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肉不同部位的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不同部位马肉的理化性质,为建立马肉品质评价标准提供参考.选用新疆伊犁马胴体,分别取肩肌、臀肌和背最长肌作为实验材料,并-18℃条件贮存对其化学成分、pH值、肉色、嫩度、解冻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系水力和胶原蛋白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部位间,水分、粗脂肪、解冻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和系水力有极显著差异(P<0.01); pH值和肉色有显著的差异(P<0.05).不同部位对水分、粗脂肪、解冻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和系水力影响较大.其中背最长肌的水分含量高,解冻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和系水力较小,粗脂肪、胶原蛋白的含量和pH值较高;背最长肌肉色鲜艳,肉嫩度较高,是为理想的食用部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低温条件下的冻融循环对鱼糜加工品质变化的影响.将制得的鱼糜样品定量分装成3组,分别置于4、?18、?35℃冰箱中,并模拟5次冻融循环.期间,分别进行各组冻融鱼糜的流变特性、凝胶特性、水分变化(低场核磁共振、冷冻损失率、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和持水性)、质构特性,并结合微观结构观察,以综合判定贮藏温度对鱼糜冻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5种常用解冻方式(微波解冻、4℃解冻、15℃静水解冻、10℃流水解冻、20℃常温解冻)对冷冻鸡胸肉品质特性的影响,测定分析解冻后鸡胸肉色泽、剪切力、解冻损失、滴水损失、质构等物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0℃流水解冻与4℃解冻可显著降低解冻鸡胸肉的剪切力值(P<0.05);20℃常温解冻组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4℃解冻的鸡胸肉解冻损失、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4℃解冻组样品的硬度、弹性和咀嚼度等质构特性优于其他组,L*值高于其他组,b*值相对较低。因此4℃解冻是5种常用解冻方式中最佳解冻方法,可有效减少解冻鸡胸肉的损失,减缓其色泽改变进程,改善解冻鸡胸肉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以草鱼内脏为原料,通过碱法水解制备内脏水解蛋白液,并用其对南美白对虾虾仁进行保水,寻找新型水产品保水剂,解决磷酸盐超标问题。通过浸泡增重率、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优化保水条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质构仪、色差仪测定虾仁冻藏后的水分状态、质构特性、色差变化,分析蛋白水解液对虾仁保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保水条件为10℃条件下,用4%蛋白液-0.2%复合磷酸盐溶液浸泡2 h,解冻损失率较复合磷酸盐处理组低6.52%,蒸煮损失率低4.08%,持水性高4.71%,改善了使用复合磷酸盐造成的虾仁色泽变化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解冻方式对冷冻豆沙包面团特性以及食用品质的影响,采用4℃冷藏解冻、超声辅助解冻、恒温恒湿解冻、气浴震荡解冻和微波解冻5种方式对冷冻豆沙包面团水分迁移、热力学以及流变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对由此面团制作豆沙包的水分流动性、质构、色泽以及蒸煮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解冻方式豆沙包生坯面团的A21、A22,弹性模量G′和黏性模量G″,可冻结水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水分分布分析,4℃冷藏解冻的生坯面团强结合水的变化最小;经动态流变学分析,微波解冻的面团具有最高的黏弹值;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可知,气浴震荡解冻的面团可冻结水含量最高。除此之外,不同解冻方式处理的豆沙包加热后其水分、质构、色泽和蒸煮特性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水分流动性显示,超声辅助组A21含量最少;质构特性表明,4℃冷藏解冻组硬度最低、咀嚼性最优;恒温恒湿解冻组呈现最稳定的色泽和蒸煮品质;比容最小的是微波解冻组。本研究表明,4℃冷藏解冻减少了冷冻豆沙包面团水分的流失且能较好地保持蒸制后豆沙包产品的综合品质,恒温恒湿解冻有效地降低了豆沙包产品的蒸煮损失且与4℃冷藏解冻相比缩短了解冻时间,其他几种解冻方式在冷冻豆沙包面团的应用中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超声波对不同孔隙率水果冻结特性的影响,以苹果、梨、哈密瓜为对象,在相同超声频率下,用不同强度超声波辅助浸渍冷冻,用温度记录仪测定冻结时间,分析冻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对冻融后样品进行滴水损失率、质构、色泽、水分分布以及抗坏血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苹果、梨、哈密瓜在0.145 W/cm2的超声强度下浸渍冷冻相变阶段时间分别为21.67、21.33、16.67 s,样品较直接浸渍冷冻处理相变时间显著缩短(P<0.05)。