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代艳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63-64
目的评价改进下睑成形术在改善睑袋整复效果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20~68岁睑袋者采用经皮肤入路下睑成形术切口,在眼轮匝肌与眶隔之间剥离至眼轮匝肌下缘。距切口下缘1mm,眼睑中外1/3分离沿眼轮匝肌瓣达眶外缘,显露外眦韧带,并游离下半支。切断并固定于左眼2点位,右眼10点位。沿眶下缘剪开眶隔,释放眶内脂肪,如眶内脂肪过多,可做部分切除。将眶隔下缘连带眶脂肪下缘缝合固定于眶下缘下方3-5mm处的骨膜上,以缩紧眶隔和填充眶下缘前方的凹陷区。切除多余的皮肤与肌肉,缝合切口。结果术后及随访结果表明,除2例术后发生下睑退缩做两次手术矫正外,其余均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结论下睑成形术的改进以加强下睑前壁张力为基础,对提高睑袋整复的美容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睑眶缘凹陷型睑袋的整复方法。方法:27例下睑眶缘凹陷型睑袋要求整复的患者,其中13例选择结膜径路,切除眶内膨出的脂肪并将之即时回植充填于凹陷的下眶缘;14例选择皮肤径路,打开近眶缘端的眶隔膜后,将膨出的脂肪去除,剩余脂肪以“脂肪瓣”的形式间断缝合于眶缘骨膜上或不打开眶隔膜,将眶隔大部分游离并翻转后间断缝合于眶缘骨膜上。结果:患者术后脸颊平整自然,外形改善明显,随访3~15个月,效果满意。结论:应用眶脂肪回植充填或眶脂肪瓣转移充填,既能消除下睑局部的“囊袋”状膨出,又能平复下睑眶缘的凹陷,不失为整复眶缘凹陷型下睑袋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凹陷型睑袋手术方法及睑袋分型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一种睑袋新主式,并进行睑袋分型的讨论,方法在局麻下形成皮肤和眼轮匝肌,释放眶隔脂肪,将脂肪翻折后固定于眶骨缘,与翻转轮匝肌瓣缝合填充睑袋凹陷。结果组共37例,男性8例,女性29例,年龄36-62岁,睑袋及凹陷均得到纠正。结明处眶隔脂肪-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形成加强了下眶前壁的张力,保证了眶外的生理屏障的形成及充填脂肪,肌肉的血供,本术式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睑袋矫治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路法眼袋整形术中切口的设计、双层瓦合眼轮匝肌肌瓣的形成以及眶隔脂肪处理的重要性,观察双层瓦合眼轮匝肌肌瓣应用于眼袋整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88例下睑袋明显者,采取睑缘入口(外路法)手术,切口与外眦隐沟线平行,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适当祛除或重置眶隔脂肪,缝合睑缘眼轮匝肌瓣与上提的肌皮瓣形成双层瓦合肌瓣,对合修整切口皮肤并缝合.结果 388例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整体效果满意,其中皮肤松弛明显者168例,颧面沟凹陷者62例,眶脂肪突出明显者158例,采用双层瓦合眼轮匝肌肌瓣,能保留更多下睑条状轮匝肌嵴,术后均无睑外翻发生.其中260例患者随访1~2年,下睑形态自然,未见明显手术瘢痕,无睑缘退缩.结论 在外路法眼袋整形术中,切口的设计、双层瓦合眼轮匝肌肌瓣的形成以及眶隔脂肪的恰当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陈增喜  张守  俊徐  指斌  刘柏林 《中外医疗》2009,28(22):54-54
