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评价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技术方法。方法 57例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直径≤4cm)患者,经屏气训练后,在增强前、后采用Marconi Mx8000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以4m1/s的速度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90m1,动态扫描选择肺结节最大层面进行。其中29例于第15~45s、75~105s时,每间隔1s扫描一次(程序1);28例于第11~41s、71—101s时,每间隔1s扫描一次(程序2);两组患者均于2~9min时每间隔30s扫描一次。病灶直径为3~4cm时,扫描层厚5mm;病灶直径≤3cm时,扫描层厚2.5mm,以常规算法重建图像。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灌注量、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所得强化值、灌注量、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O.516,P=O.609,P=O.356,P=O.693)。程序1只测得部分患者(22/29)的结节平均通过时间;程序2得到了全部患者(28/28)的结节平均通过时间。结论 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是定量评价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无创性技术,具有研究肺癌血管生成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薄层增强三期扫描对小肝癌患者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秦皇岛市第四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83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结果。结果 83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病灶89个,病灶直径0.8~2.9 cm,单个癌结节77例,2个癌结节6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2.0%(73/89)、80.9%(72/89)和86.5%(77/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期综合检查率最高,为97.8%(87/89),与3期检出率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三期扫描对小肝癌患者的诊断作用肯定,延迟期检出率相对较高,综合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三期扫描可显著提高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动态CT增强扫描方法探讨周围型小肺癌动态强化特点,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方法对37例周围型肺癌(≤4cm)患者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造影剂总量100ml,注射速度4ml/s,延迟15秒开始扫描,至120秒结束。对动态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密度测量,建立时间-密度曲线(TAC)。对25例行CD34染色并计数。采用The Mann-Whitney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周围型肺癌的强化峰值为87.76±4.20HU,强化值为60.09±3.60HU。其时间-密度曲线(TAC)在形成陡峭的上升支后有一较长的平台期。强化参数在鳞癌与腺癌间无显著差异。根据病灶直径分为以下三组:A组:1cm<直径≤2cm;B组:2cm<直径≤3cm;C组:3cm<直径≤4cm,B组及C组的强化峰值及强化值均高于A组。腺癌的强化值与血管计数呈正相关性(r=0.567;P=0.034)。结论大部分周围型肺癌均明显强化。时间-密度曲线(TAC)在形成陡峭的上升支后有一较长的平台期。在≤4cm的周围型肺癌中,腺癌与鳞癌的强化程度相似;肺癌的强化程度与病灶大小有一定关系;腺癌的强化值能够反映肿瘤内微血管数。  相似文献   

4.
肺部小结节(直径≤3 cm)性病变的诊断难度较大,其宗旨是鉴别肺结节的良、恶性。本研究通过评价CT靶扫描结合三期增强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为今后肺结节的鉴别诊断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5例早期周围性小肺癌(直径≤3cm)的CT资料,以提高对其CT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方法:25例肺癌病例经手术、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和临床观察证实直径≤3cm周围性小肺癌的完整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5例早期肺癌的主要CT表现:全部为孤立小结节,25例有分叶征;25例有小毛刺征;17例胸膜凹陷征;15例有血管集束征;8例有支气管气相和空泡征.结论:SCT+HRCT+动态增强扫描能更好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和边缘形态,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HRCT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5例早期周围性小肺癌(直径≤3 cm)的CT资料,以提高对其CT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方法:25例肺癌病例经手术、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和临床观察证实直径≤3 cm周围性小肺癌的完整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5例早期肺癌的主要CT表现:全部为孤立小结节,25例有分叶征;25例有小毛刺征;17例胸膜凹陷征;15例有血管集束征;8例有支气管气相和空泡征。结论:SCT HRCT 动态增强扫描能更好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和边缘形态,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不典型的螺旋CT征象。方法对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32例FNH患者37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个病灶中,有 14个病灶直径≤3 cm,23个病灶直径>3 cm;7个病灶周边存在假包膜;22个病灶存在中央瘢痕, 其中有20个病灶直径>3 cm;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均呈高密度,其中31个病灶肿瘤实质均匀强化。结论多发病灶、存在假包膜、无中央瘢痕、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是FNH不典型的CT征象。征象的多样性与病灶的病理类型和病灶的直径相关。  相似文献   

8.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不典型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不典型的螺旋CT征象。方法对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32例FNH患者37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个病灶中,有14个病灶直径≤3cm,23个病灶直径〉3cm;7个病灶周边存在假包膜;22个病灶存在中央瘢痕。其中有20个病灶直径〉3cm;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均呈高密度,其中31个病灶肿瘤实质均匀强化。结论多发病灶、存在假包膜、无中央瘢痕、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是FNH不典型的CT征象。征象的多样性与病灶的病理类型和病灶的直径相关。  相似文献   

9.
