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由于对青东5块沙四段上亚段沉积类型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研究区储层精细预测和投产方案制定。根据岩性、电性和古生物等特征,将青东5块沙四段上亚段划分为3个砂组。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运用地质相、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认为青东5块沙四段上亚段沉积类型为扇三角洲相,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扇三角洲亚相,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不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微相和前扇三角洲亚相中的碎屑岩滩、坝微相和碳酸盐岩滩微相为主要储层发育区;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主河道中游和下游、河口坝及滨浅湖滩坝为有利储层发育区。青东5块沙四段上亚段储层发育主要受同生断层和沉积微相控制。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中区盒_8段气藏为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气层厚度薄、储层纵横向变化快,对砂体分布规律的认识尚待深入。故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工作,以地层精细划分和物源分析为基础,通过岩心相标志和测井相分析,划分盒_8段单井沉积微相发育特征,分析垂向及平面上的沉积微相组合关系,总结其变化规律,确定不同时期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为砂体展布预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靖边气田中部盒_8段沉积物源都来自北部阴山古陆中段变质岩系;(2)沉积相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可识别出分流河道、心滩、废弃河道、河道间、沼泽5种沉积微相,其有利的沉积微相为心滩和分流河道;(3)具有盒_(8下)~2—盒_(8上)~2期"宽广式大面积连片分布分流河道与心滩砂体发育"与盒_(8上)~2期"局限式网状狭窄河道砂体发育"2种储集砂体的时空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E1f2)储层沉积微相繁杂多样,分布规律复杂,导致储层参数变化快,规律难于把握。针对此问题,研究提出按沉积微相分类讨论储层参数分布规律的方法。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第3亚段(E1f23)1—7小层沉积微相和砂体厚度的变化与展布特征不同,导致储层参数的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发育较多原生补给水道沉积的1—4小层比发育较多改造补给水道沉积的5—7小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均要高。对研究区内发育的滨湖砂坝、滨湖砂滩、原生补给水道和改造补给水道微相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滨湖砂坝和滨湖砂滩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相对稳定,渗透率呈较明显的复合韵律分布模式;原生补给水道渗透率多呈正韵律分布模式;而改造补给水道渗透率多呈反韵律或复合韵律分布模式。储层物性平面上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其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原生补给水道和砂坝沉积区,低值区则分布于改造补给水道和砂滩等沉积区。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苏家屯地区营城组具有形成油气藏的良好条件,且研究程度低。为了研究其沉积微相与砂体储集条件,以指明有利储集相带,应用沉积学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序理论方法,通过分析岩心、录井、测井、地震资料、古地貌特征,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湖泊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并进一步识别出了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泥坪、滩坝等8种沉积微相,并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同时,将营城组划分为4段、6个四级层序和7个砂组,阐明了各砂组沉积相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认为,营一段末期(SG2)湖侵至最大湖泛面,沉积于其上的SG3砂组进积体系是最有利的油气储集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与储层分析表明,该区存在两支主辫状水道,分流河道砂体叠置且储层物性好,其与后期鼻状构造相组合是构造-岩性圈闭与岩性圈闭发育的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核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二门油田核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强,相邻井产能相差较悬殊。为确定各油组沉积微相分布和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文中基于岩心、测井和粒度等资料,对核二段进行沉积微相划分和微相特征分析,并对储层砂体的分布形态和展布以及砂体叠置关系进行探讨,认为核二段Ⅱ—Ⅴ油层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5个沉积微相和浊积体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为研究区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大老爷府气田当前处于评价阶段,下白垩统登娄库组(K1d)为主力含气层段。针对研究区井网稀疏的特点,整合岩石相、测井相、地震相等多尺度信息开展沉积微相研究,明确了该区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识别出心滩、河道滞留和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并刻画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为预测砂体空间分布和有利储集相提供了重要依据。结合物性资料统计分析认为,储层的储集物性受沉积微相展布控制,心滩砂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层,其次为河道滞留相带储层,泛滥平原相带的薄层砂体最差。  相似文献   

7.