目的总结应用眶隔重置及经眦眦固定术矫正睑袋整复术后下睑退缩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23只眼)下睑退缩者均施行眶隔重置和经眦眦固定术,通过松解下睑眶隔及眶脂肪层的癜痕挛缩,悬吊眼轮匝肌,提升中面部皮肤,缩紧外眦腱。结果术后12例均得到满意效果。结论经眶隔释放脂肪重置,以及施行经眦眦固定术是矫正下睑退缩的一种较为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睑眶缘凹陷型睑袋的整复方法.方法27例下睑眶缘凹陷型睑袋要求整复的患者,其中13例选择结膜径路,切除眶内膨出的脂肪并将之即时回植充填于凹陷的下眶缘;14例选择皮肤径路,打开近眶缘端的眶隔膜后,将膨出的脂肪去除,剩余脂肪以"脂肪瓣"的形式间断缝合于眶缘骨膜上或不打开眶隔膜,将眶隔大部分游离并翻转后间断缝合于眶缘骨膜上.结果患者术后脸颊平整自然,外形改善明显,随访3~15个月,效果满意.结论应用眶脂肪回植充填或眶脂肪瓣转移充填,既能消除下睑局部的"囊袋"状膨出,又能平复下睑眶缘的凹陷,不失为整复眶缘凹陷型下睑袋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睑袋是指下睑皮肤肌肉眶隔退行性变松弛,眶隔内脂肪堆积向前膨出而形成的下眼睑松垂臃肿征象,睑袋的出现是中面部衰老的标志之一[1]。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作者采用结膜入路及皮肤入路整复睑袋64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4例(128眼),女51例,男13例,年龄27~55岁。按丁芷林[2]分型标准,单纯眼睑部皮肤松弛型15例,单纯眼轮匝肌肥厚型8例,眶隔脂肪增多型18例,下睑皮肤松弛合并眶隔脂肪疝出型23例。1.2手术方法1.2.1术式选择:单纯下睑眶脂肪疝出而皮肤和眼轮匝肌不松弛者采用结膜入路整复,对于下睑皮肤松弛、眼轮匝肌肥厚及下睑皮肤松弛合并眶隔脂肪疝出者均采用皮肤入路整复睑袋。本组结膜入路整复眼袋18例,皮肤入路整复睑袋46例。1.2.2手术操作:术前检查判定睑袋类型、睑袋范围、皮肤松弛量。结膜入路:下睑皮肤用10~20g/L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地卡因结膜表面麻醉,下睑皮肤缝合做牵引,翻转下睑板于结膜最隆起部位略偏内侧做长约1~1.5cm切口,深达结膜下,眼科钩牵拉创缘,眼科剪于结膜下分离达眶下缘,将眶隔筋膜打开,眶内脂肪会自动脱出,轻按眼球,适度切除突出内、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肌皮瓣法结合皮瓣法睑袋整复术在临床上应用的操作技巧.方法:对161例患者行肌皮瓣法结合皮瓣法睑袋整复术,术前设计切口线及去皮量,眶隔膜前肌皮瓣分离,依照术前下睑膨隆程度,酌情去除疝出的眶内脂肪.后在肌皮瓣上行部分皮瓣分离,去掉游离出来皮下组织,伤口连续缝合.结果:161例患者,2例老年女性患者短期内双下睑轻度睑球分离,2例中年女性患者2周后出现外眦下方皮下硬结,其余患者均较满意.结论:肌皮瓣法结合皮瓣法用于中老年松弛衰老性眼袋,既能通过剥离自然松弛的肌皮瓣,去掉眶脂肪,加固眶隔,又能通过部分的皮瓣剥离,提拉缓解眼周皱纹,皮缘对合平整,患者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朱健  章庆国  蔡国锋 《现代医学》2003,31(6):392-393
目的 探索不同类型下睑袋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 2000年1月~2003年1月间共行下睑袋成形术156例,对16例单纯眶脂肪疝出型下睑袋采用结膜入路祛除疝出脂肪;对105例脂肪疝出同时伴皮肤、眼轮匝肌松弛者采用下睑皮肤切口法,祛除多余的脂肪、皮肤和肌肉;对35例眶骨下缘凹陷明显者保留眶脂肪,充填眶下凹陷。结果 随访3~20个月,下睑形态良好,无睑外翻、下睑凹陷等并发症,效果均满意。结论 在下睑袋成形中,术式的选择及对眶脂肪、眼轮匝肌、下睑皮肤的切除作出准确的判断是获得良好美学效果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眼轮匝肌提紧的眼袋整形方法。方法 本文进行眼轮匝肌提紧眼袋整形 4 6例 ,手术中应用下睑睫毛下 1mm做皮肤切口 ,摘除眶隔脂肪 2~ 3块 ,剥离出下睑切口处的眼轮匝肌肌瓣 ,调整切除多余眼轮匝肌 ,皮肤约 5~ 15mm。结果 解剖剥离出下睑缘的眼轮匝肌 ,眼轮匝肌深面是眶肌筋膜韧带 ,位于眶脂肪囊的外侧 ,剪断眶肌筋膜韧带 ,修整眼轮匝肌与外眦韧带或眶外缘骨膜固定 ,达到眼轮匝肌提紧 ,眶筋膜提紧 ,使下眼袋松弛得以矫正。本文 4 6例病人 ,经术后 6个月~ 2年的随访 ,满意率为 10 0 % ,近远期疗效较好。