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针灸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并设立正常组,隔药灸组和电针组选取"气海"穴、"天枢"穴,分别进行隔药灸与电针治疗.疗程结束后,剖取动物结肠组织,应用电镜、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的改变及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在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同时上皮细胞凋亡大量增加,电针、隔药灸可使上皮细胞凋亡得到显著地抑制.结论:电针、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隔药灸与电针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肠三叶因子(ITF)、白介素8(IL-8)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备UC大鼠模型,隔药灸组、电针组选取上巨虚穴,分别进行隔药灸、电针治疗,连续治疗14次。治疗后记录大鼠症状体征变化;光镜下观察结肠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观察ITF、IL-8的表达变化。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ITF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IL-8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隔药灸组、电针组治疗后,大鼠体重增加,腹泻、脓血便等症状体征和结肠形态学损伤均明显改善;结肠黏膜ITF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增强(P〈0.01),IL-8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UC大鼠结肠黏膜ITF表达明显降低,IL-8表达显著增高,隔药灸、电针上巨虚穴均能调节ITF和IL-8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3.
吴焕淦  廖柏松 《中国针灸》1997,17(3):163-165
本实验从神经、免疫学角度探讨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与隔药灸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功能紊乱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病因素,隔药灸大肠俞、气海穴不仅能显著降低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下丘脑、垂体、血浆中β-内啡肽(β-EP),而且能调节其紊乱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隔药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隔药灸组,并设正常对照组.隔药灸组选取"天枢",隔药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应用BiostarR-40s基因芯片进行结肠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检测,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白细胞介素-1βmRNA(IL-1βmRNA)进行鉴定.结果:筛选出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中异常表达、隔药灸治疗后得到调节的差异表达基因174条,其中28条(含已知基因7条)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表达下调的基因经隔药灸治疗后表达升高,146条(已知基因42条)上调基因经隔药灸治疗后表达降低.结论: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涉及多种基因表达异常,隔药灸可通过调节IL-1β等诸多基因的表达,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SPF级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25%乙醇0.25ml混合液灌肠建立UC模型,空白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肠。隔药灸组、电针组选取"天枢"(双)和"气海"进行隔药灸或电针穴位治疗,连续治疗14d,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处理。观察大鼠精神状态及死亡情况,计算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采集结肠组织,计算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 mRNA及IL-1βmRNA相对表达量,采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中NLRP3、NOXs、ROS及IL-1β的表达量。结果除正常组外,各模型组造模后均有明显的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改变(P0.05);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NLRP3 mRNA、IL-1βmRNA表达量,NOXs、ROS、NLRP3及IL-1β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隔药灸组NLRP3 mRNA及IL-1βmRNA表达量,NOXs、ROS、NLRP3及IL-1β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隔药灸可能通过影响NOXs-ROS-NLRP3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灸对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肠纤维化大鼠结肠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蛋白、Smad4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从TGF-β/Smads信号途径探讨针灸治疗CD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雄性清洁级SD大鼠建立CD肠纤维化模型,应用随机的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和灸组、电针组、隔药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温和灸组、电针组、隔药灸组均取天枢、气海穴,分别施以温和灸、电针、隔药灸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各组大鼠结肠TGF-β与Smad4蛋白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检测结肠Smad4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TGF-β蛋白、Smad4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P<0.01).经温和灸、电针、隔药灸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TGF-β蛋白、Smad4蛋白及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或P<0.05).结论:CD肠纤维化大鼠结肠TGF-β蛋白、Smad4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多,温和灸、电针、隔药灸天枢和气海穴均可下调CD肠纤维化大鼠结肠TGF-β蛋白、Smad4蛋白及mRNA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角质细胞生长因子-1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1,KGF-1)、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2,KGF-2) KGF-2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组.隔药灸组采用隔药灸天枢和气海穴治疗;SASP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灌胃干预.