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苦参素(OMT)对由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发建立的SD大鼠肝癌变动物模型进行联合干预.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对大鼠肝癌演变进程及药物干预后β-catenin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肝癌变进程中,诱癌组β-catenin的表达逐渐升高,在重度炎性反应期(HI)至肝癌期(CCC)呈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并出现异位转移现象,其表达从肝细胞间质/胞膜逐渐转移至胞浆/胞核;干预组总β-catenin的表达在整个癌变进程中均显著低于诱癌组,且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期(AAH)至CCC期呈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但异位转移的发生略晚于诱癌组.提示β-catenin与肝癌演进密切相关,ATRA联合OMT可通过减缓肝癌变进程中β-catenin的上调速度,阻碍异位转移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推迟肝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苦参素(OMT)干预大鼠肝癌演进中E-cadherin表达的变化.方法:用ATRA和OMT对SD大鼠肝癌变动物模型进行干预,分批处死取材,病理分级后,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E-cadherin表达的变化.结果:在癌变及药物干预进程中,E-cadherin的表达均逐渐下降,且干预组E-cadherin的表达总是略高于诱癌组,且表达部位从肝细胞膜逐渐转移至细胞浆;尤其是从腺瘤样增生(AH)至胆管细胞癌(CCC)期,诱癌组E-cadherin的表达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在AH和CCC期时,干预组E-cadherin的表达极显著高于诱癌组(P<0.01).结论:ATRA和OMT可延缓大鼠肝癌变进程中E-cadherin表达的降低,提示ATRA和OMT可在一定程度上推迟肝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比研究富硒大蒜和富硒绿羽中的植物硒在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主要组织的累积分布情况,为安全利用富硒植物硒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脂膳食诱导大鼠高脂血症,分别在大鼠饲喂高脂饲料同时(预防组)和高脂血症形成以后(治疗组)以灌胃的方式给予富硒植物悬浊液,实验期3个月,实验结束后宰杀大鼠,测定大鼠肝、肾、脾、红细胞和血浆含硒量.总体来看,富硒绿羽组大鼠肝脏和肾脏含硒量显著高于富硒大蒜组,富硒绿羽组大鼠脾脏和红细胞硒水平低于富硒大蒜组;摄入不同植物硒的治疗组和预防组在组织硒累积幅度和分布上有一些变化.硒在不同组织内分布受摄入硒形态、给药时间和给药期的影响,富硒大蒜比富硒绿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对比研究高脂血症动物模型中,摄入高剂量不同富硒植物对大鼠硒累积和过氧化脂质等肝指标的影响,为指导科学安全利用植物硒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提供基本实验依据。采用高脂饲料诱发大鼠高脂血症模型,设计富硒大蒜和富硒绿羽治疗组和预防组,分别以高剂量两种富硒植物悬浊液连续灌胃1个月和3个月,测定和对比分析大鼠肝脏硒累积、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结果发现长期高脂饲料喂养显著降低大鼠肝脏硒浓度,摄入富硒绿羽的大鼠肝硒累积显著高于摄入富硒大蒜的,预防组与治疗组大鼠肝组织硒累积没有显著差异,证明大鼠肝脏组织硒累积主要取决于摄取的富硒植物硒种类,高剂量两种实验用富硒植物硒对高脂血症模型动物肝脏不存在安全危害;与高脂饲料模型对照组相比,补充植物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鼠肝MDA水平,显著提高肝GPx活性,表明植物硒可通过GPx清除肝组织MDA,防止长期高脂饲料引起的肝脏氧化损伤;富硒大蒜预防组和治疗组大鼠肝MDA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两组大鼠肝GPx活性差异不显著,推断两种富硒植物硒清除肝脏MDA的机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一种增加硒营养的新方法,以富硒萝卜芽苗菜饲喂昆明小鼠(KM),饲喂35 d,观察小鼠的生理状况,测量体重变化情况,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的肝脏、肾脏、血浆、红细胞中的含硒量.当日摄硒量达到1.60μg/kgBW时,饲喂富硒萝卜芽苗菜比饲喂萝卜芽苗菜的小鼠体重多增加了96.12%;饲喂富硒芽苗菜比饲喂Na2SeO3的小鼠(KM)血浆中的含硒量增加了205.13%;肝脏中含硒量增加了141.12%;肾脏中含硒量增加了31.28%.富硒萝卜芽苗菜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期的小鼠体重的增加,其补硒效果明显优于基础饲料、萝卜芽苗菜及Na2SeO3.以日食用富硒芽苗菜0.69 g/kgBW为最佳的促进生长发育和动物补硒的应用方案.食用富硒萝卜芽苗菜是一种增加硒营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SD大鼠肝癌演进中PCNA及AZ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用二乙基亚硝胺(DENA)作诱变剂建立SD大鼠肝癌变各时期动物模型,探讨增殖核抗原(PC-NA)及抗酶(AZ)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从灌胃之日起,在2、4、6、8、10、12、14、16 w分8批处死大鼠,取其肝脏,进行病理分级、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对大鼠肝癌演进中细胞组织学变化及PCNA和AZ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大鼠肝纤维化-肝癌模型并动态观察大鼠肝纤维化-肝癌发生过程中的病理形态特点.方法 用0.01%二乙基亚硝胺(DEN)溶液间断喂养SD大鼠诱发肝癌,对大鼠肝脏在不同诱癌阶段的病理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用药第4周后,肝细胞点状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8周时,肝细胞严重脂肪变性、灶性坏死,门管区出现纤维组织增生;9-12周时,增生的胶原束包绕并分割肝小叶,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假小叶形成;15周后存活大鼠均形成肝癌,肝癌细胞排列成条索状或团块状,诱癌组为100%成癌(8/8).