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体外研究糖原合酶激酶-3β抑制剂TWS119联合细胞因子IL-7、IL-15和IL-21对CD45RA~+CD62L~+γδT细胞分化、凋亡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帕米磷酸二钠和IL-2体外扩增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γδT细胞或联合加入IL-7、IL-15、IL-21和TWS119进行诱导培养。采用细胞计数仪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培养组中γδT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细胞因子分泌及其杀伤肿瘤活性。结果 IL-7、IL-15和IL-21联合TWS119可以促进γδT细胞分化、增殖和抗凋亡能力,尤其在TWS119+IL-7/15/21联合组中,CD45RA~+CD62L~+γδT细胞的比例与数量最高,且该群细胞在体外具有持续的增殖、IFN-γ分泌和杀伤人肝癌HepG2细胞活性。结论在帕米磷酸二钠和IL-2的培养条件下,TWS119体外联合细胞因子IL-7、IL-15和IL-21可以有效扩增CD45RA~+CD62L~+γδT细胞,为后期该群细胞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CAG)联合细胞因子IL-7和IL-15对人脐带血T细胞体外扩增和CD8~+T细胞亚群中干细胞样中心记忆性T细胞(stem cell-like central memory T cells,T_(SCM))比例的影响,为基于T细胞的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集健康产妇脐带血,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脐带血单个核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UCBMC),利用CD3/CD28抗体偶联磁珠刺激活化后,采用不同浓度的CAG(0、0.04、0.2、1、5μmol/L)联合IL-7和IL-15连续培养,利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T细胞的增殖程度以及CD8~+T细胞中T_(SCM)比例的变化情况。结果 0.2μmol/L CAG与IL-7和IL-15细胞因子联用组促T细胞扩增作用显著高于其他浓度CAG与细胞因子IL-7和IL-15联用组或单独使用细胞因子IL-7和IL-15组。同时,0.2μmol/L CAG联用IL-7和IL-15组还可以促进CD8~+T中CD197~+CD45RA~+细胞表型的表达,即维持CD8~+T中高比例的T_(SCM)亚群。结论 0.2μmol/L CAG联合IL-7和IL-15可以显著提高活化T细胞扩增能力,并能保持CD8~+T细胞中高比例的T_(SCM)亚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NOD/Ltj小鼠在未发病、发病初期与发病末期不同组织器官中CD4~+T、CD8~+T细胞,Th1、Th2、Th17亚群,iNKT细胞频率及亚群,细胞因子、相关转录因子进行观察分析,进一步了解NOD/Ltj小鼠Ⅰ型糖尿病不同发病阶段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选用雌性NOD/Ltj小鼠为实验对象。血糖仪检测小鼠空腹血糖值,根据尿糖阳性且连续2次≥11. 1 mmol/L作为T1D发病标准将动物分为未发病组、发病初期组、发病末期组。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胸腺、脾脏、肝脏中CD4~+T、CD8~+T细胞,Th1、Th2、Th17亚群,iNKT细胞频率及亚群比例以及腹股沟淋巴结CD4~+T、CD8~+T细胞; CBA检测IFN-γ、TNF-α、IL-2、IL-6、IL-17A、IL-4、IL-10; WB检测PLZF、T-bet、GATA-3、ROR-γt。结果:①与未发病组比较,发病初期组CD4~+、CD8~+T细胞频率在脾脏、肝脏、胸腺、腹股沟淋巴结中均显著增加(P0. 05);与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CD4~+T细胞频率在肝脏、胸腺、腹股沟淋巴结及外周血中均显著降低(P0. 05)。②在脾脏、肝脏中,与未发病组和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组Th1亚群比例显著增加(P0. 05);在肝脏中,与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组Th2、Th17亚群水平显著升高(P0. 05)。③与未发病组比较,发病初期组肝脏、腹股沟淋巴结中iNKT细胞频率均显著增高(P0. 05);与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组外周血、肝脏中iNKT细胞频率显著降低(P0. 05);与未发病组比较,发病初期组和发病末期组胸腺iNKT1亚群比例均显著增加,iNKT2亚群比例均显著降低(P0. 05),脾脏、肝脏、腹股沟淋巴结iNKT1及iNKT2亚群比例三组两两比较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④在脾脏和腹股沟淋巴结中致炎性细胞因子和抑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在发病初期较未发病组和发病末期组均显著升高(P0. 05);在肝脏中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随小鼠病情进展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抑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在发病初期最高,发病末期显著降低(P0. 