干预结束后,应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结肠KGF-1、KGF-2和IL-6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和SASP组大鼠结肠病理学均有一定的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KGF-1、KGF-2和IL-6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经隔药灸和SASP干预后,大鼠结肠KGF-1、KGF-2和IL-6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隔药灸和SASP均能下调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KGF-1、KGF-2和IL-6的蛋白表达,该作用可能是隔药灸和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隔药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与实验研究共观察患者47例,结合大鼠模型,从免疫学、免疫细胞化学和形态学角度,研究隔药灸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患者的调整作用,为艾灸防治溃结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结果,隔药灸治疗后溃结患者血清IgM、补体C3、C4、B因子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均明显下降,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恢复正常,结肠粘膜病变呈基本缓解图象。总有效率为96%。实验发现,隔药灸治疗后大鼠结肠粘膜完整,肠腺几乎由杯状细胞组成,胞浆内含有丰富粘液滴。实验证实,隔药灸通过抑制下丘脑,降低垂体内β-内啡呔的合…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与隔药灸治疗作用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并验证了隔药灸治疗的有效性。组织学与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证实,隔药灸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显著优于消炎药物柳氮磺胺吡啶的疗效(P<0.01)。提示隔药灸气海、大肠俞具有健脾止泻、强壮补虚、促进溃疡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隔药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总有效率96.7%,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75%)。结肠粘膜T8^+细胞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肠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HLA-DR抗原表达,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肠粘膜局部免疫功能紊乱。隔药灸能有效纠正肠粘膜的异常免疫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或和消除肠上皮细胞HLA-DR抗原表达,增加T8^+细胞数,调整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p53基因、原癌基因蛋白质C—myc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关系角度,探讨隔药灸对p53、C—myc表达影响,进一步探讨隔药灸治疗UC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每组10只。温和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悬灸,每次每穴灸10min。隔药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隔药灸,每次每穴灸2壮。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p53、C—myc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53、C-myc的表达在阳性面积、强度、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mc)指数方面均显著上调,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隔药灸组、温和灸组治疗后结肠Np53、C—myc的表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p53与C.myc在UC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隔药灸对UC结肠组织p53、C-myc表达水平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CFB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conlonic fibroblast,CFB)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各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灌胃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选取天枢和气海穴,分别进行隔药灸、温和灸治疗:SASP灌胃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灌胃。分离并培养各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Western印迹法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显著增强: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Ⅳ型胶原的合成均被显著抑制:SASP灌胃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型胶原的合成被显著抑制。结论艾灸能够调节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CFB细胞内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conlonic fibroblast,CFB)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各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灌胃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选取天枢和气海穴,分别进行隔药灸、温和灸治疗:SASP灌胃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灌胃。分离并培养各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Western印迹法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显著增强: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Ⅳ型胶原的合成均被显著抑制:SASP灌胃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型胶原的合成被显著抑制。结论艾灸能够调节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CFB细胞内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粘膜IL-8 ICAM-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艾灸(隔物灸)对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组织IL-8、ICAM-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确诊的109例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61例)与隔麸灸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结肠粘膜组织治疗前后IL-8、ICAM-1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隔药灸组、隔麸灸组治疗后能够降低IL-8、ICAM-1及其基因表达(P<0.01),且隔药灸组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隔( )灸组(P<0.01).结论:艾灸可能是通过下调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粘膜组织IL-8及其mRNA的表达,抑制ICAM-1及其mRNA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增殖影响的角度,探讨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备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和西药组.