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用无佐剂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反应及免疫效果。方法使用无佐剂CTN-IV株Vero细胞疫苗和无佐剂AG株原代地鼠肾细胞疫苗免疫健康成人,按暴露后全程免疫程序接种,Vero细胞疫苗接种41人,地鼠肾细胞疫苗接种32人,观察其接种反应及免疫效果。结果接种人用无佐剂狂犬病疫苗后,无严重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出现。首剂免疫后14d,两组疫苗抗体阳转率均达100%,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7.29和6.35IU/ml,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无佐剂狂犬病疫苗接种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且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PolyIC佐剂狂犬病疫苗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方法将PolyIC佐剂狂犬病地鼠肾细胞疫苗(PHKCV+P)、人用狂犬病地鼠肾细胞疫苗(PHKCV)和中国狂犬病疫苗参考品(R)稀释后,分别于0d1次和0、7d2次腹腔注射BALB/c小鼠,另设PolyIC佐剂对照组(P)和空白对照组(N),并分别于初免后第7天和第14天处死小鼠,分离血清,检测中和抗体水平;同时取脾脏,采用ELISPO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狂犬病疫苗刺激后分泌IFNγ的水平;另1组相同免疫的小鼠于初免后第7天和第14天用CVS毒株经脑腔攻击,观察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小鼠免疫2针后,PHKCV+P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水平明显高于PHKCV组;免疫1针和2针后,PHKCV+P组免疫小鼠诱生的特异性IFNγ斑点形成细胞(SFC)数均高于其他疫苗组,其保护效果明显优于PHKCV组。结论 PolyIC佐剂狂犬病疫苗可减少抗原用量,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特别是能产生早期的细胞免疫应答,从而提高传统狂犬病疫苗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纯化狂犬病疫苗的临床反应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11家企业新近研制成功的9批地鼠肾细胞纯化狂犬病疫苗和5批Vero细胞纯化狂犬病疫苗进行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考核。方法 每家企业研制的疫苗任取1批,按3针和/或5针免疫程序接种,观察接种人群的副反应发生率。通过测定全程免疫后的血清中和抗体确定其免疫效果。结果 纯化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和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的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31.5%和0%~39.4%。全程免疫后均能产生很高的中和抗体。无佐剂疫苗第1针免疫后的第7d中和抗体GMT水平已达到0.4IU/ml,阳转率可达45.2%。结论2种疫苗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4.
皮卡狂犬病疫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灭活提纯狂犬病疫苗(IPRV)加皮卡佐剂,与单纯使用IPRV相比,可使半数有效抗原量降至原来的1/5~1/10.显著提高抗狂犬病毒IgG和中和抗体滴度;促进诱生IL-2,促进免疫细胞增殖,提高细胞免疫;显著降低感染狂犬病毒野毒株小白鼠的死亡率,具有抗血清样和疫苗的双重效果;皮卡IPRV能通过小白鼠脑内注射的安全性检查和腹腔注射的毒性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国产无佐剂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和免疫持久性,为完善再次暴露后疫苗的免疫程序提供依据。方法将医院犬伤门诊暴露后前来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者分为A、B两组:A组为Ⅱ级咬伤者,全程仅接种国产无佐剂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B组为Ⅲ级咬伤者,接种国产无佐剂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加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电话调查并记录观察对象接种每剂无佐剂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及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后7 d内的不良反应以及随访期间严重不良反应情况;接种前、接种后6周、6月、1年、2年、3年分别采集血清,采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RFFIT)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分析中和抗体≥0.5 IU/ml的有效保护水平以及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疫苗接种后7 d内和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疫苗接种后6周、6月、1年、2年、3年有效保护中和抗体(≥0.5 IU/ml)阳性率分别为97.5%、100%、73.9%、21.1%、20%;中和抗体GMT分别为4.584 6、2.226 9、1.146 6、0.506 3、0.408 5,中和抗体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加强免疫后中和抗体水平显著升高,并持续较长时间。结论国产无佐剂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接种后2年抗体水平降至与接种后3年相近的低水平,建议2年后再次暴露者全程接种5剂狂犬病疫苗。  相似文献   

6.
无佐剂狂犬病疫苗的反应及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无佐剂狂犬病疫苗的反应及免疫效果。方法以巴斯德PV2061为生产毒株,以143代以内的Ve-ro细胞为培养基质,采用生物反应罐灌流方式培养,连续收获病毒液,经浓缩、灭活、纯化,制成无佐剂Vero细胞狂犬病纯化疫苗。作为受试疫苗,按暴露后程序接种,无佐剂疫苗502人(A组),进口疫苗100人(对照组B组),观察反应和免疫效果。结果所有接种对象均未出现局部和全身强副反应。首剂免疫后14d,A组与B组抗体阳转率均达100%,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5.2IU/ml和5.6IU/ml。第45天A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上升到9.5IU/ml,B组9.8IU/ml。结论无佐剂狂犬病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狂犬病细胞疫苗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正>我国1980年前生产和使用的狂犬病疫苗是经石碳酸灭活的羊脑组织悬液的疫苗,接种后副反应大,特别是由脑组织引起的变态性脑脊髓炎副反应更为严重,同时免疫效果也不够满意。为解决这些问题,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牵头,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长春、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单位合作,于1965年开始用北京株狂犬病固定毒株通过原代地鼠肾细胞适应传代,获得aG株适应株,研制成功一种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的狂犬病灭活疫苗。该疫苗是经福尔马林灭活加Al(OH)3佐剂制成,于1980  相似文献   

8.
