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娜 《山东医药》2013,53(29):69-71
目的 探讨BRCA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表达及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5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和20例瘤周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CA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瘤周正常组织的表达,分析BRCA1表达与患者临床特点以及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BRCA1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BRCA1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瘤周正常组织(x2=4.047,P<0.05);BRCA1表达阴性组的2年生存率高于阳性组(P<0.05).病变部位、临床分期、BRCA1表达、国际预后指数是影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变量.结论 BRCA1表达降低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有关,BRCA1可作为判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肾上腺淋巴瘤在临床上少见,以Addison’s病首诊者更少见,本文拟探讨以Addison’s病首诊的肾上腺淋巴瘤临床特征、诊治要点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地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5年至2014年间收治的以Addison’s病首诊并经病理确诊的5例肾上腺淋巴瘤患者病例资料,统计其症状、体征、病程、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例均为老年患者,年龄(66.4±6.6)岁,男女比例为4∶1。5例患者均有典型Addison’s病的表现,如皮肤变黑、消瘦、乏力、食欲减退。均诊断为原发性肾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类型为B细胞来源,4例明确为弥漫大B细胞型。术后给予R-CHOP方案化疗,其中2例目前健在,发病至今已分别存活了10个月和20个月,随访效果尚可,1例存活3年,余2例存活时间均不足1年。结论以Addison’s病首诊的肾上腺淋巴瘤多发生于老年男性患者,双侧肾上腺受累多见,确诊需依赖穿刺病理诊断,病理类型主要为弥漫大B细胞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地榆升白片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将7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40例及联合组39例,化疗组应用标准CHOP方案行单纯化疗;联合组在化疗基础上口服地榆升白片0.4g,3次/d,第1~14天。两组均接受2周期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能力指标CD56^+水平,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除CD;水平高于对照组,余均低于对照组;化疗组各项免疫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联合组与治疗前和化疗组治疗后比较,CD4^+、CD56^+、CD4^+/CD8^+值明显升高(P均〈0.05),CD8^+明显降低(P〈0.05),CD3^+无明显变化。结论T细胞亚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受到抑制,地榆升白片治疗能提高此类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化疗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4.
小 B 细胞淋巴瘤是一组与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相对的、主要由中、小 B 淋巴细胞构成的肿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46.3%,B 细胞淋巴瘤(BCL)的56.7%,包括滤泡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淋巴结边缘区 B细胞淋巴瘤(NMZL)、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MALToma)、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和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等。2008年 WHO 恶性淋巴瘤分类将这几种淋巴瘤都归于各自具有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特点的独立疾病[1]。临床实践中各种不同类型小 B 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常会遇到困难,而诊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时机、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我们对各种小 B 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恶性胃淋巴瘤(PMG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内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率低。目的:了解PMGL的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仁济医院2000年9月~2006年2月收治的PMGL病例的病史资料。结果:共35例PMGL患者人选。主要消化道症状为上腹痛,伴全身症状者较少。内镜下溃疡型、弥漫浸润型和结节肿块型病变分别占67.7%、22.6%和9.7%,病变主要位于胃窦和胃体。内镜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率为54.5%。35例PMGL术后病理诊断均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6例,DLBCL合并MALT淋巴瘤(DLBCML)4例。患者预后与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关(P〈0.05)。术后3年生存率为81.8%。结论:PMGL患者局部表现严重而全身状况良好。内镜下病变大、范围广且多部位侵犯。多点取材或“挖洞式”活检可提高内镜诊断率。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龄和非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伴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认识。方法 报道北京医院诊治的4例高龄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伴高钙血症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和病情转归,并结合国内外报道的37例临床资料,比较高龄(大于等于75岁)和非高龄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 男22例,女19例。年龄为24-90岁,平均(65±16)岁。首发表现前三位包括意识改变(46%),局部疼痛(32.4%),恶心(18.9%)。高龄患者的血钙浓度值较非高龄患者低[(3.67±0.33)vs (4.33±1.02)mmol/L,P<0.05]。高龄患者骨侵犯的发生率较非高龄患者明显降低[(2/10)vs(12/16),P<0.05]。高龄患者的1,25-羟基维生素D3升高发生率高于非高龄患者[(7/9)vs(1/7),P<0.05]。高龄患者的PTHrP升高发生率低于非高龄患者[(4/10)vs(9/10),P<0.05]。LDH在所有病例(22/22)中均升高。高龄患者的化疗缓解率低于非高龄患者[(4/11)vs(10/13),P<0.05]。高龄患者生存时间低于非高龄患者[1(0.8,2.75)月vs 8(6.5,15)月,P<0.05]。结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高钙血症临床少见,高龄患者较非高龄患者预后更差。高钙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高钙血症为首发表现的病例要警惕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云南省传染病医院/艾滋病关爱中心2008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4例AIDS相关恶性淋巴瘤(AIDS-related lymphoma, AR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AR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4例AR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4.63∶1,中青年较多,合并丙型肝炎者占13.71%。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121例(97.58%),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HL)3例(2.42%)。121例NHL中,B型细胞淋巴瘤112例(92.56%),T型细胞淋巴瘤9例(7.44%)。124例ARL患者中,87例淋巴瘤原发于结内,有61例出现淋巴瘤B症状。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者110例,≥200个/μl者14例。未接受治疗者25例,接受治疗者99例,未接受治疗者生存期为10 d~11个月,接受治疗者生存期为5年的有17例。结论 ARL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免疫力低下。ARL恶性程度高,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了解ARL的特点,有利于早发现,早诊断,综合治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胡文兵 《临床内科杂志》2006,23(10):700-700
原发于乳腺的黏膜相关淋巴瘤(MALT-ML)发病率极低,绝大多数是低度恶性,很少扩散,预后较好,但少数可转化为高度恶性淋巴瘤。笔者在临床发现1例乳腺MALT-ML转变为高度恶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现报告如下。患者,女,42岁。于2005年4月份无意中发现左乳内上象限肿块,约3×2 cm大小  相似文献   

9.
