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目的总结面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9例均行MSCT平扫,3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9例面神经鞘瘤分别涉及内听道段1例、迷路段3例、膝状神经节5例、鼓室段6例、乳突段4例、腮腺段2例。CT表现:8例受累段面神经管扩大和/或骨质破坏,5例鼓室内软组织块影,4例听小骨外移和/或破坏,4例乳突区软组织块影伴外耳道后壁骨质破坏,2例茎乳孔扩大,2例腮腺内软组织肿块。MRI表现:6例肿瘤均表现为结节状或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或等低信号,T2WI呈偏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中等至明显强化,信号均为不均匀。结论一个肿瘤常涉及多个面神经节段,CT对显示肿瘤区骨质改变较佳,MRI可很好地显示面神经鞘瘤的部位、形态、范围和内部结构特征,两者结合有助于面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鼻窦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low grade myofibroblastic sarcoma,LGMS)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LGMS的影像学表现。5例LGMS均行CT平扫,其中1例行CT增强扫描,其余4例行MR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5例LGMS,2例累及右侧上颌窦及筛窦,2例累及双侧筛窦及蝶窦,1例累及左侧各鼻窦。5例均表现为窦腔内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CT平扫均呈等或稍低密度;MRI检查,T1WI为中等及稍低信号,T2WI为中等及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5例均可见中度-明显强化。5例肿瘤周围均出现虫蚀样溶骨性骨质破坏。结论鼻窦LGMS的影像学表现为鼻窦内软组织肿块伴溶骨性骨质破坏,增强扫描中度-明显强化,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肿瘤的的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对腰大肌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6月至2013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腰大肌神经鞘瘸11例,其中6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2例仅行CT检查,3例仅行MRI检查。分析肿瘤CT、MRI平扫及增强征象。结果CT平扫:6例肿块为混杂密度:2例为密度均匀的囊性病灶,其中1例邻近椎体有不规则骨质破坏;1例表现为结节样稍高密度。MR平扫:7例为混杂信号,T2WI病灶内见小袭状或斑片状高信号影,2例为囊样病灶。DWI:6例为高低混杂信号改变,其中2例呈“石榴籽”征。CT/MR增强:动脉期,呈结节状、絮状或乳突状强化,向肿瘤中央突入,肿块周围呈环状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强化范围扩大。结论CT及MRI检查对腰大肌神经鞘瘤有一定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和MRI在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ENKT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鼻腔鼻窦ENKT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分别采用CT平扫、增强与MRI平扫、增强,分析临床特征与CT和MRI的早期诊断表现。结果 38例CT平扫显示鼻窦鼻腔中清晰可见软组织密度影,肿瘤中密度呈现为均匀性,骨窗中观察到骨质侵损,尤其是鼻腔中线与鼻窦范围软组织肿块出现骨质损坏,而骨质损坏的病变软组织累及范围显著多于骨质破坏范围,当中12例患者CT增强后肿瘤伴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20例患者MRI平扫肿瘤信号强度与肌肉对比T_1WI等信号;T_2WI表现信号较高,经强化扫描后表现为轻度及中度强化不均匀;12例患者发现阻塞性鼻窦炎,T_1WI表现信号低,T_2WI表现信号高,增强扫描后边缘性增强。结论 CT和MRI影像学检查可较准确观察鼻腔鼻窦ENKTCL病变部位及累及范围,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华群  陈克敏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6):646-646,650,F0004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pPNETs的影像学表现。11例全部行CT检查,3例行MR检查,4例行X线平片检查。结果CT表现:同时显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的3例,仅显示溶骨性骨质破坏的1例,仅显示软组织肿块的4例,出现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和骨质硬化的2例,出现膨胀性骨质破坏的1例。软组织肿块中的6例密度欠均匀,不均匀强化,显示内部坏死灶及有强化的间隔,1例气管内肿块强化较均匀。4例出现转移。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肿瘤骨和钙化。MR表现:3例均为T1WI低或等信号,T2WI和STIR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均见软组织肿块形成,侵入临近的肌肉组织引起被侵肌肉不规则肿大。结论CT和MR能较好地显示pPNETs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能检出远处转移,有助于对pPNET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颅内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颅内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颅内脊索瘤大多发生于颅底中线处的斜坡和(或)鞍区。CT扫描3例均显示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和钙化。4例MRI扫描显示病灶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Gd-DTPA静脉注射增强后,均有较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评价肿瘤对颅底重要结构的侵犯情况,有助于和斜坡与鞍区的其它疾病如鼻咽癌等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学创新》2015,(26):54-58