05)。⑤胸腺PLZF相对表达量,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脾脏和肝,与未发病组和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组T-bet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 05)。结论:①发病初期CD4~+T和CD8~+T细胞的增加,特别是CD4~+T细胞的增加以及Th亚群的失衡是导致胰岛炎重要的免疫基础;②发病初期iNKT细胞频率的增加以及胸腺iNKT1/iNKT2亚群比例的翻转,提示了iNKT细胞在NOD/Ltj小鼠发病初期可能参与了T1D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ESAT-6多肽刺激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液细胞中CD4+T细胞细胞因子产生及多功能CD4+T细胞频率,了解ESAT-6特异性CD4+T细胞在结核局部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分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液细胞(PFCs),ESAT-6混合多肽刺激后检测CD4+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细胞亚群、多功能性CD4+T细胞频率及细胞因子平均荧光强度.结果:BCG、ESAT-6混合多肽和ESAT-6组蛋白刺激PFCs后,主要是CD4+T细胞分泌Th1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而CD8+T细胞几乎不产生细胞因子.进一步分析ESAT-6混合多肽刺激PFCs后Th1细胞的亚群组成,依据细胞因子分泌的类型及数量,该特异性Th1细胞可以分为7个不同亚群,且各亚群所占比例不同,其中多功能性T细胞亚群(同时分泌IFN-γ、IL-2和TNF-α)比例较高.细胞因子荧光强度分析表明,依据细胞因子分泌类型的增加,单个细胞水平上不同Th1亚群中各细胞因子表达的量也逐渐增加,即3+>2+>1+细胞.结论:ESAT-6混合多肽刺激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液细胞后,主要诱导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且Th1亚群中包含多功能性CD4+T细胞,该细胞在单细胞水平上分泌细胞因子的类型和数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亚群.可能在结核局部感染中发挥关键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7(IL-7)在肠道病毒71感染(EV71)所致的手足口病(HFMD)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中的表达,研究IL-7对CD8~+T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入组EV71感染所致的HFMD患儿48例(轻症HFMD 27例、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HFMD 21例),同时入组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C)。分离血浆,纯化CD8~+T细胞,对重症HFMD患儿行腰椎穿刺术取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和脑脊液中IL-7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127 mRNA相对表达量。使用重组人IL-7刺激纯化的CD8~+T细胞,观察分泌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子和IL-7下游信号分子的表达变化。建立CD8~+T细胞和EV71感染的U-87MG细胞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观察重组人IL-7对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重症HFMD患儿血浆中IL-7的表达水平较轻症HFMD和HC显著下降(P0.000 1)。脑脊液IL-7水平在影像学正常和异常的重症HFMD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8)。CD8~+T细胞绝对计数及CD127 mRNA在CD8~+T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在HC、轻症HFMD和重症HFMD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人IL-7刺激不影响重症HFMD患儿外周血纯化的CD8~+T细胞的增殖,但可显著增加CD8~+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同时CD8~+T细胞中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5的磷酸化及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3的表达均显著升高。重组人IL-7刺激可增强重症HFMD患儿CD8~+T细胞的细胞杀伤功能,主要表现为IL-7刺激后直接接触培养系统中靶细胞的死亡比例以及分泌IFN-γ和TNF-α的水平增加,而间接接触培养细胞中靶细胞死亡比例未见显著变化。结论 IL-7在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重症HFMD患儿中的表达降低可能影响CD8~+T细胞的杀伤功能。  相似文献   

6.
