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 %与70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诱导过程中的并发症及其As2O3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初诊的AP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诱导期有18.2%的患者发生DIC,在全反式维A酸(ATRA)As2O3治疗过程中分别有57.1%、67.6%的患者发生白细胞增多症;As2O3治疗的患者中有18.9%发生了类似于维A酸综合征(RAS)反应的"亚砷酸综合征".有40例患者初诊时WBC<10×109/L,其完全缓解(CR)率为72.5%,明显高于WBC>10×109/L者的CR率(45.5%)(P<O.05).结论由于诱导分化剂的应用,APL治疗过程中DIC的发生率下降;As2O3在治疗APL时可引起白细胞增多症和"亚砷酸综合征";初诊WBC>10×109/L的患者预后较差,WBC>10×109/L可视为"高白细胞".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观察白细胞清除术联合细胞毒药物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高白细胞血症的疗效。方法 使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对7例初诊APL高白细胞血症患者(WBC≥80×109/L)进行白细胞清除,同时应用细胞毒药物(羟基脲或阿糖胞苷)及三氧化二砷进行治疗。结果 经白细胞清除术和化疗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06.46±26.49)×109/L,(35.49±6.53)×109/L,t=6.8823,P<0.001]。高黏滞血症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1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呼吸困难缓解,2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凝血指标好转,2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出血灶明显吸收,所有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结论 白细胞清除术联合细胞毒药物是一种治疗初诊APL高白细胞血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PCR方法检测30例初发APL患者FLT3基因外显子14、15中ITD突变,并比较分析ITD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结果 30例初发APL患者中,8例(26.7%)FLT3-ITD突变阳性.与野生型患者相比,FLT3-ITD突变患者白细胞计数(WBC)高[20.48×109/L(0.74×109 ~74.3×109/L)比1.75×109/L(0.78×109 ~ 35.3×109/L)]、乳酸脱氢酶水平(LDH)高[447.5 U/L(191~1 533U/L)比205.0U/L(118~743U/L)]、血小板计数(Plt)低[14×109/L(6×109 ~59× 109/L)比30×109/L(9× 109~ 124× 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性别、年龄、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骨髓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比例及危险度分层等方面,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LT3-ITD突变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达CR的时间、维甲酸综合征(RAS)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FLT3-ITD突变患者与野生型患者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LT3-ITD是APL患者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其发生与患者初诊时高WBC、高LDH及低Plt相关,而对近期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s2O3)、化疗联合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对40例采用ATRA、As2O3、化疗三联疗法治疗的AP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总体CR率92.5 %(37/40),完全缓解所需中位时间27(22~61)d;白细胞≥10×109/L组CR率72.7 %(8/11),白细胞<10×109/L组CR率100 %(2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0,P=0.004);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仅1例发生维甲酸综合征。结论 ATRA、As2O3、化疗联合应用可作为APL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维甲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对于初治的154例APL患者,ATRA治疗后,白细胞小于20×109/L者单用A-TRA治疗,白细胞大于20×109/L者加用化疗,治疗前白细胞大于20×109/L者ATRA与化疗同时应用。结果:14例APL患者发生RAS。临床症状出现的中位时间为7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呼吸困难,低氧血病,肺部浸润等。14例RAS患者至少有以上3种症状。13例囡白细胞增高化疗,5例ATRA减量,7例停用ATRA,患者均加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12例RAS患者CR,2例死亡。未发生RAS患者CR率为89%。获得缓解后的RAS患者继续用ATRA维持治疗无RAS再发生。结论:APL初诊时白细胞高,应用ATRA后白细胞升高过快、过高者易发生RAS,应立即加用化疗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性,64岁. 于2001年6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黄、乏力、齿龈渗血、皮肤出血点、瘀斑入住当地医学院附属医院.血常规示:血红蛋白(Hb)80 g/L,白细胞计数(WBC) 1.4 ×109/L,红细胞计数(RBC)2.30 ×1012/L,血小板计数(Plt)6×109/L. 随后行骨髓象检查结果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红两系少见,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浆细胞易见,巨核细胞缺如.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予口服司坦唑醇、环孢素治疗,丙种球蛋白2.0 g×7 d静脉滴注,间断输血及血小板,茵陈蒿汤1剂/d,口服再生胶囊、地黄止血胶囊对症支持治疗,病情控制相对稳定. 2005年7月因间断出现酱油色尿、双目视物不清入院治疗.入院后检查血常规:Hb 32 g/L,WBC 1.2× 109/L,RBC 1.03×1012/L,Plt 16×109/L.随后行骨髓象检查结果示: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期幼红细胞红居多,占0.475.溶血试验:酸化溶血试验、蔗糖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均阴性;肝、肾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9 U/L、尿素氮13.76 mmol/L、肌酐90.30μmol/L,其他检测项目均正常;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粒细胞CD5548.40 %,CD5956.19 %,红细胞CD5571.34 %,CD5968.15 %.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AA-PNH)综合征. 应用胸腺肽、多抗甲素、达那唑、叶酸、维生素B12等药物治疗,曾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茵陈蒿汤1剂/d、保肝、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平稳出院. 2012年11月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再次住院治疗.