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乙肝病毒感染者肾移植手术国内有较多报道,但乙肝病毒感染者肾移植前肝穿刺活检观察有限.目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不同程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肾移植前肝穿刺活检,移植后2年随访观察转归情况.方法:对接受肾移植的2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尿毒症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根据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改变,分为轻度(n=9)、中度(n=7)、重度(n=5)3组.肾移植后随访观察2年.3组中各有2例进行重复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结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组在随访2年中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中度慢性乙型肝炎组从移植后3个月开始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水平,随访至终点时,2例重复肝活检病理显示已处于重度病变.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从移植后3个月开始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持续高于正常水平;18个月开始,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值,球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值;随访至终点时,有4例呈肝硬化改变.提示不同程度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肾移植后预后不同,肝活检是评价肝脏病变程度的重要手段,具有指导肾移植选择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转换对象的选择和时机至关重要。目的:观察不同血肌酐水平下应用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患者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肾移植后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慢性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根据转换前血肌酐≤220 μmol/L和血肌酐〉 220 μmol/L,各分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前两组将原有免疫抑制方案中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转换为西罗莫司,转换组共53例,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患者为对照组共28例,随访3年。动态观察各组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血肌酐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在随访终点共行移植肾穿刺活检9例。结果与结论:转换前血肌酐≤ 220 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血肌酐值,在随访第24、36个月血肌酐较转换前明显降低(P 〈 0.05),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血肌酐呈缓慢爬行上升高于前两组(P 〈 0.05)。血肌酐〉 220 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血肌酐转换后显著下降(P 〈 0.05);后两组转换后血肌酐呈爬行上升(P 〈 0.05)。转换后主要不良事件有轻度贫血(30.2%)、高脂血症(35.8%)、白细胞低下(22.6%)等。肾移植后血肌酐爬行升高转换西罗莫司方案疗效显著,转换前穿刺活检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中毒还是慢性移植肾肾病,并结合血肌酐水平综合判断是否行西罗莫司转换治疗,注意监测血脂水平;转换应在移植肾功能发生严重损害前进行,早期转换,患者将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介素18(IL-18)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活动程度和肝组织炎症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对147例HBV感染者PBMC中IL-18水平进行了检测,同时对其中22例慢性乙型肝炎和HBV慢性携带者行肝穿刺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IL-18水平在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急性重度肝炎、急性重度肝炎中的表达呈渐次上升,并且随着肝脏炎症活动度的增加,IL-18水平也随之升高。结论IL-18在不同的HBV感染状态下表达水平不同,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活动和肝组织炎症程度呈相关性,可作为治疗与判定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总胆汁酸(TBA)在判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检测70例经肝活检证实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BA水平,并与肝活检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慢性肝炎患者TBA水平与正常值比较明显升高,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均有正相关性。结论TBA是反映肝脏炎性活动及肝纤维化的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李莼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11(22):1907-1908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肝活检术前、后的护理.方法伴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肾移植术前血液透析患者(n=92)接受肝穿刺活检,以半定量积分法评价肝组织炎症(G)和纤维化(S)程度,其中34例肝活检术前使用维生素K1 10mg肌注,2次/日,连续3天,观察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术前、术后护理方案.结果92例患者肝活检术后出血11例(12.0%),34例术前使用维生素K1出血4例,58例未使用维生素K1出血7例,2者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出血与肝脏病理分级、分期之间无差别(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肝穿刺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穿刺前使用维生素K1并不能明显降低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出血与肝脏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莼 《现代护理》2005,11(22):1907-1908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肝活检术前、后的护理。方法伴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肾移植术前血液透析患者(n=92)接受肝穿刺活检,以半定量积分法评价肝组织炎症(G)和纤维化(S)程度,其中34例肝活检术前使用维生素K110mg肌注,2次/日,连续3天,观察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术前、术后护理方案。结果92例患者肝活检术后出血11例(12.0%),34例术前使用维生素K1出血4例,58例未使用维生素K1出血7例,2者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出血与肝脏病理分级、分期之间无差别(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肝穿刺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穿刺前使用维生素K1并不能明显降低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出血与肝脏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方位随访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参加某医院肝病中心临床研究、入组前经肝组织活检证实有肝纤维化的病人198例,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全方位随访管理组(观察组,n=98)和一般随访管理组(对照组,n=100),进行1年的随访管理,比较两组病人按时到访率、二次肝穿刺率及服用研究药物依从性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二次肝穿刺率(77.55%)高于对照组(36.00%);观察组1年服药依从性(84.04%)优于对照组(70.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方位随访管理能有效提高病人二次肝穿刺率及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a—1b型基因工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无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春芬  宋鸿范等 《临床荟萃》2000,15(22):1031-1032
