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评估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诊断急、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测定法检测100例经连续彩色多普勒超声和B型超声诊断为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对照组100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通畅,排除DVT)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DVT组和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2.8±2.1)和(0.2±0.1)m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VT组急性和慢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2.2±1.8)和(0.8±1.1)m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用于DVT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康复医学科住院脑出血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30例,入院时完善凝血象、D-二聚体及瘫痪侧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下肢静脉彩超表现,分为伴DVT组(31例)和不伴DVT组(199例);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瘫痪侧别、意识状况、是否气管切开、有无并发症(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等)、有无异物置入、有无深静脉置管史、心率是否大于100次/分、此次发病后有无康复干预、瘫痪侧下肢肌张力状况、瘫痪侧下肢有无主动活动、瘫痪侧下肢有无肿胀、入院时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数值等临床因素。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出血并发DVT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程、气管切开、尿路感染、压疮、异物置入、下肢肿胀和下肢肌张力等因素可能与脑出血患者DVT发生有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下肢肿胀[OR=20.624,95%CI=(2.033~209.263),P=0.010]和下肢肌张力低下[OR=9.956,95%CI=(2.699~36.735),P=0.001]与脑出血患者DVT发生有关。 结论 下肢肿胀和下肢肌张力低下是脑出血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150例,依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DVT组(n=48)和无DVT组(n=10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结果:DVT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500μmol/L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25%,83.33%,82.67%;D-二聚体430 ng/L时在同型半胱氨酸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9.17%,82.35%,81.33%;同型半胱氨酸联合D-二聚体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75%,96.08%,94.00%,同型半胱氨酸联合D-二聚体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明显高于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有关,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可作为评估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指标,且两者联合检测的评估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4):3284-3285
分析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浆D-二聚体较高的孕产妇出现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选取妇产科收治住院的60例D-二聚体高并重度妊高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对照组)与硫酸镁加低分子肝素钙(LMTH,观察组)各30例。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DVT的发生率。两组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未见DVT病例发生,对照组发生DVT 4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高危孕产妇剖宫产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从而预防下肢DVT形成,同时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对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80例骨折患者按不同骨折部位分为手足组30例、上肢组30例、下肢组40例、骨盆组40例、脊椎组40例,分别于入院后、术前、术中、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同时选取体检健康者50名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180例骨折患者中有17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未并发DVT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未并发DV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2个组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进行性升高,未并发DVT组呈进行性下降。不同部位骨折各组术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时间点,下肢组、骨盆组、脊椎组血浆D-二聚体水明显高于手足组、上肢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预防骨折患者发生DVT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万玉春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2):1272-1274
目的:观察中药行气活络方预防骨科大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口服行气活络方,对照组25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连续用药2周后,化验D-二聚体、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治疗前后D-二聚体变化,观察术后是否有出血倾向,并统计DVT发生情况。结果:2组D-二聚体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提示2组治疗均可明显降低D-二聚体,改善血液高凝状态。2组治疗后D-二聚体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气活络方预防DVT是安全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选取的61例颅脑损伤患者和59例健康人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再根据损伤的不同程度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合重型组,分别为21例、20例和20例,观察三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于4 h、6 h及12 h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79±0.58)mg/L、(3.07±1.01)mg/L、(4.11±1.09)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46±0.15)mg/L](P<0.05);重型损伤组和中型损伤组患者明显较轻型损伤组患者高,且重型损伤组患者明显高于中型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床旁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69例重症监护室行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彩超检查结果,计算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截断值,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床旁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结果:床旁彩超诊断无血栓组39例,血栓组30例,男女比例分别为26∶13和15∶15,平均年龄分别为(63.7±13.8)岁和(65.9±12.6)岁,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26(0.91,6.22)mg/L和6.72(3.33,13.24) mg/L(P0.05)。血浆D-二聚体截断值为4.54 mg/L,其对应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69.2%,阳性预测值为60.6%,阴性预测值为72.2%,诊断准确率为68.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大于4.54 mg/L可作为临床医师申请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的参考依据,从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9.
