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K线在预测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科采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3个)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8例。分别观察K线阳性组(骨化物未超过K线范围)及K线阴性组(骨化物超过K线范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以及两组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及末次随访平均改善率K线阳性组患者均高于K线阴性组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K线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椎管内骨化物的关系,可以有效预测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enterpiece钛板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非融合固定技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3-10诊治的多节段(3节或3节以上)脊髓型颈椎病82例,22例行单开门丝线悬吊椎管扩大成形术(丝线组),27例行单开门丝线悬吊椎管扩大成形加侧块螺钉固定(钉棒组),33例行单开门Centerpiece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钛板组)。结果与钉棒组比,丝线组与钛板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术后1年颈椎活动度、颈椎曲率指数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丝线组与钛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颈椎活动度、颈椎曲率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钛板组最窄椎管面积、JOA评分优于丝线组与钉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丝线组与钉棒组最窄椎管面积、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非融合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有很多,但采用Centerpiece钛板行后路单开门固定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行颈椎后路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患者的颈椎曲率变化、JOA评分改善率以及颈肩轴性痛VAS评分改善率,比较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对改善颈椎曲度、神经功能及轴性症状的远期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A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B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23例,C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26例,记录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JOA评分及轴性症状等.[结果]JOA评分改善率:3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组最高.颈椎曲度改善率:C组最好,A组次之,B组最差.并发症发生情况:在轴性症状上,3组的VAS评分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最高,A组次之,C组最低.[结论]采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OPLL均能达到良好的疗效.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和保持颈椎曲度,降低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3):2118-2122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应用纳米人工骨重建椎管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影像学变化。[方法]观察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减压人工椎板椎管重建术,对照组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两组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JOA(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颈椎X线片及CT了解椎管矢状径扩大情况及人工椎板融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9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6 ml,低于对照组,有1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4.3%,3例出现轴性症状,理疗治疗后好转。术后各节段椎管矢状径皆超过14 mm,术后1年和2年人工骨骨性融合率分别为43.3%和71.1%。两组在JOA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发生率、椎管矢状径扩大及植骨融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应用纳米人工椎板重建颈椎管效果良好,获得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及并发症较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效果.[结果]前路手术35例,其中骨化灶直接切除19例、骨化灶漂浮13例和不用减压的前路椎间融合3例.后路手术21例,其中单开门椎管成形6例,全椎板切除减压15例,前后联合手术31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9(4~17)分.本组患者随访1~10年,平均4.8年,术后JOA评分,前路手术平均14.1分,平均改善率68.3%,后路手术平均11.9分,平均改善率51.2%,前后路手术平均13.4分,平均改善率65.4%.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4例;肌肉不全瘫痪者1例;脑脊液漏2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结论]明确手术指征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骨化程度、椎管狭窄率,以及脊髓功能损害情况,应根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具体部位、范围、椎管矢状面狭窄率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和术式.应用内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和保持颈椎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ARCH钛板固定,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15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并ARCH钛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颈椎轴性症状,并进行评分。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经6~12个月(平均8个月)的随访,术后JOA评分改善率(58.5±14.9)%。结论:ARCH钛板固定,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9月~ 2008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23例、双节段2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52例共随访24~40个月(平均30个月).5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3±0.5)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4.1±0.7)分,术后12个月(14.7±0.6)分,术后24个月(14.9±1.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21例,良25例,可6例,术后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椎管狭窄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症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结合侧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53例。其中超声骨刀组(A组)24例,共切除椎板101个节段。高速磨钻组(B组)29例,共切除椎板124个节段。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全椎板切除时间、手术过程中单节段椎板切除平均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脑脊液漏等),JOA评分及改善率。术后评估两组患者神经症状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术前JOA评分和减压节段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单个节段全椎板截骨时间为1.7±1.1min(1.4~3.3min),低于B组的2.9±1.8min(1.9~5.6min)(P0.05),手术过程中两组单节段椎板切除平均出血量为52.4±36.5ml(35.1~285.6ml)和60.3±34.2ml(41.1~281.4ml),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组JOA评分分别由术前9.3±3.1分提高到术后12.7±2.0分和术前9.1±3.4分提高到术后12.9±2.8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JOA改善率(分别为45.6%和5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及硬膜囊损伤,无截骨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均能安全有效地完成颈椎OPLL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在减轻术者工作强度、不增加出血及并发症的同时,超声骨刀能有效缩短全椎板切除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并总结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6—2014-06诊治的8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3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微型钛板成形术(A组),40例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B组)。比较2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以及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结果术后1~3 d内共出现8例(9.6%)C_5神经根麻痹,其中A组出现2例(4.7%),B组出现6例(15.0%);A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8例C_5神经根麻痹患者采用甘露醇脱水及地塞米松治疗,进行积极功能锻炼,症状得到缓解;2例遗留肩部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在全身麻醉下行肩关节松解术。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均能获得有效的神经功能恢复,但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更高,因此需在围手术期进行合理预防和治疗以降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8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随机分为单开门组和全椎板切除组,实施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颈椎曲度指数丢失度、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活动丢失角度、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等几个方面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单开门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少于全椎板切除组;在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丢失角度等方面少于全椎板切除组。两组在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可作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