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该文通过对西线工作室在贵州的乡土实践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当代建筑背景下建筑师的"上山下乡"与"地方性话语"的诠释。从路径的设计、空间氛围的营造、空间秩序的组织三方面出发,总结出西线工作室在贵州的三种地方性建筑实践策略,有助于后续对当代贵州地方性建筑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魏春雨 《新建筑》2013,(6):60-63
身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深谙“藏之名山,纳于大麓”之真谛,多年来致力于地域界面类型研究,尝试对地域建筑类型进行类型转换。持续关注建筑与城市中的复合界面研究及其地域场所表达.、从地方性传统建筑中萃取其适宜的空间基因,引入现代空间之中,以此来诠释城市环境的延续性和复杂多义性。成立“地方工作室”,关注新地域主义建筑与城市研究。探索一条根植于地域的建筑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3.
《重庆建筑》2019,18(12)
正用创意设计与一座城市对话……一座城市的建筑,需要美好的创意,同时也需要展现这座城市特有的地域气质与文化基因。重庆,一座具有强烈山地特征的城市,大山大水的环境与曲折的历史进程,造就了重庆建筑鲜明的城市性格和独特的地域性。本次参加"9×9|原生:重庆建筑工作室邀请展"的9家建筑设计工作室、18位建筑师,他们或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或是求学于此后又扎根于此,或是长期以重庆为工作基地……他们所展示出来的作品,是在建筑师视角下,关于这座城市中,  相似文献   

4.
西线工作室长期以贵州为背景,致力于特殊地缘结构与多样次文化圈层状态下的地方性工作实践,逐步建立了"地缘秩序"+"公共生活模型"+"氛围制造"+"建造经验+当代技术思路"的工作框架,[1]试图寻找一套有效的建造机制,对多样的次文化圈层进行物质性的稳定传承与动态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项目周边环境比较独特,与往常设计的观演类建筑不同。一般的地方性剧场和文化中心大部分选址于自然环境优美的新区或者周边环境具独特优势的旧城区,周边环境对设计的限制性不高。而天桥项目选址于北京城的中轴南端,地处代表着天桥百年文化的城市中心区域,结合着北京的中轴线申遗计划,该项目代表的不仅是地方性的建筑,更是一个建筑与一座城的文化思考,设计具时代的责任感。历史上的"老天桥"是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经  相似文献   

6.
建筑地方性作为社会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能够清晰地刻画出人们对待历史以及传统的态度。该文通过对重庆博建设计中心(重庆房子)"地方性"呈现方式的解析,审视了当代背景之下,建筑师对建筑地方性及地方记忆的认识、建筑创作中的思维路径以及表达方式的转变,从而探讨建筑地方性关于"形"与"神"、"物"与"我"的新思考,以期延展对中国当代建筑地方性问题的持续性研讨。  相似文献   

7.
<正>多彩、浪漫、神奇……这便是云南。2009年的夏天,我们工作室参加了云南文化艺术中心(云南大剧院)方案设计的国际竞赛。云南文化艺术中心是云南省"十一·五"期间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目标是打造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和世界范围内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一大璀璨亮点,成为提升云南省文化形象、体现云南特色和城市品味、吸引八方游客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8.
《当代建筑》2021,(1):40-55
城市建筑工作室成立于2006年,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设的以城市建筑领域的研究、实践和研究生培养为主要特色的开放型专业机构.其谋求学术研究、工程实践和研究生培养的互动和融合,致力于创造一种既轻松又严谨,既丰富多彩又特色鲜明,既利于机构发展又鼓励成员进步的工作室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福斯特建筑事务所是一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设计工作室,从事建筑、工程、城市和工业设计,由诺曼·福斯特于1967年创立。从那时起,福斯特及其团队便以享誉全球的周到和开创性设计开展了国际业务。事务所的办公室遍布全球,都作为独立的工作室在开展工作,关注种族和文化上的多元化。工作室将建筑技能与工程、  相似文献   

