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食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海口市人民医院105例经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患者,结合内镜下治疗及病理结果,比较小探头超声在诊断及鉴别诊断各种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结果小探头超声能够清晰的分辨食管壁各层结构:由内向外分别为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有基层及浆膜层,超声内镜下依次表现高、低、高、低、高回声。常见的食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为息肉、平滑肌瘤、静脉瘤、脂肪瘤、囊肿。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85.7%、100%、100%、100%,因而能够指导食道黏膜下病变的治疗及判断预后。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是诊断及鉴别诊断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低回声病变的病理性质及内镜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低回声病变94例,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等手段获取病理组织并经常规病理、细胞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SMA、CD117、CD34、S-100等),并分析内镜超声图像(包括大小、层次、回声、有否液性暗区及分叶、边缘的声晕等)。结果:94例消化道黏膜下低回声病变,36例食管病变:平滑肌瘤26例,平滑肌肉瘤2例,间质瘤8例(其中2例为恶性);58例胃部病变:间质瘤52例,平滑肌瘤6例。结论:消化道黏膜下低回声病变,在食管以平滑肌瘤多见;在胃以间质瘤多见。内镜超声能准确诊断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对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价值,但很难区别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结合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是未来的诊断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结核的超声内镜表现特点,进而提高食管结核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0例诊断食管结核患者的超声内镜表现和临床特征。结果:内镜表现,病变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17例,下段1例;病灶为隆起表面黏膜光滑5例,隆起并溃疡或糜烂9例,单纯溃疡型6例,其中并食管狭窄11例,并窦道形成3例。超声表现,14例隆起病灶(包括表面并糜烂或溃疡者)表现食管壁内见有点状或条索状高回声、钙化灶中低回声团块,病变边界不清,其中5例病变突向纵隔内;6例溃疡型病灶表现为病变处食管管壁明显增厚,呈不均匀低回声改变,溃疡处表面有不同层次缺损。20例病例中纵隔内均见一枚或多枚呈圆形或椭圆形,回声偏高,边界不清,部分相互融合,或内可见强光点或钙化影肿的肿大淋巴结。内镜活检确诊5例(30%)、超声穿刺确诊4例(80%)、临床疑诊11例(55%)。所有患者均经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病情缓解,随访半年至2年均无复发。结论:食管结核发病率低,诊断困难,超声内镜检查对食管结核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尽管平滑肌瘤是食管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食管平滑肌瘤病却是少见的病理情况,而蒂的存在就更为罕见。1例61岁男性因肺部结节行胸部CT检查时偶然发现食管肿瘤。内镜检查显示带蒂息肉,上覆接近正常的食管黏膜,周围为黏膜下的环状突起。超声内镜(EU S显示为低回声肿瘤,最大直径为3cm,位于增厚的黏膜肌层。下方的固有肌层也明显增厚。内镜下用线圈套扎切除息肉,并用圈套器电凝。息肉和周围黏膜下病变的病理诊断均为平滑肌瘤。因为病理分布的特点该患者被疑为弥漫性食管平滑肌瘤病。EU S结果与既往报道的弥漫性食管平滑肌瘤病的特点相符,是除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低回声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MPS检查发现的14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低回声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病变的部位、大小、性质、来源及病理结果。结果上消化道低回声隆起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依次是胃(47.1%)、食管(45.7%)、十二指肠(7.2%);食管病变以下段好发,中段次之,上段最少;胃部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底、胃窦、胃体及胃体窦交界处;十二指肠病变相对较少。病变大小:大部分≤1 cm,占62.9%,以1~3 cm次之,占35.7%;≥3 cm占1.4%,最少。超声诊断结果,食管病变大部分为平滑肌瘤,而胃、十二指肠均为间质瘤;食管病变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42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22例;胃部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的62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4例;十二指肠病变均起源于固有肌层。从病理资料显示,食管病变中支持超声内镜平滑肌瘤诊断的18例;胃、十二指肠共16例患者中,支持超声内镜间质瘤诊断的为12例。结论上消化道隆起性低回声病变中食管病变多<1 cm,胃及十二指肠病变多<3 cm,食管病变多起源于黏膜肌层,而胃及十二指肠病变多起源于固有肌层。MPS对间质瘤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有助于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及判断预后。手术切除是此类病变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右江医学》2016,(4):410-412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微探头对隆起性大肠病变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经病理证实的隆起性大肠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肠镜、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观察微探头超声内镜图像特征。并以病理诊断为对照,比较常规肠镜、微探头超声内镜对隆起性大肠病变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超声内镜对隆起性大肠病变诊断总准确率为95.0%,常规肠镜的诊断总准确率为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超声内镜对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肠镜(P<0.01)。