经不同强度超声辅助浸渍冷冻后的3 种水果与直接浸渍冷冻组相比,滴水损失率均下降,其中苹果因孔隙率小,下降显著(P<0.05),3 种水果硬度均提高,但与鲜样相比,抗坏血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相比未超声处理的样品,对孔隙率小的水果进行超声处理更有利于保持产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冷藏(2 ℃)和冷冻(-18 ℃)作为对照组,从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和水分迁移等方面分析了微冻(-4 ℃)贮藏条件下牛肉保水性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微冻贮藏牛肉的汁液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显著高于冷藏和冷冻处理组(P<0.05),保水性最差。微冻贮藏过程中,牛肉中的水分弛豫时间逐渐变长,结合水相对含量无明显变化,不易流动水相对含量显著下降,自由水相对含量显著上升(P<0.05)。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 种贮藏方式下牛肉的总巯基含量和活性巯基含量均显著下降,蛋白质表面疏水性显著上升(P<0.05),且贮藏温度越低,变化速率越慢。微冻贮藏过程中,牛肉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程度较低,贮藏后期蛋白质变性程度较高,提升了肌原纤维蛋白网络中不易流动水的自由度,使得部分不易流动水转化为自由水,导致了微冻牛肉较差的保水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监测2种贮藏条件下海带湿面样品弛豫特性的变化,探讨水分及其迁移变化规律,测定产品质构性质的变化,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真空包装的海带湿面样品分别于常温、4℃和-18℃条件下贮藏。以弛豫时间T2、质子密度M2、质构特性为主要指标。监测贮藏期间其品质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常温、4℃和-18℃3种贮藏条件下水分迁移及质构特性变化的关键时期依次为28~35,35~42,49~56 d。弛豫特性与质构特性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快速微波解冻与传统低温和流水解冻相比,对鹅腿肉品质是否存在不利影响,本实验研究了低温、流水和微波(微波解冻1:45℃、1 800 kW、2 min;微波解冻2:45℃、1 800 kW、6 min)3种解冻方法对鹅腿肉解冻过程中的色差、硫代巴比妥酸值、高铁肌红蛋白含量、蒸煮损失率、滴水损失率、pH值、剪切力值以及蛋白质构象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解冻较微波解冻1处理组能更好地维持鹅肉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和剪切力值;而微波解冻1处理组的鹅肉滴水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优于流水解冻;微波解冻2处理组鹅肉蒸煮损失率、滴水损失率、剪切力值及硫代巴比妥酸值相比其他组较高,品质最不理想;4 种解冻方式的p H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流水解冻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大于微波解冻,而低温解冻的影响最小。与生产中常规解冻方法即低温解冻和流水解冻相比,微波解冻鹅肉的品质不如低温解冻鹅肉理想,但短时间微波解冻可以显著改善流水解冻过程中鹅肉品质劣变,提高解冻效果。3种解冻方法中,低温解冻和微波短时间解冻能较好地保持解冻鹅腿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改善淘汰蛋鸡鸡胸肉的品质,探究超声辅助磷酸盐腌制对鸡胸肉肉色、pH值、保水性的影响。方法:采用3种不同腌制工艺处理鸡胸肉,通过测定肉色、pH值、蒸煮损失和离心损失等指标对鸡胸肉的保水性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辅助磷酸盐腌制改善了鸡胸肉肉色,促进了水分的迁移和均匀分布,提高了肌肉的保水性以及肉品的出品率。结论:本文初步探索了超声波辅助磷酸盐腌制工艺对淘汰蛋鸡鸡胸肉品质的影响,为肉品质改良、开发低磷酸盐含量的肉制品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冻藏条件对鸡胸肉品质特性的影响,本实验以新鲜鸡胸肉为原料,于-16、-26和-36 ℃分别冻藏1、2、3、4、5、6个月,分析比较不同冻藏温度和时间对鸡胸肉的系水力、色泽、蛋白质变性程度、嫩度、脂肪酸败及新鲜度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温度的升高及冻藏时间的延长,pH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鸡胸肉的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剪切力以及b*值也逐渐增加,L*值、总蛋白及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显著降低(p<0.05),但对肌浆蛋白的溶解度无显著影响(p<0.05);a*值则在冻藏前1个月显著增加(p<0.05),但随后逐渐降低,且随着冻藏温度升高而减小(p<0.05)。衡量系水力指标的解冻损失和蒸煮损失结果,衡量色差的L*、a*和b*值以及衡量蛋白变性指标的三大蛋白溶解度和TBARS值与TVB-N值均表明,鸡胸肉在冻藏温度为-36~-26 ℃及冻藏时间为5个月内能有效维持较好的鸡胸肉食用品质。此外,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冻藏条件下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剪切力、TVB-N值、TBARS值、a*值、b*值、蛋白溶解度与新鲜鸡胸肉呈现显著的差异(p<0.05),而pH、L*值与新鲜鸡胸肉差异不明显(p>0.05)。本文为快速发展的冷冻禽肉的加工及贮藏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吴娇  彭睿  陈震 《肉类研究》2021,35(5):36
