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10多年来,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研制量一直保持占全国标准物质总量的12%左右。至1996年,我国已发布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总量为881种,其中核标准物质有102种,占全国总品种的11.6%。世界各国的标准物质,目前已有10000多种,其中美国有10O0多种。科学与研制工艺、分析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标准物质本身的发展;标准物质也为科学与研制工艺、分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技术基础,从而相互相成促进了世界各国总体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周而复始,不断深化。可以这样说,标准物质是标准计量的依据,是执行国家计量法的溯源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核化学与放射化学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以郑大章、杨承宗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放射化学家将放射化学从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带到了中国,在条件极为困难的年代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的放射化学家、核化学家、核化工专家为"两弹"的研制、核电的发展及核技术应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革"期间,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受到了很大的摧残.1978 年以后,中国的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得以恢复和发展.1979 年4 月,在成都召开了中国化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会议,并创办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杂志,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领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穆斯堡尔谱仪是根据无反冲质子共振吸收γ射线的原理制成的仪器。它广泛应用于地质矿物学、磁学、物理冶金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中研究物质的超精细结构。1983年7月由中国核仪器设备总公司主持召开的鉴定会上通过鉴定的FH1918型微处理机穆斯堡尔谱仪是由核工业部北京核仪器厂和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共同研制的,将由北京核仪器厂进行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4.
按ISO指南30和1992年国际标准物质委员会第16次会议批准的定义,标准物质(RM)和有证标准物质(CRM)能使被测量或确定的量值(物理、化学、生物或工程方面的)在不同地区传递,它们广泛应用在校正测量装置、评价分析方法或试验方法,以及测量的长期质量保证。标准物质是具有足够均匀度,并以准确可靠的方法确定了一种或多种特性物料或物质;它们是用于校正计量器具、评价测量方法或确定物质量值的物质。标准物质可以是纯的或混合的气体、液体或固体。有证标准物质是附有证书的标准物质,其中一种或多种特性量值由能溯源于准确体现所示特性量值的单位的程序保证,而且每个标准物质都应有所述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 我国自计量法实施以来,标准物质在科研生产、国民经济、世界贸易中已越来越为人们接受并重视。标准物质是一种具有计量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1998年7月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GB/T8993—1998《核仪器环境条件与试验方法》是我国核仪器标准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标准,该标准规定的核仪器环境条件的分组和试验方法是制定核仪器产品标准和有关文件中的环境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的依据。本标准是对GB8993.1~8993.12—88《核仪器环境试验基本要求与方法》的全面修订,增加的主要内容包括:气候条件中的温度变化与太阳辐射、机械活性物质条件中的砂和尘、化学活性物质条件中的盐雾以及生物条件中的霉菌和动物,并将环境条件分组由原来的三个组改为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铀矿石尾渣标准物质中放射性核素210Pb、226Ra、228Th和228Ra的定值测量方法、结果和涉及到的一些问题。由于铀矿石尾渣是由天然矿石经过化学处理的产物,放射系衰变不平衡,再加上各个样品待测定核素活度差别较大,作为标准物质的定值有一...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环境放射性测量,由于放射性含量低,核素成份复杂,环境介质成份,密度变化很大,很难得到准确的数据。为了减少分析的系统误差,环境放射性分析中往往采用环境放射性标准物质和参考物质。1973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1975NBS(美国国家标准局)开始发布环境放射性标准物质和参考物质。我国也开展了与环境放射性参考物质有关的工作。1982年中国计量科学院组织NBS河泥标准放射性参考物质的比对。1984年七所组织核工部环境样品γ能谱测量和比对。国防科工委放射性计量一级站获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我国核化学基础研究的现状,重点介绍了裂变产物化学形态研究、裂变化学研究、裂变产物放化分离方法研究、长寿命核素核数据测量研究等领域的进展和展望.并结合我国核能发展的需要,展望了核化学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核法证分析技术的发展,基本确定了铀同位素、稀土元素(REE)分布模式、Sr和Nd同位素丰度、部分杂质元素含量等为铀矿石浓缩物(UOC)地理溯源特征指纹,高准确性、高精度的分析方法为溯源提供了技术支撑。主要的技术发展体现在,根据不同类型的UOC样品采用不同的溶解及化学分离方法,先进质谱技术发展在UOC中铀及杂质的含量及同位素等地理特征属性测量中的应用,及基体一致的UOC标准样品在溶解、分离、测量全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保障。为推动核化学、地质化学等在核法证技术中的应用,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UOC的核法证地理溯源分析技术发展、数据处理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国防科学研究中的核化学与放射化学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在国防安全中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放射分析化学、氚化学与氚工艺、辐射化学以及核材料表面化学等.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近些年来在上述领域中的部分基础性工作进展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铀三硅二标准物质研制”预比是国防科工委“十五”计量科研项目。2006年7月27日,中核集团202厂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铀三硅二标准物质研制”预比对会议。中核集团公司科技与国际合作部、核燃料部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为了高质量完成此次预比,202厂在时间紧的情况下,做出小样,并得到各单位大力支持。会议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分工。  相似文献   