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图像特征:息肉显示黏膜层回声低,黏膜下层以下结构正常;肠癌内部低回声,管壁层次结构不同程度破损。结论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隆起性大肠病变图像特征典型,其诊断准确率相比常规肠镜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食管平滑肌瘤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132例食管黏膜下隆起者先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76例超声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对其中56例局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行高频电圈套切除术(EMR),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56例患者均成功圈套切除病变,病理均提示为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与超声诊断结果一致。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食管平滑肌瘤的病变层次结构,在其引导下圈套切除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33岁,因胸骨后不适伴腹胀来我院就诊.平素体健,查体无异常.胃镜提示:食管距门齿22 cm见黏膜不平.贲门闭合良好.胃底少量清亮胃液,胃体脑回状,桔红色,胃体下部大弯侧见黏膜增厚,蠕动差,表面尚光滑.余未见异常.分别于胃体下部大弯侧及食道取病理活检,病理诊断:食道鳞状细胞癌,未见明显浸润,胃体黏膜内见癌浸润,考虑为食道鳞状细胞癌伴胃体转移.超声胃镜检查提示:食管20~24 cm黏膜粗糙不平,部分小结节样增生.超声小探头显示病灶管壁低回声增厚,部分侵犯黏膜下层,血管纹理清晰,无静脉曲张.贲门闭合良好.胃底少量清亮胃液,胃体中下部黏膜增厚,僵硬,超声小探头显示胃壁明显低回声增厚,层次不清.诊断考虑:食道鳞状细胞癌伴胃体转移.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对误诊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内镜检查发现的1 36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对误诊较多的病例回顾分析其超声图像特征,探讨误诊原因。结果:病理与超声结果符合的病例有106例,与超声结果不符合的有35例,诊断准确率达75.18%(106/141),明显高于胃镜的诊断准确率33.33%(47/1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下,回声不均匀、起源于肌层的黏膜下肿瘤,间质瘤的可能性比平滑肌瘤的可能性大(P<0.01);对病灶位于胃窦尤其是胃窦大弯,并且超声图像示回声不均匀、边界欠清楚、形状不规则、起源于肌层的胃黏膜隆起性病变,除考虑胃间质瘤外还要排除是否存在胃异位胰腺的可能。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但对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鉴别较困难;对起源于肌层的形态不典型的胃异位胰腺,有时与胃间质瘤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10.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年龄25岁。主诉:吞咽哽噎感伴中上腹闷痛2月余。体检无明显异常。胃肠钡餐检查示:钡剂通过食管下段及贲门部见3.0cm长的半弧型压迹。考虑食管下段贲门部占位性病变。胃镜检查示:食管下段贲门部见一隆起病灶,未行活检病理检查。超声内镜提示病灶来源于食管肌层,呈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分叶状,边界不清。长径〉2.0cm。术中所见:食管下段一肿物呈梭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探讨内镜微创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经胃镜和超声内镜检查后诊断为起源于食管黏膜肌层肿瘤患者54例,直径≤1.0 cm的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术,直径> 1.0 cm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肿瘤.结果 54例患者均完全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食管平...  相似文献   

12.
郝磊  ;徐云玲 《吉林医学》2014,(24):5467-5467
1病例摘要患者,男,49岁,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年余"入院。查体:腹肌软,剑突下压痛,余无阳性体征。入院后行超声内镜检查:胃窦下部后壁可见一0.8 cm×1.2 cm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中央无溃疡形成,无黏膜桥形成。超声见低回声团块,呈圆形,向腔内突出,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起源于固有肌层,考虑为平滑肌瘤。完善术前检查后,于2012年10月12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EUS)在胃平滑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M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胃内有隆起性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对76例MEUS诊断为胃平滑肌瘤的病例均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将胃镜、MEUS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平滑肌瘤76例,其中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62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28例,胃窦部34例;直径〈2cm 64例,〉2cm 12例。7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7.5MHZ适合于显示病灶内部回声,12MHZ显示病灶起源较清楚。病理均提示为胃平滑肌瘤,其起源层次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为100%。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胃平滑肌瘤的病变层次结构,根据其诊断结果对胃平滑肌瘤行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EU—M30,GFUM200型,5-12MHz超声内镜对57例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23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获得病理诊断,19例外科手术获得病理诊断。结果57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发生病变最多的部位是胃(36例,占63.1%),食管次之(15例,占26.31%),十二指肠最少(6例,占10.52%)。