苏里格气田东区北部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以下简称山_2段)是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北部的重点兼探层系,近年开发实践中该区块北部已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南部也表现出良好的开发前景,然而前人对其沉积相认识存在的分歧使储层展布规律研究及富集区预测难以有效进行。为此以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曲线等资料,结合测井相研究及古生物标志,明确了山_2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在单井相及沉积序列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相连井剖面及砂地比特征,刻画了山_2~3—山_2~1亚段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及时空演化。研究表明:1山_2沉积期研究区北部为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泛滥平原、洪漫沼泽等沉积微相;2南部为曲流河沉积,主要发育边滩、河道充填、漫滩、牛轭湖、决口扇等沉积微相;3山_2~3—山_2~1亚段沉积期北部辫状河与南部曲流河的分界位置由南往北整体迁移。该研究成果对该区储层展布规律及开发有利区预测具有指导意义,北部辫状河心滩与南部曲流河边滩是下一步气田开发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8.
东海西湖凹陷A气田渐新统花港组三段厚层砂岩沉积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湖凹陷A气田花港组三段巨厚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区主力产气层与优质储层,对其沉积微相的厘定争议较大。综合利用研究区岩心、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相关资料,研究了目的层相标志、微相类型、沉积环境与相分布。研究认为本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分流间湾微相,不发育反映海相及海侵的沉积物与相标志。垂向上多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厚度较大,水平延伸好;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由东北逐渐向西南呈树枝状分叉、连片分布,物源来自东北部。明确研究区属于陆相背景下的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典型的牵引流沉积,不见海侵层序,高能量牵引流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本区高产气藏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辛50断块沙一段、沙二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营凹陷辛50断块作为一个典型的高含水开发期复杂断块油田,进行开发后期细致的沉积微相研究对油藏立体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辛17井测井曲线、分层、岩性剖面、相层序、粒度特征、物性特征和沉积微相类型等的研究,研究区沙一段主要发育湖泊相中的滨浅湖亚相,又可细分为3种沉积微相:滨浅湖砂质坝微相、滨浅湖砂质滩微相和滨浅湖泥微相;沙二段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沉积,其中沙二上亚段(1~7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沙二下亚段(8~15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又可划分为:分流河道、天然堤等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又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微相。并在此基础上描述了辛50断块4个小层多个微相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吴起地区长8段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储层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区内长8段油藏具有储量规模大、储层渗透率低、砂体变化快、油层连续性差、单井产量较低等特征,为实现水平井规模效益开采,在水下分流河道带砂体内储层构型要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构型要素电测响应模式,重点开展了水下分流河道带单砂体构型解剖研究,分析了储层构型、砂体展布特征,提出了区内长8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带和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带的沉积模式,建立了一套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解剖方法,为研究区水平井部署和水平段轨迹优化调整及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苏里格气田苏6井区块盒8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苏里格气田苏6区区域沉积背景,充分应用工区取心井盒8段岩心观察及分析化验资料,对盒8段气藏储层岩石学特征、原生的泥岩颜色、粒度特征以及沉积构造等相标志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盒8段气藏为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在工区内划分出辫状水道、河漫沼泽、水下分支河道和河道间等沉积微相,并指出区块有利的沉积相带为辫状水道和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分布规律受河道的走向及延伸距离的控制。该成果为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盒8段气藏优质储层的预测指出方向,也为气藏滚动勘探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X油气田FHT地区PH组储层为例,通过岩心、粒度分析及测井曲线特征明确了主力储层的沉积微相的类型、特征及垂向发育规律。该区储层较发育的微相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混合坪、砂坪及潮道,在地层划分基础上厘清了主力储层不同微相的垂向发育规律,PH组下部储层主要为潮道、混合坪与砂坪砂体,向上演变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在PH组顶部储层主要为分流河道砂体,其中潮道、水下分流河道与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3.
