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骨淋巴瘤(PB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入选西京医院2006年至2014年期间收治的PBL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中位年龄45.6(11~78)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全身症状、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至2015年3月。结果 42例患者均以病变部位疼痛或牵涉性麻木为首发临床表现。病理分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0%(21/42)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中17例患者接受了治疗,5例放化疗联合,12例单纯化疗,两组比较,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疗程后评估近期疗效,年龄、性别、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无全身症状、病理分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否联合放疗等对完全缓解率(CR)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13(2~48)个月,无进展生存期3年的4例患者中3例应用了利妥昔单抗。结论 42例PBL患者病理类型主要为DLBCL,治疗以化疗为主,联合放疗未明显提高疗效,应用利妥昔单抗可能会改善预后,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利妥昔单抗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EBV)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allo-HSCT后EBV病并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26例患者,其中临床诊断EBV病15例,活检确诊(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11例。利妥昔单抗静脉输注375 mg/m2,每周1次。采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采用通用的毒性分级标准判定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共应用利妥昔单抗78例次,中位3(1~6)例次。利妥昔单抗输注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1、2、3、4、8周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11.5±6.3)%、(42.2±10.2)%、(64.4±10.0)%、(74.6±9.4)%、(87.3±7.9)%。总有效率84.6%,CR率73.1%;单个器官受累患者的CR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10/10比9/16,P=0.023),临床诊断的EBV病患者CR率高于PTLD患者(13/15比6/11,P=0.0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的1年和2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5.7±10.2)%和(39.6±12.4)%。单器官受累患者的存活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8/10比5/16,P=0.041),临床诊断的患者存活多于PTLD患者(11/15比2/11,P=0.015)。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EBV病安全有效,建议根据临床诊断在单器官受累时即开始治疗,同时争取尽早获取病理结果。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需要前瞻性研究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来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治疗方式与预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9例B-CLP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患者初诊时疾病状态、诊断方式、治疗方案与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209例患者男女比例约2.67∶1.00,中位年龄59(17~86)岁,中位随访时间33(2~331)个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总体有效率(ORR)分别为59.7%、14.5%、74.2%,滤泡性淋巴瘤化疗患者CR、PR、ORR分别为54.5%、18.2%、72.7%,套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CR、PR、ORR分别为46.7%、26.7%、73.3%,边缘区淋巴瘤化疗患者CR、PR、ORR分别为57.1%、21.4%、78.6%,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化疗患者CR、PR、ORR分别为75.0%、8.3%、83.3%,以骨髓检查或淋巴结/原发病灶检查确诊的患者生存期无显著差异。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升高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瘤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组(67例)较未联合化疗组(16例)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改善(53.9%∶33.3%,P0.05)。结论: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生通常提示B-CLPD。血乳酸脱氢酶、红细胞沉降率升高为预后不良因素。骨髓检查或淋巴结/原发病灶检查确诊不影响患者预后。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能显著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骨淋巴瘤(PBL)和继发骨淋巴瘤(SBL)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差异。方法:收集并分析38例原发和继发的骨淋巴瘤患者,其中PBL 14例,SBL 24例,对其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PBL和SBL中均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最多见(85.7%、83.3%)。PBL患者中骨痛症状突出(85.7%),多灶骨累及较常见(64.3%),与SBL患者比较,早期患者多见(P=0.004),IPI评分较低(P=0.037)。PBL和SBL常见的骨累及部位均为脊柱(50.0%、62.5%)和骨盆(57.1%、50.0%)。PBL患者总生存率显著优于SBL患者(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患者获得完全缓解与生存时间延长显著相关。结论:DLBCL是PBL和SBL中最常见的亚型。PBL的预后优于SBL,仅治疗是否获得完全缓解与骨淋巴瘤患者的生存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及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4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91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免疫分型以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3~1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91例PGI-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2∶1,中位年龄57(17~79)岁。Ann Arbor分期Ⅰ~Ⅱ期49例(53.8%),Ⅲ~Ⅳ期42例(46.2%);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者75例(82.4%),升高者16例(17.6%);国际预后指数(IPI)低/低中危患者73例(80.2%),中/中高危患者18例(19.8%);生发中心B细胞(GCB)患者22例(34.9%),非GCB(non GCB)患者41例(65.1%);采用CHO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甲泼尼龙)方案治疗的55例(60.4%),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学治疗(化疗)36例(39.6%),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5.5%、9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Ann Arbor临床分期、LDH水平、免疫分型以及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均P  相似文献   

6.
