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居住小区雨水利用建筑技术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雄 《建筑技术》2009,40(7):643-645
居住小区内可收集雨水的下垫面根据其特征分为:建筑屋面、小区内道路和广场等硬化地面、绿地。屋面是小区中最适合和常用的雨水收集面,小区建筑雨水利用在我国有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代城市新建居住小区的特点,提出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主体因素,并注重小区空间、绿化景观设计。探讨了城市居住小区绿地景观环境设计的原则,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形成城市空间与形态的关键因素。道路及其沿线景观是人们感受和认知城市最频繁和最直接的城市公共空间,道路景观的线形生态廊道不仅生成了城市复杂的生态网络,还串联起无数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及公园绿地等。复兴城市生态,生态的道路景观是其基石。文中针对现阶段国内道路景观设计程式化和缺乏与城市空间的关联等问题,在借鉴道路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内容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道路景观服务于城市生态复兴的设计策略,包括景观引导下的道路设计机制、道路景观是环境的生态廊道、道路景观是城市的认知廊道和道路景观是文化的遗产廊道。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重庆市的绿地景观进行生态学分析,认为重庆市的绿地景观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1)绿地结构组成欠合理;(2)绿色斑块质量差;(3)绿色廊道功能不健全,并且指出城市部分地区缺少绿色斑块,且斑块之间缺乏联系。最后根据景观生态学关系斑块和廊道的基本原理,对重庆市绿地景观提出了生态设计建议:(1)贯通水系和公路绿色廊道;(2)在景观生态战略点开辟新的绿色斑块。  相似文献   

5.
付飞  董靓 《中国园林》2012,28(9):57-61
当今城市河流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干扰影响加剧、河流景观匀质化等情况,呈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廊道功能和结构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而对于廊道的三维空间特征综合性研究还未涉及.笔者尝试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河岸景观廊道二维断面空间表征进行模式化归纳,并提出不同模式下的河岸线状绿地匀质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策略考虑了模式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实践指导性;同时,在廊道纵深方向,利用廊道网络特征指数,进行河岸线状绿地匀质空间的网络空间结构定量分析;实现了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廊道三维特征辨识与优化,也为多尺度综合研究城市河流景观生态功能提供新视角、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该文指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尚存在建筑与绿地割裂分别进行生态设计,主张城市生态建设应结合景观生态学整体格局及生态效应等理论进行。结合实际调查和相关案例,提出在城市中小尺度的场地设计、城市廊道、绿地斑块的设计中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宽度效应、面积效应、斑块的形状与功能效应等理论方法来优化城市景观结构、改善城市景观细部。具体阐述了利用景观生态学最优格局、安全格局等理论在较小尺度的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建筑与小区的场地是城市雨水径流产生的重要源头,场地的雨水控制通过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运用不耗能、低耗能的被动技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利用海绵技术有效控制场地雨水径流,助力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对于优化城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武汉市与其他城市的绿地生态网络状况,提出由绿源、一级绿廊、二级绿廊及水廊道构成市域生态网络.在形成总体绿地生态网络的基础上,对以城市绿道为代表的生态廊道及以重点生态用地、公园绿地为代表的生态斑块的规划建设进行探讨,以期实现生态优美、绿色发展的武汉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运用城市生态学原理和基本理论,分析南宁市城市空间格局与城市生态廊道、斑块之间的关系,立足于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基本构型,对南宁城市生态和景观空间总体格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景观生态设计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层面是指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景观设计。它注重的是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空间格局由斑块、基质、廊道、边界等元素构成。广义层面是指运用生态学(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的原理、方法和知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这个层面上的景观生态设计,实质上是对景观的生态设计。因而以实现人、建筑、城市以及一切人的活动与生活环境和谐发展为目的,着重注意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两方面探讨园林设计的新思路,研究结果可能为类似园林工程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何红芸 《建筑结构》2021,51(13):后插23-后插24
公园城市理念强调的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观与生态的高度融合与城市水系生态廊道景观的建设要求相契合.从城市公园视角出发,将运城市官道河周边绿地有机串联整合,综合考虑城市绿地空间构成,补充完善城市绿地类型,规划多样化湿地生境,建设兼顾水利、生态绿化的示范绿廊.将"官道河水系生态廊道"建设成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丰富市民休闲生活、延续运城历史文脉、推动南北城区协同发展、展示大运城魅力形象的城市绿洲.  相似文献   