为了观察α 1b型基因工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远期疗效 ,对采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1~ 3年的追踪随访和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在我院门诊和病房经干扰素治疗的 6 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均符合下列条件 :乙肝病毒血清学复制指标 (HBeAg或HBV DNA)阳性持续半年以上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高于正常 1倍以上 ,年龄 >14岁 ,单纯乙肝病毒携带者 ,合并其他肝炎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 ,半年内应用过皮质激素或免疫增强剂者不纳入本观察组。1.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移植物内细胞毒性T细胞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浸润,造成上皮细胞的凋亡、肾脏组织的破坏是引起肾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目的:探讨临床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失功期移植肾实质细胞凋亡与移植肾慢性失功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比观察,于2005-01/2008-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对象:选择2004/2006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肾移植专科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术患者30例,按活检原因分成实验组(n=20)及对照组(n=10).实验组患者出院时血肌酐降到正常,尿蛋白定性检测阴性,但在术后1~3年随访期间出现尿蛋白定性逐渐+~+++,血肌酐检测逐渐爬行升高;对照组患者活体肾移植前零点活检.方法:实验组行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B超引导下移植肾穿刺活检术,标本1份以常规病理染色和Masson's特殊染色行Banff 97病理分类诊断,1份做优化的切片温度包埋冰冻切片,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核苷酸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肾实质细胞凋亡.对照组活检标本也行同样病理检查.主要观察指标:显微镜下计数10个高倍镜下肾实质细胞平均凋亡个数,计算凋亡指数.实验组检测活检时患者血肌酐值及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实验组1例因穿刺组织过少,未出病理报告,2例肾移植后急性排斥,4例Ig A肾病复发,13例符合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肾病病理改变,其中2例肾功能丢失.对照组均为基本正常肾组织.入组时实验组肾实质细胞凋亡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特别是在血肌酐和尿蛋白定量均较高的患者中.实验组细胞凋亡指数同入组时血肌酐爬升程度呈直线相关(r=0.733,P<0.01),并且与患者24h尿蛋白严重程度基本一致.结论:肾实质细胞凋亡在慢性移植肾失功发生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茂名市群众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引起,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当前,乙肝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全球有3.5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约有1 0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疾病[1]。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1.2亿,平均每10  相似文献   

11.
背景:原位肝移植因其移植过程复杂,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制约着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目的:分析肝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肝移植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3例,女6例,年龄25—74岁,平均(46.41±12.02)岁。原发病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0例(合并肾衰1例),肝硬化合并肝细胞性癌7例,胆汁性肝硬化4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肝细胞性癌13例,胆管细胞癌1例,肝豆状核变性3例,肝功能衰竭13例,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7例(合并肾衰1例)。所有病例供、受者均符合血型相符原则。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发生并发症102例次,其中腹腔内出血15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肺部感染21例,腹腔感染5例,胆道并发症21例,慢性排斥3例,急性排斥1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乙肝复发3例,神经精神并发症6例,移植肝无功能4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各1例。围手术期死亡24人,直接死亡原因腹腔出血6例,肺部感染6例,移植肝无功能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腹腔感染、移植物抗宿主、心脏骤停、胆管坏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各1例。提示重视肝移植患者围移植期的处理,改善肝功能、纠正凝血障碍、改善营养、控制感染,重视移植技术的完善和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处理,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背景:当肝移植胆管铸型诊断明确时移植肝因为胆道梗阻和反复感染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早期发现胆管铸型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检测原位肝移植后发生胆管铸型胆道并发症患者的肝功能,从中筛选出可供早期诊断胆管铸型的预警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胆道内镜诊治或胆道造影已经确定发生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患者25例的肝功能指标,其中胆管铸型组7例,胆管吻合口狭窄5例,胆管铸型并吻合口狭窄13例;以胆道内镜检查肝移植后胆道正常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1周,正常组与胆道并发症各分组受者血清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肝移植后1个月胆管铸型组、胆管铸型并吻合口狭窄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显著高于胆道正常组(P〈0.01),胆管吻合口狭窄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显著低于胆管铸型组(P〈0.05)。提示胆管铸型是原位肝移植后潜在的并发症,γ-谷氨酰转肽酶可作为原位肝移植后胆管铸型组的预警指标,也是肝移植后鉴别黄疸原因的重要参考指标和胆道镜检查和外科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对于。肾移植患者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标志物[A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cAb^+),B组(HBskg,HBcAb^+),C组(HBsAg-,HBcAb-)]组间肾移植患者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间的差异。结果A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52.0%,B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36.8%,C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8.69%,三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肾移植患者合并单纯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1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于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透析时间、肾移植史、外科手术史及输血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的163例患者中,感染HBV的患者18例(11.0%),感染HCV的患者14例(8.6%)。