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造成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患者生存预后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7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诊断及治疗的158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分为研究组53例(合并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与对照组105例(未合并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收集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术后患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对比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患者全切、自体甲状旁腺移植、淋巴结转移、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未进行131I治疗占比均明显多,术后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低(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术后131I治疗、术后甲状腺激素等均为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未进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术后3、5年时,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生存率均明显低(P<0.05)。结...  相似文献   

2.
背景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是甲状腺癌根治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目前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发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66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灶血供、有无被膜侵犯、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范围、是否使用纳米碳、是否甲状旁腺误切、术前和术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及血钙水平。 结果 166例患者中,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28.31%(47/166),其中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21.68%(36/166),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6.63%(11/166)。甲状旁腺功能正常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有无被膜侵犯、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范围、是否使用纳米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42,95%CI(1.003,1.083)〕、有被膜侵犯〔OR=2.825,95%CI(1.198,6.659)〕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发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P<0.05),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方式〔OR=0.278,95%CI(0.089,0.868)〕、使用纳米碳〔OR=0.374,95%CI(0.144,0.970)〕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发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年龄的增长以及被膜侵犯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发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方式、使用纳米碳有助于降低术后发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癌手术中,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时甲状旁腺的保护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72例行甲状腺全切/近全切和甲状腺腺叶及峡部切除术的患者,在术中采用精细化梯次解剖甲状腺被膜的方法,以保护甲状旁腺及其血供。结果术后有18例患者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结论精细化梯次解剖被膜、原位保护甲状旁腺及其血供、必要的甲状旁腺移植是预防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喉返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再次手术患者中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人数高于第1次进行手术的患者(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人数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存在原发性肿瘤腺体外侵的患者中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人数高于无原发性肿瘤腺体外侵的患者(P<0.05).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原发性肿瘤腺体外侵和患者的再次手术有关(P<0.05),与是否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无关(P>0.05).喉返神经损伤与上述的因素无关(P>0.05).结论: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的过程中注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原发性肿瘤腺体和再次手术的患者,可以提高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陈炯 《基层医学论坛》2016,(25):3485-3487
目的:分析甲状腺不同手术方式与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103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情况。结果103例甲状腺手术后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37例,发生率为35.92%。双侧甲状腺全部切除组和双侧甲状腺全部切除+VI区淋巴结清扫组分别与单侧甲状腺叶+峡部切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甲状腺全部切除组与双侧甲状腺全部切除+VI区淋巴结清扫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方式是导致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重要影响因素,双侧甲状腺全部切除及VI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临床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甲状腺癌患者319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观察甲状腺全切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情况。同时依次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甲状腺全切除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结果 319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28.84%(92/319);依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肿瘤大小(≥2 cm)、手术入路方式(由外向内)、自体甲状旁腺移植及意外甲状旁腺切除是甲状腺全切除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结论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高,其中大直径肿瘤(≥2cm)、由外向内入路、自体甲状旁腺移植及意外甲状旁腺切除是甲状腺全切除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临床上控制危险因素,能降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监测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除术(TT)后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变化,分析影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行TT的甲状腺癌患者113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 h内监测血清PTH,分析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甲状旁腺保留方式、甲状腺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超声刀使用等因素对术后血PTH的影响。