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研究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后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而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胎龄≤32周住院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和普通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观察喂养后体格发育指标、喂养相关指标、合并疾病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喂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高于对照组;体重增长所需热量、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喂养耐受时间、静脉营养应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感染、贫血和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由于可提供高热量,有效利用度高,肠道负荷小,且应用方便、能保证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良好的生长发育,同时可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早期喂养加腹部按摩预防极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早产儿极低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分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腹部按摩治疗,对照组患儿于出生1天后开始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25±2.13)天、(10.46±1.33)天、(3.68±1.28)天、(35.64±13.55)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13.56±1.95)天、(14.52±1.61)天、(5.26±1.56)天、(51.45±16.69)天(P<0.05)。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46.67%(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可加快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胃肠功能的恢复,并降低喂养不耐受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喂养不耐受且胎龄34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5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鼻饲管间断喂养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和对照组28例(单纯予以鼻饲管间断喂养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记录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体重、头围、身长的生长情况,每日奶量的增长,每日体重的增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患儿体重、头围、身长的增长及每日奶量的增长均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深度水解配方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韩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5):2290-2292
目的:探讨适合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方式及其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在NICU住院的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胃管喂养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出生后24 h内开始微量喂养,每天的奶量用微量输液泵通过胃管持续间断注入,喂奶时间为2 h喂1次,滴入2h后暂停2 h,当VLBWI每次奶量增加至15~20 ml/kg体重时将2 h喂养1次改为3 h喂1次。两组喂养时间均直至患儿有吸吮和吞咽能力、能经口喂养后停止鼻饲。比较并记录两组:①每次喂奶量及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例数。②生长发育指标。结果:给予早产极低体重儿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组的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到经口喂养时间快,胃肠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减少,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结论: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是VLBWI简便而有效的辅助喂养方法,对VLBWI的早期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在早产儿中的运用。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喂养2周,随后改为普通早产儿配方奶,对照组始终采用普通早产儿配方奶进行喂养,两组早产儿均需予以胃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排便、肠内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生长发育指标、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周生长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22.00%)显著低于对照组(4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每日排便次数(2.45±0.13)次显著多于对照组(1.74±0.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的住院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及肠外营养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的出院体重、出院头围、出院身长及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周体重增长速率、头围增长速率、身长增长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在住院期间采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进行喂养,能明显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排便,短期使用并不会对早产儿体格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6.
杜萍 《工企医刊》2009,22(4):10-11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体重增长情况,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的70例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40例)于生后24h~72h内采用统一的早产儿配方奶粉经口或鼻饲喂养,对照组(30例)于生后1周内给予喂养。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及比较生后2周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BW)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7.5%(7/40);对照组56.7%(17/3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的优劣性.方法 将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23例,间歇经口管饲+非营养性吸吮,B组:22例,经口喂养;两组起始奶量均从10~20mL·kg-1·d-1、从每3小时喂1次开始,每次持续时间为10~15分钟,每天增加20mL/kg.所有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直至达到完全肠道内营养.比较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胃食道返流、乳汁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达到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结果 A组胃食道返流、乳汁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较B组低(χ2=3.74,P=0.04;χ2=5.14,P=0.02),达到完全肠道营养时间短(t=6.41,P=0.00).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25,P=0.40).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间歇经口管饲+非营养性吸吮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早期母乳及母乳强化剂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长发育和营养状态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5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00例VLBWI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母乳组、母乳及母乳强化剂组、早产儿配方奶组、母乳及早产儿配方奶组,比较四组VLBWI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生长指标的比较中,四组VLBWI平均体重增长率、平均身长周增长率、平均头围周增长率以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83、1.217、1.225、1.512,P>0.05);并发症的比较中,母乳及母乳强化剂组VLBWI喂养不耐受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明显低于早产儿配方奶组、母乳及早产儿配方奶组(χ2=14.620、10.170、6.996、5.042,P<0.05),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院内感染及视网膜病变方面,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2、0.896、0.779,P>0.05)。结论 采用早期母乳及母乳强化剂的喂养方式,不会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可以降低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给予安慰奶嘴吸吮对其喂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5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在鼻胃管喂养时吸安慰奶嘴(无孔橡皮奶头),对照组单纯给予鼻胃管喂养,两组均给予部分静脉营养。观察两组早产儿体重、喂养耐受情况、胎粪排出时间和排尽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结果: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1),体重下降最大限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胃潴留发生率(12.00%)较对照组发生率(40.00%)明显降低;观察组胎粪排尽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早产儿在鼻胃管喂养期间辅以安慰奶嘴吸吮是一种适宜的辅助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营养、生长发育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经鼻胃管喂养(INGF)的健康早产适于胎龄儿,根据是否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分成单纯鼻胃管喂养组和非营养性吸吮组,均用瑞士雀巢公司提供的雀巢早产儿配方奶,记录喂养2周生长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头围)的变化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达自行吮母乳时间、喂养相关并发症。