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建兰 《兰州学刊》2013,(7):171-175
公共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农村公共文化权益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文化事业不论是在经费投入、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服务方式上都取得迅速发展,"十二五"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与改善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克服目前依然存在着的管理不完善、人员匮乏等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广东农村文化建设:成效、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湘云 《南方论刊》2011,(3):51-53,44
近几年来,广东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但我省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善、农村文化服务质量不高、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素质参差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群众文化活动,拓宽农村文化服务领域;发展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民办文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化人口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老年人。"城乡一体化"政策出台引领社会焦点关注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快发展。通过对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的调查,发现老年文化生活存在文化意识薄弱、经费投入不足、专职管理队伍素质不高、文化带头人缺乏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调动老年人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丰富文化生活活动方式、配备高素质的专职管理人员、增大经费投入等,将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引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公共财政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没有真正进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措施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国家财政资全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分担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自下而上"的供给决策机制,最终真正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5.
当下农村的公共空间被压缩,文化建设被边缘化,导致农民会共文化生活呈委缩之势."文化下乡"政策实戏体现的是嵌入式的发展理念和简单的"送文化"行动逻辑,即农村社会需要由政府自上而下的"送文化"方式来解决文化匮乏的现实困境.这种理念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了农村社会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及农民在建设乡村文化方面的主体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乡村社会一种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乡村戏剧的演出构建了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空间.应以牛哥戏在桂东南农村地区的繁荣为契机,推动广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源式发展"理念建构.  相似文献   

6.
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失衡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的深层次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表现出总量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和供给结构不协调,农村居民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巨大差距。针对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5):233-237
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处于文化产品供应不足、服务机制缺失的状态。农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着农村的经济活力,同时也影响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要重视农村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建设与和谐发展,把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的文化权利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文化权利、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甘肃农村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公共文化体制紊乱,致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缓慢.基于对兰州周边地区的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甘肃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存在公共财政投资规模与结构失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体制障碍;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紊乱等问题,这就需要从以促进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建立区域、城乡人均经费相对均衡的农村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结构;改革农村基层文化体制;引导农民自主参与文化建设和创造;形成城乡区域间文化发展的互动促进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群众参与模式带有强烈的国家动员和运动式色彩,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民社会资本一直是传统农村社区维持乡村秩序、整合农村资源、保持乡村有机体自身平衡的主要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社会资本经历了从"宗族化"到"革命化"再到"市场化"的嬗变。在当前我国农村日益"空心化"的背景下,农村公共空间萎缩,公共人物缺乏,公共精神缺失,社区记忆断裂,象征符号系统也随之凋零,农民社会资本的缺失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力。只有按照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治理的要求,尊重社区建设的人文和历史规律,重建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农村传统"惯习",重塑农村社区公共舆论和公共精神,培养农村社区公共人物,重构农村社区集体记忆和社会价值认同,进行农村社会关系和价值的再生产,才能重构农民社会资本,为我国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提供精神和价值支持,从而促进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变迁给农村体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对农村体育人口结构、农民体育观念、农村体育内容及组织形式产生了积极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民体育健身意识薄弱,体育消费水平低下,农村体育人口不足、体育锻炼方式和内容单一,缺乏有效组织等现状已不能满足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农村体育发展要适应社会变迁的需求,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大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投入力度;通过加强体育区域文化自信力,改变农民体育观念;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繁荣发展;健全基层体育组织,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农村体育活动;重视农村人口老龄化,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可持续化发展机制,探索新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具体表现为: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足;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不足,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市场发育不足;农村文化人才缺乏。导致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经济落后是物质根源,城乡二元体制是体制根源,"输入偏好型"农村文化扶贫造成农村文化建设供血不足,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等。补齐农村文化发展短板,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实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构建农村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加适合农村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及干部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是各级党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对广大农民实行的一种公益性的文化帮助和扶持,它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文章以武汉新洲区为个案,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要多渠道筹集经费,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经费的投入;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运用多种手段扩大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体制创新,活跃农村文化市场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乡村建设的关键主体,其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中,社会关系网可以使农民快速建立连接,并通过在地化“中介”、乡村文化精英以及本土文化仪式等,提升农民参与意愿,实现农民从无参与走向旁观式参与;乡村资源禀赋影响着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包括物质资源、文化资本以及象征性资源,整合与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农民从旁观式参与走向实质性参与;空间重构关系着农民参与的整体生态,通过物理文化空间、精神文化空间和虚拟文化空间,打造统一的乡村文化空间,实现农民主动持续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此,要唤醒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提升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修复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生态。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求,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起完全由市场提供的社会产品,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力,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区文化:变迁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皇权不下县"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了我国以皇权为中心,绅权、族权、宗权共同参与治理的农村社区治理文化。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促进了我国农村社区文化的转变,农民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均开始了现代性变迁。然而,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农村发展滞后,发展动力的缺乏和外部支持的不足等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为此,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格局、构建新的社区认同等成为重建农村社区文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建设存在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较缺乏、落后,文化人才相对匮乏,人才结构不稳定,重硬件设施建设、轻管理,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结构失衡,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内容创新不足等问题。要创新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应借鉴国内外经验,强化组织领导,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创新中的作用;创新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加大多元化投入,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抓好管理服务,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由政府主导、社会和市场参与而形成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资融资体系、供给体系、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总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意识形态灌输模式"到改革开放后"部门供给模式"的变迁,而这两种模式现在都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多元参与合作模式"成为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模式。其中,政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民间组织、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秋茜 《河北学刊》2013,33(1):199-20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其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政府所能提供的最直接、最明显的服务。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阐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内涵,概述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以通过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规划,注重设施的维护与更新,积极推动贫困偏远农村设施建设,建设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渠道,由此引导农民群众自主参与的路径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9.
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官锡强 《学术论坛》2006,(9):109-112
农村贫困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出现新变化,农业的弱质性、市场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调整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取向,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其供给体系,是我国新阶段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对湖南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基本的生产和发展条件的生产性和服务性公共设施.在几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在统筹协调、资金投入、规划设计、项目管理、地区平衡等方面问题也不少.科学确立农村建设的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制定农村科学发展规划;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明确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秉持主体收益原则,加快基础设施产权改革;完善社会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发展是整体提升湖南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