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扶正固本类中药可通过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温阳补肾等方法,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功能,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扶正固本类中药如麦门冬、玉竹、天门冬以及山茱萸等,主要是通过调控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相关的免疫抑制因子,从而发挥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然而,该类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多糖、皂苷等)多存在吸收困难、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影响了其治疗效果.近年来,使用新型传递系统解决药物存在的溶解度、稳定性和不良反应等问题已成为该类中药研究开发的一大热点.本文主要对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几种新型抗肿瘤中药剂型,以及在肿瘤治疗方面比较常见的5种扶正固本类抗肿瘤中药包括人参、当归、黄芪、灵芝和党参等新型药物传递系统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类抗肿瘤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破血消癥中药抗肿瘤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倪雯婷  潘燕红  王爱云  陆茵  陈文星 《中草药》2016,47(24):4472-4477
活血化瘀治则是中医临床抗肿瘤的重要法则之一,活血化瘀中药的抗肿瘤作用也得到大量的研究证实。但近几年实验研究发现某些活血化瘀中药有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从而使活血化瘀中药临床抗肿瘤应用出现争议。破血消癥中药属于活血化瘀药的一种,其效力峻猛,现代研究证实其抗肿瘤作用明显,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破血消癥类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肿瘤转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就破血消癥类中药莪术、三棱、斑蝥、水蛭及其有效成分的抗肿瘤转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行综述,分析认为破血消癥药是一类具有典型抗肿瘤转移作用的活血化瘀药,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及开发价值,并认为其抗肿瘤转移实质与影响肿瘤有氧糖酵解的能量代谢密切相关,阐明这一机制可为破血消癥药的临床抗肿瘤及肿瘤转移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姜黄、莪术、片姜黄和郁金均属于姜黄属中药,是临床常用活血化瘀代表药,多用于治疗瘀血阻滞引起的闭经痛经,胸痹心痛,风湿痹痛等.现代研究表明,姜黄属中药中的标识性成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莪术二酮、吉马酮、莪术醇及β-榄香烯等均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炎、抗肿瘤、抗纤维化等活血化瘀作...  相似文献   

4.
单味中药提取物抗肿瘤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味中药提取物抗肿瘤实验研完的相关文献表明.单味中药提取物在抗肿瘤方面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根据中药药物功能分类方法,结合中医药理论,把单味抗癌中药分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扶正固本药、利水渗湿药及其他类,总结其抗肿瘤作用,以期为抗癌中药的研制与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单味及复方清热解毒中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这些中药中提取出的许多有效成分,如小檗碱、冬凌草甲素、苦参碱等,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炎等活性,其常见的剂型包括内服和外用的片剂、丸剂和散剂等.随着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进程,各种现代的剂型也被应用于不同中药,目的是为更好地解决清热解毒类中药活性成分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等瓶颈问题,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小毒副作用的目的.本文主要对脂质体、纳米粒、微球微囊以及乳剂等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在清热解毒抗肿瘤中药中的研究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清热解毒抗肿瘤中药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100种常用中药中锗的含量,结果显示莪术、绞股蓝、半支莲等中药锗含量较高;升麻、柴胡、薄荷等含量较低;决明子、生地等锗的含量未测出。按功效分类,抗肿瘤、利水渗湿中药含锗量最高,解表、收涩、清热、活血化瘀、补益类中药次之。  相似文献   

7.
为总结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需关注的药学信息,开展临床药学监护,对临床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辨证用药、溶媒选择、输注速度、药物配伍等进行分析总结。临床药师应加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的各个环节的药学监护,以减少此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导致的不良反应,促进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中国药典》2015年版搜集到37味平性活血化瘀中药,并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其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的相关文献,整理和归纳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平性活血化瘀中药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萜类、甾体、糖类等成分;同时,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肿瘤、抗纤维化、保肝护肝、抗炎镇痛、降压、调节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平性活血化瘀中药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肝纤维化、心血管疾病、肝癌、子宫癌、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现随着人们对平性药的日益关注,平性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这为平性活血化瘀中药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关于平性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中药的药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方面,而针对其药性的研究较少。作者从药物药性的角度出发,对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及其物质基础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可为平性活血化瘀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为平性活血化瘀中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药——天然生物活性寡肽之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寡肽作为生物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简单、安全指数高,但受限于寡肽药物设计理论和发现途径远远小于其他结构类型药物,使得新型生物活性寡肽的获得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药作为天然的寡肽库,含有大量的活性寡肽。其中中药寡肽具有神经保护、保肝、抗肿瘤、抗凝血、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生物活性。重点对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中药中发现的活性寡肽的序列、生物活性进行综述,并探索活性寡肽与中药分类之间的关联,初步提示补虚、活血化瘀等类中药作为天然寡肽源头成果多、易成功,为活性寡肽新药的开发提供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赖仁奎  洪永敦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630-1632
目的 回顾性观察活血化瘀类中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活血化瘀类中药的获益和风险.方法 回顾分析既往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ACS患者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应用情况,如药物比例、应用天数、疗效和安全性等.结果 ACS患者活血化瘀类中药应用以冠心Ⅱ号方为基础方,不良反应少见,有良好的耐受性.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中以丹参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多见,使用后能明显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死亡率为2.75%,总有效率为93.58%,且不良反应少,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等.同时使用两种中药注射液亦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活血化瘀类中药在ACS治疗中,临床疗效令人满意,两种中药注射液联合应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中药/天然抗肿瘤药物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等途径发挥作用,但也面临着自身水溶性和稳定性差、缺乏靶向性与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基于分子间非共价键作用的超分子化学的研究与发展,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效平台。超分子有机大环主体大多具有独特空穴结构、低毒、高稳定性和易于修饰等特点,可基于其与客体药物之间的非共价键作用构建载药体系而有效传递药物达到治疗效果的提高。该文首先对包括以冠醚、环糊精、杯芳烃、葫芦脲四代以及2类新型超分子大环主体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进而综述了近年来超分子包合在中药/天然抗肿瘤药物递送中实现药物溶解度与稳定性的提高、药物的靶向传递、协同增效和联合给药、新型治疗疗法不同应用的研究进展,以及探究了超分子聚合物、间接结合药物模式和聚轮烷3种其他载药模式的超分子药物传递体系,为药物的高效利用带来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对肾血液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几年来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广为使用。中药注射液直接由静脉给药 ,缩短了起效时间 ,也便于血液动力学研究。临床及实验证明 ,活血化瘀中药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减少血管阻力、扩张血管、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1] 。常见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有当归、丹参、川芎、红花、大黄、灯盏花、莪术、赤芍等 ,皆是治疗肾病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本文仅就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对肾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1 对动物模型的作用郑氏以当归注射液对甘油致家兔急性肾功衰模型进行干预 ,结果…  相似文献   

