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V1呈qrs或qRs型的预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辉  周青 《心电学杂志》1998,17(2):101-102
例1 患者男,54岁。因胸闷、心悸1周就诊,否认有高血压史。第1次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P-R间期为0.16s,QRSv_1,呈rS型,S波有错折,V_2、V_3分别呈rS型及Rs型,V_5、V_6呈qRs型,余无殊。第4天复查(图1B)示:仍为窦性心律,P-R间期较前缩短为0.13s,但QRSv呈QS型,起始0.04s错折,V_2、V_3由rS型或Rs型变为qRs型,V_、V_6q波消失。心电图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J波致多形性室速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50岁。因1h前突发短暂意识障碍急诊入院。多次做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出现J波,V_1、V_2、V_3导联ST呈弓背型上抬,V_1呈RS型,QT正常,观察近20h无明显变化(图A)。次日患者再发抽搐,意识障碍,心电监护显示多形性室速(图B)。予200WS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5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肌梗塞?附图A、B、C分别为入院时、第2天和第4天所记。附图A V_1呈QS型,V_2、V_3均有小q波,但无ST-T改变,Ⅰ、Ⅱ、aVR、aVL、V_5、V_6起始部似有δ波,但P-R间期正常(0.14秒)。疑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但第2天(附图B)V_1-V_3的Q波皆消失,P-R延长至0.16秒,δ波亦消失。第4天记录的附图C进一步排除了心肌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0岁。临床诊断:心肌炎。 附图A示常规12导联。P_Ⅱ直立,P_(aVR)倒置。多数导联P波重叠于T波顶部(V_2导联明显)。P-P0.60~0.70s,P-R0.34s。QRS0.14s。Ⅰ、Ⅱ、aVF、V_4~V_6呈RS型,S波粗钝,V_1呈rSR′型,附图A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附图B示长Ⅱ导,与附图A同次描记。P-QRS-T均呈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16岁。因系统红斑性狼疮累及心脏及肝脏而入院治疗。入院时ECG(附图A)示:窦性心动过速(120次/分)伴QRS-T波电交替。在V_1导联交替出现两型心搏.“A”型,S波较深,T波低平;“B”型,S波较浅,T波浅倒。两型心搏QRS时限均正常。入院后第8日复查ECG(附图B)示;窦性心动过速(124~136次/分)伴快频率依赖性右束支阻滞.在V_1导联,当P-P 0.44s时呈  相似文献   

6.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国际通用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从6922项阿尔茨海默病(AD)痴呆诊疗的原始研究中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367项进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并参考全国德尔菲共识调查结果,形成了17条主要推荐意见和42条次要推荐意见,供临床医生使用.(1)对于拟行AD痴呆诊断的患者,应在适当的场景中使用经过验证的本土化工具进行临床评估(2B,共识率为98.16%,下同).(2)认知功能评估是AD痴呆诊断的首选方法,应正式评估综合认知和至少4个认知领域(2B,96.93%).(3)在做出AD痴呆诊断前,应评估与认知障碍相关的精神行为和生活功能,通过对患者和知情者面诊,进行观察和量表评估(2B,97.55%).(4)在AD痴呆诊断常规检查流程中,应推荐脑CT和MRI检查,在可行的情况下首选MRI头颅冠状位内侧颞叶扫描或海马体成像(2B,98.77%).(5)当病史和常规检查不能明确AD痴呆诊断时或早发型痴呆、前驱期或非典型AD患者,应与患者或家属讨论使用PET或脑脊液或血液AD生物标志物检测,在可行的情况下将患者转诊至相关研究中心或专科中心(2B,97.55%).(6)对于有痴呆家族史或快速进展型/非典型痴呆患者,应与患者或家属讨论使用基因检测,在可行的情况下将患者转诊至相关研究中心或专科中心(1A,98.77%).(7)在AD鉴别诊断的常规检查流程中,应推荐血液常规、生化和血清学检查,对潜在可治疗的认知障碍危险因素进行评估(2B,97.55%).(8)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应采用以病史和检查证实的症状学特征为依据的AD痴呆诊断"核心标准"进行AD痴呆的常规临床诊断(1A,89.57%).(9)首次就诊者或先前的纵向临床评估信息不可用或需要做出治疗选择时,应进行AD痴呆的临床分期或严重程度判断(3C,93.25%).(10)在做出AD痴呆临床诊断时,应除外其他已知的痴呆病因(2B,98.77%).(11)AD痴呆的治疗应遵循药物和非药物干预结合的原则,以获得对认知、行为及功能的协同效益(3C,98.16%).(12)对于轻中度AD痴呆,在与患者或家属充分讨论可能的获益和风险后,应首先提供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1A,96.93%).(13)对于中重度AD痴呆,在与患者的家属充分讨论可能的获益和风险后,应选择美金刚治疗或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1A,96.93%).(14)当中重度AD痴呆患者对胆碱酯酶抑制剂达到足够且稳定剂量而缺乏满意疗效时,在与患者的家属充分讨论可能的获益和风险后,应加用美金刚治疗(1A,98.16%).(15)对于AD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当常规抗痴呆药物和非药物干预缺乏满意的疗效且足以给他人或患者造成严重困扰或危险时,在与患者的家属充分讨论可能的获益和风险后,应加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2B,98.77%).(16)对于AD引起的情绪症状,可选择对认知无负面影响的5-羟色胺类药物(3C,95.71%).(17)对于早期AD痴呆或接受常规治疗而缺乏满意疗效的AD痴呆患者,可选择或加用中医药治疗(3C,90.8%).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塞急性期一过性病理性Q波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康晓新  宋卓 《心电学杂志》1996,15(4):237-237
