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志致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 《中医研究》2008,21(3):3-5
从中医情志及情志致病的基本内涵入手,初步探讨情志致病的机制。人体情志活动的过强或不及,引起脏腑气机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分属五脏",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归属于心,而分属于五脏;情志致病,首伤于心,影响脏腑气血功能;五脏相互关联的基础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因此,情志致病机制之一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的异常。  相似文献   

2.
中医情志主要包含了人的精神、意志和情绪活动,耳鼻咽喉在人的感官和认知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鼻五度理论探讨鼻病与中医脏腑和情志的生理病理关系,分析鼻病患者症状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精神状态的影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志心理因素会影响鼻的感觉,从而影响鼻手术疗效。对于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一些鼻部症状,治疗时尤其要慎重。术后良好的沟通和适当的心理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王艳阳  孙倩 《河南中医》2020,40(5):722-725
张怀亮教授认为情志病因情志而生,因情志而加重或转化,外因固然重要,不可忽视内因,因为很多时候人情绪的异常反应是脏腑气血盛衰或失调的外在表现,故在诊治过程中不可忽视脏腑气血盛衰的内因,内因可作为起病因素也可作为疾病加重或减轻原因。张教授认为,情志病核心病机是"气机逆乱",情志致病首先引起机体气机紊乱,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临证治疗情志病必始于气,而终于气,调理气机为第一要务。张教授创新三焦辨证体系,从君、相火论治疗情志病中的不寐。张教授认为,情志病治疗应内调外养,提出"风药治郁"理念。  相似文献   

4.
情志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心理活动.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意志消沉、抑郁苦闷、恼怒失常、悲观失望,则可以造成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衡,变成一种致病因素,从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正是由于它的循环不息,从而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保持各脏腑功能的正常.频繁情志失调,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抑脾犯胃,由气及血,由实转虚,病损及肾,变生抑郁诸症.张景岳"因郁致病"、"因病致郁"充分揭示郁症与情志二者的密切关系.美国精神医学认为,心身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由情绪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并表现在各个器官,此与中医发病学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很早就非常重视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 ,人的情绪变化会引起人体阴阳失衡 ,气血不和 ,经络阻塞 ,脏腑功能失常。精神情志的变化与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经》云 :“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忧伤肺”、“思伤脾”。祖国医学特别强调保持恬静愉快的心情能使人体的气血流畅 ,则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1 产妇的情绪变化是泌乳的关键产后产妇乳汁提高分泌和产后坚持母乳喂养 ,都与产妇的情绪变化、心理因素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 ,因为母乳分泌的机理比较复杂 ,泌乳包括泌乳准备和泌乳两个阶段 ,泌乳阶段又分为泌乳始动、射…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五脏的生理活动化生七情。七情是人体正常情感,但亦可以成为致病因素。《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过激变化、气机逆乱,影响各脏腑功能。本文以情志致病为出发点,分析脏腑情志的变化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影响,从情志致病来探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为情感类疾病,其核心症状为过度担忧。通过对情志治疗理论和西方认知行为疗法的梳理,提出GAD"思胜恐"的情志治疗思路。过度担忧涉及到思和恐两种情志,以及脾和肾两个脏腑功能。偏颇的"思"为致病主因,而深思远虑,则见事源则为治病之法。提出GAD"思胜恐"情志疗法的核心思想是寻找情绪背后的事件本源,通过引导正向作用的"思",重新审视对具体事件的认识和情绪反应,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情志致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鸿 《山西中医》2010,26(2):1-2
情志因素导致机体发病,主要是通过破坏阴阳平衡,扰乱脏腑气机,损伤脏腑精气而致病。临床防治情志病症,应注重调整阴阳、调理气机和补养脏腑精气。探讨情志致病的机制,对于防治困扰当今社会的情志病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斑秃是一种以突发呈片状非瘢痕性脱发为症状的皮肤性疾病,其好发于青壮年,多合并有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往往不明确。而心理因素与斑秃发病相关,心理因素是斑秃的重要诱因,大部分患者发病前均有心理诱因~([1])。在治疗过程中注重心理干预,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可以减少病情的反复。1中医情志观情志内伤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百病生于气"的病机理论,奠定了情志致病的理论基础。情绪心理因素在中医学中称为情志,是指七种正常的  相似文献   

