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乌头各组织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动态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乌头不同组织中乌头总碱和双酯型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为毒性及药效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乌头不同组织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流动相为乙腈-40 mmol· L-1乙酸铵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40 nm,柱温30℃.结果:6月4日之前采收的乌头的不同组织部位总生物碱含量明显小于6月18日和7月3日,乌头最佳采收期可确定为6月底至7月初.乌头地上部分乌头类总生物碱的含量小于地下部分,不同采收期乌头各组织部位中乌头类总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顺序大体为:须根>子根>母根>叶片≈茎秆.结论:该研究初步了解了乌头各组织部位生物碱类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确认了乌头的最佳采收期及各组织部位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乌头汤不同配伍对制川乌中3种单酯型乌头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HPLC考察乌头汤不同配伍中3种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含量的变化。 结果: 与制川乌单煎相比,配伍黑豆、防风的乌头汤与原乌头汤中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含量由1 338.86 μg分别降至349.26,402.18 μg,制川乌配伍防风则降低至680.01 μg,制川乌配伍黑豆则降至667.59 μg。 结论: 乌头汤配伍防风、黑豆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制川乌中3种单酯型乌头碱含量,为揭示制川乌减毒配伍机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揭示乌头内生细菌的菌群组成及其与生物碱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产地乌头叶、茎和根组织内生细菌的16S rDNA V4区,基于测序结果进行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分析、物种分类、差异及相似性分析。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产地乌头叶、茎和根组织乌头类生物碱含量,并对乌头各组织的内生细菌相对丰度和生物碱含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乌头内生细菌主要由4门,9纲,16目,36属组成;不同产地乌头的内生细菌丰度和多样性均存在差异,但核心菌群组成相似,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主导;共发现6种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与乌头根组织生物碱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不同产地乌头内生细菌组成存在差异但核心菌群相似,部分内生细菌丰度与生物碱含量之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水解转化规律,建立LC-MS定性分析及HPLC定量分析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方法方法 通过控制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条件,分别获得不同阶段的水解产物,从而推导各水解产物的精确质量浓度。结果 根据LC-MS定性分析结果,乌头类生物碱水解规律为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先水解生成焦乌头碱类生物碱,再继续水解生成苯甲酰乌头原碱类生物碱;并根据水解规律分别计算出焦乌头碱类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类等乌头类生物碱水解产物的精确质量浓度。HPLC 方法学表明,焦乌头碱、焦新乌头碱、焦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分别在0.70~44.64 μg·mL-1 (r=0.999 7;0.34~21.77 μg·mL-1 (r=0.999 9;0.38~24.37 μg·mL-1 (r=0.999 9;0.48~30.74 μg·mL-1 (r=0.999 9;0.41~26.38 μg·mL-1 (r=0.999 9;0.42~27.08 μg·mL-1 (r=0.999 7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 本实验得出了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水解转化规律,并建立了计算不同水解阶段水解产物的方法,其专属性高、定量简便,为乌头类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的定量分析和乌头类中药材炮制、质量控制等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毕胜  谢若男  金传山  马凯  张永强  李田士 《中草药》2020,51(23):5956-5962
目的 研究制川乌炮制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气、味变化特征,表征制川乌炮制过程的气、味变化与内在有效成分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 制作3批不同炮制时间的制川乌样品,使用电子鼻、电子舌对制川乌炮制过程中“气”“味”变化进行检测,通过雷达图、线性判别分析法(LDA)、主成分分析(PCA)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与制川乌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电子鼻、电子舌可以区分出制川乌不同炮制程度的样品。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电子鼻FAC1与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电子舌FAC2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呈显著相关(P<0.01),与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呈相关性(P<0.05)。