白介素-2佐剂狂犬病疫苗的免疫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介素-2佐剂狂犬病疫苗的免疫学效果。方法将人用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原液与基因工程白介素-2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白介素-2佐剂狂犬病疫苗,另将疫苗原液加氢氧化铝,制成铝佐剂狂犬病疫苗。将白介素-2佐剂疫苗、氢氧化铝佐剂疫苗和无佐剂疫苗分别于0、7d经腹腔免疫昆明小鼠,0.5ml/只,并在免疫前和免疫后4、6、10、17、2、31、45和59d,眶静脉采血,用快速免疫荧光灶抑制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和抗体。同时于0、7d经腹腔免疫BALB/c小鼠,0.5ml/只,第15天取脾检测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白介素-2佐剂疫苗与氢氧化铝佐剂疫苗和无佐剂疫苗淋巴细胞转化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与铝佐剂疫苗和无佐剂疫苗相比,白介素-2佐剂疫苗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时间早,抗体滴度高。结论白介素-2佐剂狂犬病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应用CHO细胞法检测百日咳疫苗中的残余毒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百日咳毒素(PT)能特异地使中华地鼠卵巢细胞(CHO)聚集的性质,采用CHO细胞分析法检测了18批全细胞百白破疫苗(DTPw)和12批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Pa)。存放于4℃的两种疫苗中,DTPw聚集CHO细胞滴度的几何均值(GMT)是30.79±2.316,DTPa不产生聚集、两种疫苗在37℃存放4周后,DTPw聚集滴度的GMT是948.09±1.598.DTPa是205.67±1.392。实验结果表明,百日咳疫苗存在明显的毒性逆转现象,与动物试验不一致。因此建议采用CHO方法检测百日咳疫苗中PT的毒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浓缩人用狂犬病疫苗对255名暴露人群接种后,用ELISA作血清学效果动态观察。接种前95人抗体均为阴性,接种后的第4天,阳转率为40%(10/25),第7天,阳转率为43.3%(30/70)。第14天,100%阳转,抗体几何平均值(GMT)为228±12,45天抗体GMT为338±31,90天时明显下降。在此次观察苗中,未发现全身反应,只有局部轻微的痒、痛反应。  相似文献   

11.
乙型脑炎狗肾细胞14-2PDK-CD株活疫苗于甘肃省武威市(非流行区)45人.接种观察表明,反应轻微,且抗体应答良好.疫苗接种后仅有4.65%的儿童出现低热反应(37.1~37.3℃),48~72小时后消失.儿童接种1针(0.5ml)后其抗体效价≥1∶5者占92.9%、≥1∶10者占42.9%;次年加免1针后,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百分之百上升至≥1∶10,GMT为29.3±1.44。成人接种1针(1.0ml),其抗体效价即上升至≥1∶10.与同时进行的乙型脑炎地鼠肾细胞14-2HK株活疫苗比较,其结果均无明显差异,表明两株活疫苗的免疫原性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3种工艺,制备不同裂解程度的禽流感疫苗,并观察其免疫效果。方法用禽流感毒种R1203株制备3种禽流感疫苗(全病毒、裂解-1和裂解-2),并分别以不同剂量免疫大鼠和家兔,肌肉接种2针(间隔14d),初免后14d和28d静脉采血,检测动物血清中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结果两种动物在疫苗接种1针后14d,血抑抗体和中和抗体滴度均较低;接种2针后14d,均显著高于1针;裂解-2疫苗接种两种动物后的抗体反应均高于其他两种疫苗,且家兔的中和抗体量-效反应明显。结论裂解-2疫苗的工艺优于其他两种疫苗,其中和抗体能正确反映疫苗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氢氧化锌[Zn(OH)2]胶体,并检测其单独或与三磷酸腺苷二钠(Disodium adenosine tripho-sphate,简称ATP)联用对狂犬病疫苗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方法采用葡萄糖酸锌作为锌源,与NaOH反应制备Zn(OH)2胶体溶液,对其进行纯化及检测,并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将不同剂量的Zn(OH)2胶体单独或与不同剂量的ATP联用,与狂犬病疫苗(0.25 IU)混合,免疫ICR小鼠,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抗原对照组,每组8只,Zn(OH)2和Zn(OH)2+ATP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单次免疫,抗原对照组分别免疫1、2、3、5次,分别于初次免疫后4、8、12、16周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抗狂犬病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所制备Zn(OH)2胶体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为213 nm,可观察到明显的丁达尔现象,浓度为6 mg/ml,经光学色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合格,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未观察到急性毒副作用。大部分佐剂组抗体水平高于抗原单次免疫组,但均未达到抗原5次免疫组水平;0.27和0.21 mg Zn(OH)2组在初次免疫后8周内有高水平抗体产生;0.27 mg Zn(OH)2组在初次免疫后16周出现抗体水平反弹性升高;0.18 mg Zn(OH)2+1.0 mg ATP组和0.18 mg Zn(OH)2+0.5 mg ATP组在初次免疫后4周内产生的抗体水平较高,之后逐渐下降;2次和3次免疫抗原对照组在初次免疫后8周内,其抗体水平不及佐剂组。