为探索利用介电弛豫行为的弛豫特征参数表征肉类食品内部品质变化的可行性,以新鲜鸡胸肉为研究对象,于4 ℃和20 ℃下真空包装贮藏,采用阻抗分析仪测定不同贮藏时间鸡胸肉在1 MHz~3 GHz频率范围内的介电弛豫行为;结合对导数法解析介电弛豫谱以获取所测频率范围内不同介电弛豫行为的特征弛豫参数(弛豫强度Δε及弛豫时间τ);依据各介电弛豫的行为特征及其特征参数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确定各介电弛豫行为的微观弛豫机制,并初步建立弛豫特征参数与鸡胸肉内部特定组成、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鸡胸肉在所测频率范围内存在3 个主要介电弛豫,其中发生在3 MHz附近的低频弛豫主要来自于界面极化,而发生40 MHz附近的中频弛豫及400 MHz附近的高频弛豫分别归因于蛋白质头部基团和紧密结合水分子的取向极化;4 ℃贮藏时,低频弛豫Δε和τ均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大,中、高频弛豫的Δε和τ均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减小,且均在贮藏9~10 d后不再变化,该变化拐点与感官评价鸡胸肉明显变质时间基本一致;20 ℃贮藏时,各弛豫特征参数随贮藏时间的变化与4 ℃贮藏时类似,但拐点出现在贮藏30 h,与感官评价变质时间一致;低频弛豫的变化主要决定于肌细胞的变化,而中、高频弛豫的变化主要来自于鸡胸肉中肌纤维的降解。本研究证明了弛豫特征参数能够有效地反映鸡胸肉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13.
热加工方法及程度对鸡肉的食用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以鸡胸肉和鸡腿肉为例,对其进行常压煮制及高压煮制,研究热加工程度对蒸煮损失率、多汁性、嫩度、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常压煮制中心温度为85 ℃保温30 min,鸡胸肉的蒸煮损失率为30.3%、剪切力为27.9 N、综合评分指数最高为29.4,食用品质最佳。中心温度为90 ℃保温30 min,鸡腿肉的蒸煮损失率为27.4%、剪切力为38.9 N、综合评分指数最高为29.6,食用品质最佳。在70 kPa,保压时间为15 min时,鸡胸肉和鸡腿肉食用品质最佳,综合评分指数分别为28.7和26.8。电子鼻风味分析结果显示,热加工方式和程度对鸡胸肉和鸡腿肉的风味均具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分析解冻过程中肌原纤维水的分布及流动性与鸡肉食用品质间的关联性。以冷鲜鸡胸肉(宰后32 h)为对照,采用冷藏解冻、微波解冻(微波-1、微波-2)与超声解冻(180、200 W)5 种不同方式解冻中心温度为-20 ℃的冻结鸡胸肉,测定肉样T2、品质特性指标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解冻过程中肉样的T2水分分布情况发生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除微波-2解冻外,其余4 组解冻肉样均发生不易流动水T22(40~50 ms)向自由水T23(100~250 ms)迁移;同时,微波-2解冻与200 W超声解冻出现强结合水水分群T20(0~0.1 ms);相关性分析表明,T20、T21和T22峰比例与肉样的持水能力、嫩度和多汁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剪切力与T20峰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T22峰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解冻方式对肉样的外观和风味无显著影响(P>0.05),微波-2解冻肉样的质地与多汁性评分最接近于对照组,整体可接受性更高;冷藏解冻与超声解冻肉样的质地与多汁性更差,整体可接受性也更低。因此,本项研究结果表明在解冻过程中肌原纤维水的迁移情况对鸡肉品质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微波-2解冻程序能够更好地抑制解冻过程中肉品质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The changes in collagen contents of chicken gizzard and breast meat during boiling water and pressure cooking were investigated. The loss of collagen in both tissues increased as the cooking time or temperature increased. The percent of collagen in acid- and salt-soluble forms in gizzard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breast meat. The acid- and salt-soluble collagen from water cooked gizzard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pressure cooked gizzard. Cooking gizzard in boiling water containing 0.5% acetic acid or papain significantly (p<0.05) reduced the collagen content of the tissue.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冬凌草甲素/壳聚糖(OR-CS)复合膜,考察了其对冰鲜鸡胸肉的保鲜效果。将复合膜覆盖于鸡胸肉表面,复合膜外再包被一层保鲜膜,4℃贮藏,检测贮藏过程中鸡胸肉的pH、色度、保水性、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菌落总数、感官质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通过OR-CS复合膜处理的冰鲜鸡胸肉能显著延缓贮藏期间的pH值、菌落总数、TVB-N含量和汁液损失率的上升。