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影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远期疗效的最主要问题是再狭窄。国内外对再狭窄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一些新的观点已得到认同。有研究表明,钙通道阻滞剂对再狭窄的发生有预防作用。本文就近年对再狭窄的认识以及钙通道阻滞剂对再狭窄的预防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常规的手术选择,其疗效已得到明确肯定。但内膜切除术后发生的再狭窄现在已成为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近来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发生机制的研究成为神经外科和血管外科的热点,细胞因子在再狭窄的发生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针对相关细胞因子采用干预手段,有可能在再狭窄的治疗中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同时提出管理方法。方法将11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按照发生再狭窄情况分为无再狭窄组和再狭窄组,分析发生支架再狭窄的原因。结果产生支架再狭窄危险的原因有尿酸浓度、胆固醇、术前狭窄等,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支架再狭窄的情况。结论导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现再狭窄危险的因素有很多,对此我们要找出发生此类情况的原因,同时采取相应的管理与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介入治疗是冠心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而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限制了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国内外对再狭窄的预防及治疗是研究热点。就中医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病机的认识及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整合调控作用干预介入治疗后再狭窄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病变特征。方法:将成功行支架植入术后经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260例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每组各40例。再狭窄组患者为发生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者,无再狭窄组患者为没有发生再狭窄者。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包括病变血管支数、狭窄程度、病变长度、分叉病变、钙化病变、闭塞病变、支架数量、直径等)分析与再狭窄的关联。结果:病变血管支数、狭窄程度、病变长度、支架总长度对支架内再狭窄无明显影响(P>0.05),而分叉病变、钙化病变、闭塞病变、支架重叠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P<0.05)。植入支架数≥3个及支架直径<3.00 mm者发生率高于未发生再狭窄患者(P<0.05)。结论: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与分叉病变、钙化病变、闭塞病变、支架重叠、≥3个支架及支架直径<3.00 mm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防治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现状和思路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简述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发生的机制及中医药防治再狭窄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心脉通胶囊(人参、何首乌、水蛭、丹参等)用于临床防治再狭窄的效果,表明心电图或蹬车试验复查异常率及主要症状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报告了心脉通胶囊6项基础实验研究的结果。提出气阴两虚、血瘀痰阻是PTCA后再狭窄发生的基本中医病机,并对中医药防治再狭窄的思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治疗缺血性冠状动脉硬化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大隐静脉桥5年通畅率约为78%,10年通畅率约为51%,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后5年内需再次手术者约3%~5%;术后自体移植静脉再狭窄会影响术后近远期疗效,而且血管再狭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大量试验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外膜成纤维细胞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为从不同水平研究它们在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给临床针对病因治疗提供依据,现就有关方面的研究及防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药物洗脱支架虽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但仍有部分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再狭窄,甚至需要再次干预病变血管。目前关于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因素、治疗上,本文就相关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经PCI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为进一步治疗和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对67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管腔狭窄≥50%)证实为冠心病患者进行PCI治疗,其中25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随访率36.1%,随访时间1~30(9.6±6.2)个月。造影证实原支架内血管直径狭窄≥50%,定为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组101例,无再狭窄组153例,随访再狭窄率39.8%。入院后详细记录病史,体格检查,于次日晨空腹取静脉血检查血脂(标准酶法)、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水平和肝、肾功能等。高血压、糖尿病入选标准:①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糖尿病诊断者;②本次入院确诊者。每日吸烟1支以上,超过1年定为吸烟者。结果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比较:男性更容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P〈0.01。年龄、血脂水平对支架内再狭窄无明显影响,P〉0.05。再狭窄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例次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多支病变患者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高,P〈0.01。急诊PCI治疗不增加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P〉0.05。结论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提倡戒烟,加强抗凝是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措施。急诊PCI治疗不增加再狭窄。  相似文献   

10.