结论 电子鼻、电子舌仿生技术可运用于制川乌炮制过程质量研究,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主观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法优选黑顺片炮制工艺,探究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外观性状、水溶性浸出物、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含量、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双酯型生物碱总量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单因素考察结果,以煮制时间、水漂次数、蒸制时间、干燥温度为主要因素建立正交实验,通过AHP-熵权法优选黑顺片最佳炮制工艺参数。采用HPLC法对各炮制环节的附子进行含量测定,分析比较6种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结果 在质量分数20%以上的胆巴溶液中浸泡能达到防腐的目的,且浸泡20d以上附子的质量相对稳定。黑顺片炮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煮制时间8min,水漂次数4次,蒸制时间3h,干燥温度60℃;炮制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总量逐渐降低,泡胆和漂洗过程单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煮制和蒸制过程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升高。结论 实验优化所得的黑顺片炮制工艺合理、稳定、可行,炮制过程中各环节对酯型生物碱类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为进一步探讨黑顺片的现代炮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乌头药材不同部位的毒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乌头药材不同部位毒性及总生物碱的含量差异,探讨川乌、附子二者临床应用不同的科学依据,为指导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改良寇氏法测定LD50,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按2010版药典附子项下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结果 乌头子根小鼠灌服给药的LD50值为1.7787 g/kg、须根为1.1455 g/kg母根为1.6753 g/kg,表明须根毒性较母根、子根大,母根、子根毒性接近,总生物碱的测定结果表明须根总生物碱含量最大,母根、子根含量相近.结论 生品附子和川乌毒性相近,总生物碱含量相近,提示其药效、临床功用不同可能与炮制方法不同有关;也提示药典中规定去掉须根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改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制川乌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优化固相萃取技术,建立同时测定制川乌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 采用强阳离子吸附树脂MCX固相萃取小柱对制川乌进行纯化,制备供试品溶液;使用COSMO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甲醇、乙腈和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25 ℃,检测波长为232 nm。结果 6个成分分别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8%、100.2% 、100.8%、99.0%、99.7%、98.2%, RSD分别为0.9%、1.2%、0.9%、1.3%、1.5%、1.0%。结论 改进了《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制川乌含量测定的方法,解决了样品前处理复杂、使用有毒有害试剂较多的问题。建立了同时测定制川乌6个生物碱成分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准确、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对不同仪器和不同色谱柱的适应性好,可用于制川乌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药用植物乌头净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乌头净制的机制。方法:以滴定法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酯型生物碱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苯酚-硫酸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的含量。结果:母根、子根、须根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11.20,11.70,18.40 mg.g-1;酯型生物碱含量分别为4.41,3.33,8.24 mg.g-1;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之和分别为0.90,1.07,2.18 mg.g-1;多糖含量分别为60.60,98.20,61.80 mg.g-1。结论:母根、子根、须根主要化学成分类别没有明显区别,但含量有差异;须根的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之和是母根的2倍多,《中国药典》规定除去须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王毓杰  曾陈娟  姚喆  张静  焦玉霞  张艺 《中成药》2010,32(8):1390-1393
目的:测定铁棒锤不同药用部位中的主要生物碱含量,为民族药铁棒锤不同药用部位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色谱柱:WatersXTerraTMRP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有机相),0.03mol/L碳酸氢铵溶液,浓氨水调pH9.5(水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30nm。结果:在此色谱条件下,3种生物碱类成分可以完全分离,乌头碱、去氧乌头碱、3-乙酰乌头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3~11.5μg(r=1.0000),0.11~5.5μg(r=0.9999),0.084~4.2μg(r=0.9999),回收率分别为:96.2%,RSD=0.8%;96.3%,RSD=0.9%;96.6%,RSD=0.7%。结论:铁棒锤母根与子根生物碱含量和组成差异较小,可以增加为新的药用部位;铁棒锤幼苗中生物碱含量较高,建议在临床使用时减少用量或炮制后使用。  相似文献   