背景: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脑出血时D-二聚体显著升高,其下降可能反映了血肿的吸收过程,并与脑实质的损伤密切相关。内皮素在脑出血时明显增高,可导致神经组织细胞缺血坏死,脑出血患者内皮素含量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功能预后状况。目的:观察醒脑静合生脉注射液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D-二聚体和内皮素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济南军区总医院病理科。对象:选择1999-09/2001-05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脑出血急性期留观察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即醒脑静合生脉注射液治疗组(23例)和醒脑静治疗组(21例)。方法:分别用ELISA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D-二聚体、内皮素水平,用SPSS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主要观察指标:醒脑静合生脉注射液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D-二聚体、内皮素水平的影响,并与醒脑静组进行比较。结果:醒脑静合生脉注射液能显著降低患者的D-二聚体犤治疗前后分别为(0.67±0.21),(0.34±0.18)mg/L,P<0.01犦和内皮素水平犤(94.52±30.23),(51.30±21.62)ng/L,P<0.01犦,改善程度明显优于醒脑静组犤两组分别为(0.33±0.11),(0.20±0.08)mg/L,P<0.01;(43.22±12.06),(26.52±8.13)ng/L,P<0.01犦。结论: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钙、D-二聚体及血凝指标水平与脑出血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大量出血组和小量出血组,每组150例。比较2组血清钙、D-二聚体及血凝指标水平。结果大量出血组患者的血清钙水平低于小量出血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小量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大量出血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长于小量出血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小量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清钙、D-二聚体及血凝指标变化与脑出血病情变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及分期的变化,探讨其对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甲状腺癌患者,同期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52例,观察各组空腹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 同时,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监测。结果 甲状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2.01±0.75 mg/L)明显高于良性组(0.63±0.31 mg/L)及健康体检组(0.28±0.12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2,11.06,P<0.000 1);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甲状腺癌恶性程度相关,分期Ⅲ~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l~Ⅱ期患者(t=9.83,P<0.05); 在术后一周甲状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D-二聚体水平在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前后有明显变化,且与临床分期有关,可作为甲状腺癌患者治疗评价及疾病监测、预后的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低分子量肝素钙与阿哌沙班预防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山西省中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患者共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低分子量肝素钙组)和B组(阿哌沙班组),各35例;A组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 0.4mL Qd,B组口服阿哌沙班 2.5mg Bid。两组术后持续抗凝35天,随访3月,比较两组凝血指标、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DVT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PLT、D-二聚体下降,APTT、PT延长,且B组D-二聚体较A组明显下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APTT、PT、PL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引流量(A组:170.86±126.40mL,B组:175.71±141.39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围手术期DVT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P<0.05),其中A组发现DVT患者9例(25.7%),B组发现DVT患者2例(5.7%);(4)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低分子量肝素钙相比,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使用阿哌沙班预防DVT的疗效更佳,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肺部肿瘤病人,下肢静脉栓塞(DVT)病人,糖尿病坏疽病人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免疫分析方法,应用ELISA技术(酶联荧光分析)检测35例肺部肿瘤患者,32例下肢静脉栓塞患者,30例糖尿病坏疽病人和30例健康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结果]肺部肿瘤患者,下肢静脉栓塞病人,糖尿病坏疽病人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作为肿瘤病人,下肢静脉栓塞(DVT)病人,糖尿病坏疽病人病情及评估预后的敏感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对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的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患者,将其分为脑梗死组、脑出血组、一般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试糖化血红蛋白和D-二聚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的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升高(P〈0.01),与脑出血组的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比较,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通过测定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对临床表现易混淆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种疾病区别开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78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入院后(0h),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48、72h小量脑出血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量脑出血组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量脑出血组(P0.05);小量脑出血组在24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而大量脑出血组48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且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出血量呈正相关(r=0.914,P=0.000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随颅内出血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颅内出血量越多,D-二聚体高水平持续时间越长。可见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脑出血患者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ICU住院的急性脑出血危重症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每组35例。3组患者均接受ICU常规护理,实验组1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运动训练,实验组2在实验组1的基础上加用弹力带固定。采用超声观察并记录患者是否出现新发下肢DVT、下肢DVT的大小和位置,观察可能与血栓发生相关的凝血指标(如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 结果 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血栓发生率、近端血栓发生率、直径>7 mm的血栓发生率、多发血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降低ICU脑出血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王国杰  张灼锦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368-2370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价值.方法: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CL 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65例可疑的DVT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60例健康体检者及165例可疑DVT患者中的15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临界值,对该75例进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无一例患有DVT;150例可疑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临界值,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发现134例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对于DV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及阴性预期值分别为100%、48.39%、89.33%和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DVT的诊断具有快速、经济、无创、可动态监测等优点,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疑诊为DVT的患者(患者组)及6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中的D-二聚体进行定量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5,P<0.01)。血浆D-二聚体对于DVT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55.6%、阳性预测值为94.6%、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DVT诊断的敏感、快速指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 根据哮喘急性发作的标准分为轻度发作组(A组)、中度发作组(B组)、重度及危重度组(C组),测定三组患者急性发作时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缓解期后第二天D-二聚体水平,及健康人群组(D组)的帆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所有四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A、B、C三组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水平有统计学意义,A、B、C三绢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B、C三组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人群的D-二聚体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人群高,而缓解期时与健康人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且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越高则D-二聚体水平也会有增高.故对支气管哮喘病人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D-二聚体测定对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疾病的诊断价值及疗效监测效能。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贵州航天医院下肢深部静脉血栓住院患者81例,作为实验组;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实验组治疗前、治疗后1、3、5、7、14及20d空腹采集上述人群枸橼酸钠抗凝血1.8mL,运用法国MINI-VIDAS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下肢深部静脉栓塞疾病的诊断价值及疗效判断效能。结果81例下肢深部静脉栓塞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均值为(1 450±136)μg/L,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均值为(168±10.4)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上升,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3d;治疗7d后D-二聚体水平维持相对稳定的高水平,14d后降至溶栓前状态,20d后回归正常范围。结论 D-二聚体对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疾病有较高诊断效能,动态观测患者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评价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