔注射阿替美唑750 μg/kg,于建模后0.5、2.5、4.5 h分别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40 μg/kg;C组在各时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小鼠于建模后24 h麻醉处死。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浓度,化学发光法测量肾皮质细胞三磷酸腺苷(ATP)和血清ATP浓度,ELISA法检测肾组织IL-1β和IL-18浓度,qRT-PCR法检测肾组织caspase-11、泛连接蛋白1(pannexin-1)、P2X7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caspase-11、pannexin-1、P2X7蛋白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结构,TUNEL染色记录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细胞数并计算细胞凋亡率。
结果 与C组比较,L组、LD组和LT组血清BUN、Scr、ATP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肾皮质细胞ATP浓度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IL-1β和IL-18浓度、肾组织caspase-11、pannexin-1、P2X7 mRNA表达量及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L组比较,LD组血清Scr、BUN、ATP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肾皮质细胞ATP浓度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IL-1β浓度、肾组织caspase-11、pannexin-1 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LD组和LT组肾组织IL-18浓度、肾组织caspase-11、pannexin-1蛋白含量、肾组织P2X7 mRNA表达量及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与LD组比较,LT组血清BUN、Scr、ATP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肾皮质细胞ATP浓度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IL-1β和IL-18浓度、肾组织caspase-11、pannexin-1、P2X7 mRNA表达量及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减轻了LPS导致的脓毒症小鼠肾脏病理学损伤,降低肾组织IL-1β和IL-18浓度,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可能通过非经典途径减轻了肾脏细胞焦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肾安提取液对糖尿病肾脏病(DKD)小鼠肾皮质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组)、DKD模型组(D组)、厄贝沙坦组(EB组)、肾安高剂量组(SAG组)、肾安中剂量组(SAZ组)、肾安低剂量组(SAD组),每组各9只。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KD模型,EB组给予厄贝沙坦灌胃,肾安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肾安提取液灌胃。4周后,检测各组相对肾质量、血糖、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观察各组肾皮质病理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肾皮质RAGE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肾皮质RAGE蛋白表达水平。结果D组小鼠相对肾质量、血糖、SCr、24h尿蛋白定量、RAGE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N组(P〈0.01),肾小球肥大、纤维化明显。药物干预4周后,小鼠肾脏病理改变减轻,EB组、SAG组、SAZ组相对肾质量、SCr、24h尿蛋白定量较D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SAD组24h尿蛋白定量较D组显著降低(P〈0.05)。EB组、SAG组、SAZ组和SAD组肾皮质RAGEmRNA和蛋白表达较D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肾安提取液能保护DKD小鼠肾组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肾皮质RAGE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张瑞花 《临床肾脏病杂志》2010,(12):564-566,F0002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联合阿司匹林对大鼠糖尿病肾脏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大鼠糖尿病肾脏病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对照组、阿司匹林(A)治疗组、复方丹参(s)治疗组、复方丹参联合阿司匹林(A+S)治疗组。给药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24h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mAlb)、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血栓素(thromboxane,TX)B2、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mRNA,并观察各组动物肾组织形态学。结果与DKD对照组相比,(A+S)组FBG、BUN、SCr、尿24hmAlb、MDA、TXB2、TGF-β1mRNA均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纤维化也明显减轻。结论复方丹参联合阿司匹林对大鼠糖尿病。肾脏病有治疗作用,其改善作用与降低血糖、抗氧化席激损伤和改善肾脏微循环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Valsartan)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皮质TGF-β1表达的影响,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性理论基础.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任取其中16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缬沙坦治疗组(A组,8只,缬沙坦10 mg*kg-1*d-1灌胃);糖尿病对照组(B组,8只);其余8只为正常对照组(C组).分别于实验第6周末测定各组大鼠血糖、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对肾脏标本进行光镜观察,用图像分析仪测量各组大鼠平均肾小球面积、平均肾小球体积.并取各组大鼠肾皮质提取RNA,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对肾皮质TGF-β1 mRNA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在糖尿病第6周末,B组上述指标较C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而A组则显著低于同时期的B组.其中,A组、C组尿白蛋白排泄率始终无统计学差异,肾小球平均面积、平均体积A组显著低于B组(P<0.01).RT-PCR半定量结果分析显示,B组TGF-β1 mRNA表达较A组、C组显著增高(P<0.01),A组TGF-β1 mRNA表达较C组为高(P<0.01),但仍较B组为低(P<0.05).结论:缬沙坦能够抑制肾组织TGF-β1 mRNA的表达,减少糖尿病大鼠的尿白蛋白,减轻及延缓肾小球硬化,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自噬在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的表达情况,观察胰岛素降糖治疗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自噬的影响,探讨自噬在糖尿病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0只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选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A组),另外40只大鼠进行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腹腔注射STZ制备糖尿病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将40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2组(B组和C组),每组各20只;B组给予等量柠檬酸缓冲液皮下注射,C组每天根据血糖水平给予胰岛素1.5 U/kg皮下注射,连续注射4周。4周后收集24 h血、尿标本查尿素氮、肌酐、血糖,肾脏组织送病理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足突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物LC3I/H表达。结果与A组相比,B、C组大鼠24 h尿白蛋白、血糖均升高明显(P0.01),PAS染色发现肾小球基膜增厚,系膜区增宽,基质增多,电镜下足细胞足突增宽、融合,自噬活化标志物LC3-Ⅱ/LC3-Ⅰ值明显下降(P0.01)。与B组比,C组大鼠肾小球病理变化有所改善,足细胞和自噬体数量增多,细胞器损伤减轻,LC3-Ⅱ/LC3-Ⅰ值上调(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自噬水平降低,胰岛素处理糖尿病肾病大鼠可上调自噬水平,并可减轻肾小球病理改变和足细胞损伤,提示自噬水平增强可能有益于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8.