12.
核四极共振(NQR)是基于原子核四极矩与核外电场梯度(EFG)之间的电四极相互作用,核四极共振极大地依赖于物质晶体的分子结构、化学键和原子价态。因此,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征NQR频率。  相似文献   

13.
<核标准计量与质量>第三届编委会于2003年12月18日在京召开.<核标准计量与质量>编委会名誉主任、中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勤并9位编委会委员到会(2位委员请假).<核标准计量与质量>编辑部全体同事旁听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英国《应用辐射和同位素》1990年第41卷第2期第151页报道】波兰核化学工艺研究所的P.URBANSKI,针对以前研制的利用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各种效应的仪器,作了数学模型评价。据发现,在以对数函数模拟校准方法时,可以获得最低的估计标准误差值。他用回归分析法评估了放射性测量计的数学模型。如果模拟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核与辐射安全标准的内涵和作用,论述了这类标准的定位及其与有关法规的关系,结合我国核与辐射安全标准应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需求,提出了构建我国核与辐射安全标准体系的总体架构设想,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核与辐射安全标准体系提出了初步建议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用加速器引出的重离子束制备核微孔滤膜的优点是:能够提供多种单能、均匀、垂直的高能重离子束,因而它已成为制备核微孔滤膜的理想手段。氧是制备聚碳酸酯核微孔滤膜的临界重离子。本实验用1.5米回旋加速器引出的不同能量的氧离子束探索了照射方法、化学蚀刻条件及核微孔滤膜的化学稳定性等,制得了一定规格的核微孔滤膜。  相似文献   

17.
正核工业标准EJ/T 274—1987中,对尿中钚含量的测定方法是样品化学前处理、电沉积制源、α能谱仪或α/β计数器测量。为提高测量灵敏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了国内首台专用小型重核加速器质谱仪(AMS)。为配合AMS样品测量,同时提高样品前处理效率,增强化学回收率的  相似文献   

18.
工作简讯     
1995核工业理化计量测试实验室主任联席会议在宁召开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局召开的1995核工业理化计量测试实验室主任联席会议于1995年3月26日至30日在南京举行。到会的有26个单位,30名代表。会议收到核工业化学计量和理化测试“八五”前四年的工作总结17篇,“九五”建议项目21项,软课题研究报告6篇。 会议由科技局标准计量处会同核工业化学计量站主持。标准计量处许锦雄处长在会议开始时作了主导发言。 他说,这次会议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军  相似文献   

19.
<正> 国外学术会议消息1 1981年8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第182届美国化学会年会上,共有九个有关核化学化工方面的论文报告会,它们的名称是:核的高自旋现象;高能原子化学;与纪念W.F.Libby有关的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用放化方法测定神经功能;用TRISTAN(一种在线质谱分析设备)得到的裂变产物谱;放射  相似文献   

20.
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特别是发生电子俘获和内转换过程的半衰期与核外电子密度有关,因此改变核外物理、化学环境就有可能改变核素的半衰期。精确测量这些核素的半衰期以及研究它们在不同核外环境中半衰期的变化在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从环境物质电子亲合势对电子俘获过程的影响这一角度看,Au的化学性质稳定,电子亲合势的测量数据比较一致,注入到Au中的^7Be的衰变率适于作为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