目的:探讨上颌窦占位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窦肿块的CT及MRI表现。结果:内翻乳头状瘤25例均与鼻腔内肿块相连。CT:72.7%表现为中等软组织密度,13.6%可见钙化,邻近骨质72.7%受压变形,45.5%骨质吸收,18.2%骨质破坏。MRI: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信号较混杂,增强后不均匀强化,83.3%呈"脑回状"强化。出血坏死性息肉6例,均位于上颌窦囟门部,呈分叶状。CT:密度不均匀。MRI:T1WI呈略低信号,T2WI中央区呈高信号,周围呈环形低信号影。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鳞状细胞癌23例,表现为上颌窦内肿块沿窦壁向外浸润性增厚或形成不规则肿块。CT:52.4%密度不均匀,4.8%可见钙化,均伴有窦壁骨质破坏,其中82.4%可见内壁骨质破坏。MRI: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低信号,增强后多不均匀强化。腺样囊性癌9例,CT:57.1%密度不均匀,MRI:T1WI呈低、等或稍高信号,T2WI表现为高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其他少见肿块亦各有特点。结论:CT能够显示骨质改变,对判断良恶性有重要价值;MRI能够显示肿块的病理特征及其周围受累结构的改变,对其定性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指导意义;二者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发型四肢长骨内生软骨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型四肢长骨内生软骨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X线平片12例,分为三种表现:2例仅表现为钙化,1例仅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质破坏伴钙化9例。CT检查8例,所有病例均显示骨质破坏伴瘤内不同程度的钙化,CT显示小的骨质破坏及细微钙化更有价值。MRI检查7例,所有病灶境界清楚,平扫T1WI呈低信号为主,1例病灶内见斑片状高信号,T2WI均呈不均匀明显高信号,增强后4例病灶呈环形不均匀强化,3例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X线平片、CT及MRI图像所有病例均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结论单发型长骨内生软骨瘤多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综合X线平片、CT和(或) MRI对本病大多数可做出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8例脊索样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脊索样型脑膜瘤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病理证实。其中6例行CT平扫,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患者CT表现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以期为脊索样脑膜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结果 6例行CT扫描患者的CT表现为等密度4例、稍低密度1例、等低混杂密度1例。MRI主要表现为平扫T1WI上稍低信号6例、等信号2例;T2WI上稍高信号5例、等信号2例、明显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1例。3例出现瘤周不同程度水肿,4例增强扫描见"脑膜尾征",1例强化周边呈"蜂窝"状,周边脑组织受到侵犯。结论脊索样脑膜瘤为罕见类型的脑膜瘤,肿瘤影像强化形式具有一定特征性,具有一定恶性肿瘤特点,可侵及脑实质,一般无骨质破坏,利于相关影像学检查的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颈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pPNET的CT和MRI表现,6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8例中,颌面部2例,左下颌骨旁、左外耳道、左上颌窦、左颈动脉鞘区、右颞下窝、左腮腺各1例。6例CT扫描病例中,4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3例伴坏死、囊变。2例边界清,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均匀强化2例。6例CT扫描病例均未见钙化。右颌面部病灶造成相邻骨质吸收,左上颌窦、左下颌骨旁病灶破坏相邻骨质。右颞下窝、左腮腺肿瘤在MRI 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结论】头颈部pPNET的CT和MRI表现缺乏特异性征象,CT和MRI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范围、发现远处转移。对确定肿瘤的可切除性及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以搏动性耳鸣为主要症状的颞骨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自2006-2011年32例有搏动性耳鸣症状并经病理证实的颞骨占位性病变的CT和MRI表现,总结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根据病变否累及颈静脉孔区可分成两组.(1)累及颈静脉孔区组包括:颈静脉球瘤5例,强化显著,2例典型者MRI表现为“盐和胡椒”征象;中耳癌5例,均见鼓室鼓窦区、外耳道深部软组织肿块及咽鼓管骨性段骨质破坏;内淋巴囊肿瘤3例,均见不规则针状骨结构,T1WI肿块周边后缘呈高信号;转移瘤1例,颞枕骨大范围骨质破坏,累及颈静脉孔区,T1WI呈等信号,T2 WI呈等高信号,增强后轻中度强化.(2)未累及颈静脉孔区组包括:鼓室球瘤15例,鼓室及听小骨等均未见骨质破坏,7例仅局限于鼓岬,7例充满鼓室鼓窦且有5例涉及外耳道深部,1例向颞骨乳突蔓延,12例行MRI增强扫描均强化显著;中耳胆固醇肉芽肿2例,表现为鼓室鼓窦区软组织灶,T1WI和T2 WI均呈高信号;面神经血管瘤1例,表现为面神经膝状窝的扩大和软组织肿块,累及面神经鼓室段,伴听小骨移位和骨质吸收,增强MRI表现为显著强化.