11.
李凤  魏胜利  王文全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3):1703-1706
目的:分析比较黄芩药材主、侧根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为黄芩品种系统选育过程中为了使主根继续繁殖以保存优良种质,而采用侧根估测整体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芩中5个主要的黄酮类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芩药材主、侧根中5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侧根与整体中的黄酮类成分含量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黄芩主根上部、主根下部、侧根及整体中的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主根下部的黄芩素、汉黄芩素及千层纸素A含量与主根上部差异显著;侧根中只有汉黄芩素的含量与整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与回归分析显示,侧根与整体之间各成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除汉黄芩素的决定系数较小外,其余化学成分均较高.结论:黄芩药材主、侧根中的黄酮类成分含量分布较均匀,在黄芩品种系统选育过程中为了使主根继续繁殖以保存优良种质,可采用侧根估测黄芩整体的黄酮类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12.
金铁锁毛状根诱导及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金铁锁毛状根制备方法及液体培养条件,为规模化生产金铁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ACCC10060菌株侵染金铁锁幼叶及茎段.结果:将外植体与菌液(A6000.8)在含有20mg·L-1乙酰丁香酮的B5培养基上共培养48h,可以有效地诱导金铁锁毛状根;叶片比茎段的诱导率高.转化的毛状根具有激素自养和抗卡那霉素的特性,并且组织中含有冠瘿碱,证明该菌对金铁锁组织成功地进行了转化.在无激素的1/2M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5d后,金铁锁毛状根生物量增加了14.11倍(鲜重)和8.39倍(干重),其总皂苷为0.857%(干重),愈伤组织和原植物中分别为0.388%,0.217%.结论:金铁锁毛状根离体培养系统的成功建立,对进一步规模化培养金铁锁毛状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验采用6种发根农杆菌R1601,R15834,R1000,A4,R1025,R1感染水飞蓟植体,诱导水飞蓟发状根及其水飞蓟宾的产生。6种发根农杆菌均能诱导水飞蓟产生发状根,A4表现出较强的对水飞蓟的感染能力。实验通过侵染时间、预培养、共培养、pH等因素确定了诱导水飞蓟发状根产生的条件,确定MS液体培养基适合水飞蓟发状根的增殖。经过PCR分子鉴定,发根农杆菌中的DNA质粒成功的整合到转化根的基因组中。使用液相色谱测定了水飞蓟发状根中水飞蓟宾含量是水飞蓟植物中的2.5倍。实验所建立的水飞蓟发状根培养系统,为研究水飞蓟发状根大量培养生产水飞蓟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灰毡毛忍冬扦插生根的解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灰毡毛忍冬枝条扦插繁殖中不定根的发育过程,从解剖学角度探明灰毡毛忍冬枝条生根部位以及愈伤组织与发根的关系.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定期取样研究灰毡毛忍冬插条扦插前和扦插后解剖结构变化过程.结果:灰毡毛忍冬插条内无潜伏根原基,不定根原基是由维管束的边缘柬中形成层和髓射线接触部位的薄壁细胞分裂分化形成,不定根属于诱导根原始体型、混合生根型.愈伤组织与不定根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灰毡毛忍冬插条不定根由诱生根原基发育形成,不定根的发生与愈伤组织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满药赤雹根总皂苷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赤雹根总皂苷(TSRT)的抗炎活性.方法: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TSRT240,120,60 mg·kg-1剂量组,Asp 200 mg·kg-1组及模型对照组,连续ig给药3 d.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Wistar大鼠,随机分为TSRT 200,100,50 mg·kg-1剂量组,Asp 160 mg·kg-1组及模型对照组,连续ig给药3d.大鼠皮内色素渗出实验,分组及给药剂量同“大鼠足跖肿胀实验”,ig给药1次.小鼠棉球肉芽肿实验,分组及给药剂量同“小鼠耳肿胀实验”,连续ig给药7d.以耳肿胀度、足跖肿胀度、色素渗出量及肉芽肿质量为指标评价TSRT对急、慢性炎症的影响.结果:在小鼠耳肿胀实验中,TSRT 240,120,60 mg·kg-1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在大鼠足跖肿胀实验中,致炎后1-4h,TSRT 200,100 mg·kg-1剂量组大鼠足趾肿度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致炎后2~4h,TSRT 50 mg·kg-1剂量组大鼠足趾肿度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大鼠皮内色素渗出实验中,各剂量组皮内蓝斑的面积及色素渗出量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大鼠棉球肉芽肿质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结论:赤雹根总皂苷对急慢性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脱落酸(ABA)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氟啶酮(fluridone),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成分和关键酶的影响。方法:继代培养18 d的丹参毛状根添加不同浓度的ABA及ABA与氟啶酮组合,处理1 d后测定关键酶PAL和TAT活性;处理6 d后测定不同处理的丹参毛状根中酚酸类物质的含量。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低浓度的ABA促进丹参毛状根的生长,高浓度的ABA抑制丹参毛状根的生长;ABA显著促进酚酸类物质的积累,对咖啡酸的诱导表现出正相关,但是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效果,表现出在低浓度效果较好,随浓度增大,诱导效果降低,直到ABA浓度至200μmol.L-1,含量开始上升;当ABA与氟啶酮组合处理时,氟啶酮抑制ABA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的积累,但是有差异;不同浓度的ABA会不同程度的提高PAL和TAT酶的活性,添加ABA生物合成抑制剂,酶活性诱导效果降低。结论:ABA能诱导丹参毛状根中酚酸类化合物积累,同时也能激活合成相关酶的活性;ABA生物合成抑制剂氟啶酮不同程度抑制ABA的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蔗糖和植物生长物质对地黄叶片试管块根诱导的影响,建立从地黄叶片诱导试管块根的高效体系.方法:以85-5地黄试管苗的叶片作为外植体,先经生根诱导,后转接至正交设计的培养基中,诱导地黄试管块根.结果与结论:NAA对试管地黄诱导影响显著,其次分别为蔗糖和6-BA,以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诱导地黄试管块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3 mg·L-1+NAA0.1 mg·L-1+蔗糖70g·L-1.该研究为今后利用地黄试管块根进行人工种子和次生代谢研究提供了高效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8.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The roots are reportedly used to treat diarrhoea, dysentery, leprosy, skin diseases and fever.

