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包括曲面重建CPR)在诊断茎突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临床拟诊为茎突综合征并行64排螺旋CT扫描的18例患者,分别行三维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包括曲面重建CPR)等图像后处理,测量其双侧茎突的长度和内倾斜角度。结果:18例患者(36侧)均通过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及VR和MPR(包括CPR)重建,36侧茎突中35侧显示清晰,其中1例左侧茎突缺如。茎突长度〉301mm者23侧(63.9%),内倾斜角〉25度者32侧(88.9%)。双侧茎突长度均〈30mm,同时双侧内倾斜角均〈25度者仅有1例。结论:茎突过长结合角度异常是诊断茎突综合征的重要依据。64排螺旋CTMPR和VR重建能清楚、直观地显示茎突在三维空间的全貌,准确地测量其长度、角度以及反应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是诊断茎突综合征的一种较准确、且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茎突过长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7例茎突过长病例行128层螺旋CT扫描,进行MPR、VR等重建成像,测量茎突的长度,以茎突长度>3.0 cm作为异常。结果128多层螺旋CT能对患者茎突的具体形态特征、长度等予以明确显示,47例84侧茎突显示过长。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茎突过长综合征的一种重要检查手段,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双层螺旋CT改进扫描技术后对人体茎突的显示、观察及测量,为茎突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最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用双层螺旋CT并改进扫描技术对48例临床疑似茎突综合征的患者扫描,后重建原始数据,再多层面重建及三维重建,观察、测量茎突的形态、长度、粗细、倾斜角度及发育变异等内容.结果 48例患者的双侧茎突均得到完整、清晰的显示,茎突长度2.7~6.8 cm,其中>3 cm者42例,双侧茎突均过长者30例,左侧茎突过长者8例,右侧茎突过长者10例,向内向前倾斜角度>40°者17例(侧),向内向前倾斜角度<20°者9例(侧).结论 经过改进后的双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人体茎突的显示及测量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能为临床诊断与治疗茎突综合征提供最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茎突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初步诊断为茎突综合征的患者采用螺旋CT后处理技术进行测量。观察分析茎突的长度及方位角。结果 25例患者33侧茎突经螺旋CT检查确诊,茎突长度>3 cm 17侧(51.5%);茎突内倾角>25°8侧(24.2%),前倾角>25°4侧(12.1%);分节型茎突2侧(6.1%),中段弯曲2侧(6.1%),茎突舌骨韧带骨化1侧(3.0%)。结论螺旋CT后处理技术测量检查对茎突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数字X线摄影(DR)检查未见骨折征象的病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以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4种图像处理方法重建,分析各方法诊断准确率.结果 45例患者共检出肋骨隐匿性骨折66处,以不完全性骨折为主(87.88%),多位于肋骨角处(59.09%).4种三维重建技术中以CPR检出率最高(100%),其次为MPR (96.97%)、VR (78.79%),MIP最低(31.82%).各方法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 =110.41,P<0.01),其中CPR总检出率明显高于VR、MIP(P均<0.01).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直观、准确、高效地显示肋骨隐匿性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重建技术在门静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门静脉系统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 肝动脉-门静脉瘘5例,门静脉栓塞4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形成8例,门静脉海绵样变1例,邻近病变的门静脉受侵5例.多层螺旋CT血管重建技术MIP及VR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的病变,门脉的侧支血管和邻近病变的门脉受侵;MPR较直观显示病变整体形态、范嗣及门静脉管腔变窄程度.结论 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重建技术是显示门静脉病变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小丽 《中外医疗》2012,31(7):188-189
目的探讨三维重组技术在茎突综合征多层CT检查中的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例拟诊茎突综合征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测量双侧茎突的长度、方位,利用容积再现技术评价茎突的形态。结果 20例患者40侧茎突中,11侧茎突长度〈2.8cm,29侧茎突长度为2.8~7.2cm(其中22侧长度〉3cm)。22侧茎突内偏斜〉25°,3侧茎突前偏斜〉25°,分节型茎突8侧,末端弯曲3侧,颈动脉受压5侧。结论多层CT容积再现技术可清晰观察茎突的全貌,多平面重组技术对其长度、方位的测量可靠,茎突与周围结构关系显示直观,是诊断茎突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茎突过长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及2014最近两年检查的42例茎突过长综合征的三维成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 mm,螺距为1,用MIP及VR重建方法进行处理。