感染HCV患者的透析龄最长,为(79.0±51.6)月,同时,感染HCV的患者肾移植病史及外科手术史比例也高于其他两组患者。分析HCV及HBV首次发现时间,患者感染HCV多发生在肾移植术后,感染HBV多发生于透析开始前,而发生在透析间期的比例不高。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感染HCV与HBV患者的比例无明显差异,但感染HCV的患者多继发于肾移植、手术及输血,而感染HBV的患者多为原发。因此,加强对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感染HCV的控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背景:长期应用拉米夫定导致YMDD变异是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恩替卡韦等新型强效低耐药抗病毒药物在乙肝相关性肝病中取得的很好的疗效,但对其在肝移植后预防乙肝复发作用的研究较为少见。目的:分析恩替卡韦联合小剂量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在肝移植后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移植患者的随访资料。所有患者肝移植前即开始给予核苷(酸)类似物预防,肝移植中和移植后均给予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低剂量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的预防方案。在所有患者和具有乙肝复发危险因素(术前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肝癌、YMDD变异)的患者中分别比较恩替卡韦+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夫定+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预防的不同效果。结果与结论:共完成253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移植,死亡29例。拉米夫定组共202例,有16例复发,26例死亡,复发率为7.92%(16/202);恩替卡韦组共51例,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复发,3例死亡,两组患者复发率、死亡率差异不明显。恩替卡韦+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与拉米夫定+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相比,能有效降低具有乙肝复发危险因素患者的乙肝复发率。复发后均停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并调整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疗乙型肝炎病毒DNA均〈500IU/mL,肝功能稳定。Log-rank检验显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发后及时治疗对患者长期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果说明,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预防方案的预防下,乙肝复发后及时处理对预后影响不大。恩替卡韦联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预防乙肝复发。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恩替卡韦联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较拉米夫定联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急性肝衰竭行急诊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病情复杂,风险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与普通肝脏移植有着明显不同。目的:总结急诊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以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行急诊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7例,年龄15-69岁。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23例(其中乙型合并丁型肝炎2例),Wilsons病7例,3例为毒蕈中毒,2例不明原因药物肝脏损害,1例雷公藤多甙中毒,1例为外伤行肝脏部分切除后失代偿,1例尸体肝移植后患者。结果与结论:38例患者生存时间为13-1740d,中位生存时间为634d。患者的围手术期存活率为76%,1年存活率为63%,2年存活率为58%。9例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包括脑水肿及颅内高压、肾功能衰竭、严重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目前急诊肝移植仍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出血、感染、排异反应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肝移植围手术期间每一环节的处理,对于肝移植的成功和患者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肝功能的影响。对我院2000年1月一2010年5月间行HSCT的患者中48例HBV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袁明:在移植后6个月内,HBsAg(+)组、HBsAb(+)组和对照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的峰值分别为(281.6±414.6)、(95.4±79.9)和(65.1±44.2)U/L,肝功能明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1.54%,40.00%和30.23%,任2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HBsAg(+)组2例患者在移植后早期出现致死性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为15.4%(2/13),其中1例可能与HBV激活有关。1例移植前应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移植后没有出现肝功能损害的表现。结论:HBsAg(+)患者接受HSCT时,肝功能损害较对照组更为严重,应加强保肝治疗。移植前预防性的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可能对预防HBV的激活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MBL、MASP和C3b在不同感染程度的乙肝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乙肝患者共140例,依据血清中HBeAg和ALT的水平分为6组:A组(HBeAg阳性,ALT正常)、B组(HBeAg阴性,ALT正常)、C组(HBeAg阳性,ALT轻度/中度升高)、D组(HBeAg阳性,ALT高度/重度升高)、E组(HBeAg阴性,ALT轻度/中度升高)、F组(HBeAg阴性,ALT高度/重度升高).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对照(G组)及患者血清中MBL、MASP和C3b的水平,并对这三者之间的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的MBL水平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5),G组的MBL水平高于除B组外的其余5组(P〈0.05).F组的MASP水平显著高于A、C、D组,同时其显著低于B、G组(P〈0.05),D组的MASP水平显著低于其余6组(P〈0.05),G组的MASP水平显著高于其余6组(P〈0.05).D组和F组的C3b水平显著高于A、B、C、E组(P〈0.05),但D、F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G组的C3b水平显著低于其余6组(P〈0.05),MBL与MASP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性,而C3b与MASP、MBL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 MBL与机体清除HBV有关,高水平C3b可能会提高乙肝病变程度,MASP水平异常降低与乙肝患者肝损伤程度加重、病毒感染和复制水平加剧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动态评分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时机的预测作用。方法:对122例因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死亡患者分别于临终时,死前1周、2周、4周、8周和12周共6个时间点进行MELD评分,比较和分析各个时间点的MELD分值特点和动态变化。结果:死亡患者的MELD评分在临终时,死前1周、2周、4周、8周及12周,分别为39.52±9.93、30.11±6.21、27.28±6.54、26.85±5.43、24.32±8.02、23.82±5.57,死亡时MELD分值与死前1周、2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死前1周与2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终前12周至死亡时,MELD评分呈进行性升高趋势,当MELD分值大于30,在1周至2周内分值仍升高的患者,死亡风险极高,应尽快行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