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学习记忆能力衰退的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0只。将10μg Aβ25-35注射于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的双侧海马齿状回背侧制备AD模型。电针治疗取"大椎""百会""肾俞""涌泉"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治疗7 d。应用跳台实验和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电针治疗后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跳台错误次数和累计错误时间显著增加(P0.05,P0.01);而电针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AD大鼠跳台实验的错误次数和累计错误时间(P0.05,P0.01)。模型组大鼠的LTP显著衰退(P0.01);电针治疗可显著促进AD大鼠LTP恢复(P0.01)。结论:电针具有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电针恢复海马突触传递LTP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蒲志汇灵汤(PZHL)对D-半乳糖和三氯化铝联合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21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D组和PZHL组。AD组和PZHL组给予D-半乳糖腹腔注射联合三氯化铝灌胃建立AD大鼠模型,PZHL组给予蒲志汇灵汤每天10g/kg灌胃干预。水迷宫方法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记录海马CA1区LTP检查突触可塑性,并检测海马MDA含量和GSH-Px、SOD活性。结果:蒲志汇灵汤使AD大鼠Y迷宫学习次数缩短和记忆正确次数提高,能明显提高AD大鼠海马CA1区群体锋电位增幅,提高GSH-Px、SOD活性并减少海马MDA含量。结论:蒲志汇灵汤能提高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与PZHL改善海马脑组织的突触可塑性以及抑制海马组织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合欢花对抑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和合欢花组,每组10只。采用应激与孤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抑郁模型。同时,每天用生理盐水、氟西汀、合欢花进行灌胃,持续21d。用药结束后,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观察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结果:用药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比模型组增强(P0.01),海马LTP幅度显著升高(P0.01)。结论:合欢花提高了大鼠海马CA1区的LTP,改善了突触可塑性,这可能是改善抑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山茱萸多糖对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 B)蛋白表达及海马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山茱萸多糖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D-半乳糖(140 mg·kg~(-1)·d-1)皮下注射构建大鼠衰老模型,同时正常组、模型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给予山茱萸多糖(0.14,0.28 g·kg~(-1)·d-1)灌胃6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高频刺激海马CA3区Schaffer侧支,在同侧海马CA1区诱导LTP的方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神经元BDNF和Trk 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在目标象限内游泳的距离占总距离的百分比和探索次数明显减少,海马LTP幅度显著降低,海马BDNF和Trk B蛋白表达降低(P0.01)。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降低,在目标象限内游泳的距离占总距离的百分比和探索次数明显升高,海马LTP幅度显著升高,海马BDNF和Trk B蛋白表达升高(P0.01)。结论:山茱萸多糖可通过提高海马BDNF和Trk B的表达及大鼠海马CA1区的LTP,明显改善突触的可塑性,这可能是山茱萸多糖提高学习记忆能力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海马脑片诱发长时程增强(LTP)效应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糖尿病+假手术组(DM+Sham-CI)、脑缺血组(CI)、糖尿病+脑缺血组(DM+CI)、糖尿病+脑缺血+针刺组(DM+CI+Acup)。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3d后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再灌注2次造成脑缺血模型。针刺治疗从术后1周开始,针刺穴位为"百会"、双侧"三阴交""脾俞"或"百会"、双侧"肾俞""足三里",两组穴位交替进行,留针30min,隔日1次,共治疗15次。术后40d,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大鼠海马脑片CA1区诱发群峰电位(PS),然后施以100Hz、100串的高频刺激诱发LTP。结果: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海马脑片PS的形状、波幅与正常动物没有明显差异,提示其并不影响海马的基础突触传递。给予高频刺激后,Con组可见PS波幅增加、斜率增大,表现为突触传递强度和效率的增强;而DM+CI组脑片在受到高频刺激后,在所观察的60min内,9个时间点PS波幅和斜率基本表现为下降趋势,与同一时间点Co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DM+CI+Acup组在给予高频率刺激后,PS波幅和斜率基本表现为上升趋势,与DM+CI组同一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的LTP效应明显降低,而针刺可以改善这种LTP效应的下降。