结果42例患者的三维成像图像(MIP、VR图像)均清晰显示了茎突全貌及影像表现。结论 MIP及VR重建方法的结合应用并参考横轴位图像进行综合分析能极大提高螺旋CT对茎突过长综合征的准确诊断,对临床提供疾病诊断及手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测量茎突与扁桃体间距在茎突综合征( SP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茎突综合征的40例(80侧)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 MPR)技术测量茎突的长度、向内偏斜以及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长度、方位角之间的相关性及茎突与扁桃体间距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中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长度、向内偏斜角均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751、-0.318,P<0.01)。茎突与扁桃体间距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当茎突与扁桃体间距诊断阈值为10.65mm时,敏感度为81.3%,特异度为92.5%,均较高。结论:茎突与扁桃体间距缩短在茎突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诊断效能,可作为诊断依据。多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法 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80例外伤骨折及可疑骨折患者行计算机X线成像(CR)及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并对CT数据进行多种图像后处理,观察不同重建方法 对骨折的显示效果. 结果 80例中总肋骨骨折数为376根,CR显示骨折327根,检出率87%.多层螺旋CT多种图像后处理中,表面遮盖法(SSD)发现骨折363根,检出率96.5%.容积再现法(VR)显示369根,检出率98.1%.曲面重建(CPR)和多平面重建(MPR)显示全部骨折376根,检出率100%.并将CR、SSD、VR、MPR、CPR进行配对做x2检验,显示SSD、VR、MPR、CPR准确率显著高于CR,SSD、VR与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SD与VR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多种重建方式对肋骨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各种重建方法 中以曲面重建(CPR)和多平面重建(MPR)对骨折显示最佳,将轴位与各种重建方法 相结合,可更准确发现骨折,是常规肋骨平片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容积扫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Brilliance64层螺旋CT对328例腰腿痛患者行全腰椎CT容积扫描及MPR、VR和CPR等图像后处理,观察腰椎峡部裂的显示情况。结果 328例中发现腰椎峡部裂26例,占8.0%。共检出50处腰椎峡部裂,斜矢状位、曲面重建、容积再现、MPR均可清晰显示腰椎峡部裂的直接征象,椎弓关节间部的骨性缺损,包括椎弓峡部骨质增生和碎骨片等继发改变。而轴位发现峡部裂仅21例(80.8%)。结论螺旋CT容积扫描及重建技术的运用能明显提高腰椎峡部裂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 MSCT)三维后处理技术对正常人群茎突形态、长度、方位角进行观察,与临床确诊茎突综合征( SPS)的患者的茎突进行对比,探讨形态长度、方位角及茎突形态对SPS诊断的价值。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的容积再现( VR)和多层面重建( MPR)技术对146例292侧非SPS人群茎突和46例66侧临床确诊为SPS的茎突进行评估及测量,评估茎突的形态、测量茎突的长度及方位角。结果将对照组分为<20岁,20~40岁及≥40岁3组,各组茎突长度平均值为(21.27±17.44)mm,(32.00±8.52)mm,(30.33±7.77)mm,<20岁组茎突长度小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0岁组内倾角为(71.27±4.55)°,前倾角为(68.49±4.66)°。 SPS组茎突度长度(36.26±8.47)mm,内倾角为(68.12±3.65)°,前倾角为70.05±5.04度,SPS组茎突长度、内倾角与≥40岁对照组茎突长度、内倾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S组茎突长于≥40岁对照组,内倾角小于≥40岁对照组,而两组间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P>0.05)。对照组三个年龄段茎突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对比P<0.05),随年龄增长完整型所占比例增大,≥40岁对照组与SPS组对比茎突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3,P>0.05)。结论 MSCT是目前观测活体茎突的最准确方法,测量茎突时应使用MPR进行测量,对于茎突形态的观察应结合VR和MPR。随年龄增长茎突有逐渐骨化及增长趋势。茎突过长、内倾角过小是诊断SPS的重要依据,而茎突骨化程度的增加也是SPS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20副正常模型的128层螺旋CT测量结果与传统手工测量结果进行比较,验证128层螺旋CT系统的可靠性、可重复性、精确性。方法应用128层螺旋CT机对正常模型进行容积扫描、数据采集,并进行函数重建得到0.6 mm层厚图像,传送至配套3D工作站、Dental(齿科软件)、Inspace(4D无间断实时互动三维成像技术)等软件,利用轴位图像、MPR(多平面重建)、CPR (曲面重建)、VR(容积重建)等方法测量正常模型的上、下颌牙的牙齿宽度,牙弓长度、宽度等相关指标;同时用游标卡尺手工测量上述指标,将两种测量方法所得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测量方法具有相似的平行效度。CT系统的测量误差为-0.02~0.02 mm,精确度较高。结论128层螺旋CT可以满足临床正畸需要。  相似文献   

14.