12.
<正>第四章设计第一节基本要求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应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责任主体,落实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相关部门应在城市规划、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  相似文献   

13.
在重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水文方面存在绿地和水系急剧萎缩、大量建成区径流污染和雨水循环不畅等问题,由此造成了蓝绿水网生态系统的不可逆破坏。以修复山地水文特征的蓝绿生态网络为目的,以重庆盘溪河支流的流域单元为例,结合山地建筑小区、城市道路、城市广场及绿地等主要类型,提出了典型山地条件下的LID雨景单元设计方法,并对不同类型与级别的雨景单元加以组合形成体系,构建具有山地特征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响应城市双修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老旧小区由于年代久远,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道路破损、景观效果差的问题,居民改造意愿强。在改造的过程中从问题出发,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海绵城市雨水的控制与利用目标的同时注重景观的改善和提升,满足居民的诉求,最终提升居民满意度,建成绿色、自然、和谐、生态、文明的居住小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合肥中心城区为例,从景观形状、邻近度、多样性、聚散性4个层面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再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断裂点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生态斑块50m和300m阈值下景观格局综合指数较高,分别为9.85、9.84,建议增加斑块50m核心保护区及300m生态缓冲区,并提出强化廊道连通性、修复生态断裂带(点)等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策略。为城市生态网络优化及修复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而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取决于绿地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合肥市为例,在分析城市绿地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优化进行了探讨。基于景观生态规划最优化原则,立足于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基本构型,提出保护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绿色廊道网络和增加绿地斑块的景观格局优化途径。文章旨在探讨合肥这一园林绿化质量层次较高的城市,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廊道是指连接斑块的带状空间,能确保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有利于维持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不利影响,可兼顾环生态、景观和人文等层面,极大增强新城的吸引力。本文以南京仙林新城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分析仙林新城绿色基础设施状况,总结仙林绿地发展现状与问题,基于GIS平台,采用最小路径(LCP)方法,确定潜在生态廊道;并通过重力模型的计算,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构建新城的生态廊道网络,并对廊道网络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再结合各片区的具体绿地规划的要求与特点,构建新城绿地多层级、多元功能要求的综合绿地生态网络;最终总结并提出新城绿地生态网络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地处湖南丘陵地区浏阳市为例,选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态安全三方面要素10个生态敏感性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多因素叠加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得浏阳市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在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浏阳市景观格局分析,应用最小累积耗费距离模型进行市域景观格局优化,并将优化成果应用于浏阳市中心城区景观绿地系统规划。结果表明:1)浏阳市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总体分布规律为城镇区域较低,市域中西部区域偏低,东北部区域相对较高,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市域总面积的52.99%、18.20%、18.79%和10.02%;2)浏阳市域内优势景观类型明显、异质性差,景观形状复杂、破碎化程度较高,整体连通性差,景观生态系统不稳定,不利于现状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结合敏感性景观格局分析结果,构建生态源地、廊道和节点等景观要素,形成以林地、绿地等为主的生态斑块,河流、道路绿带为主的生态廊道,土地利用作为绿色基质的景观优化格局,并利用优化成果对浏阳市中心城区景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实现丘陵城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袁艳华  徐建刚 《城市规划》2015,39(5):105-112
以长汀县汀州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环境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敏感性生态风险要素进行分析评价,得到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借助最小耗费路径模型,构建县城潜在的生态廊道,形成以山体、绿地等为主的斑块,绿带、河流为主的景观廊道,河流、绿地组成复杂多元化的网络体系,土地利用作为景观基底,城市景观要素形成的三维空间为城市景观体,形成"斑-廊-网-基-体"模式的立体生态空间。构建汀州城区景观生态网络体系,探讨其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组分,以期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对山地城市生态环境有效控制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日,佛山市正式推出《佛山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规划纲要》。规划提出将投资170.76亿元打造生态环保工程,到2006年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2010年以后全面建成生态城市。在规划纲要中,佛山提出要建设城市生态绿地,包括建设绿地斑块、绿色廊道(河流绿色廊道和交通绿色廊道)。主要的河流廊道有西江干流廊道、北江廊道、东平顺德水道廊道、潭洲水道廊道、佛山水道廊道;交通廊道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廊道、快速干线公路系统廊道、铁路沿线廊道、城市道路廊道等;保护城市森林资源和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多绿格局,逐步构筑城市的绿地景观。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