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三工河组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研究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漆万珍 《吐哈油气》2006,11(4):301-307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火焰山逆掩构造带火焰山断裂上下盘中下侏罗统发现多个油藏,产层普遍为油水同出,油藏多为低幅度、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其中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油藏最为典型。火焰山构造三工河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圈闭幅度小,油气聚集驱动压力小;储层物性差,细毛细管孔隙体积大,孔隙结构复杂,油驱替地层水的程度低,地层条件下可动油水共存;微孔隙发育,泥质呈分散状,束缚水含量高。探讨油水同产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形成机理对这类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开展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中浅层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储层特征研究,探讨了强非均质储层对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1)玛西斜坡中浅层侏罗系八道湾组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产出品质较好的轻质油,油藏具有低含油、高含水特征;2)储层普遍含砾,以砾岩、砂砾岩等粗岩性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粒内溶孔,储层孔隙发育差,连通性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非均质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主要聚集在较强非均质储层中;3)八道湾组储层主要经历了早期充注与晚期调整的油气成藏过程,油气早期运移形成了百口泉组、八道湾组古油藏,晚期发生构造掀斜,八道湾组古油藏遭受破坏,百口泉组古油藏沿次级断裂调整至八道湾组,强非均质储层对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藏起到控制作用,强非均质性厚层砂砾岩储层与次级断裂匹配形成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玛西斜坡中浅层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发现拓展了玛湖凹陷的油气勘探空间,同时增加了在厚层砂砾岩低渗储层中寻找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勘探实例。  相似文献   

3.
针对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从构造、储集层和成藏过程3方面对其成藏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定量、半定量分析了油藏调整、油气重新运聚、油水分异的充分性及低渗透储集层油水过渡带高度和隔夹层对油水分布的影响。认为研究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是以油气藏调整为前提,以低幅度构造、低渗透储集层为背景条件,在储集层隔夹层突破压力、低渗透毛细管压力、油气充注强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白家海凸起侏罗系J1b1段储层油水同出的情况,有必要开展储集层研究与含油性评价.本文利用岩心样品、测井及试井资料,通过各种分析、测试等手段,论述了研究区八一段碎屑岩的岩石类型、孔隙结构、物性及流体的相渗特征.发现白家海凸起八道湾组八一段存在如下油气藏特征储层的含油性与碎屑岩粒度及岩石物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储层物性、微观特征,认为储层物性是影响含油气性的关键;压实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导致含油饱和度不高;本区储层的孔隙结构特性、含油饱和度、相渗特征等决定了八一段储层的产液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了落实玛湖凹陷斜坡区YB4井区百口泉组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机制,为油气勘探工作奠定基础,在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百口泉组储层物性、构造特征、构造发育史、油源供应以及隔夹层发育特征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归纳总结了研究区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YB4井区百口泉组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储层物性差、构造平缓、油源不足、构造反转以及隔夹层发育等5个因素,前3个因素为主控因素,构造反转及隔夹层发育进一步加剧了百口泉组油藏含油饱和度的下降;油源不足为客观油藏地质背景,构造和储层是玛湖凹陷YB4井区油气聚集的两大主控因素,有利沉积相带和继承性发育的局部高点同时满足的区域,其油气充注程度相对较高,是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的有利方向。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勘探开发的深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低含油饱和度特稠油油藏的油水关系一般较为复杂,针对该类油藏开展油水分布规律研究是可动用储量评价与开发的基础。应用测井、岩心分析及开发动态等资料对孤岛油田东区馆6开展储层含油性评价及油水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其为油水关系复杂的低含油饱和度特稠油油藏。其油气成藏机制为:以重力、浮力为主的弱成藏动力难以排驱较小喉道孔隙中的原生水,致使河道边缘、河间滩地等物性较差的砂体含油饱和度较低;油气成藏后,孤北断层剧烈活动,致使其附近区域的地面原油密度超过1.01 g/cm3,具有一定长度的连续油柱足以克服毛细管力排出孔隙,聚集于构造低部位,形成油水倒置现象。以油藏成因机制研究为指导,根据油水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将孤岛油田东区馆6低含油饱和度特稠油油藏的油水分布模式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岩性控制的Ⅰ类、构造控制的Ⅱ类、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的Ⅲ类、油水密度分异控制的Ⅳ类,并制定了差异化的开发策略,进而实现储量评价及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7.