郑穗生  周勇  陈坚 《安徽医学》2007,28(4):288-29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为脑血管病变的58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使用GE Light Speed VCT机获得原始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VR、MPR、CPR、MIP图像后处理重建,并对照手术或DSA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58例中脑血管无异常21例、发现动脉瘤21例、动静脉畸形9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及烟雾病2例。结论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快速、无创的脑内血管性病变的检查方法,它可以作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相似文献   

15.
尉东涛  张建平  孙海成 《中国现代医生》2013,(14):108-109,F000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肝脏双期扫描血管重建成像对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方式证实的22例肝脏肿瘤进行128层螺旋CT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SSD)与容积显示(VR)等技术进行双期血管重建成像。结果肝动脉期vR和MIP等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属支,门静脉期VR和MIP后处理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结论128层螺旋CT双期血管重建成像技术快速、直观、准确,有助于指导临床对肝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15例23处腰椎峡部裂患者的腰椎进行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容积显示(VRT)和曲面重建(CPR)进行多种图像后处理,观察腰椎峡部裂的显示情况,统计各种方法的显示率。结果对腰椎峡部裂的显示率MPR为100%(23/23),沿椎弓根走行的斜矢状位重建图像可显示椎弓峡部不规则骨质缺损及骨质边缘增生硬化;整体VRT为73.9%(17/23),立体切割VRT为100%(23/23);多层面多次连线成像CPR为100%(23/23),单次连线成像CPR为95.7%(22/23),各椎体的峡部均在一个平面完全显示。结论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全方位评价腰椎峡部裂的形态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对肘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38例肘关节损伤患者进行扫描,根据损伤部位及结构行MPR和VR.结果:MPR结合VR图像能清晰显示肘关节骨折细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的各种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38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技术(VR)及曲面重建(CRP)等后处理技术,观察腰椎峡部裂显示情况以及椎体的滑脱情况,计算各种检查方式的显示率,筛选出最佳的重建方式。结果对38例患者腰椎的容积扫描图像及后处理图像进行分析,共发现腰椎峡部裂74处,其中Ⅰ度滑脱28例,Ⅱ度滑脱6例,Ⅲ度滑,1例,无滑脱3例;在各种后处理技术中,薄层最大密度投影CPR对腰椎峡部裂以及腰椎滑脱的显示率最高,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以及腰椎滑脱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薄层最大密度投影CPR重建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成像对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56例腕关节损伤患者进行容积扫描,所获得数据传递到ADW4.3工作站上进行MPR和VR三维重建,将获得图像与常规CT轴位图像及X线平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VR结合MPR图像能清晰显示腕关节骨折细节,共确诊骨折154处,累及关节面48例,诊断符合率均为100%,高于轴位CT图像(90%,85%)及X线平片(73%,67%),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 VR、MPR图像可全面、准确显示腕关节骨折、脱位及关节面损伤情况,图像直观、立体,对临床具有较高的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