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其识别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全面认识隔夹层的成因、特征、分布和识别方法对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剩余油分布,进而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陆相储层隔夹层主要分为泥质隔夹层、钙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3大类。根据岩性和物性特征,可识别取心井隔夹层类型;根据不同隔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可识别非取心井的隔夹层。隔夹层的各种电测曲线绘制成蜘蛛网图模式,泥质、钙质和物性隔夹层具有不同的网形模式,可作为隔夹层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2.
H油田隔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认识和表征储层隔夹层特征,对中、后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的研究以及制订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有重要的意义。以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为例,探讨了储层隔夹层的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讨论了H油田VIVIAN层的隔夹层性质和测井曲线特征,VIVIAN层的隔夹层主要为岩性和物性隔夹层;然后对这2种隔夹层的识别分别提出SHI曲线法、孔隙度一渗透率交会图法、经验统计法和含油饱和度法,并建立了隔夹层的识别标准。实际应用表明,提出的隔夹层识别方法和标准可以有效地划分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的隔夹层,识别结果与岩心和开发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研究   总被引:47,自引:7,他引:40  
束青林 《石油学报》2006,27(3):100-103
隔夹层是形成陆相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控制厚油层复杂水淹形式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河流相储层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可分为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及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两大类,隔夹层在注采井组范围内的分布状况对油水运动和最终采收率有很大的影响。隔夹层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可使厚油层出现多段水淹、强水淹段与未动用段共存的状态。隔夹层的存在有利于正韵律和块状韵律油层扩大纵向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不利于提高反韵律油层的注水波及效率。  相似文献   

4.
隔夹层发育的陆相低渗透砂岩油藏在水驱后面临亟需采用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的难题,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压汞及突破压力实验等方法,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隔夹层类型及特征,明确了注气突破压力规律,分析了隔夹层发育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主要发育泥质和钙质两类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钙质隔夹层分布相对较少。隔夹层渗透率以小于0.01 mD为主,与储层相比其物性及孔隙结构极差,呈纳米级孔喉,渗流能力低。在同种饱和介质条件下,突破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呈幂指数关系。隔夹层纵向封隔能力强,泥质隔夹层平均突破压力梯度为储层的103~491倍。气体易选择性驱替原油,同种岩心条件下饱和水后突破压力梯度最大,为饱和油后岩心突破压力梯度的2~4倍。隔夹层将储层分为多个流动单元,有效抑制气体超覆,扩大气体波及体积,有利于陆相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后注气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以石炭系东河砂岩段为主要目的层的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显现出油藏流体性质差异大、油水关系复杂等现象。研究中注意到东河砂岩段砂岩输导层中存在的隔夹层与相邻正常储层差异明显,遂通过岩心观察及钻井试油资料分析,明确了隔夹层形态、岩石学成分及成岩作用等特征,进而分析了隔夹层对储层中流体流动及物质交换所起的作用。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中钙质隔夹层与其相邻储层岩石骨架颗粒组成基本一致,但正常储层成岩作用复杂,而隔夹层中基本上只发育方解石、白云石及硬石膏等胶结物的胶结作用,往往导致钙质隔夹层物性极差,并造成隔夹层上下的原油及地层水性质的明显差异。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段砂岩输导层内流体分布不均、流动性复杂的原因是隔夹层对流体流动的非均匀阻隔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为例,针对重力流沉积体系中油气储层和隔、夹层的时空展布特征,采用地质统计学中的条件随机模拟方法预测了隔夹层在空间上的展布,并且进一步应用分形几何学方法识别出3种不同类型的隔夹层。  相似文献   

