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纯R11、R113及R11/R113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平壁面和机加工多孔壁面(MFPS)上的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工质沸腾换热系数相对纯工质沸腾换热系数的大小与易挥发分百分比x_1有关。混合工质池沸腾实际换热系数的降低量△h_b与热负荷高低有关。非共沸混合工质在MFPS上的池沸腾换热系数比平壁面提高1.7~2.5倍,与纯工质比较,其强化效果降低,而△h_b增加,它与MFPS无因次参数m值大小有关。提出了混合工质在平壁面上池沸腾换热修正计算式,最大偏差在±8%之内。还首次建立了混合过程熵增△S_(mix)与△h_b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并提出了混合工质在MFPS上的池沸腾换热计算式,最大偏差在±15%之内。  相似文献   

2.
混合制冷剂沸腾传热模型及经验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工质的传热系数非常低,采用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可以大大提高了其沸腾传热系数,本文建立了混合制冷工质在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外沸腾传热过程的模型,并推导了其沸腾传热膜系数的经验关联方程,在实验范围内,该经验方程与实验数据的最大偏差不超过13.8%,平均偏差小于4.97%《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多孔表面沸腾换热的改进模型,在文[12]的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对烧结型多孔表面沸腾热的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以δ/d_p作为优化设计的几何特性参数,并指明δ/d_p是沸腾工质、多孔层材料物性及沸腾温差ΔT_B的函数。根据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及作者的实验结果,提出了优化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并整理出适用于R—11、R—12、R—22、R—113及R—114的大空间核沸腾的优化设计关联式,与实验数据比较,其相对偏离度一般不超过±10%,可供工程设计使用参考。  相似文献   

4.
表面加工管束的垂下液膜沸腾换热强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压状态下,对饱和水和饱和R11两种工质在光滑管束和两种机械加工管束上的垂下液膜的对流和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低热负荷条件下,加工管束的平均换热系数比光滑管提高了3~10倍,具有显著的换热强化作用.其机理是,在低热负荷情况时加工管的表面出现了局部沸腾现象,从而使加工管的换热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以烧结法制备铜表面多孔层的工艺过程,并以丙酮作为介质,测试了所制备的多孔表面强化管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表面多孔管显著地强化了沸腾给热.以0.074~0.046mm紫铜粉和R粉的复合粉烧结多孔管为例,当热通量为2.00×104~6.85×104kJ/(m2·h),沸腾给热系数可达2.23×104~5.28×104kJ/(m2·h·℃),比普通光滑管提高8~24倍;总传热系数可达3800~6236kJ/(m2·h·℃),比普通光滑管提高0.7~6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水为工质,研究了常压下化学腐蚀表面多孔管的池沸腾传热性能.结果表明,该表面多孔管的沸腾传热性能十分优异,在试验的沸腾温差下,表面多孔管的沸腾传热系数达光滑管的近10培.同时综合分析了该管强化沸腾传热的机理,预测了工业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常压状态下,对饱和水和饱和R11两种工质在光滑管束和两种机械加工管束上的垂下液膜的对流和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低热负荷条件下,加 管束的平均换热系数比光滑管提高了3-10倍,具有显著的换热强化作用,其机理是,在低热负荷情况时加工管的表现出现了局部沸腾现象,从而使加工管的换热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  相似文献   

8.
R417A在水平光滑管和内螺纹管中的流动沸腾换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非共沸混合制冷剂R417A在外径为9.52 mm的水平光滑管和2种不同几何参数的内螺纹管中的流动沸腾换热进行实验研究,分析讨论了制冷剂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干度、强化管参数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换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在以对流蒸发占优势的换热区,热流密度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小;换热系数随着干度的增大先呈现出增大趋势,增至高峰值后又迅速下降,高峰值随热流密度的增大和质量流速的减小向干度较大的方向移动;内螺纹管能有效强化制冷剂的流动沸腾换热,R417A在2种内螺纹管中的换热系数分别比在光滑管中高出130%~210%和150%~270%.  相似文献   

9.
对R22与R417A在水平光滑管和2种不同几何参数的内螺纹管中的流动沸腾换热进行实验研究,分析比较了2种制冷剂流动沸腾换热性能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R417A的换热性能与R22相比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降低程度因质量流速、干度及换热管参数的不同而异,质量流速越小,R417A换热性能的降低越严重;在x<0.6的较低干度区内,光滑管中R417A的换热系数比R22约降低了20%~40%,内螺纹管中的降低幅度更大,几乎达到50%~60%,在x>0.6的较高干度区内,不同换热管中R417A换热系数的降低幅度较为相近;光滑管中R417A换热系数的降低幅度受干度影响较大,且随干度的增加而增大,内螺纹管中的降低幅度受干度影响较小;强化管对换热的强化效果越好,R417A换热系数的降低幅度就越大。  相似文献   