<正>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表达CD4~+、CD25~+及转录因子Foxp3的T细胞亚群,其免疫抑制功能对免疫稳态的动态调节必不可少。Th17细胞是一种新的CD4~+T细胞亚群,优先分泌IL-17(即IL-17A),还能分泌IL-17F、IL-21、IL-22、IL-26等细胞因子,Th17细胞及其效应细胞因子在宿主抵御真菌和细胞外细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各种炎症、自身免疫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的凋亡特点及其相关的凋亡机制。方法:采用三色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高活动性SLE患者、低/非活动性SLE患者以及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例、T细胞亚群膜表面Fas/FasL的表达率、T细胞亚群早期凋亡(AV+PI-)的情况;采用ABC-ELISA法测定各组SLE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IL-10水平;对10例血清IL-10水平异常升高的高活动性SLE患者进行体外PBMCs培养实验,其中分别加入抗FasL抗体和抗IL-10抗体,48小时常规培养后分别检测PBMCs中T细胞亚群百分比例、T细胞亚群膜表面Fas/FasL的表达率、T细胞亚群早期凋亡的变化。结果: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凋亡异常增多,其中以高活动性SLE患者CD4+T细胞亚群的凋亡尤为显著(P0.05),CD4+T细胞的异常凋亡与CD4+和CD8+T细胞膜表面表达增高的Fas/FasL密切相关(P0.05);各组SLE患者外周血血清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高活动性SLE患者更为明显,血清IL-10水平升高不仅与SLE主要临床检验指标相关,而且与CD4+/CD8+比值减少、CD4+T细胞高表达FasL相关(P0.05);随访研究显示,随着SLE病情好转、稳定,血清IL-10水平下降明显、T细胞亚群Fas/FasL的表达率明显减少、T细胞亚群凋亡逐渐减少,以上变化均在CD4+T细胞亚群中体现得最为明显(P0.05)。结论:SLE患者T细胞活动性异常升高,尤其是CD4+T细胞亚群凋亡增加,是SLE疾病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IL-10作为能诱导T细胞高表达Fas/FasL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了SLE患者CD4+T细胞凋亡的免疫调节,SLE患者异常增高的IL-10很可能通过Fas/FasL途径促进了T细胞尤其是CD4+T细胞亚群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新近发现,Notch信号途径参与调节外周成熟T细胞及其亚群的分化和功能发挥。本研究应用天花粉蛋白及其衍生肽处理骨髓来源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C),检测Notch配体家族分子的表达及DC对CD8+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天花粉蛋白或其衍生肽PB处理DC可使Notch配体Jagged1、Delta1分子表达明显增加,并改变CD8+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格局,明显抑制Th1相关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而Th2相关细胞因子IL-4和IL-10分泌明显增加。Notch信号的阻断剂可以部分逆转Tk及肽段的抑制作用。表明天花粉蛋白及其衍生肽可诱导一群具有抑制能力的CD8+T细胞,该作用依赖于DC表面Notch配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CD11b与CD27定义的T细胞亚群与HIV疾病进展的相关性,为研究HIV感染者T细胞免疫缺陷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外周血荧光抗体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b、CD27及各亚群的表达;破膜胞内染色检测各亚群分泌IFN-γ的功能;细胞因子与PBMC共培养,检测CD11b、CD27的变化。结果在HIV-1感染者,CD27~+CD11b~-、CD27~+CD11b~+和CD27~-CD11b~+的T细胞亚群明显降低(P0.05),而CD27~-CD11b~-T细胞亚群明显增多(P0.05),该亚群与CD4~+T细胞呈显著的负相关(r=-0.545,P0.001);CD27~+CD11b~-、CD27~+CD11b~+和CD11b~+CD27~-亚群分泌IFN-γ功能均强于CD27~-CD11b~-亚群;细胞因子TGF-β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对CD11b表达的抑制也逐渐增强,而IL-12和IL-15能够刺激CD11b的增多,IL-2与IL-7能够刺激CD27增多。