正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骨髓淋巴组织无其他系统病灶的淋巴瘤,约占所有结外淋巴瘤的5%,占所有骨恶性肿瘤的7%左右[1]。PBL的主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占骨淋巴瘤患者的70%~80%[2]。由于其发病率较低,目前尚缺乏标准治疗指南。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以CD20为靶点的单抗药  相似文献   

7.
背景:原发性十二指肠淋巴瘤(PDL)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淋巴结外部位的恶性淋巴瘤,关于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目前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资料。目的: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PD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SEER数据库1975—2016年间的PDL病例数据,提取人口学、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生存时间等信息。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生存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1 659例PDL患者纳入研究,中位年龄64岁,中位生存期40个月。B细胞来源的滤泡性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占比最高,分别为36.0%和30.5%。PDL患者的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9.2%、39.0%、31.4%和13.8%,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的预后较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差,B-NHL中DLBCL预后最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 65岁、离异/丧偶或未婚、病理学类型为T-NHL、临床分期较晚是总体和肿瘤特异性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997年(利妥昔单抗上市时间)及以后确诊为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PDL患者的预后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诊断时间、病理学类型、临床分期等因素独立相关。提高DLBCL和T-NHL的早期诊断率可能改善预后。免疫治疗如利妥昔单抗对于改善预后或许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4月至200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7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不同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因素。结果27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9岁,男女比例2.4∶1,其中88.9%骨髓侵犯、临床分期为Ⅳ期,59.3%脾大,33.3%B症状,11.1%肝大,44.4%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1例染色体检查结果中7例(33.3%)伴附加染色体异常。20例外院诊断结果中,15例(75%)误诊。24例初治患者中,8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者完全缓解(CR/CRu)、3年总存活(OS)、无进展生存(PFS)率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分别为87.5%对31.3%,87.5%对24.1%,70.0%对26.9%;P均<0.05)。预后分析显示,年龄>60岁、B症状、肝大、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血红蛋白<110g/L、白蛋白<40g/L及染色体异常≥4种为预后不良因素,而骨髓侵犯、脾大、临床分期对预后无显著影响。伴复杂染色体异常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仅3.5个月。结论中国MCL误诊率高,其临床特点与国外报道类似。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明显提高CR/CRu,并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5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西妥昔单抗联合改良FOLFOX方案化疗,西妥昔单抗先于化疗药物使用,两者相隔1 h以上。每2周重复,完成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15例患者中CR1例,PR 6例,SD3例,PD5例,有效率46.7%,临床获益率66.7%。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西妥昔单抗与奥沙利铂联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疗效满意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正2016版的世界卫生组织淋巴肿瘤分类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根据细胞起源(COO)分成两类: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和活化B细胞型(ABC)~([1])。借助下一代测序技术,DLBCL亚型中的高频体细胞突变基因被鉴定,其中的一些突变基因具有临床预后价值~([2])。近15年以来,以蒽环类为基础的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  相似文献   

11.
<正>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进展较为迅速,属于侵袭性的恶性淋巴瘤,发病年龄偏大,多见于50~60岁的患者,对化疗较为敏感,传统治疗采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地塞米松(CHOP)方案进行化疗,患者病情容易复发,并且易产生耐药性,长期存活率不高。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应用于DLBCL的治疗,改善了DLBCL的疗效及预后。本研究对比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R-CTOP)方案化疗与单用CTOP方案进  相似文献   

12.
