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外周神经组织麻醉在临床应用的主要领域和麻醉优点,共临床参考使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106例各类患者的麻醉记录资料和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6例患者中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构成比为: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45例,下肢手术股神经阻滞28例,颈丛肋间神经阻滞19例,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8例,肋间神经阻滞6例,所有患者均起的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无麻醉意外发生。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能通过神经刺激器进行准备的穿刺定位,痛苦小,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在区域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4例ASAⅠ~Ⅱ级及行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分为试验组(n=28)和对照组(n=26)。实验组局麻药使用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在神经刺激器引导行腰丛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0.75%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各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没有显著差异。结论0.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盲探的肌问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肩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传统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阻滞完全者占86.7%(13/15),显著高于Ⅱ组的46.6%(7/15)(P<0.01);Ⅰ组阻滞不全者占13.3%,显著低于Ⅱ组的26.7%(P<0.01).Ⅰ组无阻滞失败病例;Ⅱ组阻滞失败4例.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在围术期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单盲试验。选择ASAⅠ~Ⅲ级成人下肢手术病人60例,手术时间约两小时左右。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联合组),一组为蛛网膜下腔阻滞(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指标:术中监测阻滞效果、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术后观察镇痛时间、病人舒适度、并发症(尿潴留、头痛)。应用应用SPSS11.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通过对比研究,综合评价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肢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围术期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联会组比对照组平稳,阻滞效果对照组稍强于联会组,术后尿潴留、头痛发生率明显多于联会组。结论围术期运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下肢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领域及其效果,分析其麻醉优点。方法收集在我院2010年11月至2015年6月期间进行过手术治疗并采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或传统全麻)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来展开分析研究,其中36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者视为观察组,36例传统全身麻醉者被视为对照组,观察组间麻醉效果,对比麻醉效果优良率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镇痛时间、镇痛良好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低得多(χ2=3.9560,P=0.0467)。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临床常应用于下肢手术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少,临床上可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颈深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11月-2018年2月收集本院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20例)及对照组B组(20例)。前者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颈深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后者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法行颈深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0%,对照组的麻醉优良率为65%,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的的麻醉效果优于传统解剖定位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临床效果,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Ⅳ级择期或急诊单侧肢体手术的患者62例,上、下肢分别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分别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及恢复时间,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术前和术中的血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变化,术后镇痛时间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5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5~30min,完全阻滞时间为20~30min,1例运动未完全阻滞,但不影响手术;下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8min,BromageⅠ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0~15min,BromageⅢ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5~30min;术后镇痛时间,上肢(525±158)min,下肢(625.68±119.62)min,镇痛效果十分满意;无尿潴留现象。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定位明确,效果满意。与传统的神经阻滞比较,利用神经刺激器不但使上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更加准确,阻滞成功率高,而且开辟了用传统“异感”法难以完善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新方法,生理干扰小,无“异感”穿刺法留下的痛苦记忆,术后镇痛效果好,镇痛时间长,临床效果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过程中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与外周神经阻滞两种方法,并观察这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因下肢外伤就诊于我院的老年患者24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外周神经阻滞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12例。外周神经阻滞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后路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硬膜外麻醉组常规硬膜外麻醉。结果两组手术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血流动力学改变:外周神经阻滞组患者阻滞前后及术毕均无明显波动,麻醉后15,30min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有显著差异(P0.05)。镇痛时间:外周神经阻滞组明显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神经阻滞组维持时间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阻滞: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均短于硬膜外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9.
邓志杰  郭志华 《中国药师》2017,(6):1078-1080
摘 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上肢手术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n=40,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和神经刺激器组(n=40,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麻醉效果,麻醉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超声引导组阻滞完全率为97.5%,显著高于神经刺激器组的65.0%;阻滞不全率则显著低于神经刺激器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5.0%,也显著高于神经刺激器组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神经刺激器组(P<0.05),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神经刺激器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神经刺激器组(P <0.05)。结论:超声引导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效果优于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2例行上肢手术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2.68%高于对照组的70.73%,神经阻滞起效时间(4.53±0.78)min短于对照组的(6.17±1.29)min,神经阻滞持续时间(319.29±21.45)min长于对照组的(248.98±27.61)min,并发症发生率2.44%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麻醉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段视神经胶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颅内段视神经胶质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3例患者经鼻-蝶窦入路显微镜下手术切除,6例经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切除;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病理报告为星形细胞瘤Ⅰ~Ⅱ级6例,Ⅱ~Ⅲ级3例.7例手术后放射治疗.结论 该病以儿童及年轻患者多见,临床表现以头痛、视力障碍和内分泌改变为主.CT和MRI扫描可协助诊断.仅累及视神经的胶质瘤多数呈低度恶性,应尽可能在显微手术下全切除;同时侵犯视交叉的胶质瘤恶性程度较高,效果不佳.放疗和化疗对防止肿瘤复发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在急诊膝关节以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小腿、足部或膝关节外伤,拟行清创缝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超声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行患侧股神经和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定位穿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定位.在穿刺点注入1.5%利多卡因.在30 min内每5 min观察1次感觉阻滞的效果.记录局麻药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效果,镇痛维持时间、并发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超声组的患者局部麻醉药的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超声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比传统阻滞方法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9,(20):98-101
目的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12月期间120例PFNA术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对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操作时间、舒芬太尼使用量及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前、麻醉后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DBP、SBP、P及SpO2水平稳定,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麻醉操作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方面,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优良率方面,对照组(88.33%)低于观察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为2.78%,对照组为2.7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FNA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优良率高,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对患者机体生理功能影响较小,尤其在伴有基础疾病较多的高龄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17.
18.
于小虎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83+85-83,85
目的观察探讨转子下坐骨神经阻滞加股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6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麻醉阻滞效果。结果两组麻醉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子下坐骨神经阻滞加股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上肢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用0.5%罗哌卡因20 mL,传统一针法,穿刺单次给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D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分别以0.5%,0.4%和0.2%罗哌卡因20mL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于麻醉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进行感觉和运动检查。结果 D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较其他组延长(P<0.01),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较其他组短(P<0.01);但均大于6 h,因此差别无临床意义。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0.2%罗哌卡因可以达到臂丛神经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分离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The activation of the inflammaso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However, only a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 the peripheral nerve, especially in the sciatic nerve, and the mechanism of this activation remains elusive. Moreover, how interleukin-1 beta (IL-1β) is produced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is also unknown. In our study,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3 (NLRP3) inflammasome is activated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and to explore its role in sciatic nerve injury. The results of immunoblotting and immunofluorescence microscopy indicate that the NLRP3 inflammasome was activated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in wild-type (WT) mice, as demonstrated by upregulated inflammasome-related components, e.g., NLRP3, procaspase-1 and ASC. Furthermore, upregulated inflammasome-related components cis-cleavage precursor IL-1β (proIL-1β) and precursor interleukin-18 (proIL-18) to IL-1β and IL-18, contributing to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Consequently,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in NLRP3 knockout (NLRP3-KO) mice was less severe than that in WT mice. Moreover, NLRP3-KO mice exhibited an increased sciatic functional index (SFI), which was determined by footprint analysis, suggesting that NLRP3 deficiency is beneficial to sciatic nerve recovery after injury. Therefor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NLRP3 is involved in the recovery from sciatic nerve injury and mediates the product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such as IL-1β,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