结果 根据术后血PTH水平,将患者分为PTH正常组59例,PTH降低组47例,PTH升高组7例。3组性别、年龄、超声刀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范围、甲状旁腺保留方式、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6例(58.4%)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低钙血症,随访1个月后未发现永久性低钙血症。结论 颈淋巴结清扫和甲状旁腺原位保留是影响TT后甲状旁腺功能的主要因素,术中淋巴结清扫时应仔细分离并原位保留或移植保留2枚以上甲状旁腺,对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病例更应重视,以减少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纳米碳甲状旁腺负显影辨认保护技术在甲状腺癌根治手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以期临床提高甲状旁腺癌手术淋巴结清除效果及降低因甲状旁腺损伤导致的并发症,提高甲状腺癌手术治疗质量.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行甲状腺疾病探查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查术中取淋巴结行快速冰冻病理切片证实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或髓样癌患者118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患者入组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两组患者均行侧颈区淋巴清扫术,完成侧颈区淋巴清扫术后,再行甲状腺原发灶手术和Ⅵ区淋巴清扫术.对照组采用常规甲状腺癌根治术行腺叶加峡部切除及Ⅵ区清扫术.观察组采用纳米碳示踪法腺叶加峡部切除及Ⅵ区清扫术.将两组患者清扫的淋巴结行病理检查.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发现淋巴结总数量、淋巴结转移数量、术后清扫标本中甲状旁腺切除率、喉返神经损伤率、术后一年内肿瘤复发率、转移率和二次手术率,以及观察组患者术中纳米碳示踪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病理类型、病灶数量、肿瘤分期、初筛影像学方式构成情况、手术医生甲状腺癌手术台数、病理学检查医师年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发现淋巴结总数量、淋巴结转移数量分别为(11.2±2.1)个、(5.6±1.5)个,均高于对照组的(7.32±2.3)个、(4.3±1.2)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清扫标本中甲状旁腺切除率、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率分别为1.72%、3.44%,低于对照组的8.47%、1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一年内肿瘤转移率和二次手术率分别为11.86%、18.64%,均高于观察组的1.72%、8.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例术中发生纳米碳渗漏.结论 纳米碳示踪甲状旁腺负显影辨认保护技术可有效指导甲状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清扫淋巴结较为彻底,误切除甲状旁腺率低,提升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甲状腺癌再手术中甲状旁腺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功能保护措施.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甲状腺癌再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甲状旁腺是否损伤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为甲状旁腺损伤,对照组为甲状旁腺未损伤,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危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功能保护措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原切口入路率、Ⅵ区淋巴结清扫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切口入路、行Ⅵ区淋巴结清扫均是甲状腺癌再手术中甲状旁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入路、Ⅵ区淋巴结清扫均是甲状腺癌再手术中甲状旁腺损伤的危险因素,为保护甲状旁腺功能,再手术中需综合评估、合理操作,减少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中甲状旁腺的显露、定位、保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28例甲状腺手术的术中显露、定位及保护情况。结果术中5例未找到明确的甲状旁腺;见上甲状旁腺共289枚,其中268枚(92.73%)位置恒定于甲状腺背面甲状软骨下缘水平;下甲状旁腺共359枚,位置变异较大,167枚(46.51%)位于甲状腺背面下1/3部分,108枚(30.08%)位于甲状腺侧叶最下端近甲状腺下动脉入腺体处。术后发生低钙血症23例,其中一侧叶全切除1例(为二次手术),一侧叶全切加对侧叶次全切除2例,甲状腺全切除5例,甲状腺全切加中央组颈淋巴结清扫4例,甲状腺全切加一侧颈淋巴结清扫5例,甲状腺全切加双侧颈淋巴结清扫6例,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4例。结论甲状腺全切或甲状腺手术联合颈淋巴结清扫易损伤甲状旁腺,引起低钙血症。预防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关键是术中精细解剖,尽量原位保护甲状旁腺及其血供,必要时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碳显影技术彻底清扫淋巴结同时保护甲状旁腺的价值.方法将130例甲状腺癌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5例, 实验组注射纳米碳混悬液后按黑染淋巴结的范围清扫患侧VI区淋巴结, 对照组常规清扫患侧VI区淋巴结.对2组淋巴结清扫总数、淋巴结转移数、甲状旁腺误切数、发生暂时性低钙血症和永久性低钙血症例数、淋巴结转移率和甲状腺误切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共清扫淋巴结406枚, 对照组共清扫淋巴结267枚, 实验组淋巴结转移数为106枚, 而对照组63枚, 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实验组与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6.11%和23.61%,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术后未找到甲状旁腺, 发生短暂性低钙血症2例, 未发生永久性低钙血症, 对照组术后找到甲状旁腺组织4例, 发生短暂性低钙血症12例, 发生永久性低钙血症4例, 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和对照组甲状旁腺误切率分别为0%和1.08%, 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纳米碳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能够使VI区淋巴结得到很好的显影, 而甲状旁腺呈负显影, 有利于淋巴结彻底清扫, 避免甲状旁腺的误切, 提高了手术精度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例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对照组)和纳米碳组(观察组),比较2组淋巴脂肪组织中误切的甲状旁腺检获、术后血钙和甲状旁腺素改变的情况及术后甲状旁腺损伤出现临床症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所有黑染组织病检均未发现甲状旁腺,甲状旁腺受损的有关临床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第1天、第3天和3个月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甲状腺与甲状旁腺的淋巴引流途径不同,采用甲状腺淋巴系统的纳米碳示踪可以很好地鉴别出甲状旁腺,降低甲状腺癌淋巴清扫术中甲状旁腺的损伤概率。  相似文献   

13.
