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拔除单个下颌切牙矫治安氏Ⅰ类错中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选取安氏Ⅰ类错22例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结束的满意病例,计算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并计算模拟拔出4个前磨牙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结果:①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69.39±2.41,全牙比为87.05±1.90,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1.77±2.76,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牙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与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Bolton指数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Bolton指数较大的安氏Ⅰ类错,尤其前牙比过大者,选择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实际与模拟拔除前磨牙对Bolton指数及咬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后获得较理想咬合关系的牙牙合模型60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各30副),测量其Bolton指数的前牙比、全牙比;同时对30例非拔牙矫治者进行4种模式的前磨牙模拟拔除,并计算其Bolton指数的全牙比并与实际拔牙组、非拔牙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际拔牙组与非拔牙组Bolton指数的前牙比无显著性差异,全牙比拔牙组比非拔牙组小(P<0.001)。4种模拟的前磨牙拔除模式Bolton指数的全牙比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实际拔牙组的全牙比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但均小于非拔牙组的全牙比,其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矫治较非拔牙矫治后Bolton指数的全牙比小,此变化是建立理想咬合所必需的。不同前磨牙拔除模式的Bolton指数全牙比相近,对咬合的影响相似。  相似文献   

3.
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牙冠宽度与Bolton指数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1类及安氏Ⅱ2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模型比较,分析上下颌牙冠宽度、Bolton指数差异,为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正常(牙合),安氏Ⅱ1及安氏Ⅱ2错(牙合)各4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结果:①安氏Ⅱ1错(牙合)的上下颌侧切牙及第二前磨牙的牙冠宽度比正常(牙合)大,并有显著性差异.②Bolton指数前牙比及全牙比:正常(牙合)>安氏Ⅱ2错(牙合)>安氏Ⅱ1错(牙合).③正常(牙合)上下颌前牙牙量的直线回归方程:Y=X 10.45;全牙列的直线回归方程:Y=1.13X-2.57.结论:上下颌牙量不调是造成安氏Ⅱ类错(牙合)深覆盖、深覆(牙合)的因素之一;前牙量及全牙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畸拔牙后Bolton指数不调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安氏分类、术前前牙比、全牙比及不同拔牙模式对前磨牙拔除后Bolton指数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166副安氏错患者的模型,测量术前Bolton指数的前牙比、全牙比及拔牙后的Bolton指数值,以错安氏分类、术前前牙比、全牙比及拔牙模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拔牙后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当术前前牙比、全牙比较小时,前磨牙拔除后Bolton指数趋于协调;而当术前前牙比、全牙比较大时, 前磨牙拔除后Bolton指数更趋于不调。不同的拔牙模式对Bolton指数的影响并不一致,当术前Bolton指数的前牙比、全牙比正常时,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或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后,其Bolton指数值则明显高于正常。结论 矫治设计时,不仅要计算完整牙列Bolton指数的全牙比、前牙比,还要对所选择的拔牙模式后的Bolton指数进行分析,并多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拔牙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牙比正常的安氏3种分类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52例前牙比正常的患者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规律。结果:相同拔牙模式的3种错牙合组矫治后的全牙比之间无大的差别;与拔牙前相比较,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全牙比均有所减小;在安氏Ⅰ类组与Ⅲ类组中,除了第2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3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第4组(上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5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二前磨牙)间全牙比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安氏Ⅱ类组,不同拔牙模式的全牙比之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前牙比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选取23例上颌单颌拔牙的Ⅱ1错(牙合)模型,测量矫治前后的Bolton指数.结果:矫治前的前牙比为76.73%±2.02%,矫治后的前牙比为76.73±2.02%,矫治前全牙比为88.32%±1.76%,矫治后全牙比为88.39%±1.85%,矫治前后的前牙比与全牙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后的全牙比接近拔牙后的最适比率88%,此种拔牙模式是针对Ⅱ1错(牙合)一种行之有效的拔牙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牙比正常的安氏3种分类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52例前牙比正常的患者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规律。结果:相同拔牙模式的3种错(牙合)组矫治后的全牙比之间无大的差别;与拔牙前相比较,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全牙比均有所减小;在安氏Ⅰ类组与Ⅲ类组中,除了第2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3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第4组(上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5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二前磨牙)间全牙比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安氏Ⅱ类组,不同拔牙模式的全牙比之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前牙比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1类及安氏Ⅱ2类错与正常模型比较,分析上下颌牙冠宽度、Bolton指数差异,为安氏Ⅱ类错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正常,安氏Ⅱ1及安氏Ⅱ2错各4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结果:①安氏Ⅱ1错的上下颌侧切牙及第二前磨牙的牙冠宽度比正常大,并有显著性差异。②Bolton指数前牙比及全牙比:正常>安氏Ⅱ2错>安氏Ⅱ1错。③正常上下颌前牙牙量的直线回归方程:Y=X 10.45;全牙列的直线回归方程:Y=1.13X-2.57。结论:上下颌牙量不调是造成安氏Ⅱ类错深覆盖、深覆的因素之一;前牙量及全牙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 :选取 2 3例上颌单颌拔牙的Ⅱ1错牙合模型 ,测量矫治前后的Bolton指数。结果 :矫治前的前牙比为 76 .73%± 2 .0 2 %,矫治后的前牙比为 76 .73±2 .0 2 %,矫治前全牙比为 88.32 %± 1.76 %,矫治后全牙比为 88.39%± 1.85 %,矫治前后的前牙比与全牙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后的全牙比接近拔牙后的最适比率 88%,此种拔牙模式是针对Ⅱ1错牙合一种行之有效的拔牙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Bolton不调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安氏错(牙合)患者上下颌Bolton不调量的大小及发生率.方法 选择439例安氏错(牙合)患者的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6个前牙(左右恒尖牙之间)及12个恒牙(左右第一恒磨牙之间)的牙冠近远中宽度总和,根据Bolton指数正常值获取上颌Bolton不调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439例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中,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量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5 mm的错(牙合)患者占该类患者的百分比分别为14.02%、9.49%、19.32%或19.63%、15.33%、20.45%.