7.
针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八道湾组油藏前期成因研究缺乏储层物性、隔夹层对含油饱和度低的影响,从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及非均质隔夹层等方面开展了油藏低饱和度成因分析,剖析了构造幅度对油水分异、储层物性对油水同产区厚度、隔夹层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孔隙结构差造成储层油水分异不明显、油水置换不完全是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主要原因;②储层低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物性特征导致油水同产厚度较大是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次要原因;③由于八道湾组并没有形成区域性的、连续的隔夹层,因此,隔夹层对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将为八道湾组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加快探勘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8.
吴福建 《石油仪器》2009,23(3):60-62
陆相储层单砂体内的薄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莫西庄构造三工河组储层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多期分支河道的叠加构成了三工河组砂体的主要微相类型,通过岩心观察和储层物性分析,结合岩石的电性特征,对三工河组储层薄夹层进行了划分,并研究了薄夹层分布频率及分布密度,建立了该区薄夹层模式,对其空间展布进行了研究,为下步地质建摸和开发方案的编写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三工河组二段主要的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泥质、钙质、物性3类隔夹层,其成因类型和控制因素各不相同。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可以识别出钙质、泥质隔夹层。该区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钙质隔夹层为辅,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同时也受后期成岩作用与断裂构造的联合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隔夹层较差的孔渗性与封堵性影响油水在储层中的分布,易形成油水同层现象。  相似文献   

10.
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测井资料隔夹层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隔夹层是导致储集体非均质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长期开发的油田,剩余油形成与分布受隔夹层的成因类型、空间分布和非均质性控制。针对东河砂岩低阻、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特征,以岩心一测井为依据,将HD4油田隔夹层分为三类:钙质夹层、泥质夹层、含钙泥质砂岩夹层,其中主要以含钙泥质砂岩隔夹层为主,其次为钙质隔夹层,泥质隔夹层较少。建立了该区隔夹层的测井识别标准,并进行了单井纵向隔夹层识别,为HD4油田选择合理开发层系、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高原油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以及进一步寻找有利勘探区块和开发对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F油田R厚油层内夹层人布模式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R厚油层内夹层发育,可划分为3种分布模式:随机型,随机-确定型和确定, 不同模式体现了夹层在厚油层内分布的差异性。夹层阻碍重力驱替,降低波及体积系数,影响油田的采收率,但中以利用夹层采取选择性射孔,局部细分层系和封堵高含水层等措施挖掘剩余油,已在F油田稳油控水中发挥出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2.
油藏模型网格粗化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 年来, 由于油藏描述与油藏模拟的需要, 人们提出了许多油藏模型网格粗化(Reservoir Upscaling) 的理论与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归纳为5 类: 指数律平均法、重正规化技术、解压力方程法、矢量法和拟函数法。传统方法的共同点是它们倾向于抹平一些在空间分布的渗透率极值条带, 例如, 泥岩夹层和裂缝。然而, 非均质油藏的生产实践和模拟实验都表明, 这些渗透率极值条带对原油采收率, 尤其是无水采收率影响极大。因此, 在网格粗化过程中怎样处理渗透率极值条带, 怎样对天然裂缝油藏以及石灰岩油藏进行网格粗化, 是这一研究领域有待解决的挑战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胜利油田油藏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以三维地震为代表的地震勘探经过多年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水平,但是面对油气藏开发,特别是陆相断陷盆地复合油气藏开发,地震技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发展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主要包括岩石地球物理、特殊地震方法、资料特殊处理方法等。综观目前国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胜利油田的开发地震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①以测井、井间地震等高频资料为约束,实现井地联合反演,最大限度地提高地面地震资料的分辨率。②利用开发地震技术系列,与岩石物理相结合,实现对储集层的定量描述及对储集层内流体的识别。在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在不同工作阶段始终把握不同技术方法、不同学科之间的最佳匹配与结合,加强以油藏地质为指导、以地震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图3参19  相似文献   