郑海平 《现代肿瘤医学》2015,(22):3319-332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96例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均予多排螺旋CT进行扫描,观察其在影像学表现情况。结果:在CT上,病灶主要集中在左肺上,病灶大小以8~15mm为主结节内部主要表现为毛玻璃样密度小泡征和密度不均匀呈小颗粒堆积状,病灶边缘分叶较深,病灶周围14例可见胸膜边缘呈现磨玻璃样晕影,30例见有线影,胸膜凹陷征40例,支气管血管聚集征9例;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匀强化29例,不均匀强化67例,病灶时间密度曲线呈缓慢升高型。结论:多排螺旋CT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8例肝血管瘤在螺旋CT平扫后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临床资料.扫描范围:全肝,均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时扫描.层厚为5~10 mm,pitch=1.5,采用团注法,流速2.0~3.0 mL/s,对比剂为静脉注入100 mL碘海醇,开始注射后延时30~35 s扫描动脉期和延时65~70 s扫描静脉期,延迟期延时3~10 min,或多次病灶定位延迟扫描.结果 大多数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环形及斑片状强化63个,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13个无明显强化病灶开始强化.延迟扫描见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填充,68个病灶完全填充为等密度,其余8个病灶部分充填.结论 肝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的各期大多数有典型特点,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CT扫描尤其是螺旋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部CT增强对不同大小、密度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调查病理确诊孤立性肺结节患者204例,以病理结果为参考标准,比较CT增强峰值在不同大小、不同密度SPN良恶性分布差异,并探讨其在不同病理类型SPN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CT增强在实性和/或直径在2~3 cm的SPN鉴别诊断价值较高(OR值分别为5.15,95%CI:2.62~10.14和5.39,95%CI:1.89~15.39),在部分实性、直径≤2的结节中良恶性鉴别能力较差;CT增强峰值是否≥15 HU在不同病理类型SPN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增强阳性率随着直径增大及密度变实而逐渐增加。结论 在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应参考结节的密度、直径及可能的病理结果,合理选择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和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例中心型肺癌的病人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其中6例(33.33%)中心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去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肺内段和纵隔段)和血管直径等情况。有肺动脉明显狭窄截断的病例支气管动脉显示率最高,且明显增粗,表明此类肺癌的血供来源主要以支气管动脉为主。兰维成像中以容积显示技术(SVR像)显示最佳。结论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与介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和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例中心型肺癌的病人行 MSCT 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螺旋薄层 CT 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其中6例(33.33%)中心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去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肺内段和纵隔段)和血管直径等情况。有肺动脉明显狭窄截断的病例支气管动脉显示率最高,且明显增粗,表明此类肺癌的血供来源主要以支气管动脉为主。三维成像中以容积显示技术(SVR 像)显示最佳。结论 MSCT 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与介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肺转移瘤的血供情况与动脉灌注栓塞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iang GM  Zhao JW  Chen YX  Tian F 《癌症》2006,25(7):885-887
背景与目的:介入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肺癌,而在肺转移瘤中应用尚较少,其主要原因为对肺转移瘤血供的研究较少,且分歧较大。本研究旨在探讨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供血情况与动脉灌注栓塞疗效的关系.以提高肺转移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3例肺转移瘤患者,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了解肿瘤的分布、血液供应情况.对少血供转移瘤给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富血供转移瘤给予碘油乳剂栓塞治疗。结果:33例共89个肺转移瘤在肺内分布情况:内中带63个(70.8%),外带26个(29.2%)。56个转移瘤富血供,33个转移瘤少血供。转移灶的支气管动脉供血类型与肿瘤的分布位置有关,内中带病灶以富血供为多.外带病灶以少血供或无支气管动脉供血的为多(P〈0.01);肿瘤病灶的大小与支气管动脉供血的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O.05);肿瘤介入灌注栓塞的疗效与支气管动脉供血的类型有关,富血供栓塞组的有效率(71.4%)明显高于少血供灌注组(42.4%)(P〈0.01),肝癌肺转移灶多数血供丰富,碘油沉积较好,随访中见病灶缩小明显,且病灶较稳定。结论:肺转移瘤仍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支气管动脉供血丰富的转移瘤可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ⅠA期周围型肺腺癌的CT特征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8例ⅠA期肺癌患者资料,经手术证实为周围型肺腺癌,共68个病灶。回顾性分析其CT特征和临床资料,研究其与EGFR基因突变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EGFR基因突变型占632%,依据高分辨率CT图像中结节的密度将病灶分为3组:肺内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部分实性结节(PST)、实性结节(ST)。3组图像与EGFR突变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T组EGFR突变比例较高(32/44个,727%),ST组EGFR突变比例较低(2/7个,286%);但不能够预测EGFR突变亚型,L858R点突变和第19外显子缺失突变的各组比例相似(P>005)。EGFR突变阳性的病灶直径(186 cm±082 cm)较EGFR野生型(142 cm±061 cm)的要大、空气支气管征的出现率增多(581% vs. 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胸膜牵拉、深分叶及微血管征在EGFR突变的病灶中出现的比例较野生型EGFR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A期周围型肺腺癌患者中,PST、病灶的大小及含空气支气管征的结节与EGFR突变具有相关性,结合其他有意义的CT征象,可为EGFR突变情况提供重要信息,为临床精准医疗的开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孙鹏飞  肖湘生  李惠民  于红  刘士远 《癌症》2008,27(12):1293-1296
