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检测川芎嗪对急性放射性损伤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放射损伤后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4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川芎嗪组.对照组和川芎嗪组首先进行总剂量为6.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照射后川芎嗪组每只小鼠立即喂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 mg,对照组喂饲生理盐水0.2 ml,均每日2次.照射后第7、14和21 d测定各组小鼠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骨髓巨核细胞计数、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和骨髓单个核细胞LFA-1的表达水平.结果:照射后第7、14和21 d川芎嗪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巨核细胞计数和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 P<0.01);7 d和14 d川芎嗪组及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LFA-1表达水平呈进行性增高,且川芎嗪组LFA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1 d川芎嗪组骨髓单个核细胞LFA-1的表达水平已开始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放射损伤早期骨髓单个核细胞LFA-1呈高表达;川芎嗪对放射损伤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起促进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增强受照射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LFA-1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Wnt信号激活剂氯化锂联合环孢素A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的治疗作用。54只BALB/c AA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AA对照组、环孢素A治疗组、环孢素A联合氯化锂治疗组,每组18只。造模当天起分别腹腔注射环孢素A 50 mg/(kg.d)和氯化锂20 mg/(kg.d),连续5 d,于造模后14、21、28 d观察每组小鼠的疗效,检测指标包括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骨髓活检增生程度。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第14和21天AA组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数明显降低,骨髓切片HE染色骨髓腔中充满脂肪细胞,第28天造血无明显改善;与AA组比较,环孢素A组及联合用药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数明显升高,骨髓脂肪细胞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环孢素A组比较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数有明显升高(P<0.05),骨髓脂肪细胞量减少,骨髓造血接近于正常。结论:Wnt信号激活剂氯化锂联合环孢素A治疗AA的效果较单独应用环孢素A治疗的效果更好,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机理可能与Wnt信号激活后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造血重建的作用。方法:以C57BL/6小鼠为供鼠,BALB/c小鼠为受鼠,分离供鼠骨髓单个核细胞,预处理后,给予受鼠尾静脉注射供鼠骨髓单个核细胞5×106/只,建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移植后d 28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骨髓造血干细胞植入情况。将建模成功后的受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移植后d 1开始注射rh TPO,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两组均连续注射14 d。移植后d 1、3、7、14、21观察两组受鼠外周血及骨髓造血情况。结果:移植后28 d,受鼠骨髓H-2Kb表达率为43.85%(>20%),受鼠嵌合成功。移植后d 3、7、14、21,实验组受鼠血小板数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鼠在移植后d 1、3、7均出现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但实验组骨髓造血增生较对照组好。移植后d 14、21,两组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均较前有所恢复,且实验组恢复明显。结论:rh TPO能有效刺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生成,并促进移植后骨髓造血恢复及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与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AGM)区来源的基质细胞联合移植对同基因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小鼠BMT后骨髓造血的影响。方法建立同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模型,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BMT组、BMT联合AGM基质细胞移植组(联合移植组)及川芎嗪组,另设正常组。分别于BMT后第7、14、21、28d检测外周血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第3、7、10、14、 21、28d检测骨髓组织学变化。结果联合移植组骨髓单个核细胞较川芎嗪组恢复快,联合移植组及川芎嗪组外周血血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组织恢复均较单纯BMT组快,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BMT联合AGM基质细胞移植对骨髓移植造血重建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GM区基质细胞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及GVHD的影响。方法以7.5Gy60Co γ射线照射的BALB/ C小鼠为骨髓移植模型,将小鼠分为四组,A:正常对照组、B:空白对照组、C:异基因骨髓单个核细胞单纯移植组、 D:异基因AGM区基质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联合移植组,计数并比较各组小鼠骨髓移植后第4、11、18d的WBC及BMMNC 数目,观察并记录比较C、D两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和存活时间及存活率等各项GVHD指标。