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IFN-γ和IL-10在斑秃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对30例病程在1个月内的斑秃活动期患者进行4个月的局部米诺地尔治疗且取得满意效果后,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清Th。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水平,并将其结果与2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分析IFNI-γ和IL-10在治疗前后的相关性。结果 (1)治疗前斑秃患者血清IFN-γ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IL-1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治疗后斑秃患者血清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呈显著升高(P〈0.01);(3)治疗前后IFN-γ与IL-10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1=-0.425,P1〈0.01;r2=-0.429,P2〈0.01)。结论 IFN-γ是斑秃发病的重要致病因子;IL-10对斑秃皮损的好转发挥重要作用,其能否作为一种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尚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FN-γ和IL-10在斑秃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方法检测。对30例病程在1个月内的斑秃活动期患者进行4个月的局部米诺地尔治疗且取得满意效果后,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清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水平,并将其结果与2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分析IFN-γ和IL-10治疗前后的相关性。结果①治疗前斑秃患者血清IFN-γ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IL-1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治疗后斑秃患者血清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呈显著升高(P〈0.01);③治疗前后IFN-γ与IL-10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n=-0.425,P,〈0.01;r2=-0.429,P2〈0.01)。结论IFN-γ是斑秃发病的重要致病因子;IL-10对斑秃皮损的好转发挥重要作用,其能否作为一种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尚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h17相关细胞因子与斑秃发病的关系。方法将40例斑秃患者分为活动期组20例和稳定期组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L-17和IL-23的水平,与2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并分析IL-17和IL-23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斑秃活动期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秃稳定期组血清IL-17水平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秃活动期组血清IL-23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斑秃稳定期组血清IL-23水平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秃患者血清IL-17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0,P〈0.01)。结论斑秃的发病可能与Th17相关细胞因子平衡失调有关,表现为Th17相关细胞因子反应亢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变化。方法:选择62例ACS、稳定型心绞痛(SAP)59例及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HCY及叶酸(FA)浓度,及治疗后HCY浓度,并将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治疗前HCY浓度ACS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SAP组也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而ACS组较SAP组也显著增高(P〈0.001)。FA浓度ACS组及SAP组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而ACS组较SAP组也显著降低(P〈0.001)。治疗前后ACS组与SAP组之间HCY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CY浓度增高可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可能作为预测斑块不稳定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L-18水平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测定60例SLE患者血浆的IL—18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浆的IL—18水平增高,且活动期组较稳定期组增高更明显(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LE患者治疗前的IL-18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水平(P〈0.05),SLE患者血浆的IL-18水平与病情活动正相关(r=0.49,P〈0.01)。结论SLE患者血浆IL-18水平均显著增高,并且与SLE的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牛奶针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7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牛奶针皮损内注射加口服首乌片。对照组口服首乌片,外涂发水2号(自制双酚樟柳洗剂)。两组观察治疗前后毛发生长的变化。结果随访10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2%,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牛奶针治疗斑秃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Triage快速定量测定仪检测69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及32例健康对照者血浆BNP水平。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BN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BNP水平与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P〈0.05)。伴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血浆BN尸显著升高(P〈0.01)。血浆BNP与心功能分级明显正相关(P〈0.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增高,且与血压水平、左室肥厚及左心功能相关,提示BNP对于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严重程度、预后判断及治疗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使用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分别对4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治疗,以观察药物对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降压药物经8周治疗后,均可使病人血压及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下降(P<0.001和P<0.01),氨氯地平尚可使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P<0.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提高(P<0.001)。表明氨氯地平是一种临床上较为理想的高血压病、冠心病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进一步观察并探讨斑秃的临床分期及中医的辩证分型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血液粘度仪测定了5 6例斑秃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6项指标,按临床表现分为活动期与静止期,根据中医辩证分型分为实症组与虚症组。与正常对照组35例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斑秃患者全血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压积、RBC变形指数及RBC聚集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仅血浆粘度升高不显著外,其余5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 <0 .0 5 ) ,除RBC变形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余4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活动期39例6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 .0 5 ) ,静止期17例仅全血还原低切粘度、RBC变形指数与聚集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 .0 5 ) ,中医实症组35例6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 <0 .0 5 ) ,中医虚症组2 1例全血低切还原粘度、RBC压积、RBC变形指数与聚集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 .0 5 )。结论 斑秃患者血液流变学存在异常变化,血液粘度增高,微循环障碍与其病因或发病机制有关。