Aim of study

The aim of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 vitro antimicrobial potential of ethanol extract of Trichdesma indicum root, and its purified compounds and to validate scientifically its use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Material and methods

The root of Trichdesma indicum was extracted with ethanol and subjected to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for isolation of phytochemical compounds. Structures of isolated compound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the ethanol extract of T. indicum and isolated compounds were primarily evaluated by a disc diffusion test. The anti-microbial efficacy of the ethanol extract or isolated compounds was then assessed in vitro by determining 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MIC) and minimal bactericidal or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 (MBC/MFC).

Results

n-Decanyl laurate (1), n-tetradecanyl laurate (2), n-nonacosanyl palmitate (3), stigmast-5-en-3β-ol-21(24)-olide (4), n-pentacos-9-one (5), n-dotriacont-9-one-13-ene (6), stigmast-5-en-3β-ol-23-one (7) and lanast-5-en-3β-D-glucopyranosyl-21 (24)-olide (8) were isolated from ethanol extract of T.indicum. The ethanol extract and isolated compounds (1–8) showed varying degrees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The ethanol extract exhibited potent growth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S. aureus, B. subtilis and C. albicans with an MIC value of 19.2 μg/ml. Among all the isolated compounds, lanast-5-en-3β-D-glucopyranosyl-21 (24)-olide (8) displayed strong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S. aureus with MIC value of 2.4 μg/ml.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present study provide ground basis for the potential use of the ethanol extract Trichodesma indicum root as well as the some of the isolated compound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studied microorganisms.  相似文献   

19.
探究不同氮素供给对甘草根系呼吸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规律,揭示通过影响根系呼吸来调控甘草生物量积累的途径。在6月至10月,每7 d对控制环境条件下的甘草播种苗施用氮(N)浓度为0,0.5,1,2,4,8 mmol·L-1的全营养液,每月月底测定甘草不同级别根系呼吸速率及生物量,分析甘草根系生物量与呼吸速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氮素显著影响甘草根系呼吸速率和根系生物量积累,通过相对抑制生长呼吸速率以提高生物量而使两者呈负相关,并在8 mmol·L-1氮浓度处理时有最佳的抑制甘草根呼吸而提高根系生物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了哥王生品及2种炮制品的急性毒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了哥王生品及2种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大小及其西瑞香素含量,为初步探讨2种炮制方法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制备了哥王生品浸膏、了哥王汗液炮制品浸膏、了哥王人工汗液炮制品浸膏;再将3种样品分别1次给予小鼠灌胃,记录各样品不同剂量组小鼠死亡只数,用Bliss法计算出各样品的半数致死量(LD50);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样品中西瑞香素含量.结果:了哥王生品的LD50为46.678 g·kg-1,了哥王汗液炮制品的:LD50为72.190 g·kg-1,了哥王人工汗液炮制品的LD50为67.953 g·kg-1;生品、汗液炮制品、人工汗液炮制品中西瑞香素质量分数分别为0.189%,0.407%,0.345%.结论:2种了哥王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均小于了哥王生品,表明2种炮制方法均能降低了哥王的毒性,但不是通过降低西瑞香素含量达到减毒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