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8±1.8)天,较单纯鼻胃管喂养组(10.1±1.3)天,显著缩短(P<0.01);达自行吮母乳时间(8.1±0.9)天,较单纯鼻胃管喂养组(9.5±1.3)天,显著缩短(P<0.01);喂养2周后两组的体重、身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头围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胃残留、呕吐、腹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单纯鼻胃管喂养组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胃肠道的发育和功能成熟、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体质量增长、有利于改善早产儿营养状况,加快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和深度水解乳蛋白奶粉喂养对超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近期临床结局,以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入院日龄6 h、胎龄≤32周的超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分为母乳喂养与深度水解奶组进行前瞻性研究,排除住院时间小于28 d者,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和生后第一天前白蛋白,生后第四周末前白蛋白和尿素氮的水平。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母乳喂养组30例,深度水解奶组45例。母乳喂养组病儿喂养不耐受时间、达TEN时间和感染比例均明显低于深度水解奶组(P0.05)。两组病儿体重下降最大程度、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出生体质量时间、出院时EUGR、肠外营养热卡、肠内营养热卡、静脉营养AA总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生后4周母乳喂养组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深度水解奶组,母乳喂养组生后4周前白蛋白水平较出生时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4周母乳喂养组尿素氮水平和深度水解奶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母乳喂养降低喂养不耐受率﹑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减少感染方面优于深度水解蛋白奶,生后4周末的母乳喂养蛋白质摄入量低于深度水解蛋白奶,在进行喂养时应针对不同情况制订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对医院感染的影响,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20年2月于山东菏泽市立医院诊治的208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进入试验资格评估,筛选排除后随机分配,最终研究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早产儿标准配方奶喂养,研究组患儿接受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对比两组的喂养耐受指标(每日进奶量、胎粪排尽时间、达全胃肠营养时间、复奶后7d内总胃残留次数(GRV1)、复奶后全天胃残余量/全天预计奶量比(GRV2)、生长发育指标(体重、头围增长速度)、并发症发病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理性黄疸、大便潜血阳性或便血)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喂养耐受指标除每日进奶量(t=5.037)高于对照组外,胎粪排尽时间(t=9.217)、达全胃肠营养时间(t=15.833)、GRV1(t=6.737)、GRV2(t=9.95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体重增长速度(t=2.454)、头围增长速度(t=5.469)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坏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将主要针对早产儿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护理对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74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家长意见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护理,比较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6人,发生率为16.21;对照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18人,发生率为48.64%,两组喂养不耐受指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早产儿开奶时间、开奶量、恢复正常体重时间、两周体重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早产儿喂养及发育指标,两组指标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情况,开展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干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早产儿早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早期肠内微量母乳与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三水区妇幼保健院2016年1-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单纯早期肠内微量配方奶喂养,研究组患儿给予早期肠内微量母乳喂养。比较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肠胃喂养耐受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喂养后,研究组患儿体重、头围及身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呕吐、腹胀及奶汁潴留喂养耐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院内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给予早期肠内微量母乳喂养可明显促进患儿生长发育,提高喂养耐受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59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根据出院后喂养方式分为母乳+早产儿配方奶混合喂养组(Ⅰ组)和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Ⅱ组),监测入组后6个月内体重、身长、头围、Kaup指数及部分理化指标,并作组间比较,藉此评价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对出院后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影响的临床意义。结果入组时两组在性别比例、孕周和出生体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Kaup指数,在喂养后2月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3个月始Ⅱ组较Ⅰ组增长快(P0.05);身长从第4个月,头围从第5个月起,Ⅱ组较Ⅰ组增长快(P0.05);血色素从第5个月以后,Ⅱ组高于Ⅰ组(P0.05)。观测过程中两组的Ca、P、AK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是早产儿出院后喂养品的良好选择,有益于低体重早产儿实现追赶性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状况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符合条件的住院早产儿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母乳喂养组(母乳组)及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配方奶组),在生后记录喂养状况,并于3、14及28天时分别留取患儿大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肠道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结果母乳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5例(16.7%),配方奶组为13例(4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组在14天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8.62±1.35)cfu/g、(9.10±1.33)cfu/g,配方奶组分别为(7.32±0.80)cfu/g、(7.62±1.22)cfu/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组在28天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9.43±0.26)cfu/g、(9.97±0.54)cfu/g,配方奶组分别为(8.31±0.58)cfu/g、(8.54±0.53)cfu/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及肠道菌群的形成有明显影响。母乳喂养组患儿肠道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高于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同时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营养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2例VLBWI随机分为2组,2组均应用静脉营养提供部分营养液,此外实验组采用生后24h内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比较两组的第1周末摄入热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每日体重增长、达足量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的情况,测定两组VLBWI血中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水平。结果:实验组每日体重增长增多,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率下降(P0.05);实验组生后7天的GAS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SS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影响VLBWI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促进VLBWI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我院重症监护室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5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29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29例: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护理干预后喂养不耐受率(13.7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达足量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正常出生体重耗时、胃管置管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O5。结论:对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极低出生体重儿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儿喂养耐受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胃肠耐受的影响,为早产儿的早期胃肠喂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早期胃肠母乳喂养组)32例及对照组(生后24h后开始喂养组)30例,对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与胃肠耐受、并发症进行监测。结果:患儿体重开始恢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生后15天体重、胆红素水平、对喂养耐受情况、并发症等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胃肠微量母乳喂养可促进胃肠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并发症少,安全有效,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8例VLBWI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儿均以常规护理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5 mg/(kg.d),疗程7~10 d];监测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时间、达全量胃肠喂养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3、6个月体重、身长及其赶上生长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以降低极低VLBWI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同时对其早期体格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