结论 成功建立从肝纤维化发展成肝癌的动物模型,设立间歇期提高了大鼠癌变末期的成活率,该模型是动态研究肝癌发生发展进程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富硒乳酸菌干预肝纤维化大鼠GSH-Px和免疫细胞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健康SD大鼠3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CCl4注射组(CCl4组)和富硒乳酸菌制剂保护组(CCl4-Se组).CCl4组和CCl4-Se组皮下注射CCl4诱发肝纤维化.C组和CCl4组给予普通全价饲料,CCl4-Se组喂含富硒乳酸菌的全价饲料.分别在第4、8周测定肝脏指数,肝组织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血中T淋巴细胞比例,红细胞的免疫功能.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期间,CCl4-Se组的肝脏指数介于对照组和CCl4组之间.CCl4组肝匀浆中GSH-Px活性与C组比较均明显下降,CCl4-Se组的GSH-Px活性虽较C组低,但高于或明显高于CCl4组.CCl4组大鼠T-淋巴细胞(%)、RBC-CR1花环率和RBC-IC花环率都较对照组下降或显著下降,而CCl4-Se组大鼠T-淋巴细胞(%)虽与对照组相比也下降,但明显高于CCl4组,其RBC-CR1花环率和RBC-IC花环率也均高于CCl4组,并与对照组相当.提示:富硒乳酸菌制剂通过保护肝组织抗氧化酶活性,改善和提高免疫细胞功能活动发挥正常有效的作用,从而干预肝纤维化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肝癌、肝硬化患者发硒水平的测定,探讨缺硒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三组:肝癌患者14例,肝硬化患者15例,正常健康志愿者10例,全部受试者取忱后头发,干燥48h至恒重,硒定量采用荧光测定法。结果肝癌患者发硒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肝硬化组发硒水平轻度低于正常对照,但无显著差异(p<0.05)。肝癌患者发硒水平明显低于肝硬化(p<0.01)。结论癌症时由于癌组织对硒的富积使血、发硒水平下降,削弱了机体抵抗氧化损害的能力,补充硒可能对改善癌症患者的病情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六味地黄丸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OLETF大鼠血清脂代谢指标及肝脏组织学的影响,从改善"脂毒性"角度探讨六味地黄丸通过保护肝脏,预防糖尿病的可能机制.方法: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OLETF鼠40只,随机分为六味地黄丸干预组和对照组,LETO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干预组从8周龄起每天以质量分数为2.4 mg/kg的六味地黄丸灌胃给药,其余两组以等量清水灌胃.定期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于8、32和40周龄时分批宰杀大鼠.检测血清甘油三酯、血清胆固醇、血清游离脂肪酸.分离肝脏,HE染色观察肝脏结构组织学变化;苏丹Ⅲ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结果:干预组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1).LETO组无IGT或糖尿病发生.干预组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血清游离脂肪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LETO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OLETE大鼠肝脏的脂肪浸润呈渐进性加重;经过六味地黄丸干预的糖尿病大鼠肝脏结构保存明显优于对照组.LETO组大鼠肝脏结构随着周龄延长无明显变化.结论:六味地黄丸早期干预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糖尿病发病率,改善脂代谢,减少肝脏局部脂肪堆积,减轻肝脏脂毒性,保护肝脏形态,可能是其预防糖尿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肝癌瘤苗用体外冷冻方法制备.并应用于DENA诱发原发性肝癌Wistar大鼠。结果显示:该瘤苗能提高Wistar大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并能阻断由DENA诱发的Wistar大鼠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12.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肝癌演进中的变化,用3'-甲基-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3'-Me-DAB)作诱变剂,建立SD大鼠肝癌变动物模型.自灌胃之日起,分别在2、4、6、8、10、12、14、17w分批处死大鼠,取其肝脏,进行病理分级,然后用TRAP-ELISA法检测肝癌变各时期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在轻度炎性反应期(LI)端粒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呈极显著差异(P<0.01);重度炎性反应期(HI)端粒酶活性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且呈显著性差异(P<0.05);至腺瘤样增生(NH)和肝内胆管细胞癌(CCC)时端粒酶活性再次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著差异(P<0.01).提示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肝癌变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DENA为诱变剂,建立不同时期SD大鼠肝癌动物模型,系统的观察肝癌癌前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Cu,Zn,Fe,Ca,Mg含量的变化.方法:DENA连续灌胃至11周,分别在14 d、28 d、56 d、77 d采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Cu,Zn,Fe,Ca,Mg 5种元素含量,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在诱癌第14 d,实验组血清Fe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28 d差异极显著(P<0.01);而血清Zn含量在第28 d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元素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无差异.