结论 HIV感染导致人体T细胞亚群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观察人外周血和扁桃体Tfh细胞的表型以及与Th1、Th17、Th22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分离正常人PBMC及扁桃体单个核细胞,利用anti-CD3+anti-CD28或PMA+ionomycin刺激后,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细胞因子的产生,分析Tfh与Th1、Th17、Th22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结果与PBMC中CD4+T细胞不同,扁桃体CD4+T细胞高表达CXCR5和CD45RO,低表达CCR7和CD62L;与PBMC中CD4+T细胞相比,扁桃体CD4+T细胞IL-21和IL-17产生水平较高,IFN-γ产生水平较低,IL-22水平无显著差异;外周血和扁桃体CD4+T细胞中均存在一定比例的IL-21+IL-17+双阳性、IL-21+IL-22+双阳性、IL-21+IFN-γ+双阳性细胞,IL-21单阳性细胞在扁桃体CD4+T细胞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外周血;外周血和扁桃体CD4+CXCR5+细胞除表达IL-21外,还表达IL-17、IL-22和IFN-γ。结论扁桃体中存在较多数量的Tfh细胞,大多数Tfh细胞是不同于Th1、Th17和Th22的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微小RNA-126(microRNA-126,miR-126)基因敲减(knock down,KD)后对CD4~+T细胞体外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MACS分选miR-126 KD小鼠脾脏CD4~+CD62L~+T细胞,ConA刺激48h后,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细胞内miR-126成熟体表达水平;FACS分别检测CD4~+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CD62L、CD44和增殖相关分子Ki-67,以及细胞因子IFN-γ、IL-4、IL-17表达变化;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CD4~+T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野生型(wide-type,WT)小鼠相比,miR-126KD小鼠的CD4~+T细胞中miR-126成熟体表达显著下调(P0.001);miR-126 KD小鼠CD4~+T细胞活化后CD62L的表达比例显著减少(P0.01),而CD69、CD44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同时Ki-67~+的比例也明显增加(P0.05);此外,miR-126 KD小鼠CD4~+T细胞的INF-γ表达比例显著上调(P0.001),IL-4的比例显著下调(P0.01),而IL-17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P0.05);最后,CD4~+T细胞的凋亡比例显著减少(P0.05)。结论 miR-126基因敲减后CD4~+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均明显增强,为后续深入探讨miR-126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前期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糖原合酶激酶-3β抑制剂4,6-二取代吡咯并嘧啶(TWS119)对γδT细胞增殖和表型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到γδT细胞完全培养基培养,分别于第1天和第8天时,加入TWS119(0~8.0μmol/L)诱导培养。培养到12 d后,用CCK-8法测定γδT细胞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纯度、CD45RA和CD62L的表达。结果:TWS119能够活化γδT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第1天加入TWS119诱导培养组中,随着TWS119浓度的增加,γδT细胞表面CD45RA和CD62L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而对细胞的增殖及纯度呈抑制作用。在第8天加入TWS119诱导培养组中,TWS119能剂量依赖性促进CD62L的表达而对CD45RA表达无影响,同时在一定浓度范围能促进γδT细胞的增殖和提高纯度的作用。结论:TWS119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γδT细胞增殖和提高γδT细胞纯度,并能活化γδT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获得CD45RA+CD62L+γδT细胞和CD62L+γδT细胞。  相似文献   

13.
