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挖掘卫气循行规律,丰富营卫理论体系,补充卫气循行具体细节点,弥补目前关于卫气循行的认识不足。方法系统总结《黄帝内经》中关于卫气循行的原文,参阅后世文献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出卫气循行的具体规律。结果循行部位:皮肤、分肉、四肢之间,经脉之外。循行时间:一日一夜五十周,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具体循行顺序:昼行于阳经,却又行于阴分,夜行于阴脏。结论卫气循行有特定规律,比营气复杂很多,与天地昼夜变化相应,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与人体目之开合、睡眠节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分肉之间"首载于《黄帝内经》。本研究梳理了《黄帝内经》中10余处涉及分肉之间的散在篇章,初步整理出了分肉之间理论:即按《黄帝内经》思想,分肉之间是卫气循行的通道,是外邪侵入人体的途径。古医家用分肉之间理论指导针灸对运动系统疾病进行治疗,其治疗有采用多针刺法、快针针刺不留针,且配合时间医学针刺的特点。针对《黄帝内经》中关于分肉之间所在层次表述不一的情况,本研究将分肉之间理论与西医筋膜理论结合,认为分肉之间是《黄帝内经》时期对筋膜的朴素认识。上述认识在现代针灸治疗肌筋膜痛中仍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卫气的循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种 ,其功能一是卫护肌表 ,防御外邪入侵 ;二是营养脏腑、肌肉、皮毛 ;三是控制调节腠理的开合 ,排泄汗液及维持体温的恒定。笔者根据《灵枢·卫气行》、《灵枢·脉度》、《灵枢·经别》、《灵枢·营卫生会》将卫气的循行路线论述如下。1 卫气的白昼循行黎明之时 ,卫气浮出于目 ,上行于头 ,沿颈部下行足太阳膀胱经 ,循背部向下到足小趾之端的至阴穴 ,再入足心 ,出内踝入足少阴肾经 ,自足少阴肾经照海穴入阴跷脉。从阴跷脉返回到目内眦。另外 ,卫气白昼循行还有五条侧支循行。一是卫气从目外眦别出 ,向下沿足少阳胆经到足…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对于卫气昼夜循行规律的观点不一,其根源在于对《灵枢·卫气行》中"阴"与"阴分"含义理解不同。故通过对《灵枢》多篇有关卫气循行经文的梳理,以《灵枢·卫气行》为主解读相关经文,认为"阴"指五脏六腑,"阴分"指阴经的分肉皮肤之间,进而推测卫气昼夜循行规律为:昼行于阳经与阴经的分肉皮肤之间,夜由足少阴分肉皮肤之间入于五脏六腑。卫气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必定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卫气运行与阴阳交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阴阳交感是决定卫气运行的重要因素 ,阴阳二气的相互吸引决定了卫气运行 ,阴阳二气客观存在的质与量的差异 ,从而形成卫气运行方向与运行空间。笔者试图进一步揭示病理性的卫气逆行的产生。1 卫气行  卫气在人体中运行存在逆行与顺行 ,如《灵枢·逆顺篇》“气之逆顺者 ,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如《灵枢·胀论》“卫气之在身也 ,常然并脉循分肉 ,行有逆顺 ,阴阳相随 ,乃得天和。”在正常情况下卫气的运行就存在逆顺两种方向 ,又气机运行的动力来源是阴阳二气的交感 ,原文中卫气的行有逆顺是由于阴阳相随的结果。从《灵枢·口…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卫气行》篇奠定了中医睡眠医学的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关于文中卫气出入循行的认识似乎存在前后矛盾,因而一直受到一些质疑和非议。本文通过《黄帝内经·卫气行》篇"夜"、"藏"、"日"、"身"等文字含义的分析,提出《灵枢·卫气行》篇后一节经文主要讲的是卫气"昼行于阳"或者说"在于身"的情形,和前一节经文所言的卫气总的运行规律并不相悖。澄清这一点,对于进一步研究卫气出入循行的变化规律,推动中医睡眠医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子午流注是祖国医学中一种治疗方法,其特点是注重时间,古人根据人体的自然周期现象,认为随着人体气血循行的变化,机体阴阳会出现消长,经脉气血运行会出现周期性盛衰,在经脉上有生克,俞穴上有开合,在一定时间内,气血流注于某一部位,据其虚实,在此部位施以适当的手法,这便是子午流注的理论依据。如:《灵枢·五十营》篇言:“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  相似文献   