结论:针刺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导致的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LTP效应,增强突触的可塑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症(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突触形态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建立A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假针刺组、模型组、2Hz电针治疗组、50Hz电针治疗组,每组8只。AD大鼠模型以双侧脑室注射Aβ1-42诱导,2Hz、50Hz电针组大鼠选"百会","肾俞"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日,共治疗2个疗程。假针刺组选穴同治疗组但仅针刺表皮且不接电流,假手术组双侧脑室0.9%Na Cl注射,治疗结束后以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并用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突触界面曲率、突触后致密物厚度、突触间隙宽度和穿孔突触比例的变化。结果:(1)AD模型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下降(P0.01),两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空间记忆能力改善(P0.01)且50Hz电针治疗组优于2Hz电针治疗组(P0.01)。(2)电镜观察显示两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海马穿孔突触百分数上升(P0.01),突触界面曲率增大(P0.01),突触间隙宽度变窄(P0.01),突触后致密物(PSD)厚度增厚(P0.01),50Hz电针组对大鼠海马穿孔突触百分数,突触间隙宽度,突触后致密物(PSD)厚度改变程度较2Hz电针组明显(P0.05)。结论:电针能够调节突触形态可塑性,改善AD大鼠的记忆障碍且AD改善程度与电针治疗频率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填精补脑方对老年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脑复康组和填精补脑方组,每组10只。双侧海马注射Aβ25-35构建老年痴呆大鼠模型,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20 d。用药结束后,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检测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TP)。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均明显增强(P0.01),海马LTP幅度显著升高(P0.01)。结论:填精补脑方能够改善老年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大鼠海马CA1区的LTP,明显改善突触的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对神经干细胞(NSCs)海马内移植老年性痴呆(AD)大鼠学习记忆和脑内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机制.方法:采用β -淀粉样蛋白(β- AP)向海马CA1区定向注射制做AD模型,将大鼠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移植组、针刺组和移植针刺组,每组各12只.针刺选取百会、大椎、人中3个穴位,并接通电针仪.大鼠跳台检测行为学指标;酶免法检测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含量.结果:移植针刺组大鼠跳台学习、记忆所需次数比模型组减少(P<0.05);移植针刺组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ChAT含量比模型组提高(P<0.05),与移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大鼠脑内胆碱能系统的改善是治疗AD的作用机制之一,针刺结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肾方药(左归丸)、益气方药(益气聪明汤)及两方合用(合剂)对老年大鼠血清皮质酮水平、海马长时程增强(LTP)、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突触蛋白I(Synapsin-I)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以自然衰老(24月龄)SD雄性大鼠为动物模型,随机分为老年对照组、老年左归组、老年益气组、老年合剂组和老年皮质酮(GC)拮抗组,另设青年对照组(同品系5月龄SD雄性大鼠)。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Morris水迷宫法观察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电生理方法记录各组大鼠在体LTP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Synapsin-I表达变化,同时观察左归丸、益气聪明汤及合剂对上述指标异常变化的改善作用。结果与青年对照组相比,老年对照组大鼠的血清皮质酮含量明显升高(P0.05),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海马CA1区LTP明显受到抑制(P0.05),Synapsin-I表达明显降低(P0.05);左归丸、益气聪明汤及合剂均能不同程度改善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但合剂对Synapsin-I表达量变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方药左归丸、益气方药益气聪明汤可增加老年大鼠突触可塑性(LTP)和Synapsin-I蛋白表达,进而改善老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拮抗高皮质酮对老年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