患者女,60岁。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2年、加重12h入院。患者疼痛因劳累诱发,向左肩放射,持续1—3min,经休息后能缓解。有吸烟吏30年。体检:BP18/12kPa(140/100mmHg)、心率80次/min,心律齐,心界不大,未闻及杂音,两肺无殊。体检时又发作心前区疼痛,即时心电图(附图A)示窦性心律,V_1—V_4ST段弓背抬高0.2—0.1mV,呈单向曲线。QRS波V_1呈rS型,V_2呈QS型,V_3呈qrS型(q>r/4),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立即给予吸氧,肌注杜冷丁,持续静滴硝酸甘油,约30min胸痛缓解。于入院后5h行左冠状动肪内注射尿激酶及硝酸甘油。注药前心电图(附图B)示QRS波V_1呈rS型,  相似文献   

8.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表现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 患者男,59岁。因受凉后反复卜腹胀痛4次,伴胸闷、背部及双上肢不适3天入院。心电图正常。既往无冠心病、心绞痛史。临床拟诊:心绞痛,胃、十二指肠炎。给予口服消心痛、胃酶等。入院后仅觉困乏,偶觉两肩背轻微不适,入院后第10天作ATP试验前,心电图(图1A)示V_1-V_3呈QS型,V_1、V_5呈rS型,ST_(V_2 V_6)弓背向上抬高0.1—0.3mV,T_(V_1 V6)倒置。心电图诊断:前间壁心肌梗塞。给予常规治疗。第11天18:00又出现前胸痛及两侧肩背痛伴胸闷。心电图(图1B)示ST_(V_2 V_5)较前抬高,V_4的r波消失,呈QS型,示心肌梗塞范围扩大。此后病情稳定,治疗8周出院。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30岁,阵发性心悸半月.体检无阳性发现.常规心电图(附图A)示A型完全性预激征.深呼吸时心电图(附图B,aVF与V_1上行同步记录V_1系连续描记)见完全性与不完全性预激征随深呼吸周期出现交替性改变.深吸气时,平均心率81次/min,P-RO.13s,QRS时限0.14s,预激成分较小,aVF呈qrS型,V_1呈Rs型,形态较低小,继发性ST-T改变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和叶酸及维生素B12联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早期干预效果。方法筛选2型糖尿病合并MCI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A组50例(尼莫地平治疗);B组50例(叶酸+维生素B12治疗);C组50例(尼莫地平联合叶酸+维生素B12治疗);D组50例(安慰剂对照)。4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疗程为52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4周、52周时均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临床痴呆分级量表测评认知功能,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A组、B组和C组的MoCA评分在治疗24周和52周时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P<0.01);且3组患者在治疗52周时MoCA评分均较24周时提高(P<0.05);3组患者均无进展为痴呆病例。而D组的MoCA评分在治疗24周和52周时逐渐下降(P<0.05,P<0.01),且有3例进展为痴呆(6.25%)。B组和C组的血Hcy水平较治疗前逐渐下降,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逐渐升高(P<0.01)。结论采用尼莫地平和叶酸及维生素B12联合治疗,多靶点干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MCI患者,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且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将64例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照入院日期随机分为2组,单日为A组(32例),给予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双日为B组(32例),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画钟试验(CDT)、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评估.结果 A组治疗后3、6个月在MMSE、CDT、ADL、CDR评分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老年期血管痴呆患者认知及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2.
赵巾国 《心电学杂志》1999,18(3):162-163
患者男性,17岁,因胸闷、胸痛1周入院.体检:BP14/10kPa(106/76mmHg),HR58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常规心电图(图1A)示:Ⅰ、Ⅱ、Ⅲ、aVF、V_3~V_6 P波倒置,aVR、V_1、V_2 P波直立.Ⅰ、aVL导联QRS-T波群向下.P-P间期1.04~1.24s,心房率52次/min,R-R间期0.96~1.24s,心室率54次/min,P-R间期0.12s,Q-T间期 0.42s,部分P波与QRS波群无传导关系.QRS-T波群为室上性型.V_1~V_6导联QRS波群振幅逐渐减低.将左、右手导联线互换,并加作V_2、V_(3R)~V_(6R)导联(图1B):Ⅱ、Ⅲ导联为图1AⅡ、Ⅲ导联互换,aVR、aVL为图1AaVR、aVL导联互换,V_2~V_(6R)导联R波逐渐增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66岁。1998年7月10日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Ⅲ期、右眼失明收入住院。 图A(略)记录于入院前,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T波平坦,V_6导联T波双向,图B(略)记录于入院当天,与图A比较,可见R波振幅减小,Ⅲ导联由以前的rS型转为qRS型,aVF导联由Rs转为rs型,V_4导联R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28岁。阵发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15年,曾多次去多家医院均诊断为预激综合征。1993年4月10日心电图(附图A)示窦性心律,P-R间期0.08-0.10s,QRS时间0.20s,V_(1-3)呈rS型,V_(5、6)呈钝挫的R型,为B型预激综合征。但P-J间期0.28s,疑其合并左束支阻滞。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用程控早搏S_2反扫中,在S_2-R间期突跃延长,δ波消失后诱发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附图B):R-R间距  相似文献   

15.
