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陆庆 《职业时空》2009,5(8):133-134
法律援助具有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此价值的运行总会通过援助义务主体的援助行为来体现。律师作为法律援助的重要义务主体.在实现法律援助的公正价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法律援助队伍基础上,分离法律援助中心的管理职能,发挥其办案职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保障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权益立意,探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被害人诉讼权益保障不足,笔者综观关联文献并联系诉讼实践,从十个方面提出完善“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权益保障的建设性意见。即落实被害人人身安全保护,扩大并落实被害人知情权,被害人及时获得律师代理,完善公诉转自诉保障起诉权,赋予被害人上诉权,完善被害人抗诉规定,完善被害人再审申诉规定,落实被害人国家救助,构建被害人社会援助,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2003,(11):40-41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法律援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3年7月16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法律援助制度,对于保障社会贫弱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律师拒绝提供法律援助将受处罚法律援助人员,包括法律援助专职队伍、律师和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法律援助专职队伍是实施法律援助的重要力量。《条例》…  相似文献   

5.
法律援助是一项扶贫助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公益事业,旨在通过法律手段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使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倍受各方关注,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要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涉及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完善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增加对农村法律援助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做好农村"法治脱贫"工作,有助于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对法律的认同感。笔者就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完善的背景及其意义进行思考,得出以下观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法律援助中心,从建立领导机制、构建三级网络,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三种职能,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三化”目标入手,有效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推进了全市的改革、发展、稳定和民主法制建设。 建立领导机制.构建三级网络 近年来,襄阳市采取自上而下、分层推进、逐级延伸的办法,在市、县(市)区、乡镇分别建立了三级法律援助领导网络和工作网络。  相似文献   

8.
在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有这样一份略有泛黄的资料:1994年1月3日,时任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肖扬在一份律师工作的材料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的设想:“法律援助制度是法律面前事实上的人人平等的标志,也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朱倩雯  吴玉萍 《现代交际》2023,(2):67-74+123
《马拉喀什条约》是世界版权领域第一个与人权有关的条约,我国于2021年批准加入。为与国际条约相衔接,我国2020年已经做出相应的立法调整,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对此,我国应当进一步明确阅读障碍者的范围,在立法中明示被授权主体的职权,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障实现《马拉喀什条约》的制定目的,以便更好地保护我国阅读障碍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作为法律援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是,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显然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其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不容忽视。为此,完善大学生法律援助的对外合作模式,形成一种多元的、灵活的、取长补短的联动模式,是各高校在大学生法律援助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将有利于缓解政府法律援助压力,满足社会法律援助需求。  相似文献   

11.
对未成年女生校园暴力和未成年女生校园暴力行为法律规制的研究发现,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不完善,缺少专门性立法;缺乏对旁观者救助义务的立法规范和司法运用;监护制度构建不完善,父母责任归置不到位;学校监管不力,法制安全教育匮乏;文化市场立法不到位,导致暴力文化涌入。因此,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完善对旁观者救助义务的法律规范和追责制度,健全未成年女生监护人制度及相关补充制度,从法律层面探索安全校园建设的新举措,保护未成年女生的相关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万慧  朱彦 《现代交际》2011,(4):41-41
我国立法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助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刑事破案率、犯罪分子赔偿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被害人获赔难以实现的现象普遍,影响了我国刑事司法公正的实现。因而建立和完善被害人国家补助制度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事件回顾: 2012年7月某日,犯罪嫌疑人小姜伙同他人,在北京市某区一工地内,因琐事与被害人发生争执,手持钢管将3名被害人打伤,并致其中1人死亡,后被抓获.2012年8月,社工受司法机关委托,对小姜进行社会调查和帮教工作. 拒绝援助:我自己承担责任 "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是不是有什么顾虑?" "我不需要什么援助,我自己犯了法我自己承担,不需要求情,也不需要什么帮助!" "为什么呢?即使你触犯了法律,你也有你的权益,你的合法权益也应得到维护.为你申请法律援助并不是为你求情,而是希望保障你的辩护权利." "我不需要辩护,要判我多长时间我都接受,我自己可以说,我也不需要求情,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相似文献   

14.
耿艳文 《现代妇女》2014,(12):62-63
随着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提高,国家为了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对我国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法律制度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并且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做的种种努力,并为了打造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环境,这些都是致使我国把法律援助工作提上重日程,并逐年加大对法律援助的扶持力度的主原因。随着我国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必然伴随着国家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投资成本的不断加大。但是随着国家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投入成本逐年扩大化,与之相对应的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效益是否与成本的投入成正比,即成本与效益的对称性问题。本文中讨论的就是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成本与效益不对称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律师刑事辩护权的行使对于保障人权、促进司法公正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应该充分保障律师的执业豁免权.但对于豁免权的范围不应无限扩大.而应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刑法第306条正是对律师刑事豁免权范围的限定,不宜废除.但是应对刑法第306条设定严格的入罪条件,减少司法实践中被滥用的风险,以切实保障律师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1997,(3)
10、怎样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答: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1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和有关部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和检举,应当依法及时受理,不得推诿、拖延。人民法院对老年人追索赡养费或者扶养费的申请,可以依法裁定先予执行。老年人因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提起诉讼交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可以缓交、减交或者免交;需要获得律师帮助,但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不履行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职责的部门或者组织,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给…  相似文献   

17.
刑事犯罪被害人,是指由于犯罪行为而使其合法权益及其精神等方面遭受到损害的个人、单位以及因为犯罪而受到严重危害的国家和整个社会,文中综合论述了被害人的概念与主要特征.系统分析了被害人法定权利.论证了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权益保护制度的必要性,针对加强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徐世龙 《职业》2009,(12):34-35
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是一家专业从事劳动法律援助与劳动法研究的民间机构。其每月定期召开的“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邀请劳动法专业人士参与讨论,每每有智慧火花进发。应《职业》杂志之邀,义联将“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成果撰写为专栏文章,供读者分享借鉴,也欢迎广大读者提供劳动争议案例、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19.
印证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审查认定证据的重要方法,但在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其局限性日渐凸显.破解性侵未成年人案件证明难题的关键在于经验法则的引入,以弥补印证在"单一证据定案"方面的缺陷.经验法则契合审查判断未成年被害人陈述的特殊要求,具有评价证据能力、证明力及推论事实的功能,可以作为连接证据与事实的桥梁,帮助司法人员进行事实认定.应明确在此类案件中以审查"被害人陈述可信性"为中心综合运用经验法则判断;引入最佳解释推理以规范经验法则运用;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加强裁判文书说理及经验法则运用的公开.  相似文献   

20.
刘洁 《职业》2010,(1):64-65
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是一家专业从事劳动法律援助与劳动法研究的民间机构。其每月定期召开的“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邀请劳动法专业人士参与讨论。每每有智慧火花进发。应《职业》杂志之邀,义联将“典型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成果撰写为专栏文章,供读者分享借鉴。也欢迎广大读者提供劳动争议案例、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