OR-CS复合膜包装组使冰鲜鸡胸肉的货架期由4 d(对照组)延长至9 d;此外,通过色差测定和感官评定,OR-CS包装组可以更好地保持冰鲜鸡胸肉的品质和色泽,在贮藏期间能有效延缓肉表面亮度的减弱,显著改善了肉的颜色、气味、黏度和弹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冻结速率对鸡胸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冻结速率对鸡胸肉品质的影响,将24只三黄鸡屠宰并预冷8 h后取胸肉作为研究对象,样品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置于-15、-25、-35℃下冻结,测定冻结速率、解冻汁液流失率、加压失液率、蒸煮损失率、色差、蛋白质溶解度、TBARS值、Ca2+-ATPase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冻结速率对鸡胸肉解冻汁液流失率、加压失液率、蒸煮损失率、色差、TBARS值、Ca2+-ATPase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蛋白质溶解度无显著影响(P>0.05),且冻结速率越大,鸡胸肉品质越好。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Quality assessment results of cooked meat can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ample preparation with different cooking techniques. A combi oven is a relatively new cooking technique in the U.S. market. However, there was a lack of published data about its effect on quality measurements of chicken meat. Broiler breast fillets deboned at 24‐h postmortem were cooked with one of the 3 methods to the core temperature of 80 °C. Cooking methods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cooking operation requirements, sensory profiles, Warner–Bratzler (WB) shear and cooking los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cooking time for the combi oven was 17 min compared with 31 min for the commercial oven method and 16 min for the hot water method. The combi oven did not result in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WB shear force values, although the cooking loss of the combi oven sampl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mmercial oven and hot water samples. Sensory profiles of the combi oven samples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commercial oven and hot water sample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ombi oven cooking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sensory profiles and WB shear force measurements of chicken breast muscle compared to the other 2 cooking methods. The combi oven method appears to be an acceptable alternative for preparing chicken breast fillets in a quality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9.
高廷轩  邓绍林  赵雪  周光宏 《食品科学》2021,42(19):148-156
本实验分别采用添加壳聚糖(chitosan,CH)和瓜尔豆胶(guar gum,GG)协同超声波处理(ultrasonic treatment,UT)提升低盐鸡胸肉糜凝胶品质,并通过测定蒸煮损失率、硬度、色泽、流变特性、水分分布和观察微观结构以评估其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GG会显著提高凝胶白度(P<0.05),增加体系表观黏度,使更多自由水转化为不易流动水,减少微观结构中的孔隙,且在加热过程中GG填充至肉糜凝胶网络可改善其凝胶品质;添加CH会显著降低凝胶白度(P<0.05),降低体系表观黏度,使水分流动性减弱,CH通过与蛋白质发生交联改善凝胶品质。而在添加多糖的基础上协同超声处理可进一步降低凝胶蒸煮损失率,显著提高硬度(P<0.05)。结论:多糖协同超声波处理是一种有效提升低盐鸡胸肉糜凝胶品质的方法,能够为低盐健康的肉糜制品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冻藏对不同品种鸡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3个品种(蛋鸡、三黄鸡、土鸡)鲜鸡肉在-18℃下冷冻保鲜过程中的肉品质的变化.通过对肉样色差值、菌落总数、pH值和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rine nitrogen,TVB-N)的测定和比较分析,探讨鲜鸡肉在冻藏条件下肉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各项理化指标和细菌总数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色差L*值呈下降趋势,而a*值呈上升趋势;经过90d冻藏,各组肉样的TVB-N都还小于20mg/100g,属于二级鲜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