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上报的206例ADR报告,从患者一般情况、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ADR中,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居多,占48.06%;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见,占44.1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05%,其中注射剂占90.32%;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占62.62%;涉及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占46.12%。结论:应加强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降低静脉给药比率,提高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水平,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陈赛贞  戴淑萍  林琳 《海峡药学》2006,18(6):154-156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对台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4年7月~2006年3月期间收集到的2597例ADR报表,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物、ADR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涉及的药物共有23大类,其中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尤以中药注射剂多见,维生素和营养类药注射剂ADR报告例数也不少;ADR病例合并用药占42.5%,以静脉用药途径为主,占74.0%;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发热、寒战、胃肠系统损害症状。结论尽量减少静脉给药途径,加强用药监护,严格掌握抗感染药、中药注射剂、维生素和营养类药注射剂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23例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分布科室、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23例ADR报告涉及药品30类,中、西药品共43个品种.以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最多,共81例,占65.85%;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共116例,占94.31%;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1例,占41.46%).结论 医院应提倡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监测,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仝敏  吴琳 《中国药业》2011,20(21):42-43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08年至2010年上报的28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报告科室、给药途径、用药情况、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由干内科上报最多(47例,占16.61%);抗感染药物引起的比例最高(占49.82%),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7.31%);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引起的249例,占87.9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5.58%。结论临床用药应注意抗感染药物与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减少静脉给药,并考虑老年人的体质特点,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1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 分析引起不良反应药品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4年西苑医院记录的171例不良反应病例情况.结果 171例不良反应中,涉及中药注射剂71例(20种),占41.5%;抗生素典56例(19种),占52.7%.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146例,占85.38%.提示临床医生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及抗生素,特别是静脉给药时,要严密监测,有不良反应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注射剂、抗生素,尤其是静脉用药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1日-2007年11月20日收集到的101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1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菌药物72例,占71.29%;中药注射剂8例,占7 .92%;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81例,占80.20%。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7.
我院2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评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方静  周学琴 《安徽医药》2007,11(4):377-378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4年1月1日~2006年9月30日收集到的286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6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生素136例,占47.55%.中药注射剂98例,占34.27%.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265例,占92.66%.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 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73例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例ADR中,主要与抗感染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偏大有关。ADR最常表现为皮肤损害,涉及药物有32种,其中抗感染药、中药注射液引起的ADR较多,静脉给药ADR占50.68%,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结论协同做好ADR的监制工作,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95例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06~2008年上报的9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不良反应/事件以药物热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共76例占80.0%;涉及27个注射剂品种,其中冠心宁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等5种注射剂共诱发63例不良反应/事件占66.3%。结论提倡中药口服途径给药,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发生因素。方法对2007-2008年上报的263例ADR报告按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63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以〈10岁和〉60岁的患者居多;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涉及药物165种,以抗生素居多,其次为中药注射剂;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严重的ADR报告13例(4.94%)。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该院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络中心的报告特点,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ADR报表质量。方法对该院的149例ADR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报告人职业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较多(93.9%);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42.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50.3%)。结论抗菌药物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2010年我院16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上报的16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转归与评价等进行分析.结果 167例报告中,7例为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有效报告160例.其中患者女47.50%(76/160),男52.50%(84/160),平均年龄54.37岁;静脉给药145例(90.63%),口服给药ll例(6.88%),皮下注射给药4例(25.00%);涉及药品12类73种,列前3位的药品是抗感染药物83例(51.88%),中药制剂40例(25.00%),消化系统用药9例(5.63%);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药品不良反应多为一般性的(97.50%),严重的4例(2.50%),并且转归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年龄和性别差异.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合理用药监管,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中药不良反应108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英芬 《中国医药》2014,(3):418-420
目的 了解本院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山东省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的108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的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良反应报告中,51~60岁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占29.6%(32/108);静脉滴注最易导致不良反应,占66.7%(76例),其次为口服给药,占22.2%(24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39.5%;不良反应发生在1 d以内者89例,占82.4%.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艾迪注射液(9.3%)、丹红注射液(5.6%)、生脉注射液(4.6%).中药口服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前3位的分别是茴三硫胶囊(6.5%)、先声咳喘宁(5.6%)、舒肝宁(3.7%).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72例,占66.7%)和口服给药(24例,占22.2%)为主.10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治愈40例,好转67例,无死亡病例,1例严重不良反应留有后遗症.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辨证看待中药不良反应,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0年上报的167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和临床表现、ADR的转归与评价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67例ADR报告中,7例为皮试阳性,有效报告160例,其中男84例,女76例,平均年龄为54.37岁;ADR涉及药品12类73种;静脉给药144例(占90%),口服给药11例(占6.87%),皮下注射给药5例(占3.13%);导致ADR发生前3位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83例(占51.87%),中药制剂40例(占25%),消化系统用药9例(占5.6%)。ADR的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要症状;ADR多为一般性的(占97.5%),严重的4例(占2.5%),并且转归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2010年我院ADR发生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发生ADR的主要易感因素,提示我们应加强对其使用的监督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彭学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3,(34):170-171,173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4年11月~2013年6月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91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报告中,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占56.25%)和中药注射液(占17.71%),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多,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呈报的基本情况,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58例ADR按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及患者年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例ADR中抗菌药物35例(60.34%),中药注射剂8例(13.79%),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34例(58.62%),皮肤及附件损害有30例(51.72%)。结论:加强对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赵群  司继刚 《齐鲁药事》2011,30(1):57-59,61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收集到的1 87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879例ADR中,抗微生物类药物报告最多,占42.42%(797例),其次为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应加强ADR监测,特别是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液的监测,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我院近年的注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规律和特点,减少注射剂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法对我院2011至2012年度因临床使用注射剂出现ADR的275例患者,对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可疑药品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75例报告中,青壮年、中老年分别为54.18%和36.00%;主要为静滴方式占91.27%;主要为抗生素占47.64%,其次为中药制剂占21.45%,而抗生素中头孢菌类占52.67%,喹诺酮类占19.85%。结论我院注射剂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分布较广;给药途径以静滴为首要;药品以抗菌药物及中药制剂为主。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处理方法、临床表现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28份,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品86种,其中抗感染药物30种,占药品总数34.9%,占病例总数的44.5%;中药制剂8种,占药物品种数9.3%,占病例总数的6.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5%;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占6%。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院上报的中药制剂相关不良反应,探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中药制剂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8年7月~2013年6月上报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资料。结果: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最高(71.68%);活血类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次最多(54.34%);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静脉给药(75.14%)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其中静脉给药后30 min内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时间段。结论:重视中药制剂相关不良反应,加强监测,以减少中药制剂给患者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