结论 表现为搏动性耳鸣的颞骨占位性病变中,副神经节瘤(包括鼓室球瘤、颈静脉球瘤)较多见且其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易作出诊断;其他占位性病变虽少见,但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特点也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证实为pPNET的CT、MRI表现特点。结果:21例软组织pPNET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11例边界不清,15例密度/信号不均,以稍高或等密度/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11例不均匀强化,10例邻近骨质破坏,1例见静脉癌栓,7例有肺、淋巴结转移。13例骨pPNET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密度/信号不均匀,12例边界不清,10例伴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3例出现死骨、肿瘤骨和钙化,2例见骨膜反应,8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椎管内pPNET 3例MRI信号均匀,呈等T1等T2信号,STIR呈稍高信号,3例边界清楚,增强扫描2例均匀强化,椎体及附件未见骨质破坏。结论:pP-NET缺乏特征性CT和MRI表现,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CT和MRI均能提示为恶性肿瘤,并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肿瘤的范围,对制定手术计划、评判肿瘤转移和复发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17例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SP)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对17例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SP的临床特点和各种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仅发现单发病灶,脊柱5例、扁骨5例、长管状骨2例,平片及CT呈膨胀溶骨性破坏边界较清晰,骨皮质变薄和断裂,软组织肿胀较明显,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稍长T1稍长T2信号,明显均匀强化.椎体可见压缩性骨折,附件受累,位于硬膜外并相应的脊髓受压;骨外5例,平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CT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似,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均匀强化,MRI平扫肿块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改变,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均匀强化.全身骨ECT扫描病灶区呈中度-高度核素浓聚.PET/CT呈中度-高度不均匀葡萄糖代谢增高,SUV值6.3~8.6.治疗约一个月后,软组织往往明显消肿,骨质破坏区逐渐成骨,PET/CT复查,骨破坏区及周围软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明显减低.SUV值降低到2.0以下.结论:SP常发生于男性,发病年龄比多发性骨髓瘤小,全身症状不明显,病变部位不同则表现也各不相同,但病变边界均清楚.CT和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灶,MRI还可无创性评估骨髓侵润,发现X线平片和CT所不能显示的脊髓受压.PET/CT用于追踪治疗效果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脊柱骨肉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以及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预后。方法:观察我院5例原发性脊柱骨肉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病例中,2例发生于腰椎,2例发生于骶椎,1例发生在胸椎,X线表现为骨密度不均匀,骨质破坏。CT表现为偏心性骨质破坏,有时伴有高密度瘤骨形成,椎旁可见软组织肿块,1例软组织肿块内可见多发点、片状高密度影。MRI表现为椎体混杂信号,以稍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椎旁软组织肿块呈稍长T2信号,增强明显强化,相邻的脊髓受压,均未见椎体塌陷。5例病例除1例失访外,目前均存活,且均未见远处转移。结论:原发性脊柱骨肉瘤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单个椎体的骨质破坏,部分伴有瘤骨的形成,或邻近的软组织肿块,具有一定特点,但缺乏特异性,与部分脊柱肿瘤鉴别困难。CT和MRI在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及侵袭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X线平片、CT、MR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均接受X线平片、CT、MRI检查。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累及18个椎体,其中胸椎4例,腰椎1例,胸腰椎1例,颈椎1例;3例伴有附件受累,5例软组织肿块,3例椎管内、硬膜外肿块;X线平片影像学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体压缩性骨质,无椎弓根影;CT平扫肿瘤为中等密度,增强后强化均匀,无坏死;MRI T1WI肿瘤为低等信号,T2WI为低、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后中度强化。结论 (1)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较为常见;(2)肿瘤侵犯相邻椎体,软组织肿块较大且极少坏死,增强扫描肿瘤为中度强化;(3)X线平片诊断作用有限,MRI显示骨内病灶敏感性高于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静脉球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CT、MRI等影像学检查技术对术后 10例颈静脉球瘤患者术前行扫描观察分析。