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龟兹佛教主要为小乘说一切有部,克孜尔石窟是小乘佛教的艺术中心。但公元8世纪以后,已进入晚期的克孜尔石窟出现了一些大乘佛教的壁画,以千佛画为代表。这些壁画的出现,表明当时的龟兹人对大乘佛教已有所接受,应是受东西各大佛教势力的影响使然,如中原的影响、印度的影响、于阗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甘肃敦煌、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群。在四大石窟艺术中最早的是南北朝开凿的敦煌石窟,其次是云冈石窟,它比敦煌石窟大约晚八十多年,龙门石窟是云冈石窟的延续,麦积山石窟大规模的开凿则在北周至隋统一期间。石窟艺术主要包括窟形结构、壁画、雕塑及装饰美术等。佛像雕塑作品是其中的主要部份。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我国的石窟艺术, 一、在我国兴起石窟造像的原因 四大石窟都是佛教艺术,故石窟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与佛教艺术紧密相连。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说法不一,多数专家认为,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开始在社会上层流行,南北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艺术是炳灵寺石窟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因资料的缺失等诸多原因,对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内容的研究甚少。本文梳理并摘录了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炳灵寺被重新发现以后藏传佛教艺术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炳灵寺石窟的藏传佛教艺术、丰富炳灵寺石窟的学术研究内容作铺垫,使炳灵寺石窟的学术研究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陇蜀古道,顾名思义,是指陇右通往巴蜀的古道,陇蜀古道的形成与陇右地区南北走向的河谷密切相关。陇蜀古道不仅是民族迁徙、经济交流的枢纽,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汇的历史文化走廊。位于这条文化通道上"陇南段"的法镜寺、八峰崖、大云寺、佛爷台等几处石窟艺术,从西至东一字排列,北承渭河上游石窟群,南接陕南、川北石窟群,形成陇蜀间佛教文化和艺术的通道。这几处石窟虽然石质不同,时代各异,但其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却一脉相承,体现了陇右石窟艺术的陇南地域风格。秦蜀古道上的早期重要石窟遗存,陕南山区的古道十分稀少,而陇蜀古道陇南段的这几处石窟,就具有填补秦蜀古道佛教石窟艺术之空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敦煌地区石窟保存的从公元4世纪(十六国)到14世纪(元代)历时千余年的众多飞天形象,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艺术中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梵语称神为“提婆”。因“提婆”有天的意思,所以被译为飞天。在敦煌千佛洞的壁画里,飞天是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她差不多分布在从北魏到宋元所有洞窟的四壁和洞顶上,那婉蜒婀娜的飞动之势,使每一个瞻仰者神往。因此,人们常用飞天作为敦煌的标帜。飞天---最富于民族个性的造型艺术,是由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酿结出来的,与中国古代的文化心理、宗教意识、审美情趣等都密不可分,特别是与中国古代舞蹈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敦煌石窟不仅是闻名中外的大画廊,而且也是汇集几千身彩塑的雕塑馆。石窟艺术则是建筑、绘画、雕塑密切联系,实用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完美的整体。在石窟中,雕塑居于主体地位,既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定的宗教内容与艺术形式使它在空间造型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貌和成就。 敦煌一带石窟的塑像和壁画之制作方法,与云岗、龙门等石窟均不相同。主要原因是造窟地质不同。由于石窟的崖体构造是:石子、沙、粘土及胶凝物质混为一体,石质比较疏松,不宜于雕刻,因此,窟内供奉的都是彩塑像。  相似文献   

7.
木容 《奇闻怪事》2011,(3):53-54
教煌地区石窟保存的从公元4世纪(十六国)到公元14世纪(元代)历时千余年的众多飞天形象,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艺术中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梵语称神为“提婆”。因“提婆”有天的意思,所以被译为飞天。在敦煌千佛洞的壁画里,飞天是最引入注目的内容之一,她差不多分布在从北魏到宋元所有洞窟的四壁和洞顶上,那蜿蜒婀娜的飞动之势,使每一个瞻仰者神往。因此,人们常用飞天作为敦煌的标帜。飞天——最富于民族个性的造型艺术,是由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酿结出来的,与中国古代的文化心理、宗教意识、审美情趣等都密不可分,特别是与中国古代舞蹈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正>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同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一起,并列中国四大石窟。就艺术特色来分,莫高窟以壁画著称,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以石刻闻名,而麦积山石窟则以精美的塑像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在丝绸之路上是独一无二的。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  相似文献   

