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期食管癌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对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食管癌高发区或高危人群进行筛检,时具有食管疾病症状但常规内镜检查不能确定其病变性质者,采用色素内镜、超声内镜、肿瘤标志物检测和联合检测等方法检查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为早期食管癌临床治疗评估提供充分且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测食管癌相关抗原与自身抗体对食管癌早期发现和高危人群预警的意义.方法: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反应法和肿瘤相关抗原微阵列(包含8个重组的癌抗原蛋白C-myc、p53、cyclin B1、p16、p62、Koc、Imp1和Survivin)检测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血清自身抗体.根据自身抗体变化对部分居民进一步作食管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了解血清自身抗体阳性和阴性居民食管上皮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及组织中相应肿瘤相关抗原变化的关系.结果:391例无症状居民中,79例(20%)至少呈现1种自身抗体阳性.对64例自身抗体阳性组和67例自身抗体阴性组居民进行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2例早期食管癌,且均在抗体阳性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组食管癌前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P<0.01.阳性百分率随食管上皮病变加重呈现线性增高趋势.食管上皮组织中,8种肿瘤相关抗原表达与血清中相应自身抗体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肿瘤相关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提高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食管癌前癌变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血清自身抗体与食管上皮组织中相应肿瘤抗原的表达变化明显相关.血清肿瘤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结合黏膜活检可能是食管癌早期发现和高危人群预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FICE联合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0例Barrett食管患者和74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染色放大内镜和FICE联合放大内镜检测,同时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内镜下诊断结果 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染色放大内镜检测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低于FICE联合放大内镜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放大内镜对特殊肠化型上皮和异型增生检出率低于FICE联合放大内镜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联合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患者腺管开口和毛细血管形态的清晰度均优于染色放大内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FICE联合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对于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患者的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食管早期表浅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观瑞 《中国肿瘤》2000,9(5):218-219
我国在食管脱落细胞学。病理组织学、X线和内镜检查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早期诊断经验。近年来,内镜介入治疗早期食管癌取得明显进展,通过内镜食管粘膜切除术或激光治疗可使食管上皮内癌和粘膜内癌获得根治性效果。1早期食管瘤的内镜诊断1.1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的内镜检查技术 认识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形态特征,对可疑病灶多点活检和刷片是提高早癌检出率的关键。杨观瑞等在对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43137人群普查中确诊的265例早期食管癌脱落细胞学、X线和内镜检查的对比分析中,内镜确诊率达93%。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形态特征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57例行内镜检查取活检经病理学确诊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并行ESD治疗的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照术前与术后的病理结果,并对手术并发症、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57例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术后病理学诊断黏膜内癌12例(21.1%),原位癌22例(38.6%),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31.6%),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8.8%)。术前术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87.6%,其中有10例不相符的患者为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结论对于病理学活检、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确诊为直径〈30mm无肿瘤转移的早期食管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效果良好。黏膜下剥离术是这类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有效方法,且创伤小,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消化内镜诊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得到诊断和治疗,提高了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现综述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特点、分型、诊断标准及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食管粘膜切除术、NdYAG激光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氩离子血凝法、局部注射抗癌药物等.  相似文献   

7.
82例食管早期表浅癌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早期诊断至关重要,随着纤维胃镜、电子胃镜及超声内镜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为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院在1997年11月食管癌高发区开展普查,对电子胃镜、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y,EUS)的82例早期食管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中晚期食管癌不仅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食管癌的早诊早治一直是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而胃镜筛查是食管癌早诊早治的关键,人工智能的发展有望在内镜检查和质控等方面为食管癌早诊早治提供新的辅助手段。文章通过概述人工智能在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和发展,归纳了人工智能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研究结果,阐明其应用的重要性,总结了人工智能在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中的难点及问题,并对未来人工智能在食管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治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贵齐  张月明  贺舜 《中国肿瘤》2009,18(9):690-694
早期食管癌是指局限于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肿瘤,不伴淋巴结转移,包括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随着内镜的普及和早诊技术的发展,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同时,应用内镜下微创技术治疗早期食管病变,不仅能获得与传统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而且操作简单、安全、风险小,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代表了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治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拒绝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的自然发展状态.方法 1985年至1990年间,在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高发现场,完成内镜筛查4800例.按内镜下观察为浅表黏膜病变,经活检病理诊断为原位癌、黏膜内癌或鳞癌的标准,共检出132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其中48例因不同原因拒绝治疗.对48例未经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自然发展状态.随访期间,有40例患者曾做过1~4次内镜复查.结果 随访至2005年12月31日,48例患者中,5例仍生存,43例死亡,其中死于食管癌者38例,占79.2%;死于非癌疾病者5例,占10.4%.全组生存时间≥5年者37例,患者的5、10、15和20年生存率分别为77.1%、39.6%、25.0%和10.4%.结论 食管癌从早期发展到晚期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这对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选择治疗时机很有帮助.如果要评价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应充分考虑其自然发展史的领先时间偏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