结论 眼轮匝肌提紧及眶肌筋膜提紧眼袋整形 ,既可避免少数人单纯眶隔筋膜提紧后造成的下睑缘僵直 ,又可避免留有暂时性下睑凹陷或睁眼易疲劳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下睑皮肤已有轻度松弛的25 ̄41岁中青年睑袋膨出者19例,探讨一种无下睑切口瘢痕的睑袋整复新术式。方法 利用其尚好的皮肤弹性,根据皮肤结构重塑原理,设计结膜入路摘除眶隔脂肪,辅助外眦小切口行下睑皮肤皮下分离,真皮内切割,同时提紧眼轮匝肌。结果 19例随访3 ̄6个月效果满意。结论对中青年这一特定年龄段本术式能在不留下睑切口瘢痕的条件下收缩下睑皮肤,提紧眼轮匝肌,避免单纯内切口可能遗留的下睑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睑的皮肤、眼轮匝肌和眶隔的张力降低,加上眶隔后脂肪增多、堆积,向前推压眶隔形成假性眶隔脂肪疝,形成下睑袋畸形。眶内脂肪除真性脂肪增多外,皮肤眶隔松弛型的患者,由于面部软组织萎缩,颜面部骨性结构的轮廓趋于明显,眼眶区深度增加,直径增大,形成典型的老化面容。故此型患者的眶隔脂肪不易切除,而是将疝出的脂肪填充于下睑。其优点可使下睑平整、饱满,并可使下睑沟消失。笔者自2000年3月以来对睑袋手术除常规切除多余皮肤,修补松弛的眼轮匝肌外,对疝出的眶隔脂肪和松弛的眶隔加强处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下睑眼袋整形中去除眶隔脂肪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睑眼袋是由于下睑皮肤、眼轮匝肌、眶隔和眦韧带等结构的薄弱、松弛、张力减退 ,导致眶内脂肪球膨出 ,在下睑眶下缘处形成臃肿膨隆畸形。笔者近 5年来应用切除眶隔脂肪和不切除眶隔脂肪两种手术方式 ,共治疗和随访11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 1997年 10月至2 0 0 1年 10月 ,收住下睑松弛及眶下脂肪疝出患者 116例。其中男性 12例 ,女性 10 4例 ,年龄 4 0~ 6 6岁。手术均采取了加固松弛的眶隔 ,提紧眼轮匝肌 ,切除松弛皮肤。其中 ,82例切除眶隔脂肪 ,对年龄较大眶脂突出不严重的34例不切除眶隔脂肪。1.2 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睑部Eisler's囊袋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为相关下睑部老化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10具(20侧)尸颅的解剖,阐明睑部Eisler's囊袋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结合文献复习,对下睑部眶隔脂肪的疝出及治疗方法提出意见.结果:Eisler's囊袋位于外眦韧带与眶隔之间,是一个重要的腔隙,上睑外侧眶隔脂肪可由该腔隙疝出至下睑.结论:对于眶隔脂肪明显疝出的老年患者,行下睑整复术时,要特别注意Eisler's囊袋的评估和修复,从而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去除除臃肿袋及面中部除皱。方法:取外侧眼袋切口,肌下及眶下骨膜上广泛游离,剪碎眶隔脂肪铺平缝合固定于眶下缘骨膜上。形成蒂在外侧的眼轮匝肌肌瓣,适当向外上方牵拉后蒂部缝合固定于外眦角外缘之骨膜上。最后切除下睑多余皮肤。结果;12例疗效均满意,部分患者出现轻度下睑外翻,1-2月后均恢复正常。整个面容明显年轻化。结论:该法特别适用于中年以上面中部老化的整形,美容,且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睑袋整复术中眶隔脂肪的合理保留与利用对术后形态的影响。方法35例下睑袋整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采用传统去除眶脂肪法,观察组20例采用弓缘眶隔脂肪释放术。结果35例患者手术完成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观察组患者凹陷区域有明显改善,面中部过渡区呈现年轻化,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肿胀,后逐渐消退;对照组下睑臃肿情况有明显改善,但泪槽凹陷等情况无明显改善,只是使下睑松弛与臃肿形态得到改善。结论下睑袋整复术中眶隔脂肪的合理保留与利用与传统睑袋修复法相比,效果更为明显,使睑袋矫正更为合理、自然,眶区面中部年轻效果优于传统睑袋修复法。  相似文献   

17.
