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研究第1次剖宫产时纵横切口对2次剖宫产的影响,以改善瘢痕子宫2次剖宫产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2次剖宫产患者的手术资料。结果第1次剖宫产纵切口2次剖宫产时腹壁粘连、腹腔粘连轻于横切口者,自开腹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总时间纵切口组少于横切口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对有再次生育要求的患者,首次手术时宜选择纵切口。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是产科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轻则影响切口的愈合,重则导致官腔感染、晚期产后大出血、败血症等,甚至危及产妇生命。l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产妇29例,年龄22-34岁,平均26.7岁,孕周32-42周,均身体正常、足月产妇。腹壁横切口24例,纵切口5例。29例患者均有体温升高、腹痛,9例患者恶露增多,脓性、味臭,3例并发盆腔腹膜炎及盆腔脓肿。术后3-5d体温升高并伴有腹痛,检查见腹部压痛或切口出现红肿及脓性分泌物溢出。感染深度从真皮层到腹膜不等,其中侵及真皮层1例,脂肪层20例。肌层6例.腹膜3例。切口全部切开18例,部分切开11例。行皮下引流3例。术后因分泌物多,再扩开切口一端行皮下引流2例。  相似文献   

3.
1997年1月~1998年10月,我院采用腹壁横切口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60例,不缝合壁层腹膜,无外缝线,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子宫下段横切口,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腹壁丝线缝合按常规方法进行。1.2 手术方法及特点 (1)切口选择:于耻骨联合上2~3cm,沿半月形腹壁横沟自左向右横行切开皮肤11~12cm,正中横行切开脂肪3cm,用手钝性分开脂肪层,暴露腹直肌前鞘,横行切开腹直肌前鞘,并游离,于中线向两侧分离腹直肌,暴露腹膜;(2)打开腹膜:于膀胱顶上3~5cm处横行撕开腹膜;(3)距膀胱顶3~5cm处横行切开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会阴联合经腹超声对子宫下段瘢痕愈合情况的诊断效果及对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妊娠晚期孕妇70例,40例既往有剖宫产史孕妇为观察组,30例初次妊娠孕妇为对照组。均给予腹部超声和阴道超声检查,对比子宫下段厚度及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观察组40例孕妇中,I级愈合22例(55.0%),II级愈合13例(32.5%),III级愈合5例(12.5%),经腹联合阴道超声对子宫下段瘢痕检出率为100.0%,显著高于单纯经腹超声检出率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P=0.007);I~III级愈合孕妇子宫下段厚度分别为(4.19+0.54)mm、(1.86+0.77)mm、(0.94+0.23)mm,随着瘢痕愈合分级增加,子宫下段厚度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级愈合分娩方式、术中和产后24h出血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I级愈合组相比,II级愈合孕妇剖宫产比例升高、术中和产后24h出血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I级愈合组相比,III级愈合孕妇剖宫产比例升高、术中和产后24h出血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联合经腹超声诊断子宫下段瘢痕检出率高,据此进行瘢痕愈合分级临床符合度好,对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会阴联合经腹超声显示子宫瘢痕II~III级愈合的孕妇提倡剖宫产。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5岁,2003年7月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就诊前停经50d,尿HCG(+),血β-HCG:262.1μmol/L。于外院人流术后,阴道持续不规则出血10余天,下腹部隐痛3天,来我院就诊。超声检查:于子宫下段前壁可见厚壁样混合性团块(3.7cm×2.8cm),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与前壁肌层分界不清,该处肌层变薄,呈"楔口"样,与子宫浆膜距离0.3cm。  相似文献   

6.