结论所制备的Zn(OH)2胶体佐剂单独或与ATP联用均可增强狂犬病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且安全性良好,有望应用于疫苗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三株病毒用不同方法制备的疫苗,免疫家兔后都能诱导产生免疫荧光抗体(IF)。其中Z10和L99株用细胞冻融以β-丙内酯灭活制备的疫苗还可以测到HI抗体。以β-丙内酯灭活的疫苗所产生的中和抗体,以Z10株最高(1:80~1:160),L99株较低(1:10),而LR1株未测出。但三株病毒感染的细胞培养上清液,用两种灭活剂均未产生HI或NT抗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包裹狂犬病毒核衣壳 (RNP)的PLA/PLG可生物降解微球 ,并观察其对RNP的佐剂作用。方法 以蛋白载量、包裹率、微球形态及粒径分布作为评价微球质量的指标 ,通过变换制备条件 ,获取质量较好的微球 ;观察三种不同聚合物材料制成的RNP微球在体外 37℃条件下的水解和释放 ;比较不同微球免疫效果。结果 PLA/PLG微球作为RNP载体 ,单剂接种诱生实验动物的抗NP抗体与AL(OH) 3 佐剂两次接种的滴度接近 ,但明显好于不加佐剂的对照组。结论 PLA/PLG微球对RNP具有良好的佐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氢氧化铝佐剂对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灭活疫苗诱导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用含铝佐剂及无佐剂EV71灭活疫苗免疫BALB/c小鼠,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于加强免疫后7 d采血,进行小鼠脾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的分离及CD8+T细胞的去除,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经EV71疫苗原液或VP2-36刺激后的小鼠脾MNC分泌IFNγ水平;应用液相芯片技术(LUMINEX)检测经EV71疫苗原液刺激后的小鼠脾MNC分泌IL-2、IL-4、IL-5、IL-6和IL-10水平;采用体外微量中和试验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结果 BALB/c小鼠经2次免疫后,铝佐剂疫苗组小鼠脾MNC的IFNγSFC值显著高于无佐剂疫苗组(P均<0.05);铝佐剂疫苗组分泌IL-6和IL-10水平显著高于无佐剂疫苗组(P均<0.05);铝佐剂与无佐剂疫苗组小鼠血清EV71中和抗体阳转率均达到100%,铝佐剂疫苗组诱导的中和抗体效价显著高于无佐剂疫苗组(P<0.01)。结论 EV71灭活疫苗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IFNγ、IL-2、IL-6和IL-10应答,铝佐剂可同时增强EV71灭活疫苗的Th1和Th2类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人禽流感裂解疫苗对小鼠的免疫原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人禽流感裂解疫苗对小鼠的免疫原性。方法将不同血凝素含量(20、30、45μg/ml)的铝佐剂和无佐剂人禽流感裂解疫苗各3批分别经腹腔注射免疫小鼠,0.5 ml/只,每批疫苗又分为1针、2针和3针组,每组10只,每针间隔1周,同时设空白对照组。首针免疫后21 d,分别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和中和抗体效价。结果 1针、2针组各3批无佐剂疫苗免疫小鼠的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和中和抗体效价分别小于1∶40和1∶200;2针、3针组各3批铝佐剂疫苗的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均大于1∶50,2针组20、30μg/ml血凝素铝佐剂疫苗的中和抗体效价均大于1∶200;2针、3针组20、30与45μg/ml血凝素铝佐剂疫苗的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和中和抗体效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针、3针组3批铝佐剂疫苗的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和中和抗体效价均明显高于相应的3批无佐剂疫苗。结论铝佐剂疫苗对小鼠的免疫原性明显优于无佐剂疫苗,且20、30μg/ml血凝素铝佐剂疫苗接种2针可获得理想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森林脑炎纯化疫苗及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接种反应和免疫效果。方法 两种疫苗分别于接种后 ,观察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免疫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和蚀斑减少试验法检测其中和抗体效价。结果 森林脑炎灭活疫苗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 2 3 0. 8%和 15 . 38% ,人群抗体 2针接种后约 1/3检出阳性 ,3针接种后约 1/ 2检出阳性 ;森林脑炎纯化疫苗无 1例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为注射部位一过性轻度疼痛 ,发生率为 1 .13% ,2针接种后 85 %人检出阳性 ,免疫剂量 1 0ml组优于 0. 5ml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森林脑炎灭活疫苗副反应发生率高 ,免疫效果差 ,森林脑炎纯化疫苗副反应轻微 ,免疫后中和抗体阳转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