黄艳平  黄锦雄  韦夙  韦敏  杨飞燕 《内科》2013,(5):469-470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点,并对合并骨髓侵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1例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比较有骨髓侵犯者的发病年龄、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白细胞数及生存时间与无骨髓侵犯者有无差异。结果21例患者中男15例,女6例,中位年龄55岁,Ⅲ~Ⅳ期者17例,其中有骨髓侵犯者10例。有骨髓侵犯者的发病年龄、LDH、β2-微球蛋白、白细胞数等指标与无骨髓侵犯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总体生存时间,两者分别为(23.4±4.2)月和(72.6±15.4)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MCL有骨髓侵犯患者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肾上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拓展肾上腺占位诊断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1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诊治的肾上腺占位及淋巴瘤患者,从中筛选肾上腺淋巴瘤患者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期间共收治肾上腺占位患者1 100例,淋巴瘤患者1 002例,其中肾上腺淋巴瘤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35 ~80岁,平均56岁.临床表现腰背部疼痛15例,发热3例,消瘦1例,体检发现2例.仅2例伴浅表淋巴结肿大,10例腹腔淋巴结肿大.其他结外器官受累11例,其中脾脏增大4例,肾脏受累3例,胃受累3例,精索受累1例.双侧肾上腺受累8例,左侧9例,右侧4例.肿物平均直径7.2 cm.CT、MRI表现无特异性.内分泌功能检查均为无功能瘤.病理检查结果:弥漫大B细胞型18例,T细胞型2例,间变性大细胞型1例.仅7例在手术前诊断淋巴瘤.2014年9月电话回访到17例,其中死亡14例,平均生存时间5.5个月,2例分别无瘤生存4、10个月,另1例化疗治疗中.结论 肾上腺淋巴瘤少见,较少侵犯浅表淋巴结,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病理是诊断金标准,多为弥漫大B细胞型.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肠淋巴瘤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珍  徐肇敏  吕瑛 《胃肠病学》2007,12(5):267-269
背景:原发性肠淋巴瘤的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其他胃肠道疾病,特别是与克罗恩病(CD)的鉴别诊断较困难。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肠淋巴瘤和CD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原发性肠淋巴瘤与CD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肠淋巴瘤和CD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原发性肠淋巴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岁,CD为35岁。5例(12.2%)CD发生肛周病变,4例(9.8%)内瘘,3例(7.3%)有肠外表现,但仅1例(5.9%)原发性肠淋巴瘤曾有肛瘘。内镜下原发性肠淋巴瘤以回盲部受累多见(41.7%),CD以小肠和结肠均受累多见(48,8%);原发性肠淋巴瘤以肿块型较多见(41.7%),CD则主要表现为溃疡和铺路石样改变,其中18例伴肠腔狭窄,4例瘘管形成。B细胞性原发性肠淋巴瘤13例,T细胞性4例。12例CD表现为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结论:临床上原发性肠淋巴瘤与CD的鉴别诊断较困难,需综合各种检查手段,特别是内镜检查和内镜下对病变部位多点取活检,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致急腹症剖腹探查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对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个部位累及16例,多个脏器累及22例。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8例,边缘区淋巴瘤5例,滤泡性淋巴瘤2例,Burkitt淋巴瘤2例,周围性T细胞淋巴瘤6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16例肿瘤切除及化疗者,2年存活率56.25%,5年存活率43.75%,生存期59~3412天(中位生存期1672天);6例行姑息手术治疗及化疗者,2年存活率33.33%,5年存活率为0,生存期24~1022天(中位生存期515天);11单纯手术治疗,仅1例存活26个月。33例追踪随访5年生存率,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33.33%,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以惰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较高,分别为50.00%及40.00%,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20%,周围性T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无1例长期生存。结论恶性淋巴瘤引起急腹症往往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理分型、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方案的选择是提高疗效与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阳文捷  林金盈  许力  黄向英  魏华萍 《内科》2009,4(5):734-735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老年人C020阳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1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CD20阳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每疗程化疗前即第1天给予利妥昔单抗375mg/m^2,第2天开始化疗。采用CHOP方案化疗.每21~28天重复疗程,至少4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11,完全缓解4/11,部分缓解4/11,稳定2/11,进展1/11;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等,少数病人出现畏寒、发热、皮肤潮红、血压升高、胸闷等利妥昔单抗输注相关反应,1例患者继发出现口唇疱疹。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老年B细胞性淋巴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不良反应可为老年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适于老年淋巴瘤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形特征。