电法测井受井身环境制约,对岩性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含油饱和度评价常使用的Waxman-Smits以及双水模型的众多参数无法量化,而难以推广。影响含油饱和度的因素分别是油藏高度、岩石物性、孔隙结构和流体性质。从油藏流体饱和度形成条件入手,构造孔隙结构系数(孔隙度、渗透率及胶结系数的函数),分析大港油田现有岩电资料及毛管压力分析资料.应用含油高度、油水密度差以及岩石物性等资料,建立了纯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统一解释图版。实践证明,该解释模型不仅适用于准确求取低电阻率岩性油藏的含油饱和度,也适用于研究非低电阻率碎屑岩油层含油饱和度。图5表1参4  相似文献   

8.
在对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岩石物性测试、压汞、恒速压汞、密闭取心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定量、半定量地研究了葡萄花油层低饱和度油藏的成因。研究表明:葡萄花油层孔隙结构差,油气运移毛细管阻力较大,原油驱替水不充分,是低饱和度油藏的主要内因;地层较平缓,构造幅度低,小于油水过渡带的高度,是形成低饱和度油藏的强化因素;油藏构造调整导致早期油藏遭到破坏、晚期油藏分异不充分是低饱和度油藏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水西沟群普遍发育低饱和度油藏,平面上多集中在台北凹陷正向构造,纵向上主要赋存于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研究区低饱和度油藏基本特征为含油饱和度低、储集层物性差、自然产能低、储集层改造后高产、长期油水同出。为了解该类油藏成因,基于储集层、构造、成藏演化与含油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和构造是影响油藏含油饱和度的主要因素,一是压实减孔、细孔微喉造成油气充注不彻底,导致低含油饱和度;二是夹层或遮挡层的存在,油气藏被分割,阻碍了油气纵向调整;三是低幅度构造成藏动力不足,影响含油饱和度;四是后期构造活动对古油藏的调整破坏导致含油饱和度低。综合分析认为,台北凹陷水西沟群低饱和度油藏剩余资源量大,是吐哈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储集层甜点与继承性正向构造叠合区,是寻找相对高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0.
苏丹Muglad盆地Jake South油田白垩系Bentiu组和Abu Graba组油藏分别为复杂断块背景下的整装背斜油藏和层状油藏,均存在大量低阻油层,对油水层识别造成较大困难。首先根据粒度、储层物性、储集空间类型、致密度等分别对Bentiu组和Abu Graba组进行储层分类,并在每类储层内部定义低阻油层;然后综合利用岩心、薄片、物性测试、扫描电镜、X-衍射资料,明确各类储层内部低阻油层成因,并根据储层类型和低阻成因分别建立识别方法。结果表明:低阻成因主要为泥质含量高或孔隙结构细造成高束缚水饱和度、存在导电矿物和油气充注不足造成低含油饱和度,不同类型复杂断块油藏不同储层类型内低阻油层成因不同。Abu Graba组低阻油层识别难度较大,依次采用图版法、考虑粉砂组分的解释模型法、综合法进行识别;而Bentiu组低阻油层识别相对简单,主要采用综合法进行识别。综合各种方法,在研究区共识别未射孔低阻油层77层275.9 m。  相似文献   

11.
低饱和度油层的测井解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出地下力场与油藏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的关系,根据沉积韵律、沉积能量所形成的储层孔、渗条件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低饱和度油层的成因特点,提出了利用录井显示结合油水界面,沉积特征识别低饱和度油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焉耆盆地八道湾组储层物性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焉耆盆地八道湾组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物性特征,认为八道湾组储层孔隙不发育,储集空间以原生残余粒间孔和残余粒内溶孔,裂缝为主,属低孔,低渗-特征渗储层,并对八道湾组储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储层发育的状况,以压汞参数作为储层定性评价的定量指标,把焉耆盆地侏罗系八道湾组的储层分为5类,并指出了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华池长81油藏孔喉结构多样、渗流特征复杂,成藏及油水关系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石油勘探突破及规模开发进程。通过铸体薄片、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油水相渗测试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南梁—华池地区长8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比分析了该区不同物性样品微观孔喉结构差异及其对油水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储层物性越好,微观非均质性越强,可动流体饱和度越大,无水期驱油效率先增后减,最终水驱油效率越高。②当渗透率大于1.000 mD时,渗透率贡献率主要依靠少数半径大于6.00μm的连通喉道;当渗透率小于1.000 mD时,渗透率贡献率主要由喉道半径峰值区间的小喉道决定。③连通喉道半径小于0.10μm的孔隙流体为不可流动的束缚流体,储层物性越好,半径大于0.50μm喉道控制的孔隙体积越大,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④研究区油水相渗特征可以分为3类,其中Ⅰ类相渗物性最差、驱油效率最低;Ⅱ类相渗喉道半径为0.50~1.00μm,两相共渗范围较宽,无水期驱油效率和最终驱油效率均最高;Ⅲ类相渗喉道半径多大于1.50μm,含水上升较快,无水期驱油效率最低,但最终驱油效率只略低于Ⅱ类相渗最终驱油效率。