杨娜  杜雪艳 《兵团医学》2016,48(2):37-38
剖宫产是产科常用术式,通常情况下,由于胎儿颅骨双顶径与产妇盆骨不对称,导致胎儿无法顺利进入产妇盆骨中进行阴道分娩,为保证产妇与胎儿生命安全,需对产妇进行剖腹产手术.为探讨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与改良式剖腹产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妇产科进行剖腹产的80例产妇进行分析.其结果改良式剖腹产术优于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术.改良式剖腹产术可有效降低产妇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改善产妇预后,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静  何晓慧  董兵 《人民军医》2002,45(11):681-681
1999年 3月~ 2 0 0 1年 11月 ,我们行改良式腹部横切口子宫全切术 4 0例 ,发现该术式开、关腹方便 ,不必缝合脏层、壁层腹膜 ,手术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年龄 38~ 5 5岁。均为经确诊的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功血、子宫内膜息肉等 ,子宫大小相当于妊娠 3个月以内 ,无明显粘连者。1.2 手术方法  (1)采用改良式Joel Cohen开腹法 ,切口位于髂前上棘连线下约 2cm ,横行切透皮肤至所需长度 ,于切口中央切开皮下脂肪约 3cm ,直达筋膜 ,撕开皮下脂肪 ,将前鞘横切一小口 ,剪开前鞘 ,分离腹直肌粘着处 ,术者与助手双…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的异位生长部位为盆腔内生殖器及其邻近器官的腹膜面和子宫基层内。发生于术后腹壁疤痕处的异位灶并不多见。近年来 ,随着剖宫产率的逐渐增多 ,其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1991- 0 1~ 2 0 0 1- 0 3两所医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 2 4例 ,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4例 ,年龄 2 5~ 44岁 ,平均 33.8岁。 2 0例为腹腔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 ,4例为腹膜外剖宫产术后。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首发症状距剖宫产术后时间为 6个月~ 12年不等。月经期均自觉腹壁疤痕处疼痛 ,并触及不规则肿块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预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先兆破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经腹超声观察106例有剖宫产史妇女再次妊娠晚期子宫前壁下段的厚度及形态,将超声检查结果分级,对其超声图像特征、分娩结局及术中直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Ⅰ级瘢痕子宫下段厚度随着孕周的增加逐渐变薄,Ⅱ、Ⅲ级瘢痕子宫下段厚度变化与孕周无相关性,与Ⅰ级瘢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孕妇的剖宫产率随子宫瘢痕愈合级别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级和Ⅲ级瘢痕愈合者以剖宫产结束妊娠的比例分别为85%和100%,显著高于Ⅰ级瘢痕愈合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2例瘢痕愈合不良中29例行剖宫产并经术中直视证实。结论经腹超声检查可预测先兆子宫破裂,指导临床选择分娩方式,降低母婴围产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27例行阴道超声联合腹部超声检查,其中又以阴道超声检查为主,腹部超声检查为辅,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共有25例患者与临床诊断结果一致,其诊断符合率为(92.59%),超声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有效确定患者的妊娠囊着床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式剖宫产的临床价值。方法 于下腹部行横弧形切口 ,钝性分离脂肪层及腹直肌 ,横向撕开腹膜 ,肠线单层连续缝合子宫肌层 ,不缝合腹膜 ,肠线连续缝合筋膜及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并与同期腹部传统的横弧形切口剖宫产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时间短、疼痛轻、病率低、胎儿娩出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改良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两种剖宫产术式对二次剖宫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忠琼 《西南军医》2009,11(4):616-617
目的探讨两种剖宫产术式对二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二次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58例首次术式为新式剖宫产的再次妊娠妇女作为观察组,56例首次术式为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再次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二次手术开腹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腹腔粘连程度、子宫切口愈合与术后病率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腹腔粘连程度观察组重于对照组(P〈0.05),开腹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失血量观察组多于对照组(P〈0.05),术中子宫切口愈合及术后病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式剖宫产二次手术腹腔粘连严重,术中失血量多,手术时间长,术后恢复慢,对很有可能二次开腹行盆腔手术或剖宫产的病人应该慎重选择第一次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同像素冠状位重建对非创伤性急腹症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MSCT同体素冠状位重建在诊断非创伤性急腹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怀疑急腹症患者,男88例,女62例,平均年龄55岁。扫描参数,横断面层厚6mm,重建层厚0.6mm,螺距1.2,准直64mm×0.6mm,120Kvp 60~130mAs。每个患者均行平扫+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腹部。由3位放射科医生共同观察横断位、冠状位图像及横断位+冠状位图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由3位阅片者诊断决定。