冠脉药物涂层支架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皮经腔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超过冠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并成为治疗冠脉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球囊扩张术及传统支架植入术后短、中期再狭窄的发生率达5%~60%,严重限制了PCI的发展。PCI术后再狭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壁弹性回缩和血管  相似文献   

11.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尽管初始疗效较好,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本文从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机制及其防治两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指出新生内膜增生和冠脉重塑不良可能是发生再狭窄的主要机制;对于再狭窄的防治主要有药物、支架、基因、切割球囊PTCA和放射等方法,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The use of coronary stents to treat the acute complications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and to reduce the restenosis rate following this procedure is review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CD40配体(CD40L)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支架再狭窄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预后及心功能预测价值,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作者医院2010-12/2012-12月收治的支架再狭窄患者30例,ACS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ACS患者在入院后予行支架置入术,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CS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支架再狭窄患者血清MMP-9、MPO、CD40L及CRP的变化,评价这些检测指标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支架再狭窄以及ACS患者血清MMP-9、MPO、CD40L及CRP水平值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患者与ACS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予以行支架手术后与支架再狭窄组的患者各指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联合检测血清中MMP-9、MPO、CD40L和CRP水平可提高支架再狭窄及ACS患者敏感性,对冠心病的诊断和分层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高浓度氧抑制兔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缺氧和高氧环境对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间接判断缺氧与冠脉再狭窄的关系和研究氧疗是否能用于 PTCA支架后冠脉再狭窄的防治 .方法 用含 10 0 m L· L- 1小牛血清的 RPMI16 40培养液体外培养新西兰白兔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至 3~ 7代 ,将含 5 0 m L· L- 1小牛血清的 RPMI16 40培养液与动脉平滑肌细胞的混悬液10 0 μL 加入 96孔培养板中培养 ,按照实验分组分别在 10 0 ,2 10 ,2 5 0 ,5 0 0和 75 0 m L· L- 1 O2 及纯氧环境中培养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48h.用 MTT法和 3H- Td R掺入法检测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数量 .结果 以 2 10 m L· L- 1 O2 环境下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数量为基准对照组 ,其他各组为实验组 .5 0 0 m L· L- 1 O2 至纯氧环境下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 ,2 5 0 m L· L- 1 O2 与 2 10 m L·L- 1 O2环境下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无显著差异 (P>0 .0 5 ) ,10 0m L· L- 1 O2 环境下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 5 ) .结论 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随着培养环境中氧浓度升高而降低 ,缺氧促进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高氧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氧疗可能有助于降低冠脉再狭窄率 ,并为高压氧治疗其他以动脉血管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随之而来的支架内再狭窄成为心血管领域的新难题。炎症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支架内再狭窄的始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新生内膜增厚和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共同加速了支架内再狭窄的进展。心外膜脂肪组织分泌的炎性因子可直接影响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破坏冠状动脉血管壁的稳态,从而参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生理过程。此外,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作用。因此,本文就近年来心外膜脂肪组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影响的研究进展、心外膜脂肪预测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支架内再狭窄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116例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发胸痛的患者,分析其胸痛及导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原因。方法:对116例支架植入术后再发胸痛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心电图、心脏B超等检查,了解胸痛的原因。根据有无再狭窄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和支架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6例患者中,48例出现新的部位狭窄(或原有的狭窄程度加重),28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16例伴心律失常,7例为胃炎,6例为胆囊结石症,4例为食道返流症,其它原因11例。性别、吸烟、支架数目、高血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因素对是否形成支架内再狭窄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年龄、植入时间、糖尿病、甘油三酯(TG)、支架的长度、直径对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出现新的部位病变和支架内再狭窄是支架植入术后再发胸痛的最常见原因;年龄、植入时间、糖尿病、甘油三酯、支架的长度、直径可能是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负荷MPI在冠心病患者PTCA术后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方法评价冠心病患者经PTCA术后的疗效及冠状动脉再狭窄情况。方法对PTCA/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内的35例冠心病患者行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其心肌血流灌注情况,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结果PTCA/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内,35例患者中有20例心肌显像正常,15例(42.9%)36个节段出现心肌缺血。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对再狭窄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85%。结论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可作为一种非创伤性判断PTCA术后疗效和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8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4例为前降支(LAD)近端狭窄,4例为右冠状动脉(RCA)中段或近端狭窄。先对狭窄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例因内膜撕裂,1例因动脉夹层形成,2例因血管弹性回缩及2例为预防再狭窄而在扩张处植入了冠状动脉内支架(其中Gianturco-Robin支架2个,NIR支架6个)。结果8例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1例患者仍有较轻的心绞痛发作,药物能够控制,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临床,以治疗PTCA时因血管损伤引起的急性并发症及降低PTCA术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成功率和疗效。方法  48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 ,造影显示单支病变 2 9例 ,双支病变 14例 ,三支病变 5例 ;完全闭塞的病变中 ,前降支 2 7支 ,回旋支 4支 ,右冠状动脉 17支。先对完全闭塞病变进行PTCA ,而后根据情况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结果  48例完全闭塞病变扩张成功 43例 ,成功率 89.6 %。扩张成功的 43例病变植入支架 40例 ,植入率为93%。 1例患者出现少量心包积血 ,其余病例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植入有助于提高完全闭塞病变PTCA治疗的疗效 ,降低再狭窄率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