结果联合移植组在照射后第 11、18d的白细胞及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均高于单纯移植组,至第18d已趋近于正常。且联合移植组GVHD发生时间较晚, 存活率显著高于单纯移植组。结论 AGM区基质细胞不仅能加快造血重建,还能延缓移植后GVHD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提高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骼肌卫星细胞是一种具有增殖、分化潜能的肌源性干细胞。近年,国外已有报道骨骼肌细胞具可被某种特定微环境因子激活分化为造血干细胞,从而具有造血重建的潜能。目的:初步验证肌源性的成体干细胞-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的能力。设计:验证性动物实验。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组胚教研室。材料:选用雌性昆明种成年小鼠65只,体质量25~28g。出生5d昆明种乳鼠5只,均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实验于2001-08/2003-08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细胞培养室完成。胶原酶、胰蛋白酶消化分离5只乳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分离5只成年昆明种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取成年雌性小鼠60只作为受体,用60Coγ8.0Gy照射,然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培养液输注组小鼠尾静脉注射DMEM/F-12培养液;卫星细胞输注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卫星细胞悬液0.3mL(细胞浓度1×109L-1);骨髓细胞输注组小鼠尾静脉注射骨髓细胞悬液0.3mL(细胞浓度1×109L-1)。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各组小鼠14d存活率。②照射后14d处死存活下来的受体小鼠:肉眼计数脾脏表面结节数;对骨髓单个核细胞涂片进行Wright-Gimesa染色。结果:①脾集落形成单位的测定:照射后14d,卫星细胞注射组小鼠脾结节数与骨髓细胞注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织学鉴定结果:卫星细胞输注组与骨髓细胞输注组骨髓单个核细胞涂片中有相对较多的早期造血细胞出现,其形态符合早期造血细胞的生物学特性。③被照射鼠的存活情况:对照组和培养液输注组小鼠在被照射后9~13d全部死亡。照射后14d,卫星细胞输注组和骨髓细胞输注组分别有8和13只鼠存活。结论:骨骼肌卫星细胞具有诱导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造血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功能不断衰退。目的:观察小鼠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造血系统自然衰老的延缓作用。方法:取孕13.5dBalb/c小鼠胎盘,制备胎盘间充质干细胞。6月龄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均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尾静脉输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每月1次,共6次;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第3个月进行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培养、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和外源性脾集落形成单位计数检测;第6个月时增加骨髓切片观察、骨髓细胞重建造血能力测定。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小鼠一般情况优于对照组;干预第3个月,细胞移植组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巨噬系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多于对照组,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别;干预第6个月,除外周血象仍无差别外,其他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期内两组的上述指标均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细胞移植组下降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细胞移植组骨髓造血组织较对照组丰富,而对照组骨髓脂肪化显著增加;实验还发现细胞移植组骨髓细胞的造血重建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小鼠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延缓小鼠造血系统的衰退。  相似文献   

8.
背景:造血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功能不断衰退。目的:观察小鼠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造血系统自然衰老的延缓作用。方法:取孕13.5dBalb/c小鼠胎盘,制备胎盘间充质干细胞。6月龄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均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尾静脉输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每月1次,共6次;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第3个月进行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培养、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和外源性脾集落形成单位计数检测;第6个月时增加骨髓切片观察、骨髓细胞重建造血能力测定。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小鼠一般情况优于对照组;干预第3个月,细胞移植组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巨噬系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多于对照组,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别;干预第6个月,除外周血象仍无差别外,其他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期内两组的上述指标均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细胞移植组下降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细胞移植组骨髓造血组织较对照组丰富,而对照组骨髓脂肪化显著增加;实验还发现细胞移植组骨髓细胞的造血重建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小鼠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延缓小鼠造血系统的衰退。