结果:150例患者,30例为肠道痉挛,120例经手术或结肠镜检查证实,包括胰腺炎20例,胆囊炎8例,克罗恩病7例,结核腹膜炎2例,缺血性结肠炎18例,腹外疝3例,腹内疝2例,阑尾炎19例,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6例,肠梗阻35例,3位阅片人使用横断位、冠状位、横断位结合冠状位观察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80%,85.9%,66.7%。91%,86.7%,96.4%,72.2%。97.5%,93.3%,98.3%,90.3%。使用横断位结合冠状位扫描较单独使用横断位诊断急腹症,后者优于前者。冠状位重建图像对诊断有辅助作用。结论:64排螺旋CT横断位结合冠状位重建在诊断非创伤性急腹症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冠状位重建图像在诊断急腹症方面具有较高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 MRI表现。方法应用3.0T MRI对9例剖宫产术后临床怀疑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进行盆腔 MRI扫描。结果根据 MRI图像特点将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分为2类:Ⅰ类,切口愈合良好,MRI表现为子宫结合带、肌层走行连续、光整,T2 WI切口处见线状低信号瘢痕(2例,22%);Ⅱ类,切口愈合不良,MRI表现为子宫结合带、肌层走行不连续,部分病例切口处肌层见长T2水肿信号(7例,78%)。结论 MRI能直观显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腹腔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探讨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方法对本科2002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的1522例普外科腹部手术病例,包括胃大部分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移植、脾切除术、胃溃疡穿孔修补术、阑尾切除术、剖腹探查术等手术切口感染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术前营养状况、长期吸烟、早期进食、术后剧烈咳嗽、缝合技术以及电刀使用有密切关系。结论改善切口缝合技术、早期进食、术后避免剧烈咳嗽、关腹前切口清创、缩短手术时间、尽量避免开腹时使用电刀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6.
Complete transection of the pancreas due to a single stamping injury is reported. A 47-year-old female was stamped on in the epigastric region by her common-law husband when lying on her back. Immediately after the stamping, she complained of severe abdominal pain. In an emergency hospital, the abdominal CT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showed a large haematoma around the pancreas head. In the surgical operation that followed, a complete transection of the pancreas between the head and body was unexpectedly discovered. Furthermore, severe traumatic changes were found in the liver, mesentery, splenic artery and vein. The medico-legal autopsy revealed marked haemorrhaging in the abdominal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and rectus muscle in the epigastric region. The external blunt force that acted on the abdomen had forcibly compressed the pancreas against the spinal column. Blunt pancreatic injury is relatively uncommon, but pancreatic injuries should always be considered in patients or autopsy cases after external blunt force to the abdomen. Received: 17 July 2000 / Accepted: 7 January 2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腹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诊断及救治措施。方法:对1998-09~2006-08救治的174例以胸腹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诊腹部手术174例次,54例行剖胸术。治愈153例,病死率12%。结论:综合分析胸腹多发伤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及时治疗并减少并发症发生,防治ARDS和MOF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本院2000年7月—2004年7月收治的88例腹部闭合性脏器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腹腔穿刺的诊断阳性率92105%(81/88),腹部B超诊断的阳性率92105%(81/88),B超损伤脏器的定位诊断准确率8118%(72/88),腹部CT检查阳性率100%(22/22)。手术治疗78例,非手术治疗10例;治愈83例(9413%),死亡5例(517%)。结论腹腔穿刺,腹部B超及CT检查对腹部闭合损伤的诊断都有重要价值,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如有适应证非手术治疗也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腹腔开放疗法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一项重要损害控制外科进展。腹腔开放疗法可用于腹部实质性脏器破裂特别是肝脏破裂使用纱布填塞法止血的患者、腹腔高压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和腹部创伤伴腹腔严重污染或严重感染患者。腹腔开放达到治疗目的后,应首先考虑尽早全层关腹。如二期全层关腹有困难,按阶段性治疗策略施行腹腔开放疗法,即将腹腔开放疗法分为早期开放、中期维持和后期腹壁重建阶段。腹腔开放疗法需要重点防治的并发症包括肠空气瘘和腹壁缺损。  相似文献   

20.
加强腹部创伤的早期诊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腹部创伤可引起严重腹腔脏器损伤及大出血,及时正确的早期诊治可挽救病人生命,并可减轻创伤后继发性损害,降低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应认真做好腹部创伤早期诊治的各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做好致命性损伤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