14.
中国陆相沉积模式和生储油岩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几十年来,中国油气勘探工作主要在陆相沉积中进行,其沉积模式和生储油岩的关系大体是,生油岩形成于深湖相、半深湖相和沼泽相,储油岩则在许多环境都能形成,在中国以三角洲相、冲积扇以及浅湖滩坝为主,而盆地基岩风化壳也有重要意义。在沉积过程中生油岩和储油岩常呈旋回出现,形成生储盖组合,可分为下生、上生、自生和侧生4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The oil group TI of the oilfield A in the Tarim Basin has changed from the layered fringe-water reservoir to the secondary bottom-water oil reservoir, and the remaining oil exists diverse difficult-employ forms, such as the top poor oil zone and the intercalation and fault barriers, facing the secondary exploitation adjustment and the well pattern re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the new technology that extracted the partial model from the large model and the mesh local refinement, the exploit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such as liquid advancing and separate zone water injection, has been finished, obtaining the relatively reasonable well pattern and solving key technology problems, such as the partial model extraction, the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regular well pattern, and the extraction of reserves abundance figures of the remaining mobile oil.  相似文献   

16.
莫北油田三工河组为本区的主要目的层段.通过铸体薄片、储层物性及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储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储集砂岩主要为不等粒岩屑砂岩和细-中粒岩屑砂岩,其中岩屑以凝灰岩为主;研究层段砂岩总体物性属中-低孔、低-特低渗储集层;储层喉道的典型特征是大喉道发育,且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岩样喉道半径大小及分布规律差异大.并对宏观的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及平面非均质性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发现,三工河组三角洲沉积的储层中夹层主要有3类:泥岩夹层、泥质夹层,致密夹层.研究目标区的夹层较为发育,非均质较为严重.物性的平面展布亦反映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的长条带状,水下分流河道中心微相物性要明显好于河道边缘及道间沉积,总体来看储层物性参数平面非均质较强.  相似文献   

17.
川西坳陷中、浅层气藏储层识别技术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川西坳陷陆相沉积领域浅、中层(深度大约在500-3000 m)天然气藏属近常规到致密砂岩远源气藏。这些气藏主要分布在侏罗系─白垩系的地层中,并形成了如新场气田、洛带气田、新都气田、马井气田等大、中型气田。川西坳陷的中、浅层气藏具有储层发育良好、输导条件较好、储层展布与构造配置关系好及封盖保存条件良好等特点。储层沉积微相以三角洲前缘毯状砂体、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和湖底扇砂体等为主,储层地球物理特性通常表现为低波阻抗特征,与围岩具有良好的波阻抗差异。川西坳陷地震地质条件较差,地表覆盖有几米至200多米厚的卵石和沙土,高频吸收严重,原始地震记录干扰波(面波、声波及折射波)发育,信噪比较低。因此,川西坳陷中、浅层气藏储层识别成功的关键技术是卵石覆盖区高精度的三维地震采集、保持含气地震响应特征的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正演模拟指导下的储层地震属性提取及分析和储层空间展布刻划及多学科协同的综合评价等。川西中、浅层气藏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地震勘探技术在气藏分布范围确定、空间几何形态描述、储层物性参数反演、沉积相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及高产富集带预测、含气性识别等方面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薄储层目前已成为挖潜增产的主要对象,其中测井与评价技术处于重要的地位。由于受围岩的影响,使测井信号易发生畸变,测井读数失真,这给测井解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主要表现为:薄储层识别困难,泥质夹层响应模糊,薄储层流体性质判别困难,薄储层位置及厚度确定困难,储层参数计算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认为薄储层解释应在薄层校正的基础上,以解决薄储层测井解释中的困难为目标做储层评价。为此提出了涩北气田薄储层解释方法是薄层校正、薄储层识别、泥质夹层的剔除、薄储层位置及厚度的确定、薄储层流体性质的判别和测井资料数字处理。  相似文献   

19.
受晚白垩世仪征运动的影响,苏北盆地拉张断陷,沉积基准面上升,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安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湖面的升降和物源的摆动使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发育夹层。夹层类型主要有泥岩夹层、粉砂质泥岩夹层、灰质夹层、泥灰质夹层和砾石质夹层5种。夹层的平面分布特征有层状连续分布、片状不稳分布和不规则冲刷充填分布3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