第56 d和第77 d实验组血清Fe、Zn含量都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56 d之后实验组血清Cu、Ca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整个诱癌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Mg含量结果无差异.结论:从14 d到77 d,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Cu,Ca含量逐渐升高,而Zn含量逐渐降低,Fe含量先升高后降低,Mg含量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为从分子水平探讨饲料添加剂硒(Se)和谷胱甘肽(GSH)对淡水养殖鱼类肝脏微囊藻毒素胁迫下去毒分子机理的影响,实验杂交罗非鱼一组喂食含0.15 mg/kg Se的富硒酵母粉饲料,一组喂食含普通酵母粉的饲料,喂食一个月以上;实验尼罗罗非鱼一组喂食含1 g/kg GSH的饲料,一组喂食普通饲料,两组均饱食10 d.所有实验组再均分两组,一组腹腔注射磷酸缓冲液(PBS),一组按体质量注射腹腔注射50μg/kg微囊藻毒素-LR(MC-LR),24 h后分离肝脏组织.以β-肌动蛋白作为外参照,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Se和GSH分别对罗非鱼肝脏去毒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诱导改变.结果表明,未喂食Se的实验组,杂交罗非鱼肝脏alpho-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sGST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腹腔注射50μg/kg MC-LR 24 h后,均较PBS组有诱导趋势;Se+MC-LR组sGSTA和GPX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较Se+PBS组略低,可能与添加剂的低剂量添加相关.喂食GSH的实验组,尼罗罗非鱼腹腔注射MC-LR组,肝脏sGSTA基因mRNA表达水平较PBS组有诱导趋势;Se+MC-LR组GPX基因mRNA表达水平,较Se+PBS组有升高趋势,而sGSTA和rho-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sGSTR)基因mRNA表达水平则轻微降低.本实验首次从基因表达水平比较研究了Se和GSH对罗非鱼微囊藻毒素压力情况下,肝脏去毒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变化,为Se和GSH饲料添加剂在鱼类饲料中的合理添加提供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糖饮食及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琳  刘玉兰 《实验动物科学》2009,26(3):14-17,23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及高糖饮食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上的异同。方法分别给予雄性SD大鼠正常饮食、高糖饮食、高脂饮食,于48、、12周处死,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检测肝重指数、ALT、AST、CHO、TG、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标。结果高糖饮食及高脂饮食大鼠的肝脏均出现脂肪浸润,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程度逐渐加重,以高脂组为明显。高脂组在12周时肝脏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并且转氨酶升高,说明进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阶段。高脂组血脂以CHO升高为主,高糖组血脂以TG升高为主。高脂组在4、8周HOMA-IR均高于高糖组,与病理变化相平行,12周时低于高糖组,提示尚有其他因素参与单纯性脂肪肝向肝炎的转变。结论高糖饮食及高脂饮食均能成功诱导大鼠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在肝脏病理、各生化指标及HOMA-IR指数上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富硒乳酸菌抗肝损伤小鼠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60只健康雌雄对半成年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富硒乳酸菌组(Se组),CCl4-富硒乳酸菌组(CCl4-Se),CCl4注射组(CCl4组),通过腹腔注射CCl4诱发肝损伤,分别在第2、4、6周采集血样并测定红细胞溶血液中GSH-Px、GST和SOD活性及MDA含量.研究富硒乳酸菌对CCl4诱发肝损伤小鼠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期内,SOD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GST表现为Se组最高,呈上升趋势,且在第6周高于或明显高于其他符组,CCl4组低于或明显低于C组和CCl4-Se组,C组和CCl4-Se组相近;C组、Se组和CCl4-Se组GSH—Px活性无明显差异,而CCl4组随负荷时间呈下降趋势,第4周后明显低于其余三组.C组和CCl4-Se组的MDA无明显差异,Se组整体水平低于或明显低于其它三组,CCl4组高于或显著高于其它三组.提示CCl4诱发肝损伤小鼠红细胞脂质过氧化变化剧烈,富硒乳酸菌制剂能通过抗损伤保护以及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发挥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HBV和(或)AFB1诱发树鼩肝癌过程中肝组织ras癌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在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黄曲霉毒素(AFB1)诱发树Qu肝癌过程中P^21在肝组织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人HBV+AFB1双因素组(A组)、单因素HBV组(B组)、单因素AFB1组(C组)、及对照组(D组)实验第44周、105周、119周动物肝活检组织P^2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至119周,累计肝组织P^21阳性动物百分率分别为35.3、5.3、13.3、0。表明人HBV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