10.
本土营造     
编者按:地方理论强调从"人与环境"、"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视角,以"地方性的建构"和"地方感的生产"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为核心,用以解构空间或环境构成的理论。在现代城市主义时代,城市经常被功能主义分割,使得空间格调单一,缺乏特色,人对城市的认知和情感也变得毫无关联;在后现代城市主义时代,地方性被视为城市精神的象征,城市是一个充满情境的空间。21世纪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惊人,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也伴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乡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经济扩张的同时也带来文化价值观的扩张,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越来越多地受到其影响,城市的地方性和传统特征正在逐渐弱化,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建筑物出现在各城市,"特色危机"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本文以来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塑造城市特色,营造城市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周详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21,37(3):56-61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当代建筑》2021,(1):92-109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文中简称"中建西南院")郑勇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3月,是中建西南院首个以建筑师个人身份成立的名人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之初,郑勇选择了自己擅长的文化博览、星级酒店作为工作室的发展方向.在工作室成立的第一年便成功获得四川大剧院、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青白江区文化体育中心等项目的设计权,初步打开了市场知名度.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在整理某意大利设计工作室的作品时,发现他们的文案里总是反复提到"场所精神"这个理念,该工作室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他们在设计每个作品的时候都会结合这座房子的历史背景和业主的故事来进行设计,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向人们讲述关于这间屋子以及居住者的故事,还有这个空间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Genius Loci)"这个概念由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于1979年时提出,他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  相似文献   

15.
《当代建筑》2021,(1):110-127
大器设计工作室(以下简称"大器设计")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直属品牌工作室,属名人工作室.大器设计成立于2006年7月,主任兼主持建筑师曹晓昕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大器"两个字代表着以独特的物性观和器物视角,以全尺度链的工作方式,致力于对当下城市、建筑和环境的各类设计问题的研究,为业主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和最完整的设计服务.  相似文献   

16.
本土营造     
<正>当代世界正处于极为深刻的全球巨变和社会转型之中,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生存方式经历着新的转变;中国发端于近代的社会转型期已进入深层结构,城市时代的全面到来对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文化转型、明确精神走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昊教授及其木作工作室围绕转型期社会的基本特征,围绕场所营建,开展城市与建筑研究,本期主要介绍其城市研究与实践成果。第一篇,"启蒙·优化·制衡——转型背景下当代‘城市精神’的建构路径与机制研究"。从转型期中国"价值失范"的社会现实出发,探讨构建当代"城市精神"的路径与机制。第二篇,"西部河谷型城市山水图景的当代诠释——以天水  相似文献   

17.
荆州市水文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翔  秦军 《规划师》2006,22(3):64-67
荆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博大精深的城市水文化.对荆州整个城市的景观设计构想应以其水文化为灵魂,形成"湖-河-江"三个层次的空间轮廓,按"点-线-面"逐次推进,全方位营建有特色、有内涵、有地方性的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18.
DESIGN STUDIO     
<正>罗劲工作室简介|Introduction罗劲工作室是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直属设计单位,成立于2008年,工作室集中了一批有才华、有激情、有创意、有追求的建筑师、规划师等,充满活力与竞争实力。现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3名,注册规划师2名,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名,注册公用设备师1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及高级工程师5名。工作室在文化体育建筑、学校建筑、办公综合建筑以及知名房地产项目上有着优秀的实力与业绩,同时在城市设计、商业地产、超高层建筑上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正俄罗斯波尔姆市议会、规划委员会以及公众成员批准了由wHY事务所设计的剧院。该剧院是波尔姆市市长带头领导的文化复兴计划的一部分。该剧院将由wHY纽约办公室与建筑工作室以及wHY景观工作室合作完成,旨在为新开发的艺术区打造新地标。该项目坐落于城市与山谷交界处,其设计将会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20.
正策展人:郅敏本次展览汇聚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四工作室教师以及部分毕业于第四工作室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51位艺术家。他们仅仅是新的第四工作室成立16年以来培养出的百余位艺术家中的一部分。展览时间为7月10日至9月20日。第四工作室的艺术理念不是"趋同",而是"趋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此次中央美院雕塑系第四工作室的展览作品,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