心绞痛时T波高尖伴U波深倒置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62岁,以心悸气短、间歇性胸骨后、剑突下不适感于1986年7月2日入院,体检无殊,既往心电图正常。本次住院心电图表现(附图A):Ⅱ、Ⅲ、aVF、V_5ST段水平压低0.05mV,V_3、V_4U波倒置,深度为0.1mV,伴室性早搏。1986年7月5日14点40分突然胸闷,心绞痛发作并向肩部放射,伴大汗。立即描记心电图(附图B),Ⅱ、Ⅲ、aVF ST段下斜型压低0.1mV,V_5水平型压低0.05mV,伴V_2—V_5T波高耸对称,V_3—V_5倒置的U波明显加深,深度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心向量图表现 患者男,72岁,教师。因大便带血半年余,经检查为直肠腺癌入院手术。心电图示(附图A):窦性P波,P—R间期0.10s,QRS时限0.14s,P—J间期0.24s,QRS起始部钝挫,有典型的“g”波,aVR的R波增宽,V_1V_2V_3呈R型,R波顶端切迹,Ⅰ、Ⅱ、V_4、V_5、V_6导联的s波宽钝。附图B为患者术后第二天感心悸时所描记,R—R规则,频率为250次/min,QRS起始部钝挫,终末增宽,Ⅱ、Ⅲ、aVF、V_5、V_6导联s波较A图的s波加深,QRS时限0.12s,患者自诉近数年来经常发生心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58岁,反复头昏6年、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反复发作1个月入院。临床诊断:原发性二尖瓣脱垂症,慢性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三级。平卧位心电监护模拟 V_5导联描记(图1A)示房颤,心室率70次/min 左右,QRS 波群呈qR 型及 rS 型两种间歇出现,与频率无关,也无体位改变。同日描记心电图(图1B)),仍为房颤心律,室率70次/min,电轴+98°,Ⅰ、aVL 呈 rS型,Ⅱ、Ⅲ、aVF 呈 qR 型,V_1—V_4呈 rS 型,Sv_2=32mm,Rv_6=20mm,V_6ST 段缺血型压低0.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55岁,因胸痛、出冷汗1992年5月25日7:00就诊,急查心电图.临床诊断: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而入院,入院时心电图(附图A)示Ⅱ、Ⅲ 、aVF导联ST段抬高、T波直立,Ⅱ、aVF呈qR,Ⅲ呈QS,V_1—V_5ST段抬高,V_2—V_4抬高明显,ST_v_3高达6mm.T波高耸,呈典型超急期ST-T改变.次日8:00心电图(附图B)示Ⅲ导联由QS型转为Qr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随访4年(平均55.8±28.6月)的腔隙性梗塞患者发生痴呆例数进行了评价,并在痴呆和无痴呆患者间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局灶性脑血管症状发生率、白质疏松症(LA)发生率、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大小以及病灶体积及部位作了比较。1979年1月~1984年1月,从脑局部缺血而住院的750例患者中,选出患腔隙性梗塞者108例,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常规实验室检查、一般性查体、神经及精神检查、脑电图、心电图、B 型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检查。若患者的痴呆分级<8,简易智能状态检查级别<24时,即诊为痴呆。选择了同期住院的无脑病损、年龄及性别配对的非痴呆者3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 CT 检查估价脑  相似文献   

20.
Lewy体痴呆     
胡瑞琅  史雪颖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5):329-330,F003
1 概 述70种以上的疾病可引起痴呆 〔1〕。 L ewy体痴呆 (dementiawith L ewy Bodies;DL B)或 L ewy体病 ,是仅次于 Alzheimer病 (AD)的第二个最常见的痴呆原因 〔2 ,3〕。 AD患者至少 2 0 %~30 %脑内有 L ewy体 (L B) ,并有促成精神病及过多的认知障碍的危险 〔4〕。在欧美等国 ,痴呆最常见的病因是 AD,即早老性痴呆 ,一般称之为老年性痴呆。在我国及日本 ,血管性痴呆多于AD〔5,6〕。DL B在我国研究较少 ,尚未见有详细的病理报告。国外病理证明 AD患者的皮质及皮质下区 ,包括海马及新皮质中 ,可有 L B,称之为 AD的 L B变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