隔药灸组和温和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分别进行隔药灸和温和灸治疗,西药组柳氮磺胺吡啶溶液灌胃治疗,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剖取结肠组织,分离并培养结肠成纤维细胞,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模型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增殖率增高(P<0.01),处于G0-G1期细胞减少(P<0.01),G2-M期和S期细胞增多(P<0.01),隔药灸、温和灸疗法能显著改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率(P<0.01),使处于G0-G1期细胞、G2-M期和S期细胞趋向正常.结论 UC大鼠CFB增殖加快.隔药灸和温和灸天枢、气海穴治疗能显著抑制大鼠CFB的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Colonic Fibroblast,CFB)合成分泌胶原的影响的角度,探讨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备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和西药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分别进行隔药灸、温和灸治疗,西药组柳氮磺胺吡啶溶液灌胃治疗。分离并培养结肠成纤维细胞,ELISA法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Ⅰ、Ⅲ、Ⅳ型胶原的影响。结果:UC纤维化大鼠CFB培养上清液能显著激发正常大鼠CFB大量分泌Ⅰ、Ⅲ、Ⅳ型胶原,隔药灸组、温和灸组上清液则显著抑制正常大鼠CFBⅠ、Ⅲ、Ⅳ型胶原的分泌,西药组上清液对Ⅰ、Ⅲ型胶原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艾灸能够调节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Ⅰ、Ⅲ、Ⅳ型胶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Th 1/Th 2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每组10只,并另选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学方法并加局部刺激建立大鼠UC模型。隔药灸组、电针组选取"天枢"(双)和"气海"进行隔药灸或电针治疗,连续治疗14d。采用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干扰素(INF)-γ、白介素(IL)-12、IL-4和IL-10mRN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NF-γ、IL-12、IL-4和IL-10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结肠组织细胞中CD4~+INF-γ~+/CD 4~+IL-4~+的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NF-γ、IL-12mRNA和含量显著升高(P0.05),IL-4、IL-10mRNA和含量显著下降(P0.05);隔药灸组和电针组大鼠结肠组织INF-γ、IL-12mRNA和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IL-4、IL-10mRNA和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D 4~+INF-γ~+/CD 4~+IL-4~+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和电针组CD4~+INF-γ~+/CD 4~+IL-4~+比值显著下降(P0.05)。隔药灸组和电针组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和电针均能显著改善UC模型大鼠炎性反应,通过下调结肠组织中INF-γ和IL-12水平,上调IL-4和IL-10水平从而保持Th 1/Th 2细胞间平衡,进而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艾灸对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CD)肠纤维化大鼠结肠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蛋白、Smad4 蛋白及 mRNA 表达的影响,从 TGF-β/Smads 信号途径探讨针灸治疗CD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雄性清洁级 SD 大鼠建立 CD 肠纤维化模型, 应用随机的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和灸组、电针组、隔药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温和灸组、电针组、隔药灸组均取天枢、气海穴,分别施以温和灸、电针、隔药灸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各组大鼠结肠 TGF-β与Smad4蛋白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 检测结肠 Smad4 mRNA 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 TGF-β蛋白、Smad4 蛋白及 mRNA 表达增加(P〈0.01)。经温和灸、电针、隔药灸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TGF-β蛋白、Smad4 蛋白及 mRNA 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 或 P〈0.05)。结论:CD肠纤维化大鼠结肠TGF-β蛋白、 Smad4 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多,温和灸、电针、隔药灸天枢和气海穴均可下调CD肠纤维化大鼠结肠TGF-β蛋白、Smad4 蛋白及 mRNA 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形态学及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表达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备UC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并与正常大鼠作对照。隔药灸组、电针组选取上巨虚穴分别进行隔药灸、电针治疗,连续治疗14次。治疗结束后采用光、电镜观察肠黏膜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GH、IGF-I蛋白表达。结果:UC大鼠结肠光镜观察可见溃疡形成和炎症,电镜观察可见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脱落短小缺损,胞膜损伤,线粒体肿胀,嵴消失,高尔基体囊泡较少,杯状细胞膜严重受损,胞内没有黏液颗粒;结肠GH、IGF-I蛋白表达增高。隔药灸组、电针组经过治疗后,结肠黏膜病理损伤减轻;结肠GH、IGF-I蛋白表达降低,趋于正常。结论:隔药灸、电针上巨虚穴均能明显改善UC大鼠结肠黏膜病理损伤,保护肠黏膜,促进肠黏膜机械屏障的修复;UC大鼠结肠GH、IGF-I表达增高,隔药灸、电针上巨虚穴均能促进结肠异常增高的GH、IGF-I的表达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灸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形态学及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表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备UC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并与正常大鼠作对照.隔药灸组、电针组选取上巨虚穴分别进行隔药灸、电针治疗,连续治疗14次.治疗结束后采用光、电镜观察肠黏膜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GH、IGF-I蛋白表达.结果UC大鼠结肠先镜观察可见溃疡形成和炎症,电镜观察可见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脱落短小缺损,胞膜损伤,线粒体肿胀,嵴消失,高尔基体囊泡较少,杯状细胞膜严重受损,胞内没有黏液颗粒;结肠GH、IGF-Ⅰ蛋白表达增高.隔药灸组、电针组经过治疗后,结肠黏膜病理损伤减轻;结肠GH、IGF-Ⅰ蛋白表达降低,趋于正常.结论隔药灸、电针上巨虚穴均能明显改善UC大鼠结肠黏膜病理损伤,保护肠黏膜,促进肠黏膜机械屏障的修复;UC大鼠结肠GH、IGF-Ⅰ表迭增高,隔药灸、电针上巨虚穴均能促进结肠异常增高的GH、IGF-Ⅰ的表迭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