13.
孙桂芝教授认为邪盛正衰是肝癌的基本病机,培正扶本法应该贯穿于肝癌的治疗全程.在治疗肝癌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抗肝硬化和肝纤维化,努力改善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黄芪、莪术、桃仁、九香虫为孙老临床治疗肝癌常用中药,因黄芪补气托痈、莪术消积破癓、九香虫健脾益肾、桃仁活血化瘀,均有良好的抗肿瘤和抗肝纤维化疗效.但孙老强调,运用中医方药治疗肝癌的同时,仍应采取西医手术、介入、射频消融等手段,最终达到防治肝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近些年来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阅读近十年来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一些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能够增强抗氧化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起到调节机体组织抗氧化系统的作用。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提高抗氧化能力方面药理活性的不断被发现和证实,这些药物有望研究与开发成为抗氧化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随机抽取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住院病例共计225份,对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科室较多,药物使用适应证、用法用量、疗程等整体上基本符合规范,部分存在超剂量使用、配伍不当等情况。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仍存在不合理之处,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以其起效快、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等优点,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此类注射剂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不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等现象也随之增多。本文主要探讨此类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风险并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以及现代药剂学等角度对临床常用的10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药物组成、寒热属性、功能主治、药理作用、常用溶媒、配药浓度、疗程、禁忌等方面进行整理和比较,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药莪术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莪术为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Curcuma Wengyuju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首载于<药性论>,主要产于广西、四川、浙江等地.其性温味辛苦,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现代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主要为莪术酮、莪术醇及β-榄香烯等,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现将其近年来的药理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成药》2019,(2)
目的分析2015—2017年建湖县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方法从HIS中调取2015—2017年建湖县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的品种、数量和金额,以及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查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采用Excel统计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和排序比(DUI)。结果中药注射剂使用金额占药品销售总额逐年下降,其中基本药物金额占中药注射剂金额逐步上升。活血化瘀类品种数基本占一半,使用金额占比逐年增加,DDDs占比逐年上升;抗肿瘤及扶正类用量较大,但得到有效控制。使用金额排序连续3年第1位的是热毒宁注射液,DDDs排序连续3年第1位的是红花注射液,DUI≥1. 0情形相对较多,其平均DDC较低。药品不良反应类型大部分为一般ADR (占73. 74%),发生例数逐年减少,其中抗肿瘤及扶正类4个品种发生76次(占76. 77%),且与用药频度DDDs等呈现正相关性。结论中药注射剂应用基本合理,仍需加强临床使用监管及干预,规避活血化瘀类过度使用,防范扶正类制剂ADR,全面促进中药注射剂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者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用药情况,并探讨其合理性,为我院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我院住院患者2015年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及构成比各科室使用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并随机抽取100例病例,对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处方点评分析。结果 2015年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中用药金额最高的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金额及使用病例数最多的均为神经内科;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100份病例中有60例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溶媒选择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疗程不合理及适应症不适宜四个方面。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我院的使用较为稳定,但使用的合理性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20.
DNA的高甲基化与肿瘤的发生密不可分。逆转肿瘤细胞DNA异常高甲基化、恢复抑癌基因或DNA修复基因的表达成为抗肿瘤新药开发和研究的新热点。相对于化学药物靶点的单一性及耐药性,中药具有全方位、多靶点治疗等优势。但关于中药对DNA去甲基化作用的文献报道有限,且鲜有此方面的综述。本文把相关DNA去甲基化的抗肿瘤中药及中药成分进行了梳理,根据中药功效将其分成清热类、活血化瘀类、祛风除湿类及其他类,叙述这些中药对不同肿瘤的不同靶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疾病与DNA的高甲基化有关,开发去甲基化的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一条可行途径。中药的资源丰富,其包含的化学成分更是复杂多样,这为研究开发去甲基化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