57例患者中23例行EMR证实,19例外科手术证实,6例外压性包块,9例异位胰腺,经6~12月随仿,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23例EMR及19例手术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88.09%(37/42);不符合率11.09%(5/42)。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优于胃镜检查,超声内镜虽能从结构(内部回声是否均匀,包膜是否完整)及层次上提供诊断帮助,但在鉴别肿块良恶性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对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可疑的病例,在条件许可时仍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1岁,既往体健,体检胃镜发现食管隆起性病变20 d,于2011年8月4日入浙江省台州医院.入院20d前本院健康体检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食管隆起性病变,故以"食管隆起性病变"收住入院.入院时患者无进食不畅感,无恶心、呕吐,无呕血及黑便.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浅表淋巴结未及,心肺听诊无特殊,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肿块.血生化、肿瘤系列、血凝系列等均无异常.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2 ~38 cm处见一条隆起性病变,大小为6 cm×1 cm,表面光滑有光亮感,质软有弹性,外观呈淡黄色(图1).微型探头内镜超声检查( 12 MHz)示位于黏膜下层的蜂窝样低回声结构,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尚清,肌层完整(图2),考虑食管黏膜下病变:囊肿?食管CT示:食管下段相当于左心室后缘水平食管腔内见一椭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边界光整,密度均匀,平扫CT值为16 HU,后缘紧贴食管后壁(图3),增强后轻度强化,CT值为38 HU(图4),食管外缘光整.2011年8月5日行内镜下治疗,先用注射针插至瘤体内抽吸未见液体流出,再予病变底部注射生理盐水靛胭脂后圈套器分片切除病变,手术切除标本成蜂窝样囊状结构,囊内见胶冻样物(图5),操作顺利,术后创面光整,未见明显出血.术后病理示切面部分呈小束状,镜下见覆鳞状上皮,间质内畸形脉管增生,部分扩张,内容伊红染均质物(图6).术后5d出院,3个月后电话随访无明显不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MPS)对食管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和选择治疗方式的意义。方法:对食管隆起病变进行内镜下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超声检查资料进行诊断并选择治疗方法。结果:22例患者中,良性间质瘤8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3例,囊肿3例,食管癌3例,食管静脉瘤2例,未见异常发现1例。其中MPS诊断位于黏膜下层以内的直径<2 cm的良性病变有9例采用内镜下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MPS对食管隆起病变的大小、层次和性质能够明确,并有助于选择适当病例进行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23例患者的179个甲状腺结节术前经超声常规检查,回顾分析甲状腺结节声像图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的良性结节142个:120个形态规整,117个边界清晰,135个无钙化或见粗大钙化,126个等回声或高回声,96个结节内部无明显血流或血流信号较稀少。甲状腺的恶性结节37个:22个形态不规则,26个边界不清晰,28个低回声,14个见微小钙化,26个结节的内部血流信号分布范围达1/3以上。结论:甲状腺结节的边界、形态、钙化及结节内的血流分布情况有助于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61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3个月入院.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图1)显示病灶位于食管中段,长约5cm,呈椭圆形充盈缺损,食管黏膜光滑,钡剂通过受阻.胸部CT(图2)示肿瘤位于食管中段,约5.5cm×4.0cm×3.0cm大小,食管管壁增厚,呈偏心性生长.电子纤维食管镜检查(图3)示食管距门齿25~29cm后壁黏膜下肿物,呈隆起状突入食管腔,表面黏膜光滑,大小约4.5cm×3.5cm×3.0cm,边界清晰,血管纹理清楚.内镜诊断,食管黏膜下肿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检查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治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5月~2010年5月36例EUS诊断为胃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内镜(EUS)的影像特征。将EUS的诊断结果与内镜或手术切除的组织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治疗后随访3个月至1年状况。结果 异位胰腺好发于胃(29/36,80.5%),尤其是大弯侧(19/36,52.7%),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隆起性病变,中央见脐样凹陷(25/36,69.4%);其EUS主要特征为病变主要位于黏膜和黏膜下层(32/36,88.8%)的偏高或网格样混杂回声占位,内部回声不均匀(27/36,75%),7例(7/36, 19.4%)出现特征性管状结构样回声,29例(29/36,80.6%)边界清晰,27例(27/36,75%)病变边缘不规则。有12例(12/36,33.3%)患者在行异位胰腺切除术后,相应的症状消失。结论 胃镜结合超声内镜检查是判断胃异位胰腺范围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对于局限于黏膜层、黏膜浅层及黏膜下层的直径小于15mm的病变,内镜下治疗是最佳选择,特别是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累及固有肌层时,最好手术治疗。对有上腹痛和不适的患者,建议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内镜及超声微探头检查,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边界情况、来源层次、回声特征及治疗情况,总结其内镜及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9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病变位于食管21例(21.4%),贲门部5例(5.1%),胃底25例(25.5%),胃体9例(9.2%),胃角3例(3.1%),胃窦21例(21.4%),十二指肠14例(14.3%)。病变性质最多见的是平滑肌瘤或间质瘤,共41例,其次为息肉29例,异位胰腺13例,囊肿6例,脂肪瘤4例,布氏腺增生3例,类癌1例,食管黏膜下鳞状上皮异位1例。其中86例的EUS结果与病理一致(87.8%)。结论超声微探头检查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具有简便易操作、分辨率高、准确、安全、无创伤等优点,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途径,可指导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