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TGF—β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Valsartan)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皮质TGF-β1表达的影响,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性理论基础.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任取其中16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缬沙坦治疗组(A组,8只,缬沙坦10 mg*kg-1*d-1灌胃);糖尿病对照组(B组,8只);其余8只为正常对照组(C组).分别于实验第6周末测定各组大鼠血糖、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对肾脏标本进行光镜观察,用图像分析仪测量各组大鼠平均肾小球面积、平均肾小球体积.并取各组大鼠肾皮质提取RNA,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对肾皮质TGF-β1 mRNA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在糖尿病第6周末,B组上述指标较C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而A组则显著低于同时期的B组.其中,A组、C组尿白蛋白排泄率始终无统计学差异,肾小球平均面积、平均体积A组显著低于B组(P<0.01).RT-PCR半定量结果分析显示,B组TGF-β1 mRNA表达较A组、C组显著增高(P<0.01),A组TGF-β1 mRNA表达较C组为高(P<0.01),但仍较B组为低(P<0.05).结论缬沙坦能够抑制肾组织TGF-β1 mRNA的表达,减少糖尿病大鼠的尿白蛋白,减轻及延缓肾小球硬化,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肾小球损伤指标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 mAlb)与尿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IgG)和肾小管损伤指标尿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和尿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在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损伤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于西京医院核医学科进行肾功能放射免疫分析的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及健康志愿者77名。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对不同组别患者的临床资料、肾功能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对各指标在糖尿病肾病诊断时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肾功能轻度损伤组尿mAlb与尿IgG即出现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尿mAlb中位数:1.78μg/mL比1.14μg/mL,P=0.022;尿IgG中位数:1.44μg/mL比0.84μg/mL,P=0.038)。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尿β2-MG及尿α1-MG在中度损伤组出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_(CysC)=0.029,P_(尿β2-MG)0.001,P_(尿α1-MG)0.001)。ROC曲线对DKD诊断进行评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显示:肾小球指标中尿mAlb(AUC=0.800)与尿IgG(AUC=0.802),肾小管指标尿α1-MG(AUC=0.791)具有用于DKD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结论肾功能损伤指标在DKD损伤出现的时期有所不同,尿mAlb及尿IgG在肾功早期损伤时即出现升高,肾小管相关指标在出现中度损伤时才出现升高,其中尿α1-MG较尿β2-MG更适合于肾功能的评价。因此,建议在肾功能评价时全面选择肾小球与肾小管指标,对肾功能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0.
灯盏花素与LY333531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与LY333531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灯盏花素组(20 mg·kg-1·d-1,灌胃)与LY333531组(10 mg·kg-1·d-1,灌胃)。8周末检测肾组织及尿丙二醛(MDA)含量,肾组织抗氧化酶与蛋白激酶C(PKC)活性;观察肾小球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变化。结果 给药组大鼠肾重、肾重/体重、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AER)、肾小球面积、肾小球容量及系膜区面积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肾组织及尿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与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P<0.01);两给药组这些变化明显缓解(P<0.05)。模型组肾组织PKC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给药组肾组织PKC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肾小球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给药组这些改变明显减轻(P<0.05)。结论灯盏花素与LY333531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与抑制肾组织TGF-β1与CTGF过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