探讨肝素体外对慢性乙肝患者CD4~+T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分离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以rhIL-4(50 ng/ml)、rhGM-CSF(10 ng/ml)、rhTNF-α(100 u/ml)和肝素(50 u/ml)诱导培养DC。免疫磁珠分离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DC或CD4~+T细胞培养上清中IL-6、IL-12、IFN-γ和IL-4的含量。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素处理前后DC表面CD1a、CD83、CD80、CD86、HLA-DR分子表达情况。结果:纯化的慢性乙肝患者CD4~+T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显著低于同期培养的正常人CD4~+T细胞(P0.05);肝素处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表达CD1a、CD83、CD80、CD86、HLA-DR分子水平及分泌的IL-12水平明显升高(分别P0.05、P0.01);而分泌的IL-6水平降低(P0.05)。肝素处理后的DC与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共培养后,其上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体外肝素处理后的慢性乙肝患者的DC能部分改善外周血Th1细胞分化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中的髓源抑制细胞(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及对T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动态比例变化,免疫磁珠分选小鼠骨髓中单核系MDSCs(CD11b+Gr1+Ly6G-)和粒系MDSCs (CD11b~+Gr1~+Ly6G~+)亚群细胞,Write-Giemsa染色进行形态学鉴定; CFSE法检测单核系和粒系MDSCs亚群对CD4~+T、CD8+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4、IL-10、IL-13、TGF-β和精氨酸酶(ArgⅠ)、一氧化氮合酶2(NOS2)的表达。结果:血吸虫感染模型小鼠的MDSCs较对照组小鼠明显增多,以粒系MDSCs(CD11b+Gr1+Ly6G+)亚群增多为主。两个亚群细胞均能降低CD4+T、CD8+T细胞的增殖活性,粒系亚群MDSCs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两个亚群细胞的细胞因子IL-4、IL-10、IL-13、TNF-α、IFN-γ以及ArgⅠ、NOS2的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结论:血吸虫感染模型小鼠体内的MDSCs显著增高,单核系MDSCs(CD11b+Gr1+Ly6G-)和粒系MDSCs(CD11b+Gr1+Ly6G+)亚群均能抑制CD4~+T、CD8~+T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两亚群细胞均能上调相关细胞因子IL-4、IL-10、IL-13和ArgⅠ、NOS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和正常小儿外周血CD3+TCRvα24+NKT细胞频率;CD4+、CD8+、CD4-CD8-(DN)3个亚群比例;各亚群细胞胞内IL-4、IFN-γ水平及其表面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情况。探讨NKT细胞在哮喘发作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收集12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和10例健康小儿外周血,分离其中单个核细胞(PBMCs),对其表面分子CD3、TCRvα24、CD4、CD8、CD69及胞内分子IL-4、IFN-γ进行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结果哮喘患儿和健康小儿外周血CD3+TCRvα24+NKT细胞频率分别为0.42%、0.32%。哮喘组CD4+、CD8+、DN 3个亚群比例分别为:71.60%、14.90%、12.55%,正常对照组为:63.00%、13.12%、22.78%。哮喘患儿较正常小儿外周血CD4+NKT细胞比例上升,而DN NKT比例下降。3个亚群的NKT细胞均检测到了CD69、IL-4和IFN-γ的表达。总体而言,CD4+亚群和DN亚群胞内IL-4、IFN-γ水平较CD8+亚群高,DN NKT表面CD69表达高于其它2个亚群。但各亚群CD3+TCRvα24+NKT细胞CD69、IL-4和IFN-γ水平在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中未检测出明显差异。结论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外周血CD3+TCRvα24+NKT细胞CD4+亚群频率上升,DN亚群频率下降。NKT细胞亚群比例的改变可能参与或介导了哮喘患儿急性期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人肠道正常粘膜组织与外周血中IL-22+T淋巴细胞的频率及其表型特征。方法分离人肠道正常粘膜与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anti-CD3+anti-CD28刺激后,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IL-22的产生及其与IFN-γ、IL-17的关系,分析IL-22+T淋巴细胞CD45RO,CD62L,CCR7,CCR6,CCR10,CCR4等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与anti-CD3+anti-CD28刺激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产生少量的IL-22(0.6%;0.57%)相比,肠道粘膜CD4+T细胞产生大约3.15%的IL-22,CD8+T淋巴细胞产生4%左右的IL-22。此外,肠道粘膜CD4+和CD8+T细胞中存在一群产生IL-22并独立于Th1、Th17,Tc1、Tc17的细胞亚群。肠道粘膜IL-22+T细胞表达较高比例的CD45RO,其中部分细胞表达CCR7,而较少表达CD62L。进一步研究表明,肠道粘膜CD4+IL-22+和CD8+IL-22+T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CCR10(55.3%;73.9%),部分细胞表达CCR6或CCR4。