且与病情的分期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我们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提高斑秃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芪对活动期斑秃患者疗效和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87例活动期斑秃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口服黄芪颗粒4 g,2次/d,共3个月;同时皮损内注射醋酸曲安奈德,2周1次,共4次。对照组39例仅皮损内注射醋酸曲安奈德。结果治疗4周时,治疗组轻拉试验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9.6%,对照组为7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4,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9.3%,对照组为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4,P〈0.01)。两组局部不良反应轻,无全身性不良反应。结论黄芪佐治活动期斑秃能有效改善活动期斑秃患者的疗效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斑秃患者采用复方甘草酸苷、地塞米松、匹多莫德口服,斑秃患处用梅花针扣刺,并同时外搽哈西奈德溶液综合治疗,共2个疗程,3个月后判断疗效,并与27例局部单纯皮损处外搽哈西奈德溶液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3个月后痊愈24例,显效8例,进步3例,无效0例,痊愈率(68.57%),有效率(91.43%),分男13与对照组比较(37.03%,6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斑秃.可增加斑秃区的血液循环,促进毛发再生,避免停药后再复发及局部头皮萎缩的不良反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用接触致敏剂二苯基环丙烯酮治疗重型斑秃的疗效.方法 对15例重型斑秃患者进行二苯基环丙烯酮治疗,详细记录其临床资料、治疗反应、副作用.ELISA检测正常对照组及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5水平.结果 有效率为60%,疗效与年龄、发病年龄、病程、维持治疗浓度、脱发面积、甲改变等无明显相关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5例斑秃患者血清IFN-y水平显著增高,IL-5水平显著降低(P<0.05).经3个月治疗后,斑秃患者血清IFN-y水平显著减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对持平(P=0.342).血清IL-5水平显著增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二苯基环丙烯酮作为一种接触致敏剂,可能是通过引发了迟发型变态反应,降低Th1型细胞因子表达,改变了局部免疫反应类型,而使毛囊周期进入生长期,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斑秃患儿体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D,25-(OH)VD]水平,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斑秃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在儿童保健门诊健康体检的73例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皮肤科门诊120例斑秃患儿作为斑秃组,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儿童血清25-(OH)VD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25-(OH)VD平均水平为(62.19±22.23)nmol/L,斑秃组患儿血清25.(OH)VD平均水平为(46.98±13.86)nmol/L,明显低于正常儿童,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秃组中63例(占53.5%)血清25-(OH)VD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50nmol/L,其25-(OH)VD平均水平为(36.60±10.05)nmol/L。进展期斑秃患儿血清25-(OH)VD平均水平(47.40±14.80)nmol/L,与稳定期斑秃患儿血清25-(OH)VD平均水平[(46.24±12.20)n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秃患儿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发病可能与维生素D水平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肾不足型重型斑秃患者血皮质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GRmRNA)表达状况与斑秃发病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23例肝肾不足型重型斑秃患者血皮质醇表达水平,并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该23例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前后PBMC中GRmRNA表达水平,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相对比。结果重型斑秃组与正常对照组两组血清皮质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斑秃组治疗前、后GR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后GRmRNA表达水平比治疗前更低(P<0.01)。结论重型斑秃患者存在GC-GR紊乱,GRmRNA表达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重型斑秃的发病机制。肝肾不足型重型斑秃患者PBMC中GR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这可能是重型斑秃肝肾不足证型在受体及基因水平上的病理变化,也可能是重型斑秃肝肾不足证型的微观本质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养血生发丸对斑秃(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随机、平行、对照、单盲的原则进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口服养血生发丸;对照组70例,服用胱氨酸片、Vit B6。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22.86%。结论:养血生发丸对斑秃(肝肾不足证)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应激生活事件和斑秃发生风险的相关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斑秃患者发病和精神因素的相关性,揭示精神因素在斑秃发病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西南医院皮肤科确诊斑秃患者和健康人群,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记录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情况,采用Thomas Holmes和Richard Rahe社会再适应量表调查斑秃患者发病6个月前应激生活事件及健康对照填表前6个月的应激生活事件,统计学分析斑秃发病和应激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斑秃患者应激生活事件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及斑秃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51.34%的斑秃患者在发病前6个月经历过2项以上应激生活事件,32.05%的对照在填表前6个月经历过2项以上应激生活事件,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的应激生活事件为睡眠改变、个人习惯改变、居住环境改变、家庭问题、工作问题、学习问题和财政问题。斑秃患者组的SRRS评分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斑秃患者发病前应激状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改变、学习问题、个人习惯改变和家庭问题应激生活事件是斑秃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应激生活事件对斑秃的发生起着一定作用,应激诱发斑秃机制将有助于斑秃防治措施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 5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口服胱氨酸、谷维素、21金维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复方甘草酸苷3片,3次/d,时间3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时照组总有效率为4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疗效较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斑秃患者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心理因子与斑秃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斑秃组及健康对照组进行自制流行病学调查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评估,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纳入观察的斑秃患者为185例,男女比例为1.3∶1,发病年龄从10~66岁,大部分集中在21~50岁之间,各年龄段男性和女性患者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病程从1周到11年不等,有11.35%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有74.05%的患者发病前有心理诱因。在SCL-90评估中斑秃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总分和阳性项目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10项心理因子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有强迫症状、敌对、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和躯体化7项因子,其中强迫症状因子出现的频率最高。结论本研究发现斑秃患者通常在中青年发病,无性别差异,病程长短不一,部分有家族史,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心理诱因。强迫症状、敌对、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和躯体化这7项心理因素对斑秃的发病有关,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强迫症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