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扫描影像特点及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50例甲状腺结节样病变患者临床及64层螺旋CT影像资料,观察比较不同性质(良性与恶性)甲状腺结节影像表现(直径、数目、形态、边界、钙化等),同时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64层螺旋CT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敏感性、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病理证实恶性结节20例,良性结节30例;甲状腺恶性结节单发、不规则、边界模糊、砂粒样钙化、邻近结构侵犯分别占80.00%、70.00%、75.00%、55.00%、55.00%,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的33.33%、26.67%、26.67%、2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恶良性结节直径、囊变、密度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00%、90.00%、88.00%。结论 64层螺旋CT检查通过结节数目、形态、边界、邻近结构侵犯与否等征象显示有利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2011年2月至2016年3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44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及病理特征,包括病灶的数目、形态、密度、边界、强化度、邻近结构改变及颈部淋巴结情况,并比较良恶性结节之间的差异。结果 甲状腺良性病变37例(滤泡性腺瘤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2例),单发结节20例,多发17例,共67个病灶;7例恶性病变(甲状腺癌)8个病灶,单发6例,多发1例。甲状腺良性病灶形态不规则6个(9.0%)、边界不清楚18个(26.9%)、钙化17个(25.4%)、包膜不完整19个(28.4%);恶性病灶形态不规则7个(87.5%)、边界不清8个(100%)、钙化5个(62.5%)、包膜不完整8个(100%);4例恶性病变伴颈部淋巴结转移(57.1%),37例良性病变均无淋巴结转移。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在结节形态、边界、微小钙化、包膜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良恶性结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SCT诊断结节的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97.3%,阳性预测值83.3%,阴性预测值94.7%,准确率93.2%。结论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具有一定的CT特征性,CT在其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在甲状腺单发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1年6月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100个甲状腺单发结节CT表现,比较良恶性甲状腺单发结节CT表现及征象的差异。结果:良性甲状腺单发结节呈圆形或类圆形,多为多发低密度结节,外形规则,直径0.8-5.1cm不等。平扫可见蛋壳状和(或)斑块状粗钙化,强化后边界变清晰,42例致甲状腺增大、变形,25例压迫气管周围结构,所有病灶均无外侵征象,颈部同侧淋巴结肿大2例。恶性甲状腺单发结节分叶状或形状不规则,密度多不均匀,以低密度为主,直径0.6-5.6cm不等,可见结节内出现细砂粒状、粗细钙化或混合性钙化,病变边缘多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后多呈不均匀强化,可有强化残圈征。15例侵犯周围组织气管,其中侵及气管6例,10例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良恶性甲状腺单发结节在结节直径、平扫密度及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密度的无明显差异(P>0.05)。恶性甲状腺单发结节在形态不规则、囊实性形状、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晰、无包膜、钙化和远处转移比例显著高于良性甲状腺单发结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节CT影像学的密度、形态、边界、包膜、钙化和是否远处转移对甲状腺单发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甲状腺结节伴钙化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47例甲状腺结节伴钙化的临床表现、超声检查结果和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良恶性病变的病理,在钙化结节中所占比例,以及其在年龄、性别、症状、体征、超声声像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147例钙化结节中良性有99例(占67.3%),其中94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恶性有48例(占32.7%),其中47例为乳头状癌。恶性结节在不同症状(有无声嘶)、甲状腺肿块活动度、淋巴结有无肿大之间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31.2%、93.3%和25.8%、100%和29.3%,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超声声像特征中,不规则、界不清、低回声、细钙化、富血流的结节恶性发生率分别为85.3%、75.0%、54.7%、70.3%、68.7%,均大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甲状腺钙化结节伴声嘶或甲状腺固定肿块或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提示恶性肿瘤可能性极大。甲状腺不规则、界不清的低回声结节伴细钙化、富血流的超声声像特征有助于诊断甲状腺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分析超声联合MSCT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6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超声及MSCT检查,以手术或病理穿刺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不同检查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率。结果超声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率分别为66.12%、72.85%、74.19%,MSCT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率分别为72.58%、75.80%、87.09%,单一超声、MSCT检查对甲状腺结节特异度、准确率明显低于超声联合MSCT85.48%、98.38%(P0.05);不同性质甲状腺结节MSCT数目、钙化影像特点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多为多发性低密度结节,外观形态较为规则,在增强扫描中,结节性甲状腺肿48个病灶强化均匀;甲状腺癌多为单发病灶,23个病灶存在钙化;7个病灶突破甲状腺包膜,侵犯周围组织,7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超声检查中甲状腺癌表现为不规形态,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边界模糊。