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是最常见的原发于淋巴结的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占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的15%~20%,呈侵袭性进展。有学者报道,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AITL可改善其预后[1]。本文报道1例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治疗AITL的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50例年龄≥70岁的老年DLBCL患者,收集整理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Ki-67等资料进而分析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预后。结果 50例初发老年DLBCL患者中,60%患者为Ⅲ~Ⅳ期,54% IPI评分为3~5分,52%有B症状,75%原发部位为结外。在老年患者中,调整剂量的化疗疗效优于放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利妥昔单抗联合剂量调整化疗(R-CHOP)组完全缓解(CR)率优于不包括利妥昔单抗的剂量调查化疗(CHOP/COP)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 8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5%、30.8%、11.5%。生存分析发现Ki-67对患者生存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Ki-67>80%患者预后差。结论 老年患者以疾病分期晚,易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生存期短为特征,具有更高的DLBCL发病率,Ki-67是一个重要的不良预后指标。R-CHOP方案可明显提高CR率,并且足够疗程的化疗将显著改善超高龄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阳文捷  林金盈  许力  黄向英  魏华萍 《内科》2009,4(5):734-735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老年人C020阳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1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CD20阳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每疗程化疗前即第1天给予利妥昔单抗375mg/m^2,第2天开始化疗。采用CHOP方案化疗.每21~28天重复疗程,至少4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11,完全缓解4/11,部分缓解4/11,稳定2/11,进展1/11;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等,少数病人出现畏寒、发热、皮肤潮红、血压升高、胸闷等利妥昔单抗输注相关反应,1例患者继发出现口唇疱疹。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老年B细胞性淋巴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不良反应可为老年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适于老年淋巴瘤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5例原发肾上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以及病理特点,提高对原发肾上腺DLBCL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诊治的5例原发肾上腺DLB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原发肾上腺DLBCL,其中4例为老年男性;临床多以腰痛或腹痛为首发表现,5例患者均伴有B症状,4例伴有乳酸脱氢酶升高,IPI积分多为中高危;3例患者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其中2例需要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影像学均为双侧肾上腺肿块,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病理确诊;病理4例呈现双表达DLBCL,活化B细胞来源;未见骨髓受累患者。原发肾上腺DLBCL采用包含利妥昔单抗的联合化疗疗效较理想,但停药易复发,应用来那度胺或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可能可以减少复发;治疗需要兼顾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预防,包括大剂量甲氨蝶呤或来那度胺预防。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发现双侧肾上腺占位需要警惕原发肾上腺淋巴瘤,确诊需要活检病理证实;原发肾上腺DLBCL治疗建议含有利妥昔单抗的联合化疗,同时给予中枢淋巴瘤预防,联合化疗结束后建议维持治疗1~2年有助于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经介入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经TACE治疗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58例,其中29例接受TACE联合美妥昔单抗治疗,29例只接受TACE治疗。通过导管将~(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5 ml(0.75 m Ci/kg)注射入靶血管,再进行常规TACE治疗。随访12 m,比较两者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美妥昔单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5.17%和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w复查,与治疗前比,美妥昔单抗组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对照组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妥昔单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P0.05);美妥昔单抗组1 a生存率为55.17%,对照组为48.27%(Log-rank检验统计量为5.782,P=0.016);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疾病进展时间为(4.83±4.10)m和(2.54±2.07)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经介入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B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确诊为PB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结果:采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该PBL患者对治疗敏感。结论:PBL为临床少见的结外淋巴瘤,多为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较好。通常可见溶骨性破坏,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早期明确诊断比较困难,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治疗以放化疗联合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小剂量利妥昔单抗靶向控制循环B淋巴细胞数量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4-10-2019-09期间31例难治性AIHA接受利妥昔单抗100 mg,每周1次,连续使用至外周循环中CD19~+细胞降低至流式细胞仪常规检测下限0.1%。结果:经中位2个疗程(1~4个疗程)的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循环CD19细胞比例降至0.1%以下,总体有效率87.1%(27/31)。输注相关不良反应1例(3.2%),1周内发生感染2例(6.5%)。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13个月(2~26个月)。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AIHA,疗效佳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1998年1月至2012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9例SLE合并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淋巴瘤病理分型、治疗及预后。结果 SLE合并ML患者共9例,占同期SLE入院患者的0.18%;其中女性患者7例,男性患者2例;SLE平均发病年龄43.1岁(24~57岁),SLE平均确诊年龄为44.7岁(29~57岁),淋巴瘤平均确诊年龄为48.7岁(39~63岁),SLE发病到合并淋巴瘤病程均数为3.8年(1~15年)。淋巴瘤病理类型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为主,共7例,占77.8%(7/9),且淋巴瘤结外受累多见,共7例,占77.8%(7/9)。淋巴瘤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骨髓等部位均可发生,其中胃肠道受累3例,支气管和肺受累2例,骨髓受累2例。SLE合并ML患者中100%出现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发热。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9例患者中6例补体减低,9例乳酸脱氢酶升高,5例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大于100mm/h。SLE合并ML的患者6例对化疗敏感,4例死亡,2例死因均为淋巴瘤消化道受累;2例诊断淋巴瘤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当SLE患者出现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ESR持续大于100mm/h,乳酸脱氢酶持续偏高者需警惕SLE合并淋巴瘤的可能。当SLE合并淋巴瘤时结外受累多见,SLE合并ML多数对化疗敏感,但消化道受累时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周仲昊  王智  赵晓红 《山东医药》2009,49(49):91-92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18例应用R—CHOP方案治疗,即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或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每3周为1个疗程,均使用6个疗程,观察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8例患者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5例,总缓解率为83.6%。其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患者可耐受,不影响治疗。结论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疗效显著,而且全身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