入院后血常规示:Hb 18 g/L,WBC 2.13×109/L,RBC 0.51×1012/L,Plt 4×109/L,骨髓象检查显示浆细胞增多,占0.195,以成熟浆细胞为主,可见双核浆细胞,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融合基因特点与其疗效、预后及生存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41例形态学初诊为APL患者进行PML-RARα、PLZF-RARα融合基因动态监测,比较不同类型融合基因患者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CMR)的时间及患者的生存率、生存时间。结果 41例初诊APL患者,PML-RARα-L型阳性29例,中位年龄43岁(8~75岁),基因表达水平(60.12±41.24)%,白细胞中位值2.1×109/L(0.44×109/L~124×109/L);PML-RARα-S阳性11例,中位年龄34岁(19~66岁),基因表达水平(24.36±25.72)%,白细胞中位值3.2×109/L(0.47×109/L~88×109/L);PML-PLZF 1例,基因表达水平较高(64.12 %)。患者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中位时间L型40 d(32~60 d),S型56 d(25~86 d);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100.0 %和81.8 %(P=0.02); 1例PML-PLZF阳性患者18个月内未达到CMR,且存在C-KIT 基因突变,形态学复发2次。结论 融合基因PML-RARα-L型APL患者疗效、预后及无事件生存率均好于S型患者,PLZF-RARα基因融合的APL患者易复发且预后较差;APL融合基因分型及预后突变基因的检测,对患者的疗效判定及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高白细胞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APL患者248例,其中高白细胞患者70例,分析高白细胞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诱导治疗的疗效。非高白细胞APL的诱导治疗以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为主,高白细胞APL的诱导治疗以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蒽环类化疗药物为主,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结果248例患者中,高白细胞的发生率为28.2%(70/248),其中WBC为10×109/L~50×109/L 46例(18.5%), WBC>50×109/L且≤100×109/L 14例(5.6%),WBC>100×109/L 10例(4.0%)。高白细胞AP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PML-RARα融合基因S型(P=0.004)及FLT3-ITD基因突变(P<0.01),原发性纤溶亢进更加严重;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低于非高白细胞APL患者[88.9%(48/54)比98.1%(152/155),P=0.013],早期死亡率高于非高白细胞患者[11.1%(6/54)比1.9%(3/155),P=0.013]。高白细胞患者的早期死亡原因主要为脑出血。结论高白细胞是APL不良预后因素,诱导治疗应重视凝血异常的纠正、联合化疗迅速降低白细胞,以及联合地塞米松预防诱导分化综合征,以期降低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化疗后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20例老年AML完全缓解(CR)患者予连续2个周期巩固化疗。第1个周期(对照周期)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后仅输注血小板悬液;第2个周期(治疗周期)在前述治疗基础上,当血小板≤50×109/L时每日给予rhTPO 1.0 μg/kg,皮下注射,连用14 d,或血小板计数≥80×109/L后停药。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周期血小板<100×109/L的持续时间为(23.1±4.5)d,≤20×109/L的持续时间为(6.8±2.6)d,与对照周期的(25.8±5.7)d、(11.7±3.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血小板最低值治疗周期为(13.2±4.4)×109/L与对照周期的(12.2±3.1)×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7);治疗周期血小板最高值为(239.3±48.7)×109/L,显著高于对照周期的(163.5±32.4)×109/L(P<0.005);治疗周期血小板输注量为(22.8±6.8)U,明显少于对照周期的(30.0±6.3)U(P<0.05);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治疗周期与对照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2)。治疗周期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5%),均为一过性,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结论 在老年AML巩固化疗中应用rhTPO,可以明显加速血小板的恢复,减轻化疗引起的血小板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输注血小板,并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明确三氧化二砷(亚砷酸,ATO)在初治和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acid,AT RA)治疗后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leukemia,APL)的诱导缓解时,引起高白细胞血症(leukocytosis)和维甲酸综合征(reti noicacidsyndrome,RAS)的发生规律。方法:初治和复发的APL共30例,ATO10mg/d进行诱导缓解治疗。结果:30例患者中23例(77%)达到完全缓解,达到缓解平均时间37.1d。发生高白细胞血症有14例(47%),出现高白细胞血症平均时间为12.9d,发生高白细胞血症患者的白细胞平均基础值为3.1×109L-1,未发生高白细胞血症患者的白细胞平均基础值为2.6×109L-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5,P=0.008,所有患者均未采用细胞毒药物治疗,白细胞均恢复至正常水平。RAS有9例(30%),发生RAS的平均时间为13.9d,发生RAS患者的白细胞平均基础值为3.6×109L-1,未发生RAS患者的白细胞平均基础值为2.6×109L-1,z=-1.909,P=0.046,无1例因RAS死亡。结论:ATO对初治和复发的APL诱导缓解安全有效,ATO诱导APL缓解时引起的高白细胞血症及RAS与白细胞基础水平有关,在诱导缓解过程中发生的RAS与高白细胞血症有一定相关性。高白细胞血症可以通过继续应用ATO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InstitutoSidusS.A.生物公司生产的若美斯(rhG CSF)对防治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 ,将34例患者分为AB组和BA组。AB组第一周期(A周期)化疗48h后加用G CSF ,第二周期为空白对照周期(B周期) ,仅单独使用化疗 ;BA组与上相反。rhG CSF在化疗药物末次给药后48h起 ,5μg/kg,皮下注射 ,每日1次。同时观察患者血中白细胞(WBC)值及中性粒细胞(ANC)值变化。[结果]运用rhG CSF支持后的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 ,化疗后WBC值<1×109/L,2×109/L,3×109/L ,4×109/L的持续平均天数明显减少(P<0.05,P<0.01)。ANC值<0.5×109/L,1.0×109/L,1.5×109/L ,2.0×109/L的持续平均天数也明显减少(P<0.05,P<0.01) ,并能减少感染和运用其他抗生素的几率 ,用药后白细胞值及中性粒细胞值在d2 出现第1个高峰、d8 出现第2个高峰。rhG CSF对血小板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表现为 :30%的病人出现轻中度的骨骼肌疼痛 ,6%出现轻度乏力 ,6%出现轻度局部注射痛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易于耐受。[结论]rhG CSF可以促进化疗病人WBC和ANC的恢复 ,安全性好 ,可作为化疗提高剂量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