8.
从卫气十二时辰运行模式来看,太阳属于寅、卯、辰,欲解时处于巳、午、未(少阳);少阳属于巳、午、未,欲解时处于寅、卯、辰(太阳);阳明属于申、酉、戌,欲解时处于申、酉、戌(阳明);少阴属于亥,欲解时处于子、丑、寅(厥阴);厥阴属于子,欲解时处于丑、寅、卯(太阴);太阴属于丑,欲解时处于亥、子、丑(少阴);《伤寒论》中的"七日""六日"就是7天、6天,不存任何疑问,而"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一句中的"数"如果读成shǔ会更好理解一些,就是由于卫气为4层循行,营气为3层循行,所以从卫气shǔ出7,从营气shǔ出6。卫气十二时辰运行模式是张仲景写《伤寒论》的最初立论依据,其立论的最根本出发点是营卫运行理论,而不是五运六气理论。而这个卫气十二时辰运行模式是对《灵枢经·卫气行》的发挥延伸。《灵枢经·卫气行》又是论述经脉卫气运行的理论,所以《伤寒论》所谓六经实际上就是对经脉的论述;而由于这个模式出自《黄帝内经》延伸,所以其渊源也就来自《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9.
卫气小议     
“卫气”,出自《内经》。《灵枢·本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说明卫气不  相似文献   

10.
“肠覃”作为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的《灵枢·水胀第五十七》篇。文中对其病因、症状的描述是:“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中强调阳气对生命活动的主导作用,阳气对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疼痛的发生与阳气关系密切,"头为诸阳之会",其位最高,阳气分布广,阳气失调则头部最易受影响,出现头部经筋的痉挛而发生偏头痛.阳气失调是本病的核心病机,基于《黄帝内经》重阳思想把偏头痛分为阳气虚损、阳气郁闭及阳气亢逆3种类型,通过针灸疗法以温阳化气、通...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卫气的卫外功能包含了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侵犯的作用。根据基础研究,卫气在经络中的运行可解析为组织液在低流阻间质通道中的流动,其路径与淋巴管重合,可将抗原信息从间质输运至淋巴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疏通经络、促进组织液流动可提高免疫力,彰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气机升降出入对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用药上的影响,人体与自然界气机运动的协调统一,药物气味厚薄与阴阳升降的联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关于升降沉浮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认为《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表现形式,气机失调则会导致相应的病理病势趋向,提出了治疗用药时遵循平衡升降的原则,初步体现了药物气味厚薄与升降沉浮药性的密切联系。《黄帝内经》中的升降理论正是中药升降沉浮药性理论的根本起源,后世医家和学者研究发展升降沉浮药性理论,必先追本溯源。  相似文献   

14.
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的内容,探讨留针时间的源流和依据,分析《黄帝内经》和现代研究对留针的认识及针刺效应与留针时间的关系。目前关于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机制探索,应继续进行客观化实验研究,并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进行规范化临床研究。优化针灸治疗各种病症的最佳留针时间,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营卫的运行。方法:解读内经中营卫循行途径原文。结果:营卫周流一身上下,循行于五脏六腑;营卫随天地运转、阴阳盛衰而昼夜循行;营卫随经络,内外上下相贯循行。结论:营卫二气运行于人体经络、脏腑,循环往复,绵绵不绝,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大环,共同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查阅清末前历代针灸古籍,并以《针灸大成》《针经指南》《针灸大全》等近20本典籍所著为据,结合近现代针灸名家的学术观点,梳理历代医家对"得气"的认识,分析其流变,进一步深入了解后世对"得气"的认识。《内经》《难经》后历代医家丰富了针刺得气中神气相随、如何候其气至、如何辨其气至而施法、对得气感的描述、得气与理解浅深刺法、气未至不可出针的论点。自《内经》《难经》后至清末前,各家对"得气"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得气"理论得到了更丰富的延续与阐释。  相似文献   

17.
"肝生于左",并不是指肝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对肝生理特性的概括,它就肝气自左升发的生理特性而言,也是《黄帝内经》中"四时五脏阴阳"的具体体现。"肝生于左"的脏腑作用有:助肺气之降,共调身之气机;与胆司疏泄,主勇怯;促脾运化,藏统协调;补肾精,藏泄互用,阴阳相滋。"肝生于左"的临床意义有:肝的病理症状与其升发太过、不及关系密切;肝之病变出现在左侧者亦不少。  相似文献   

18.
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基本成熟,并对后世中医学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气化"概念主要是从自然、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体气血生化3个层面加以定义,用于描述"气"的运动及其产生的相应变化。气化具有永恒性、普遍性、表象性、方向性、变动性、有序性6个特点。通过对《黄帝内经》"气化"概念与特点研究,有助于发掘气化理论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凸显中医原创思维特色。  相似文献   

19.
Gao XY  Sun CJ  Ba Y 《中国针灸》2010,30(11):960-962
分析窦汉卿"流注八穴"理论、针下得气说、手指十四法、取穴、用针及治神等学术思想,探讨窦氏对<内经><难经>学术的继承发展以及窦氏学术对后世针灸各家的影响,指出其对提高治疗效果、发展针灸学术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天人相应理论看子午流注针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帆  裴媛 《光明中医》2016,(13):1875-1877
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以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干支纪年纪月纪时,以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子午流注针法有三大理论基础,即《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理论、经脉气血流注以及针灸的候气逢时,而天人相应理论又贯穿于子午流注针法的始终。现以天人相应理论为出发点,围绕子午流注针法的三大理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