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为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高危病例寻找一种安全显效的术式。方法:同侧自转性或植片取自对侧盲眼的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结果:17种自体移植中,16例获得增视和美容双重疗效,成功率达94.1%。对自体角膜移植的适应证、手术设计和技巧、优点和不足作了简要讨论。结论:自体角膜移植术不存在移植排斥风险,只要设计合理、技巧娴熟,是移植排斥高风险病例寻求康复的切实可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1905年,Edward Zirm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虽然术后排斥反应使移植片混浊、手术失败,但从此激励了眼科界对角膜移植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且不断改进手术技巧、手术器械,使角膜移植成为治疗角膜盲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对新生血管化的高危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导致手术失败问题仍然一直困扰着眼科界。  相似文献   

3.
陈仕冰  韦汉兴 《广西医学》1998,20(2):217-219
本文对35例角膜移植术中,术后的各种并发症进行总结,发现术中熟练的显微操作和不断完善的手术技巧,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决定因素,而限制角膜床移植新生血管的生长和小的植片及正常解剖位置移植是预防移植排斥和提高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并对并发症的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张永强  陆晓和 《广东医学》2006,27(9):1413-1415
角膜移植是组织或器官移植中成功率最高的一种手术,是目前治疗角膜盲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是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仍是引起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尤其高危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首要原因。随着近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基因治疗技术将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基因转入角膜防治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成为很有希望的新手段。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基因治疗诱导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的主要策略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寻找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防治方法。方法 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疲排斥反应的31例,从角膜盲原因、植床新生血管程度、合并症、移植片直径、联合手术等5大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血管化角膜、大植片移植、植床术前的活动性炎症、偏中心移植、多次移植、联合手术等应视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疲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而移植片上皮反复脱落、眼压高、旧病复发、术眼再次手术、缝线松解与拆线等可能是诱导排斥反应发生的促发因素。结论 尽量减轻角膜血管化,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强调病人的及时复诊和治疗,术后坚持局部使用免疲抑制剂半年,排斥发生时及时足量地全身及局部使用激素和免疲抑制剂,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免疲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巴西某大学附属医院行穿透角膜移植的效果。方法:在巴西盛保罗大学Ribeiraeo Preto医学院行穿透角膜移植术的146例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术后随访36月或直至移植失败。结果:随访期,49%的移植片失去透明性。除圆锥角膜和大疱性角膜病变(2者术后移植片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3%和73%),所治疗的各种角膜病术后移植片水肿的发生率大致相当。手术失败仅8%是由排斥引起。其他诸如年龄,多次手术和术前眼的状态等因素均不能解释移植的高失败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术后护理的依从性下降,这与老年组移植失败率高有显著的相关性。圆锥角膜似乎对术后护理要求不高,但是大疱性角膜病变较其他角膜疾病对术后护理的需要更为迫切。结论:尽管角膜移植手术似乎颇为简单,但其对术后护理要求很高,否则会导致非常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小鼠角膜移植后核转录因子KB(NF-kB)活性变化。方法:建立以C57BL/6小鼠为供体,以BALB/c小鼠为受体角膜移植实验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正常小鼠组,B组为自体角膜移植作为对照组,C组同种异基因角膜移植作为实验组,ELASA方法检测小鼠角膜移植后3d、5d、7d角膜NF-kB的活性变化。结果:组织学检查证实,同种异基因小鼠角膜移植后14d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3d、5d角膜NF-kB的活性升高,7d达到高峰,与原位移植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小鼠同种异基因角膜移植后,角膜NF-kB的活性升高,可能参与移植排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5年角膜中央内皮细胞的变化、角膜植片的厚度及青光眼、移植排斥反应和移植失败发生的可能性。设计:纵向队列研究500例由同一名医生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患者。方法:再移植眼、双侧眼病例的一侧眼及不同意调查的患眼除外,共有388只眼参与研究分析。术后定期应用光学显微镜予以内皮细胞照相及角膜厚度测量,记录青光眼、移植排斥和移植失败的发生情况。结果:67例患者中的30%在术后15年角膜仍保持有效透明。内皮细胞相对于术前供体水平丢失率为71%±12%(n=67),内皮细胞密度为872±348个/m m,角膜厚度为20.59±0.06…  相似文献   

9.
李修义  姚玉峰  周萍 《浙江医学》2006,28(3):200-201
眼烧伤后角膜穿孔的治疗一直是眼科界棘手的难题。这类角膜穿孔预后极差,往往导致眼内容物脱出、眼内炎等严重的眼内并发症而摘除眼球。单纯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或板层角膜移植术可以封闭角膜穿孔,但由于不能长时间维持角膜上皮完整,会导致角膜结膜化、疤痕化或角膜基质再次溶解穿孔,预后不佳。临床研究证实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进行眼表面重建最有效的方法。另外角膜穿孔的及时封闭,一般采用常备的冰冻保存供体的治疗性角膜移植术重建角膜结构。本文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热、化学烧伤引起的单眼角膜溶解穿孔患者13例13眼,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体心包管肺动脉移植在晚期肺癌外科治疗中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对8例Ⅲb期肺动脉干严重受累的肺癌患者采用自体心包管肺动脉移植术。结果 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肿瘤完整切除,术侧余肺血供良好,8例患者均临床痊愈。结论 自体心包管肺动脉移植避免了全肺切除,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预防患有Peter异常症的婴儿中不可逆弱视是一项医学挑战。在一些角膜中央浑浊的病例中,眼的光学性虹膜切除术并不能形成清晰的视轴区。同种异体全层角膜移植术作为早期手术操作,已经因高危不可逆性植片失败的发生而呈现极差的治疗效果。本文报道了对1例患有Peter异常症的8周婴儿行自体同侧旋转式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病例:为预防不可逆性弱视,对1例患有Peter异常症的8周婴儿实施自体同侧旋转式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结果:经过8个月的随访,看到视轴区植片透明,并在伤口愈合过程中无任何并发症。角膜移植术后2个月拆除了单根缝线。术后散光…  相似文献   