结论超声联合MSCT可提高对成人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特异度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结节性增生)的超声鉴别方法以提高甲状腺结节样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癌83例、甲状腺良性结节295例。经过χ2检验确定有显著性差异的超声观察指标进行最大似然判别法分析。应用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定理得到判别对象归属某类的概率( Pk),判别对象归属所求得的概率大的那一类病变。结果甲状腺病灶边界、边缘、声晕、包膜、回声性质、内部回声情况、病灶内成簇细钙化、散在细钙化、病灶相邻处包膜、病灶内血流频谱舒张期反向血流或三相波、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径线纵横比、周边血流信号13项超声观察指标在甲状腺癌组与甲状腺良性结节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大似然判别法分析对二者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甲状腺癌组90.52%,甲状腺良性结节组93.74%。结论甲状腺病灶包膜、内部回声情况、病灶内成簇细钙化、病灶相邻处甲状腺包膜、病灶内血流频谱舒张期反向血流或三相波、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等超声特征对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最大似然判别法在甲状腺结节样病变超声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CT征象的鉴别与诊断?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观察CT图像中甲状腺病变的密度?钙化?包膜?边缘?强化方式等表现,对比分析良恶性病变之间的不同点,并分析与病理结果的相符率?结果:本组120 例甲状腺病变患者中,术前CT诊断为良性病变89例?恶性病变31例,该诊断和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甲状腺良恶性病变CT征象对比:两者微小钙化?无包膜?边缘不清及病灶是否单发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而在密度是否均匀?有无壁结节及强化方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甲状腺病变患者采用CT检查进行术前诊断,可以较准确地区分其良恶性;病灶边缘不规则?境界不清,细小钙化?无包膜是甲状腺恶性病变的特征性表现,包膜完整?结节呈囊性多为良性病变,仔细观察CT征象有助于鉴别与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常规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术前的3.0T磁共振常规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资料,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中良性35例(40个病灶),恶性25例(25个病灶),甲状腺良性病变多表现为形态规则,包膜连续,囊变较多,实质部分强化均匀,时间-信号曲线多为III型,颈部无肿大淋巴结转移,而恶性病变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包膜不连续,囊变较少,实质部分强化不均匀,时间-信号曲线多为I型,颈部可有淋巴结转移。良恶性病变的磁共振表现在形态、包膜、囊变、实质部分强化以及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磁共振常规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评估甲状腺恶性结节包膜接触面积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行甲状腺恶性结节手术的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评估结节与包膜的接触面积,对照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甲状腺恶性结节包膜接触面积、结节大小、结节部位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115例患者中,甲状腺恶性结节与包膜接触93例。甲状腺恶性结节与包膜接触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结节未与包膜接触者(P<0.001);甲状腺恶性结节不同包膜接触面积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接触面积越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越高;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结节最大径>1cm的比例显著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P<0.05);不同位置与包膜接触的甲状腺恶性结节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恶性结节包膜接触面积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包膜接触面积越大,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越高;甲状腺恶性结节越大,结节包膜接触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甲状腺单发结节的CT影像特征,提高CT对甲状腺良恶性单发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单发结节,对其CT表现包括周围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进行分析。结果85例病变中,甲状腺癌28例,腺瘤4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恶性病变多表现为实质结构、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内部可见微小钙化,以及周围结构侵犯和颈部琳巴结肿大,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增强扫描恶性病变组实质部分强化峰值和强化幅度显著低于良性病变组。结论CT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有效和可靠的检查方法,掌握病变的CT影像特点能有效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能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对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55例甲状腺病变的CT表现,其中6例有2种病变并存,甲状腺癌20例,甲状腺腺瘤2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评价病灶的部位、数目、密度、边界、强化类型、邻近结构改变及颈部淋巴结情况。结果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均单侧叶、单发多见,3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呈稍低密度100%(20/20)及伴钙化75%(15/20),分别高于甲状腺腺瘤64%(14/22)、23%(5/22)及结节性甲状腺肿47%(7/15)、40%(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腺瘤多数边界清晰91%(20/22),与甲状腺癌35%(7/20)及结节性甲状腺肿60%(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16/20)甲状腺癌呈轻度不均匀强化,64%(14/22)甲状腺腺瘤呈显著不均匀强化,2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它们皆可引起邻近结构受压及移位改变,35%(7/20)甲状腺癌可侵犯邻近结构,70%(14/20)甲状腺癌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表现不同,CT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宋玉林  朱丽华  陈帅 《医学综述》2013,(21):4009-4011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SR)在甲状腺实性结节中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寻找其鉴别良、恶性的最佳临界点。