结论人肠道正常粘膜组织中IL-22主要由效应型或中央型记忆T细胞产生,部分IL-22+T细胞独立于Th1、Th17,Tc1、Tc17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T细胞亚群的凋亡受体CD95分子与共刺激分子CD28、CDl52(CTLA-4)的表达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的凋亡受体CD95(Fas)与共刺激分子CD28/CDl52表达。结果: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CD3^+T细胞和CD4^+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CD4/CD8比值增加(P=0.008),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CD95分子表达均上调(P=0.001),以CD8^+T细胞上CD95分子增加更为明显;CD28和CD152分子在不同T细胞亚群上的表达均上调(P〈0.05),然而,CD4^+T细胞以CD28分子表达增加为主,而CD8^+T细胞则CD152分子表达增加为主。结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细胞亚群失衡,共刺激分子CD28和CD152表达异常增加,提示T细胞活化与抑制性调节发生紊乱。T细胞亚群上凋亡受体CD95分子表达增加,以CD8^+T细胞为主,说明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者淋巴细胞的减少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受体配体途径和负性共刺激分子CD152抑制信号途径,其中以CD8^+T细胞减少为主,造成患者细胞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Graves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并探讨其在Graves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本文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术检测了 19例Graves病患者和 11例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 (CD2 8、B7、CD40、CD40L、 4 1BB、OX40 )的表达。结果表明 ,19例初诊Graves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呈现异常改变 ,表现为CD3+ 和CD4+T细胞显著下降 (P <0 0 5 ,P <0 0 1) ,CD4+ /CD8+ T细胞比值倒置 (P <0 0 1) ,共刺激分子CD2 8在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T细胞亚群CD4+ CD2 8+ 、CD8+ CD2 8+ 细胞数量均减少 (P <0 0 5 ,P <0 0 1) ,而 4 1BB分子表达显著地升高 (P <0 0 5 )。随防 10例治疗后缓解患者 ,T细胞亚群失衡明显改善 ,共刺激分子CD2 8的表达水平上调 (P <0 0 1) ,而4 1BB分子的表达明显下降 (P <0 0 1) ,T细胞亚群CD4+ CD2 8+ 、CD8+ CD2 8+ 细胞数量均增加 (P <0 0 1) ,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 )和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TMAb )的表达水平均下降 (P <0 0 1,P <0 0 1)。从而表明 ,T细胞亚群的异常及共刺激分子CD2 8、 4 1BB的表达改变与Graves病的免疫病理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9.
CD107a/b分子用于评价SARS-CoV/S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抗原刺激以后CD4+和CD8+T细胞表面CD107a/b分子的表达与效应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正常Balb/c小鼠脾细胞经多克隆刺激剂刺激或者SARS-CoV/S DNA疫苗免疫小鼠脾细胞经S抗原多肽刺激以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和CD8+T细胞表面CD107a/b分子的表达与IFN-γ、INF-α、IL-2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经抗原多肽刺激后,抗原特异性CD4+ 和CD8+T细胞表面均表达CD107a/b.约80%的CD8+IFN-γ+细胞同时表达CD107a/b;约25%~40%的CD8+TNF-α+细胞表达CD107a/b;而大部分分泌IL-2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均不表达CD107a/b.结论 可以通过对抗原特异性T细胞表面CD107a/b分子的检测来鉴定抗原特异性T细胞.同时检测效应性细胞因子,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CpG寡脱氧核苷酸(CpG-ODN)联合抗CD40抗体刺激后的调节性B细胞(Breg)对其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分选小鼠脾脏CD5+CD1 dhighBreg与CD5-CD1 dlowB细胞亚群,CpG-ODN联合抗CD40抗体激活24 h,再与纯化的CD4+T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后的Breg及对照CD5-CD1 dlowB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以及共培养抗CD3抗体联合抗CD28抗体激活的CD4+T细胞的增殖与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结果 CpG-ODN联合抗CD40抗体激活的CD5+CD1 dhighBreg亚群与CD4+T细胞共培养时能明显抑制活化的CD4+T细胞的增殖,同时IFN-γ的水平降低;而CpG-ODN联合抗CD40抗体刺激后的对照B细胞亚群则不能抑制CD4+T细胞的增殖与IFN-γ分泌。CD5+CD1 dhigh Breg亚群在CpG-ODN联合抗CD40抗体刺激24 h,IL-1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D5-CD1 dlowB细胞亚群。结论体外CpG-ODN联合抗CD40抗体刺激后的CD5+CD1 dhighBreg亚群通过分泌IL-10抑制CD4+T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