12.
自愿捐献模式下的角膜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在自愿捐献模式下角膜移植在本院的开展情况。方法:56眼实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25眼实行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移植手术联合其他手术20眼。结果:本组疾病分布情况与其他地方开展角膜移植的早期相类似,排斥反应发生率和最终移植成功率与其他作者的结果相似,总移植成功率达到80.2%,其中常规组(53眼)成功率90.6%,高危组(28眼)60.7%(P〈0.01)。脱残29眼,脱盲32眼,保住眼球20眼。继发青光眼3例,并发性白内障3例。角膜白斑(47/81)是角膜移植的主要适应证。结论:自愿捐献模式下本院的角膜移植水平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已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治疗眼烧伤后角膜血管翳。方法采用自体或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新角膜移植治疗43例烧伤后角膜血管翳。结果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24例,视力增进22眼,新生血管消退。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19例,全部病例新生血管未见消退,视力增进不明显。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为烧伤患者提供上皮再生来源,有效的阻止新生血管侵入角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角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Ⅱ型受体)的变化。方法:异体角膜移植:30只SD大鼠与30只Wistar大鼠相互进行右眼角膜移植。自体角膜移植:10只SD大鼠与10只Wistar大鼠进行右眼自体角膜移植。记录排斥反应指数。免疫组化染色后研究角膜Ⅱ型受体的表达强度。结果:在异体角膜移植初期,Ⅱ型受体表达迅速增多,而当排斥反应发生时,则迅速减少甚至消失;而在自体角膜移植中,Ⅱ型受体迅速增多并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结论:排斥反应发生时,Ⅱ型受体减少甚至消失,从而使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无法发挥其免疫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院开展“角膜移植手术”已多年,但术后面临的问题仍然是:排斥反应严重影响手术成功率。对条件差、爆炸伤后的高危角膜视为禁区。现在手术技巧不断娴熟,手术器械不断改进,我们根据术前人类血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an,简称HIA)配型结果严格筛选供体和受体。对其双眼爆炸伤患者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初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TGF-β1对全层角膜移植术后外周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活化的影响,来阐明TGF-β1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为治疗角膜移植排异反应提供理论证据。方法:采用CD4,CD8免疫荧光光标记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同种异体大鼠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时期外周血中CD4^ 、CD8^ 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TGF-β1组角膜移植术后7、14、28d CD4^ 活化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自体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结论:角膜移植术后应用外源性TGF-β1治疗,可抑制特异性抗原介导的,以及非特异性炎症介导的移植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以大白鼠为实验对象,研究经过戌二醛处理的人平滑绒毛膜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的可行性,并同自体神经移植等比较。术后用电生理和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表明:自体神经移植功能恢复较早,而在术后14周时,用戌二醛处理后的平滑绒毛膜管组功能恢复与自体神经移植近似,且排斥反应较小,对神经再生影响不大,笔认为该材料是一种取材料方便,制作简单、抗原性小、新的非神经组织生物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黄经河  叶舒  黄贤  钟燕梅 《广西医学》2005,27(7):1077-1077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深层角膜溃疡,特别是近穿孔的深层角膜溃疡,以往采用异体角膜移植术,由于角膜移植供体缺乏以及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治疗上仍很困难。近年来,羊膜移植已广泛应用于眼表疾病,我们应用羊膜移植治疗深层角膜溃疡,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兔眼角膜移植术后基质层愈合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7只家兔建立自体与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24h到6个月透射电镜观察伤口部位基质层,结果显示:1-7d,伤口两侧角膜细胞逐渐向成纤维细胞转化,胞体增大,富含粗面内质网、微管、微丝、高尔基体发达,术后2-6周,伤口部位大量胶原纤维合成,交叉排列呈网状,以后排列趋规则;6个月时在某些局部已呈平等排列,此时仍有成纤维细胞存在。在超微结构和愈合进程方面自体移植与异体移杆基本一致。对角膜移植术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联合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20例(24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一期实施自体角膜缘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其中5眼伴有不同程度的睑球粘连。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3个月,羊膜植片无1例发生排斥反应,自体角膜缘一期愈合,角膜表面透明光滑,无新生血管长入,翼肉无复发,无新睑球粘连形成。结论:自体角膜缘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肉疗效显著,特别是有睑球粘连者。通过羊膜覆盖缺损睑结膜,手术后可避免新的睑球粘连,比传统的自体结膜或口腔粘膜更为方便、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