9.
石窟分类及其地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窟是一种宗教建筑及人文旅游资源.石窟除按人文特征分类外,本文按其所处的地貌、岩性、地层时代等地学特征进行了分类.在红色岩层、石灰岩层和半胶结砂砾岩层中开凿的石窟,分别具有各自的地学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是佛教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石窟寺、造像碑和佛教造像等。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些石刻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国内汉文文献及文物考古文献中所叙述的西域文化艺术及西域建筑艺术方面的资料,对西域佛教时期的建筑艺术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普遍认为说唱艺术和说唱文学成熟于唐代,但根据近年来史料整理和石窟调查新发现,表明早在北魏洛阳时期,说唱艺术形式就相当完备,并有了说唱文学的底本--故事变相画.由此,说唱艺术和说唱文学在北魏时期就大体成熟.  相似文献   

13.
佛教石窟艺术越过葱岭、传入我国后,逐渐形成了它在中国的发展特色,洛阳的龙门石窟便是在很大程度上吸收融合和改造了印度和中亚的佛教艺术,形成了具有中原王朝皇家风范和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并且闪烁着传统艺术和现实主义手法自然结合光辉的新艺术。  相似文献   

14.
周向东  程海霞 《科技咨询导报》2007,(22):113-113,115
舞蹈艺术是体现真、善、美的艺术,它所具有的功能是可与其他艺术相媲美的。舞蹈美,美在"舞外之情、情外之意"。只有用心去舞蹈,用心描绘动态美,用心体验意蕴美,及心塑造神韵美,才能真正创造和展现舞蹈之美。  相似文献   

15.
建造于北魏末年的水泉石窟,带有浓郁世俗化的审美特点,表现出了艺术风格过渡的倾向,其佛龛装饰图案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其造像艺术手法上也体现出了强烈的求变创新的特点,并出现了鬣毛狮、悬裳、盛妆伎乐等新的表现式样,堪为洛阳地区北魏民间石窟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舞蹈艺术是体现真、善、美的艺术,它所具有的功能是可与其他艺术相媲美的。舞蹈美,美在“舞外之情、情外之意”。只有用心去舞蹈,用心描绘动态美,用心体验意蕴美,用心塑造神韵美,才能真正创造和展现舞蹈之美。  相似文献   

17.
石窟寺建筑大多依存于不同性质的岩体,采用减地之法开凿而成,受地域、时代、民族等因素影响,石窟建筑形制因时因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石窟赋存岩性的差异和建筑形制类型的不同,则对石窟建筑的营造工艺提出了不同要求.该文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不同形制石窟窟顶坡度、石窟建筑尺度、石窟结构受力以及石窟层位分布等方面的统计、计算与分析,从石...  相似文献   

18.
天龙山石窟独特的选址和造像工艺,在传统石窟营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传统石窟营造难度较大,制作工艺相对复杂,加之石窟营造匠师以言传身授为主,文字记载稀缺,传统石窟营造工艺正在逐渐消失。本文在对天龙山石窟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石雕匠师访谈和碑刻记载,对天龙山石窟选址和成像工艺进行分析和挖掘,为天龙山石窟及其它传统石窟的维护性保护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两宋时期,佛教的普及和中国化对壁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借助壁画艺术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间接地反映出两宋时期阶级社会生活的面貌、特征和思想观念,也在不同程度上代表着两宋时期的壁画装饰艺术的表现能力与制作的技术水平。中国壁画因佛教文化而丰富多彩,对中国壁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刺激了壁画艺术走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20.
艺术歌曲强调艺术的欣赏性和技巧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因而,我们应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去发现和感受艺术歌曲的渊源之美、演唱之美、情感之美和伴奏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