方法运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我院1例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特点。结果肉眼观察肿瘤为灰白色不规则分叶状团块,切面灰白色,鱼肉样,有大量坏死灶;显微镜观察被覆呼吸上皮下中心母细胞样细胞弥漫增生,浸润肺组织,瘤细胞坏死明显。免疫组化:CD20(+),CD79α(+),CD3(-),CD45RO(-),PCK(-)。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而原发于肺的DLBCL更极为罕见。该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极易误诊。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以组织病理学形态为基础并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周仲昊  王智  赵晓红 《山东医药》2009,49(49):91-92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18例应用R—CHOP方案治疗,即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或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每3周为1个疗程,均使用6个疗程,观察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8例患者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5例,总缓解率为83.6%。其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患者可耐受,不影响治疗。结论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疗效显著,而且全身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50例年龄≥70岁的老年DLBCL患者,收集整理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Ki-67等资料进而分析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预后。结果 50例初发老年DLBCL患者中,60%患者为Ⅲ~Ⅳ期,54% IPI评分为3~5分,52%有B症状,75%原发部位为结外。在老年患者中,调整剂量的化疗疗效优于放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利妥昔单抗联合剂量调整化疗(R-CHOP)组完全缓解(CR)率优于不包括利妥昔单抗的剂量调查化疗(CHOP/COP)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 8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5%、30.8%、11.5%。生存分析发现Ki-67对患者生存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Ki-67>80%患者预后差。结论 老年患者以疾病分期晚,易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生存期短为特征,具有更高的DLBCL发病率,Ki-67是一个重要的不良预后指标。R-CHOP方案可明显提高CR率,并且足够疗程的化疗将显著改善超高龄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1 概述 1983年英国学者Isaacson和Wright首先提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这一概念,1994年的Real分类将其正式纳入淋巴瘤分类。MALT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学定义为发生于黏膜和腺体等组织,具有边缘区B细胞分化和表型的低度恶性的结外B细胞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10%,可发生于胃肠道、肺、胸腺、乳腺、腮腺、泪腺、结膜等多处解剖部位,其中胃是最常见、研究得最透彻的,它代表了MALT淋巴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约占全部NHL的30%~40%。它可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器官和组织,也可从惰性淋巴瘤转化而来,比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B  相似文献   

19.
胃MALT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胃淋巴瘤,其发病源于MALT边缘区B细胞的恶性转化,呈低度恶性且病变局限于胃部,可进展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而危及患者生命。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肿瘤特征和个体因素等有关。Hp根除治疗是早期胃MALT淋巴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中晚期患者可选择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而Hp阴性且疾病分期较晚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则以综合治疗为主。该文就胃MALT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临床角度分析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76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资料完整,11例病例失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B症状、血红蛋白(Hb)、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以及治疗方法、病理分型、首发部位、预后指数PIT、骨髓是否受侵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65例PTCL病例中包括非特异型(PTCL-U)25例,结外自然杀伤细胞(NK)/鼻型T细胞淋巴瘤(TCL)1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9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9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的患者比>60岁的患者预后好(P=0.008);Ⅰ/Ⅱ期患者比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74.4% vs 19.0%,P=0.011);IPI指数低危、中低危、中高危、高危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52.5%、0.0%和0.0%(P=0.004);初诊时LDH升高的患者预后比LDH正常或降低的患者差(P=0.048);初诊时ALB降低的患者比ALB正常者预后差(P=0.008);首发部位为结外的患者比首发部位在淋巴结的患者预后较好(P=0.002)。将PIT指数分为0、1、2和≥3组,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85.7%、17.4%和0.0%(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PIT评分指数为PTCL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02)。结论 年龄、临床分期、IPI指数、LDH、ALB、病理分型、首发部位及PIT为预后影响因素,PIT为PT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