方法与病理结果对照,对沧州市人民医院于2012年2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8例(118个病灶)甲状腺实性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测量病灶与其周围同水平正常甲状腺组织的sR,绘制ROC曲线,确定诊断临界点。结果恶性组SR高于良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43,P〈0.01);良性组中,结节性甲状腺肿与腺瘤相对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良恶性结节的sR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65±0.036),确定1.86为最佳临界点,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5.7%、81.6%和83.9%。结论甲状腺实性结节中,SR对结节性甲状腺肿与腺瘤的鉴别能力不高,但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价值。 方法前瞻性选取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超声造影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活检,分别采用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比较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结果病理诊断显示,50例患者中良性淋巴结17例,恶性淋巴结33例。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强(Kappa值=0.868,P<0.05)。良性淋巴结和恶性淋巴结的造影灌注模式、病灶增强特点、边界清晰度、病灶达峰强度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P)、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平均渡越时间(timefrom peak to one half,mTT)值明显短于或小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速度参数(β)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分析显示,定量分析结果诊断恶性颈部浅表淋巴结的AUC为0.829;定性分析结果诊断恶性颈部浅表淋巴结的AUC为0.939。根据最佳临界值,当定量分析结果低于85.44 时,其敏感度为84.8%,特异度为82.4%,而当定性分析结果低于3.51时,其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2.4%。 结论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强,超声造影定性分析对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略优于定量分析,且均在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上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罗景梅  冯家钢  詹东  孟琦  沈芸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6):4445-4452
目的 分析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甲状腺结节行手术切除的6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比较不同基本资料、病史、血脂异常情况、超声影像特点、CT影像特点的甲状腺结节患者恶性结节发生率,检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滴度、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滴度。分析术前超声、CT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及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同年龄段甲状腺结节患者恶性结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饮食碘摄入情况、甲状腺癌家族史情况、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情况甲状腺结节患者恶性结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患者均行甲状腺超声检查,不同性质、低回声情况、边界、形态、结节内血流情况、纵横比、边缘成角情况、内部钙化情况、颈部淋巴结肿大情况的甲状腺结节患者恶性结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85例患者行CT增强扫描,不同边界、颈部淋巴结肿大情况甲状腺结节患者恶性结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患者均行TSH检测,恶性结节患者TSH高于良性结节患者(P=0.006)。行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检测的患者共395例,恶性结节患者TGAb滴度及TPOAb滴度均较良性结节患者高(P<0.001)。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术前超声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的灵敏度为97.60%、特异度为82.77%、诊断符合率为89.47%,术前CT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依次为95.12%、68.18%、8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小、肥胖、饮食碘摄入多,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形态不规则、结节内血流丰富、纵横比≥1、边缘成角、内部有钙化,TSH升高及TPOAb滴度升高是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危险因素(P<0.05)。伴、不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结节内血流、内部有钙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较小(30~49岁)、肥胖、饮食碘摄入多,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形态不规则、结节内血流丰富、纵横比≥1、边缘成角、内部有钙化,TSH升高及TPOAb滴度升高是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危险因素;甲状腺结节内血流丰富及内部钙化更多见于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  相似文献   