调心方对麻醉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调心方对麻醉大鼠海马诱发长时程增强 (LTP)的易化和增强作用。方法 :采用麻醉大鼠海马诱发LTP实验技术 ,以 60Hz 2 0串、60Hz 3 0串和θ波串为串刺激分别诱发LTP ,串刺激前 3 0min单次口服给予调心方。结果 :单次口服给予调心方 (5 5 88g/kg)对大鼠海马穿通路正常的突触活动和LTP的维持均没有产生影响 ,但其可以提高大鼠海马穿通路LTP的诱发成功率。结论 :调心方具有一定易化LTP生成的作用 ,这可能是其改善学习记忆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D 半乳糖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行为及对在体诱导海马齿状回LTP的影响 ,并观察了电针的干预作用。正常组每日皮下注射生理盐水 1mL ,模型组和电针组每日皮下注射D 半乳糖 ( 80 0mg/kg)共 6周 ,电针组从第 1 8天开始电针。空间学习记忆行为以Morris水迷宫潜伏期作为判定标准 ;应用记录单脉冲刺激穿通纤维在海马齿状回诱发的群体电位 ,测量高频刺激(HFS)前后单脉冲刺激诱发的电位幅值变化 ,将HFS前的记录作为对照值 ,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 :①模型组水迷宫潜伏期成绩明显低于正常组 ,电针组潜伏期成绩与模型组比显著提高 (P <0 .0 5) ;②HFS前记录显示 :三组间PS潜伏期和PS平均幅值无显著性差异 ,HFS后 ,1 0只正常组大鼠有 8只产生了LTP。其电位平均幅值增加为基线值的 1 3 5± 3 .9% ;1 0只模型组大鼠有 2只产生了LTP ,其平均值为基线值的 1 2 1 .4± 1 .4% ;电针组 9只大鼠有 5只产生了LTP ,其平均幅值为基线值的 1 3 1 .8± 5.3 %。提示 :D 半乳糖可损害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大鼠在体海马齿状回LTP的诱导率 ,降低LTP振幅 ;电针可提高模型动物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阻抑半乳糖对LTP诱导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何治  郭莲军  郑敏  徐旭林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7):1301-1305
 目的探讨氯化铯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铯30d(120mg·kg-1,每天一次)建立一种动物模型,然后运用在体电生理技术记录该模型大鼠海马CA3区群峰电位,给予高频刺激后观察诱发长时程增强(LTP)的情况,同时观察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的LTP诱导情况;运用Morris水迷宫检测不同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在电镜下观察各组动物海马CA3区超微结构的改变;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组大鼠海马组织内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的含量。结果①氯化铯组的LTP诱导率为33.33%,对照生理盐水组为100%;②Morris水迷宫检测发现氯化铯组学习记忆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学习训练结束时,氯化铯造模组较对照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空间探索实验发现,氯化铯造模组、生理盐水组在原平台所在象限穿梭时间占探索总时间百分比分别为(14.76±2.87)%、(38.58±6.99)%;③电镜下观察到经高频刺激后生理盐水组CA3区突触结构中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明显比正常大鼠未经过高频刺激组增多,而氯化铯组经过高频刺激后CA3区突触结构中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较生理盐水组经过高频刺激后突触小泡的数量显著减少;④海马组织氨基酸含量的改变:NS组大鼠经高频刺激后,海马组织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以及牛磺酸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未经过高频刺激的正常对照组(Normal组)(P值均小于0.05),而CsCl组大鼠经过高频刺激后上述5种氨基酸含量均少于经过高频刺激后的NS组,但有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天冬氨酸和牛磺酸含量则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氯化铯可使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受到明显损害,而且阻碍LTP现象的诱导,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阻断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的起搏阳离子通道(HCN)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景向红  蔡虹  陈淑莉  逯波  蒋瑾  晋志高 《针刺研究》2004,29(4):257-260,265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氧化酶 (COX)在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针刺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 ,注射后 3d用颈总动脉阻断法建立脑缺血模型。注射STZ 7d后测定空腹血糖 ,高于 1 5.5mmol/L定为糖尿病模型 ,术后 1个月经行为学测定确定糖尿病脑病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 (n =5)、糖尿病 +假手术组 (n =5)、糖尿病 +脑缺血组 (n =6)、糖尿病 +脑缺血 +针刺组 (n =6)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COX活性反应物的分布 ,用图像分析仪对其光密度进行测定。结果 :糖尿病脑缺血组的大鼠海马CA1和CA3区的COX光密度明显低于正常 (P <0 .0 0 1 ) ,而针刺组高于糖尿病脑缺血组 (P <0 .0 0 1 )。结论 :糖尿病脑缺血可导致大鼠脑内海马CA1和CA3区的COX活性降低 ,针刺可以提高这两个区域的COX活性 ,从而提高细胞代谢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耳针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记忆障碍及其与bcl-2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耳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 (VD)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与bcl 2凋亡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 4 血管阻断制备VD大鼠模型 ,针刺脑、肾耳穴后 ,作免疫组化、Nissl染色、行为学测试及图像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比较 ,VD大鼠海马CA1 区神经元严重丢失 ,而bcl 2蛋白表达增加 ,大鼠学习记忆产生明显障碍 ;耳针治疗后海马CA1 区神经元丢失减轻 ,但bcl 2增加更为明显 ,此时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耳针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 ,可能是通过针刺调控细胞凋亡 ,达到对VD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和慢性吗啡应用对大鼠内嗅皮质外侧穿通纤维-CA3区直接通路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慢性腹腔注射吗啡建立SD大鼠吗啡依赖模型,从海马CA3区急性给药,在体记录由刺激内嗅皮质外侧穿通纤维(lateral perforant path,LPP),所诱发的CA3区锥体细胞群体峰电位(population spike,PS),并观察高频刺激引起的LTP效应。