刘方舟  樊玉文  张园  王玥 《现代医学》2014,(11):1332-1335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中心区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超声刀行清扫术及传统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本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传统手术方式行甲状腺癌中心区淋巴结清扫术的35例患者设为传统手术组,应用超声刀实施甲状腺癌中心区淋巴结清扫术的40例患者设为超声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前、术后3 d血清甲状旁腺素、血钙及血磷水平,观察甲状旁腺功能损伤患者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超声刀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或短于)传统手术组(P〈0.05),超声刀组低钙血症、血钙下降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血钙、血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传统手术组血清甲状旁腺素、血钙水平降低,血磷水平升高(P〈0.05),表明传统手术组患者甲状旁腺功能损伤;超声刀组患者手术前后甲状旁腺功能无明显下降。术后3个月内,所有患者甲状旁腺功能恢复至正常范围,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结论:用超声刀行甲状腺癌中心区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靠,而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应用纳米碳混悬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病人术中使用纳米碳混悬液,对照组术中不使用混悬液,对2组病人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清扫淋巴结总数221枚,其中淋巴结黑染率为97.29%(215/221);对照组淋巴结总数为165枚。观察组阳性淋巴结比例、<0.3 cm淋巴结比例和平均淋巴结检出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病人术前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2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和对照组血钙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P<0.01),观察组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米碳混悬液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提高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彻底性,保护甲状旁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纳米碳混悬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对颈部淋巴清扫的引导作用和甲状旁腺功能的保护价值?方法:对同时实施甲状腺全切除及患侧颈部淋巴清扫的12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例随机分为2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60例在术中甲状腺注射纳米碳混悬液(纳米碳组),60例行常规手术(对照组)?分别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甲状旁腺移植病例数?cN0和cN1的清扫淋巴结总数和直径<5 mm淋巴结数量及转移率?术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血清钙浓度及术后出现低钙血症病例数?结果:纳米碳混悬液组手术时间长(P=0.002),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无明显差异(P > 0.05);纳米碳混悬液组清扫淋巴结较对照组多(P=0.000 1)?在cN0病例中纳米碳混悬液使得淋巴结清扫总数和直径<5 mm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0 1),但在cN1病例中两组淋巴结总数无明显差异(P=0.086),但有助提高直径<5 mm淋巴结的检出数(P=0.000 1)?对照组术后低钙血症多于纳米碳组(P=0.001)?结论:纳米碳混悬液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癌cN0病例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数,尤其是直径<5 mm淋巴结的检出数,同时对甲状旁腺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乳腺X线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术前测量乳腺癌肿瘤大小的准确性。方法:术前乳腺X线、超声测量70例原发性乳腺癌肿瘤大小,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病理学测量的肿瘤大小为参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绝经前患者术前乳腺X线所测肿瘤大小与术后病理大小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术前超声所测肿瘤大小与术后病理大小无相关关系(P>0.05);绝经后患者术前乳腺X线、超声所测肿瘤大小与术后病理大小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和P<0.01)。腋窝淋巴结无转移时,术前乳腺X线、超声所测肿瘤大小与术后病理大小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和P<0.05);腋窝淋巴结有转移时,术前乳腺X线、超声所测肿瘤大小与术后病理大小均无相关关系(P>0.05)。不考虑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时,术前乳腺X线、超声所测肿瘤大小与术后病理大小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和P<0.05)。结论:术前乳腺X线对乳腺癌肿瘤大小的评估优于乳腺超声。但在部分特殊的乳腺结构及疾病类型中,乳腺X线术前评估肿瘤大小准确性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在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效果.方法: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行常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观察组行甲状腺系膜切除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术后观察2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呛咳、声带麻痹、手足麻木及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测定术后甲状腺旁水平及血钙水平.结果:观察组淋巴结复发转移率为5.97%,对照组为16.42%,2组淋巴结复发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93%,对照组为22.39%,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甲状旁腺水平及血钙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甲状旁腺水平及血钙水平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者中央区淋巴清扫中应用效果良好,淋巴结复发转移率低,并发症少,无明显的甲状旁腺损伤及低血钙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cNO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7例cNO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病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46.39%。原发灶侵犯包膜、癌灶>1cm者及年龄在45岁及45岁以上者阳性率显著升高,分别为63.04%,59.26%和72.00%。97例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低钙抽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NO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可行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行再次手术的10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的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及疗效,探讨DTC再次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再次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病理证实,甲状腺组织总残癌率66.35%,淋巴结残癌率77.89%。患者年龄<45岁、既往颈部淋巴结肿大、原发癌灶残留或复发、原发癌的多发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2.88%,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为5.77%,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损伤。结论 DTC行再次手术时应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尤其对颈部淋巴结的处理;同时尽量防止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方案术前辅助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方法: 60例病理确诊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 30例术前采用1~2个疗程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方案的静脉化疗(化疗组), 之后全部行宫颈癌根治术;30例直接行手术治疗(对照组)。结果: 化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0.01), 淋巴结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方案术前辅助治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显著, 可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 减少淋巴结转移,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