15.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在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杰  李国杰  朱向明 《吉林医学》2014,(7):1388-1389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组织弹性成像在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0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155个病灶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获取弹性成像图后,进行弹性成像评分、测量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弹性面积与二维面积比值.所有目标淋巴结均经术后病理或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证实.结果:颈部恶性转移性淋巴结评分较高,良性淋巴结及原发恶性淋巴结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出SR比值的最佳临界值,以1.67为界值来鉴别颈部良恶性淋巴结,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27%、82.23%.颈部良性淋巴结弹性面积与二维面积之比(1.04±0.43),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弹性面积与二维面积之比约(1.15±0.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可以对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甲状腺病变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影像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扫描甲状腺病变初诊患者45例,男16例,女29例,年龄8岁~78岁。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全部病例均直接增强扫描,双期管电流分别为60mA,120mA,延迟25s及65s。分析病变在增强扫描双期CT值及其变化,将其强化方式分为五种类型。应用SPSS 14.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组甲状腺病变在动脉期强化程度存在差异(P〈0.05),静脉期强化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1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表现为高/低密度区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程度增高(Ⅰ型)者最多,共6例(46.2%);高密度区强化程度降低,低密度区强化程度增高(Ⅳ型)者5例(38.5%)。甲状腺腺瘤9例(100%)表现为高/低密度区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减低(Ⅱ型)。甲状腺炎5例(100%)表现为Ⅰ型强化。甲状腺恶性肿瘤中表现为Ⅱ型者最多,共16例(80%)。甲状腺良性病变肿大淋巴结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且静脉期较动脉期进一步强化(Ⅰ型,5/5)。甲状腺恶性病变淋巴结形态多规则(9/12),边缘多清楚(10/12),密度多不均匀(8/12),强化明显,静脉期强化程度降低(Ⅱ型,11/12)者居多。结论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恶性肿瘤多表现为Ⅱ型强化,结节性甲状腺肿多表现为Ⅰ型和Ⅳ型强化,甲状腺炎多表现为Ⅰ型强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头颈部淋巴结超声造影(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时间-强度曲线( time-intensity curve,TIC)参数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5名头颈部淋巴结病变的患者(85枚淋巴结,良恶性各为36枚和49枚)进行CEUS。设置感兴趣区( region of interest,ROI)于整个淋巴结、皮质最明显增强区、皮质最弱或无增强区、髓质-门区域、周围软组织。对获得的TIC参数(基础强度、峰值强度、上升支斜率、始增时间、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峰值浓度减半时间、平均渡越时间)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对皮质最明显增强区的上升时间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计算出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的界值( cut off value)。结果恶性淋巴结在皮质最明显增强区的上升时间明显短于良性淋巴结( P=0.041)。结论 ROI设置于皮质最明显增强区域时TIC的上升时间对头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结果情况。方法 分析抚顺市中心医院超声科2012年5月~2014年6月甲状腺结节患者168例的临床资料,分别通过高频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检查,100例良性结节,68例恶性结节。结果 高频超声声像图在良恶性鉴别有意义的是病变内部结构、内部回声情况、形状、边界清晰度、周边声晕规则性、钙化程度(均P〈0.05)。良性结节弹性成像分级Ⅰ、Ⅱ级比例(90.0%)明显高于恶性结节(14.7%),良性结节弹性成像分级Ⅲ、Ⅳ级比例(10.0%)明显低于恶性结节(85.3%),实性病变内部结构、低回声、不规则形状、不清晰边界、不规则周边声晕、微钙化声像图特征是区别良恶性重要的指标,良性甲状腺结节不均匀增强模式比例(10.0%)明显低于恶性结节(75.0%),良性甲状腺结节环形增强(65.0%)明显高于恶性结节(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戍像(DWI)、灌注成像(PWI)在颈部良恶性淋巴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GESignaHDx1.5T磁共振对51例颈部单侧或双侧肿大淋巴结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成像(PWI),其中28例为恶性病变,23例为良性病变,均经病理证实。然后通过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淋巴结的DWI信号强度、表观扩散系数(ADC)、PWI的时间一强度曲线(TIC)。结果在DWI序列中,颈部良、恶性淋巴结均呈高信号,艮性组的ADC值为(1.658±0.176)×10^-3 mm2.S-1,恶性组的ADC值为(0.858±0.158)×10^-3mm2·s-1,恶性组的ADC值明显小于良性组(P〈0.05)。良性淋巴结的TIC曲线多表现为Ib型,而恶性多为Ia型,Ic和II型曲线敏感度、特异度不高。结论联合应用DWI和PWI,有利于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可提高病理性淋巴结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总结分析46例上尿路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MRU、多排螺旋CT(MDCT)、静脉尿路造影(IVU)、B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MRU对尿路肿瘤性病变、炎性病变、结核、泌尿系畸形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0%、100.0%、100.0%、100.0%,优于IVU(37.5%、50.0%、50.0%、75.0%)和B超(40.0%、50.0%、50.0%、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U与MDCT对肿瘤性病变及结核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U与MDCT对炎性病变、泌尿系畸形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U、MDCT、IVU、B超对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8%、95.5%、90.9%、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U对上尿路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高.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上尿路梗阻的病变及形态,在上尿路梗阻诊断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