结果 急性给予CA3区终浓度1×10-6mol·L-1吗啡能增强基础PS及PS的LTP效应(P<0.05),这种增强作用能被μ-受体拮抗剂纳络酮阻断。而长期给予吗啡戒断24 h后,LTP的诱导被抑制(P<0.05);CA3区急性给予吗啡能恢复被损害的LTP。结论 阿片肽系统参与了EPP-CA3区直接通路的LTP诱导,慢性吗啡应用造成了此通路突触传递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智三针"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A1区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和突触囊泡膜蛋白(Syp)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智三针"调控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从而改善VaD学习记忆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VaD模型组、尼莫地平组、电针智三针组,每组16只,采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4-VO)制作VaD大鼠模型,另取12只未造模大鼠为假手术组。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Psd-95和Syp阳性细胞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Psd-95和Sy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VaD模型组大鼠在2 d后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而第三象限游泳时间和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VaD模型组比较,电针智三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跨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VaD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Psd-95与Syp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VaD模型组比较,电针智三针组与尼莫地平组大鼠海马CA1区Psd-95与Syp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电针"智三针"可能通过增加海马CA1区Psd-95和Syp的表达,调控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减少神经元突触丢失,从而达到改善VaD大鼠学习记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刺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导致学习记忆障碍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其学习记忆行为的改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87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假手术组、脑缺血组、糖尿病+脑缺血组(模型组)、糖尿病+脑缺血+针刺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3d后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再灌注2次。术后1个月,用跳台和Morris水迷宫判断其学习记忆能力;取海马组织,HE染色观察CA1区的细胞分布。针刺治疗从术后1周开始,取穴为“百会”、双侧“三阴交”“脾俞”或“百会”、双侧“肾俞”“足三里”,两组穴位交替进行,手针治疗,刺入后提插捻转,以手下有涩紧感为度,留针30min,隔日1次,共治疗15次。结果:电击后15min模型组的被动回避反应下台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24h后仍小于其它各组(P<0.05);针刺组下台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模型组学会主动回避反应的训练次数显著多于其它4组(P<0.001);针刺组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最短(P<0.01),游泳的距离也最短(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呈现明显的神经元缺失,脑缺血组的神经元也有所减少,针刺治疗后神经元缺失有所减轻。结论: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可在短期内造成学习记忆障碍,糖尿病可加重脑缺血造成的脑损伤,针刺可改善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Ⅱ型糖尿病大鼠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Ⅱ型糖尿病 (NIDDM)大鼠模型下丘脑弓状核 (ARC)神经细胞自发放电和针刺对它的影响 ,探讨针刺治疗NIDDM的中枢机制。方法 :采用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霉素 (STZ)结合高热量饮食制造NIDDM大鼠模型 ,应用神经细胞微电极记录方法和脑立体定位技术观察NIDDM大鼠ARC神经细胞自发放电的变化 ,并观察针刺“足三里”、“内庭”、“胰俞”(治疗 4周 )对ARC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ARC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为 3 .9± 0 .8Hz(正常组为 1 1 .2± 2 .8Hz) ,治疗后为 1 3 .1± 3 .3Hz,治疗前后比较 ,P <0 .0 0 1。结论 :针刺对NIDDM大鼠ARC的良性作用可能是其取效的中枢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