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前牙Bolton不调量以上前牙牙量减少、下前牙牙量增多为常见;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者上颌和下颌牙量偏多偏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错(牙合)患者Bolton不调不是引起错(牙合)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畸拔牙模式对矫治后Bolton指数全牙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olton指数正常的安氏三种错(牙合)畸形病例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Bolton指数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45例Bolton指数正常的安氏错(牙合)患者的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Bolton指数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趋势.结果: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Bolton指数全牙比均有变小的趋势;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Ⅲ类错(牙合)组中,除了二组与三组及四组与五组间Bolton指数全牙比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安氏Ⅱ类错(牙合)组,不同拔牙模式的Bolton指数全牙比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BoIton指数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Bohon指数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十堰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2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2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 2 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 5 ) ;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测量分析,探讨牙冠宽度与安氏各类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初始记存模型382副,按照安氏Ⅰ、Ⅱ1、Ⅱ2、Ⅲ类分组。测量牙冠宽度并计算Bohon指数,测量结果采用Dunean’s检验。结果:382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前牙比、全牙比、后牙比均没有性别间的差异。安氏Ⅰ、Ⅱ1、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比和全牙比与正常[牙合]人群基本一致,而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比和全牙比则与正常[牙合]人群间存在差异,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牙比及全牙比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上下颌间牙量关系不调是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磨牙拔除模式对不同错牙合畸形Bolton指数全牙比的影响。方法选取180副牙性与骨性错牙合类型一致的患者模型,Ⅰ、Ⅱ、Ⅲ类每组60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采用4种前磨牙拔除模式拔牙后的Bolton指数全牙比,以87%~89%为拔牙后Bolton指数全牙比参考值,对各组4种拔牙模式下Bolton指数全牙比的
异常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3组完整牙列Bolton指数全牙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Ⅱ类组不同模式拔牙后Bolton指数全牙比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类组不同模式拔牙后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拔除的异常率小于拔除(P=0.002)。结论从牙量协调的角度考虑,Ⅰ、Ⅱ类错牙合畸形采用4种拔牙模式均可,Ⅲ类错牙合畸形拔除的模式优于 。  相似文献   

17.
36例下切牙先天缺失正畸治疗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下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设计。方法以伴有下切牙先天缺失的36例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下切牙缺失的部位、数目、错类型、矫治方法进行分析,并对缺失1颗下中切牙、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和下颌1颗非缺牙侧第一前磨牙的病例及缺失2颗下中切牙、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的病例的Bolton指数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36例患者正畸治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两组拔牙病例之间的Bolton指数全牙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前牙比和前牙不调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先天缺1颗下中切牙上下颌均需拔牙者,在下颌非缺牙侧选择拔1颗前磨牙比拔1颗中切牙对Bolton指数影响要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各类拔除下颌切牙进行矫治的适应证选择和矫治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17例由于各种原因需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或还需配合拔除其它牙齿进行矫治的病例进行分析。其中伴有下切牙拥挤的成人轻、中度III类错病例拔除单个下颌切牙矫治;前牙深覆盖的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病例拔除上颌两个第一双尖牙及一个下中切牙矫治;由于上颌两个侧切牙过小引起Bolton指数不调病例拔除一个下颌切牙矫治;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改变情况。结果病例矫治时间为19~26个月,17例病例治疗结束后拔牙间隙均全部关闭,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后牙咬关系良好。软组织侧貌得以改善。结论拔除下颌切牙矫治在诊断设计时应权衡利弊,严格控制适应证,在治疗过程中注重相应矫治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以获得良好、稳定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Bolton指数,并探讨其上下牙量关系对其症状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以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1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结果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前牙宽度比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lton指数不调的基本分布情况为:指数正常组>指数过小组>指数过大组.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呈现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合)中有约50%病例Bolton指数在正常值范围之外,存在上下牙量不协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乌鲁木齐地区三种安氏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比不调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40例正畸患者石膏模型的Bolton前牙比和全牙比进行测算,得出Bolton指数范围以及Bolton比不调的发生情况。结果乌鲁木齐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前牙比及全牙比不调发生率分别为57.08%、40.83%。该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比与国人平均正常[牙合]Bolton比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在安氏Ⅰ类、Ⅱ类、Ⅲ类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之间Bolton比值不调发病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以牙齿大小不调量大于(或)等于1.5 mm作为Bolton不调量的指标,前牙不调和全牙不调发生率分别为15.4%、15%。结论乌鲁木齐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中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偏高,应重视其在指导正畸初诊病例分析诊断中的意义并将其纳入常规正畸诊断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