天环坳陷北部地区山西—下石盒子组具有天然气勘探前景,但砂岩储集特征不清,加强储层特征研究是适应本区勘探形势的需要。文章运用铸体薄片、物性测试、孔隙图像分析、压汞和扫描电镜等多种测试方法对砂岩的组构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及孔喉系统进行研究,明确了砂岩储集性能。通过对砂体沉积微相类型、砂岩组构特征和主要成岩作用的研究,对该区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该区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平原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微相砂体中。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使粒间孔隙损失严重,高岭石晶间孔隙和凝灰质填隙物溶蚀孔隙构成了砂岩储集空间的主体,最终形成了微细喉道—中孔—低渗的天然气储层。  相似文献   

14.
安塞油田杏河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期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储集岩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及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微相沉积体。储集岩主要由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组成,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常规物性、压汞分析及测井资料进行研究表明,该地区各微相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和原生粒间孔;次生孔隙主要是沸石、长石溶孔,少量岩屑及杂基溶孔。储层孔喉特征均为小孔隙微喉道;物性特征为低孔隙、低渗透的基本特点;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较高,孔喉半径小且分选性较差,溶蚀作用对改善喉道连通性的效果不佳,孔隙结构参数总体较差。储层物性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较好,河口砂坝次之,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第三。  相似文献   

15.
溱潼西斜坡阜三段发育三角洲前缘薄层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及次生晶间微孔为主,局部发育溶蚀孔。胶结作用主要为黏土矿物胶结,储层综合评价为中低孔、低渗特低渗、细喉道型储层。沉积微相类型和成岩作用是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发育区储层物性较好,远砂坝发育区储层物性较差,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具有破坏性,溶蚀作用有利于储层物性的改善。溱潼西斜坡阜三段储层可划分为Ⅰ, Ⅱ、Ⅲ三类。  相似文献   

16.
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石千峰组千5段具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为查明其沉积环境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在大量钻井、测井及岩心测试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识别出千5段典型相标志,并据此分析其沉积微相类型和特征,明确了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规律。研究表明,延长探区千5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靖边-横山-子洲-吴堡一线为界,北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南部则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改道频繁,在横向上往复迁移,在纵向上多期叠置,形成了大规模的砂岩沉积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长6 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 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重要的勘探开发目的层。文章依据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大路沟地区三叠纪长6 期的沉积类型、沉积微相特征及时空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大路沟地区三叠纪长6 油层组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包括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缺前三角洲亚相;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长6 油层组各微相经历了从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到混合载荷高弯度河的沉积演化过程。同时对长6 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微相是砂岩储层分布和发育的最有利相带,也是今后勘探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大庆长垣及以东泉三、四段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一三角洲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可划分三角洲分流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种亚相,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包含水上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泥等4种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包含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间湾泥、河口坝、前缘薄层砂等6种沉积微相。湖泊相可划分为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和还原湖,滨湖亚相包含泥滩、混合滩、砂滩等3种沉积微相;浅湖亚相包含浅湖砂坝、浅湖泥两种沉积微相。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砂最为发育,是有利的储集层;由于泥质岩微相发育,常常包裹或覆盖分流河道砂、天然堤、决口扇、河口坝、薄层砂等砂体,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藏。认清沉积相的演化特点及砂体微相的分布规律,对于砂体预测、储量估算、寻找岩性圈闭油气藏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既有煤层又含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勘探目标。山西组二段主要属于湖盆三角洲沉积体系,山23亚段的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是子洲气田的主力储层。子洲及邻区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4个中期和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现已识别出5种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不仅采用了识别地层中层序界面、湖泛面和沉积旋回的方法,而且详细考虑了三角洲体系中煤层在高分辨率层序中的位置。文中运用了滨线轨迹分析法,将其与煤沉积模式研究紧密结合,精确地再现了研究区山23亚段煤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山23亚段是以间断性湖进-湖退为特征的三角洲环境沉积产物。山23期发生了4次短期的湖进-湖退过程,在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了4个煤层。其中,最后一次湖进-湖退的规模最大,下三角洲平原大面积沼泽泥炭化,形成了几乎覆盖全区的较厚的5#煤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