10.
刘伟锋  蒋玉萍  黄波贞 《河北中医》2014,(12):1810-1811
脾胃病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脾胃病的发生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脾胃虚弱等有关。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情志因素作为脾胃病的致病因素已显得尤为突出。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志的产生、活动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一,对脏腑的活动起着调节控制作用,相应地情志的异常活动也会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1.
情志致病     
心理因素(情志因素)已经成为许多疾病主要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超过人体调节范围,就会引起气机失调、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情志变化可导致病情转归"向愈"或恶化,即"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治疗有重镇安神、养心安神、祛痰、祛瘀、清热泻火、补益、心理疗法、针灸及气功及多种方法联合。情志致病的研究对临床诊治有极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丹溪"情志致病"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溪认为情志因素是致病主要病因,情绪变化过极引起脏腑病变,引动相火妄动而耗伤阴津,气机郁积,脏腑失调,导致"六郁".所创制的越鞠丸是治疗郁证的专方,为后世治疗郁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对治疗心理和心身疾病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朝医学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认为"四情"为其主要的致病因素。本文结合朝医四象体质学,阐述情志与脏腑的关系。说明情志因素主要导致肝、脾、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在治疗上,根据四象人的不同体质而针对性采取治疗措施,恢复脏腑功能,是朝医治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郅琳  张雪鹏 《中医研究》2010,23(5):60-6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脾胃病已成为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脾胃病的发生多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而其中情志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情志活动和脏腑机能密切相关,情志的产生、活动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一,脏腑对情志的活动起着调节控制作用,相应地情志的异常活动也会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5.
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为气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情志致病,直中脏腑,影响脏腑气机,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恶化。脾胃病与情志致病关系密切。从情志致病角度,研究其与脾胃病的关系,探讨和分析脾胃病的防治,提醒广大脾胃病患者应注意调摄情志,注重心理疏导,同时也为临床预防和诊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徐昕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35-2836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乃人之常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反映及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人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理调节范围,从而导致脏腑气血紊乱,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从心理特点看,女子偏于感性,不耐情伤,情绪易于波动,更易受情志因素影响,而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血,产生妇女经、带、胎、产、杂诸疾。由于情志因素与妇产科疾病有很重要关系,因此治疗妇女疾病时应重视心理治疗,即中医所谓"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对于情志所致妇科疾病中医除采用药物疗法,如养心安神、疏肝解郁、交通心肾等,还采用独特的情志疗法。常用情志疗法有"移精变气""情志相胜"等。  相似文献   

17.
刘慧 《吉林中医药》2009,29(7):636-638
现代研究证明,疾病几乎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治疗情志病成为医学界关注所在。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一类疾病,祖国医学对其认识源远流长,汪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在《石山医案》中对情志疾病的形成有着独特理解,以《内经》情志疾病的论述为基础,运用五行生克制化阐述情志致病规律,使情志相胜法得到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脾胃病已成为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脾胃病的发生多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而其中情志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情志活动和脏腑机能密切相关,情志的产生、活动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一,脏腑对情志的活动起着调节控制作用,相应地情志的异常活动也会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深入探讨情志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与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析《保婴撮要》所载涉及"怒""毕姻""劳心"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医论、医案发现,薛铠、薛己在小儿科病证诊疗中很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并多从肝脾论治。重视母亲情绪,认为母怒是患儿重要的致病因素,在因怒致病的85个病案里有42个是母亲的怒导致患儿生病;认为"毕姻"早对健康不利,如果患儿13岁左右毕姻后生病,就要嘱其节房事;还注意到"科举功课"、毕姻后"劳心"所带来的压力对健康的影响。薛铠、薛己对儿科疾病的治疗仍然以脏腑辨证为根基,处方常以柴胡类方疏理肝脾。  相似文献   

20.
浅论中医情志致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志致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志的产生依赖于脏腑精气,外界刺激和个体体质的差异是影响情志发病的两个重要方面。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平衡的破坏,以致正气虚弱,邪气入侵是情志致病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