外眦部肌肉紧缩在下睑袋整形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眦部肌肉紧缩在下睑袋整形术中的意义。方法传统下睑袋整形术中,向外下方潜行扩大游离皮肤,横向平行纵向“V”形切除部分眼轮匝肌,并将其向外上悬吊缝合于眶外骨膜上,使外眦部深层组织紧缩。结果52例手术病人,随访8~12个月,效果满意,外眦部鱼尾纹34例明显改善,18例稍改善,无加重病例,未出现下睑缘松弛并发症。结论在下睑袋整形术中进行外眦部肌肉紧缩可有效防止传统术式术后外眦部鱼尾纹加重及外睑缘松弛等并发症,值得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8.
外眦部肌肉紧缩在下睑袋整形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眦部肌肉紧缩在下睑袋整形术中的意义.方法传统下睑袋整形术中,向外下方潜行扩大游离皮肤,横向平行纵向"V"形切除部分眼轮匝肌,并将其向外上悬吊缝合于眶外骨膜上,使外眦部深层组织紧缩.结果52例手术病人,随访8~12个月,效果满意,外眦部鱼尾纹34例明显改善,18例稍改善,无加重病例,未出现下睑缘松弛并发症.结论在下睑袋整形术中进行外眦部肌肉紧缩可有效防止传统术式术后外眦部鱼尾纹加重及外睑缘松弛等并发症,值得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9.
眼睑松弛多为老年性改变。上睑皮肤松弛表现为上睑皮肤过多,松弛下垂,甚至覆盖睑缘,不同程度地遮蔽睑裂。下睑皮肤松弛表现为下睑饱满,重者形成袋状悬垂状,又称为睑袋,不只见于老年,人过中年后,眶周的眶内脂肪开始下垂,眶膈的坚韧程度减弱,眶脂肪向前突出则形成睑袋下睑松弛矫正术(睑袋整形术)则是为了去除睑袋,复原眼睑的外形,该手术导致视神经损伤非常少见,现将1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消除眼袋,同时更好地保持下睑的自然外形。方法:在睑板前轮匝肌下即眶隔前轮匝肌中部“V”形切除一块隔前轮匝肌并水平向紧缩缝合眶隔前轮匝肌,而不切除睑板前轮匝肌.适当去皮及眶隔脂肪,以祛除眼袋.如合并有睑袋沟存在者,经皮下充分剥离睑袋沟后,以埋没导引缝合抚平此沟.结果:本方法因末动板前轮匝肌、保留了下睑的“笑肉”。由于在水平方向紧缩轮匝肌而解决了实际意义上的肌肉松弛问题.加之以埋没导引缝合法,消除睑袋沟,更好地保持了下睑外形的自然、生动.避免了传统方法所致下睑外形的死板、僵化,更能有效地防止下睑退缩及睑外翻.结论:本方法适用于中重度的眼袋.如无袋沟,则无需用埋没导引缝合法,此术方法简单、可靠,效果自然、持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