10.
多孔表面槽道对沸腾传热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开槽密度和深度对R11工质在烧结多孔表面池沸腾换热影响的实验研究,观察发现,多孔表面开槽,蒸汽从槽道逸出,液体从多孔区吸入到受热面,沸腾换热增强,沸腾可分为液体灌注,槽道起泡和底部蒸干3个区,对特定的多孔层,合理开槽可获得较好的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的特点,通过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5根换热管在自然对流、过冷沸腾和大容积核态沸腾状态下的换热特性.在相同的实验状态下,整体针翅管的沸腾换热系数是光管的2倍,是低肋管的1.6倍;在自然对流区和过冷沸腾区,低肋管的换热特性优于光管和多孔管.  相似文献   

12.
紧凑管束蒸发换热器内水的沸腾强化换热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新式满液型蒸发换热器,利用水平传热管管束间狭窄受限空间内早期沸腾强化换热机理和同一管束中两管缝隙强化沸腾换热机理,将中小热负荷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转化为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换热,其换热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满液型蒸发换热器.对水平传热管管束在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的实验研究表明,这种水平管蒸发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管束距离和传热管在管束中的位置对各个传热管换热特性都有很大影响,且存在着一个最佳管束距离;随着压力增加,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的强化效果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3.
以微型Capstone C30燃气轮机排放的烟气余热为热源,研究涡节结构强化管、酒窝结构强化管和光管管内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涡节型结构强化传热管管内沸腾换热系数约为光管的1.6~2.1倍,管外对流传热系数约为光管的1.3~1.5倍,总传热系数约为光管的1.4~1.5倍;酒窝型强化传热管管内沸腾换热系数约为光管的2.1~2.5倍,管外对流传热系数约为光管的1.8~2.0倍,总传热系数约为光管的1.9~2.1倍。分析了涡节型强化传热管和酒窝型强化传热管较光管传热性能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溴化锂水溶液池沸腾换热的实验装置,以及溴化锂水溶液在真空条件下的池沸腾换热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对池沸腾换热有一定影响,且随溶液浓度不同而有所不同;浓度对池沸腾换热有明显影响,且随压力提高,影响增大;管束对池沸腾换热有增强效应,水平管束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的沸腾换热系数。  相似文献   

15.
紧凑传热管束的池内核沸腾换热强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紧凑式排列管束在水平和竖直两种排列方式下的池内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确认了在低热负荷条件下能够实现沸腾换热,并具有很好的换热强化效果,同时对紧凑式排列管束沸腾、套管内有限空间沸腾和降膜式强制对流进行比较.发现在相同的热负荷条件下,紧凑式排列管束沸腾换热性能超过降膜式换热,其换热特性与一般的沸腾特性有很大差异.从实验结果看满液型蒸发器比降膜型蒸发器更具优点  相似文献   

16.
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及沿管排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内在机理.由实验结果发现:管束中各排测量管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池沸腾的情况;管束沸腾时存在管束效应,即随管排位置增高,起始沸腾点提前,沸腾曲线上移,沸腾换热系数增大;这种管束效应在部分核态沸腾时较强,而在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时较弱;管束池沸腾的强化传热应归因于“滑移汽泡”及“诱发自然循环对流”机制.此外,还得出了管束池沸腾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7.
对三种强化表面管束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光滑表面管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强化表面管束池沸腾相对于光滑表面管束的强化传热效果,#2多孔表面管束(凹穴密度较大)最好,#l多孔表面管束次之,T型肋表面管束第三.  相似文献   

18.
强化传热管内的自然对流沸腾换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普通缩放管、改型缩放管和光滑管进行了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得到了这三种传热管的沸腾换热系数与热流密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普通缩放管和改型缩放管的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系数分别是光滑管的1.06倍和1.25倍,改型缩放管的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系数比普通缩放管提高18%,并分析了改型缩放管比普通缩放管沸腾换热性能好的原因。该改型缩放管特别适用于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的场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低肋管沸腾传势机理着手,综合分析了低肋管几何参数对沸腾传热的影响,导出了影响低肋管最优结构的有着准则;进行了低肋管沸腾传热试验,试验工质为蒸馏水和R-113;试验在当地大气压下进行。综合试验数据,建立了低肋管几何参数优化设计准则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