结果 :颈静脉球瘤分鼓室型和颈静脉孔型二类 ,前者主要表现为鼓室外耳道内的软组织肿块 ,临床以耳部症状为主 ,后者主要表现为颈静脉孔扩大 ,边缘骨质增生硬化 ,颅底骨质不规则破坏 ,其内有软组织密度肿物 ,临床出现颅神经症状。CT、MRI增强扫描显示二类颈静脉球瘤的软组织肿块均明显强化。MRA显示颈血管受压移位。结论 :CT与MRI扫描优势互补 ,是诊断颈静脉球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头颈部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颈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rodermal tumor,pPNET)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外周型PNET的CT和MRI表现,6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8例中,颌面部2例,左下颌骨旁、左外耳道、左上颌窦、左颈动脉鞘区、右颞下窝、左腮腺各1例。6例CT扫描病例中,4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3例伴坏死、囊变。2例边界清,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均匀强化2例。6例CT扫描病例均未见钙化。右颌面部病灶造成相邻骨质吸收,左上颌窦、左下颌骨旁病灶破坏相邻骨质。右颞下窝、左腮腺肿瘤在MRI 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结论】头颈部外周型PNET的CT和MRI表现缺乏特异性征象,CT和MRI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范围、发现远处转移,对确定肿瘤的可切除性及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内局限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LCD)和胸腺瘤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LCD的18例患者和20例胸腺瘤患者(非侵袭性胸腺瘤11例,侵袭性胸腺瘤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观察LCD和胸腺瘤肿块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结果 18例LCD患者CT平扫均表现为结节及肿块型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MRI呈软组织信号;有16例密度及信号均匀且均一明显强化。20例胸腺瘤患者CT扫描囊变低密度区面积相对较大,边缘不光滑,密度不均,有11例密度及信号均匀,强化均匀,9例密度及信号不均匀,MRI扫描肿块边缘光滑,T_1WI呈低信号、略高信号或高信号,T_2WI呈高信号。两者在增强CT峰值,CT强化值,有分叶、低密度/坏死/囊变及脂肪间隙消失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LCD和胸腺瘤在影像学检查中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CT及MRI增强扫描对术前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面神经瘤的手术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面神经瘤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方法1993-2004年我院手术治疗的18例面神经瘤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术后随访6月~5年(平均为40月),面神经功能评估采用House-Brackman(H-B)系统。结果14例患者主诉为面瘫,听力下降9例,耳道肿块2例,腮腺肿块2例。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位于面神经的内听道至腮腺区。术中有12例可见肿瘤涉及面神经的多个部位,其中2例可见肿瘤呈串珠状分布于面神经的内听道段至腮腺区。术后病理诊断为:14例面神经鞘瘤,3例面神经纤维瘤,1例面神经血管瘤。7例行面神经移植的患者中2例术后面神经功能达到H-B3级,其余5例术后为H-B4级。面神经端端吻合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为H-B4级。2例行单纯面神经瘤切除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分别为H-B2和H-B3级。1例行面神经减压术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为H-B1级。结论面神经瘤的临床表现各异,可涉及面神经的多个部位。术后面神经的功能同手术方式、术前面神经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48例,收集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分析48例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CT平扫与CT三期增强扫描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率分别为79.16%(38/48)、72.91%(35/48),CT三期增强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率分别为97.91%(47/48)、95.83%(46/48),CT三期增强扫描对腹膜后神经鞘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病灶外形呈现圆形或类圆形,部分呈现结节状,病灶以低密度为主,其间可见小囊状低密度影,其中12例(28.00%)患者可见邻近椎间孔扩大,骨质压迫吸收,完全实性者瘤体密度较均;完全囊性者为囊壁较薄,内外壁均光整;囊实性者图像可见实性成分出现大片低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静脉期平均CT值(52.5±8.25)HU,动脉期平均CT值(52.5±8.25)HU,增强扫描中多数患者可见肿块边缘强化较均匀,内部强化呈云絮状、蜂窝状强化,静脉期进一步轻度渐进性强化,矢状位重建可见病灶上下缘低密度影与肿块相连,形成典型的神经出入征像。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腹膜后神经鞘瘤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高,可清晰显示病灶大小、内部结构及与邻近脏器解剖等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