背景与目的:目前,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胸部影像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而支气管改变是肺孤立性病灶、特别是周围型肺癌形态学改变的基础,本研究拟通过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支气管改变的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来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评价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支气管改变的价值.方法:30例肺孤立性病灶患者进行MS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分析病灶的支气管改变,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30例患者中,CT支气管征阳性30例(100%),术后病理显示支气管及病变19例(63.3%)、未显示11例(36.7%).15例支气管截断、壁增厚者中,11例肺癌病理可见管壁有肿瘤侵犯;7例支气管壁无增厚者中,5例肺癌病理未见肿瘤侵犯支气管.5例肺癌显示支气管充气征,其中1例病理显示支气管在病灶内截断、管壁有肿瘤侵犯,1例支气管呈上皮增生性改变.3例支气管在病灶边缘走行者中,1例肺癌病理显示管壁有侵犯.结论:MSCT能够较准确地评价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支气管的形态学改变,有助于肺孤立性病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典型与不典型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Zheng L  Wu PH  Shen JX  Mo YX  Xie CM  Ruan CM  Li L 《癌症》2006,25(7):861-865
背景与目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肿瘤样病变。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病典型与不典型的螺旋CT征象.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32例FNH患者的37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包括病灶数目、大小、边缘情况、密度、强化形式、中央瘢痕、假包膜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37个病灶中,有14个病灶最大径≤3cm,有23个病灶最大径〉3cm;有20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有7个病灶周边存在假包膜,这7个病灶最大径〉3cm;有22个病灶存在中央瘢痕,其中有20个病灶最大径〉3cm。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均呈高密度.其中31个病灶肿瘤实质均匀强化,17个病灶周边可见异常增粗的血管影。结论:FNH典型的cT征象是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存在中央瘢痕并延迟强化:FNH不典型的CT征象是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无中央瘢痕、存在假包膜。征象的多样性与病灶的病理类型和病灶的最大径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定量参数对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4例肺混合磨玻璃结节(mixed ground glass nodules,mGGNs)患者的CT图像。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及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和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的CT定量参数(肺窗最大径、肺窗最大径的最大垂直径、肺窗病灶体积、平均CT值、纵隔窗最大径、纵隔窗最大径的最大垂直径、纵隔窗病灶体积以及肿瘤影消失率(tumor disappearance rate,TDR)差异。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肺窗最大径(OR=3.080,95%CI:1.135~8.355,P=0.027)及纵隔窗最大径(OR=5.881,95%CI:1.634~21.166,P=0.007)可独立预测mGGNs的侵袭性;两者联合应用所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855,灵敏度为77.61%,特异度为86.67%,其截断点对应的肺窗最大径和纵隔窗最大径分别为1.902 cm和1.273 cm。  结论  CT定量参数有助于预测评估肺混合磨玻璃结节的侵袭性,病灶肺窗最大径及纵隔窗最大径是其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支气管肺类癌的CT表现,探讨其CT征象。方法收集本院CT检查及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肺类癌5例,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特征及与支气管的关系等CT表现。结果 5例均为单发,其中左上肺2例,左下肺2例,右下肺1例;中央型2例,均伴有阻塞性肺不张,周围型3例;肿块直径2.0 cm×2.6 cm~4.6 cm×6.6 cm,平均直径约3.6 cm;肿块平扫密度均匀,平均CT值为35 HU,增强后明显或中度强化,CT值平均上升21.3 HU;1例伴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年龄较轻、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整、中等或明显强化及与支气管关系密切等CT表现提示支气管肺类癌可能。  相似文献   

20.
肺癌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CT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Xiao XS  Yu H  Li HM  Liu SY  Li CZ  Liu J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4):302-305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CTA)显示支气管动脉(BA)和肺动脉(PA)三维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探讨肺癌血供。方法收集原发性肺癌147例及正常对照46例,采用多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CTA重建,观察和分析BA、PA形态学特征及其与肺癌关系。结果肺癌组BA在VR中清晰显示136例,显示率为92.5%,平均2.3支/例;对照组BA清晰显示32例,显示率为69.6%,平均2.0支/例。肺癌组同侧BA管径较肺癌对侧和正常对照组BA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较肺癌对侧明显增加(P〈0.05);肺癌侧BA扩张扭曲呈蚓状走向肿瘤或进入肿瘤内,多分支网状吻合。肺癌组PA均清晰显示,54例PA穿过肿瘤或从瘤旁经过,未见异常变化;25例PA显影完整,受肿块推挤并从周围包绕肿块,形成手握球征;40例PA基本完整,肿块从外对PA环状包埋,PA管腔呈扁平状、偏心性或向心性缩窄或枯树枝征;28例PA受肿块包绕并残缺截断形成残根征。结论原发性肺癌BA明显扩张,总供血量明显增加;PA穿过肿瘤或狭窄截断。多重螺旋CTA同样证明肺癌主要为BA供血,未见PA供血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