喉道半径的分布、连通特征决定了储层渗透率和可动流体饱和度大小,影响油水两相渗流规律,对石油充注、成藏以及开发均有重要的影响,是该区油水关系复杂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成果对分析岩性油藏油水关系、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油田属于超低渗透油藏,具有孔隙细小、孔喉结构复杂的特点。在前期的注水开发中存在明显的渗吸现象,对油田开发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但渗吸作用特征以及通过渗吸作用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认识不清。选取渭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三段(长3)储层样品,通过物性测试、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各类渗吸等实验,分析了研究区储层物性和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不同介质类型以及不同含油饱和度下的渗吸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溶蚀孔、粒间孔以及晶间孔三类孔隙比较发育,不同孔隙类型为主储层对应的孔喉结构特征差异较大,溶蚀孔、晶间孔为主的储层其孔喉结构逐渐变差。直接渗吸实验表明,裂缝型储层渗吸驱油效率均高于基质型储层,平均渗吸驱油效率分别为34.8%和23.2%;残余油下渗吸作用可以提高储层驱油效率,但幅度有限(5.3%~6.7%)。储层物性、介质类型、孔喉结构、渗吸时机等是影响渗吸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当储层物性越高、孔喉结构越好、含油饱和度相对较低时,储层渗吸作用相对较弱,渗吸驱油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隔夹层发育的陆相低渗透砂岩油藏在水驱后面临亟需采用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的难题,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压汞及突破压力实验等方法,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隔夹层类型及特征,明确了注气突破压力规律,分析了隔夹层发育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主要发育泥质和钙质两类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钙质隔夹层分布相对较少。隔夹层渗透率以小于0.01 mD为主,与储层相比其物性及孔隙结构极差,呈纳米级孔喉,渗流能力低。在同种饱和介质条件下,突破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呈幂指数关系。隔夹层纵向封隔能力强,泥质隔夹层平均突破压力梯度为储层的103~491倍。气体易选择性驱替原油,同种岩心条件下饱和水后突破压力梯度最大,为饱和油后岩心突破压力梯度的2~4倍。隔夹层将储层分为多个流动单元,有效抑制气体超覆,扩大气体波及体积,有利于陆相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后注气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冀中坳陷蠡县斜坡中北部油藏成因机制及油水分布特征,对油气系统关键时刻、密闭取心分析化验、测井资料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蠡县斜坡油藏油水同出现象与油藏的充注程度和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相关,研究区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低,原油物性差,黏度高,加之生排烃晚,构造幅度低,油气在上浮过程中需要更长的运移路径和克服额外的流动阻力,导致目前油气正在向圈闭中充注;加之储层孔隙分选不均匀,微观非均质性较为严重,使得油气充注不充分且不均匀,油藏原生水饱和度高,常规试油或储层经压裂改造后导致油水同出。研究结果对研究区下步石油勘探及滚动评价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疏松砂岩油藏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压力下降会对储层产生损害,影响油井产能,需要对储层再压实作用下的物性及油水两相的渗流特性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储层压力条件下的连续测试方法,以恒定的驱动流速、变化内压的方式测试了储层岩心在再压实作用下的物性,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疏松砂岩再压实作用下的物性变化规律;再通过压实作用下的压汞试验,从微观角度阐述了疏松砂岩的孔隙结构演化特征;最后通过压实作用下储层岩心的油水流动试验,分析了压实作用下油水两相的渗流特性。疏松砂岩的渗透率随着再压实作用增强持续降低,降幅达53%左右,在孔隙度约降低7%时,岩石中相当大部分孔隙在压实作用下蜕变成喉道,孔喉体积比由1.50增至1.96,峰值对应孔径降至压实前的50%,造成渗透率下降幅度远超过孔隙度下降幅度;随着再压实作用增强,油、水两相的渗透率约降低50%,残余油饱和度由17.8%增至19.2%,束缚水饱和度由18.5%增至21.2%。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再压实作用增强,疏松砂岩的孔隙和喉道均被压缩,导致储层物性变差,而孔隙度的降幅相对较小,渗透率呈幂函数下降,降幅明显且在地层压力恢复过程中无法恢复;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随有效应力增加呈指数上升,油相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增大呈线性下降,这就是在注水不及时或注水不足的区域油井产能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