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128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血必净治疗组。生理盐水组在BMT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4mL/只,每日1次,血必净组腹腔注射血必净注射液和生理盐水各0.2mL/只,每日1次。BMT后第7、14、21、28d统计小鼠存活率,计数外周血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单个核细胞VLA-4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骨髓基质中VCAM-1表达水平。第14d时分别计数脾集落形成单位(CPU-S)和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结果血必净组BMT后第7、14、21、28d小鼠存活率,外周血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组织中VLA-4和VCAM-1表达水平,第14dCFU-S和CFU-GM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促进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造血重建的恢复,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造血细胞和基质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大剂量化疗药物可造成严重的骨髓损伤,除药物治疗外,干细胞移植已越来越多的用于骨髓损伤的治疗。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顺铂所致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雌性ICR小鼠被随机分为3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腹腔注射顺铂诱导ICR小鼠制备骨髓抑制模型,建模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尾静脉注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3.0×10^5/g,空白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PBS。结果与结论:连续给予顺铂7d后,ICR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但模型组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单个核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等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于首次给顺铂后第21天开始恢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外周血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提前7d开始恢复,第21天时,已接近或达到空白组水平;与空白组相比,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一两天及移植后的2周出现了一过性的白细胞增高和血小板数增加。第24天,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股骨髓腔冲洗液有核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骨髓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也显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股骨骨髓组织结构明显改善,与空白组相似,骨髓细胞数明显增多,可见较多的巨核细胞,且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后2周,骨髓组织可见分布较广的小鼠抗人核单克隆抗体-FITC阳性的移植细胞定植。以上结果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较早地改善顺铂所致骨髓抑制小鼠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骨髓腔内(IBM)或静脉(Ⅳ)等不同途径输注小鼠造血干细胞后在受体内的分布特点及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将C57BL/6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单个核细胞(MNC)移植经亚致死量^60Coγ射线辐照的BALB/c鼠。受鼠随机分为6组:单侧IBM组;双侧IBM组;Ⅳ组;双侧IBM+Ⅳ组;照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用组织冰冻切片和流式细胞术动态了解CFSE标记的FNPBMNC在受体内的分布变化,观察移植后受鼠生存状况、植入水平、造血恢复及GVHD情况。结果显示:IBM注射的供体FNPBMNC主要积聚于注射侧骨髓腔内,少量FNPBMNC可经血循环二次归巢,肺部滞留很少。单/双侧IBM组输注的FNPBMNC总数无明显差异,但经双侧IBM输入FN—PBMNC渗漏至外周血或其它组织器官的比例更少;IBM各组造血重建速度均优于Ⅳ组,尤以双侧IBM组最快,其外周血象和造血干祖细胞集落产率在移植后第21天已接近正常水平,单侧IBM组、双侧IBM+Ⅳ组次之;IBM组各时点植入水平均明显高于Ⅳ组,双侧IBM组注射侧胫骨植入水平与单侧IBM组无明显差异,二次移植中双侧IBM组的植入水平明显高于Ⅳ组;IBM移植组90天存活率≥80%,Ⅳ组仅为50%。结论:双侧IBM有利于更多造血干细胞归巢,促进植入和造血重建,提高IBM途径移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归芪猪蹄汤对环磷酰胺致骨髓抑制模型大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建立骨髓抑制模型大鼠,观察高、低剂量归芪猪蹄汤对模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脾结节计数、骨髓DNA含量及骨髓病理形态的影响。结果归芪猪蹄汤可显著提高骨髓模型大鼠血白细胞计数(P<0.05),其中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可提高模型大鼠脾结节计数和骨髓DNA含量(P<0.05);归芪猪蹄汤对模型大鼠骨髓组织造血细胞及巨核细胞数的减少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作用,对脂肪组织的增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高剂量组疗效显著。结论归芪猪蹄汤可明显改善环磷酰胺致骨髓抑制大鼠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检测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TX)对正常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在骨髓造血细胞自我更新、定向分化中的作用。首先建立CTX处理的小鼠模型(一次性腹腔注射CTX 200mg/kg),通过定期检测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细胞中造血干细胞(HSC,LKS+)比例,确定小鼠骨髓及外周血细胞数量完全恢复的时间;应用竞争性移植、非竞争性移植、多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等实验,研究CTX对骨髓造血细胞自我更新、定向分化等功能的影响;通过检测连续移植模型小鼠骨髓细胞中p16Ink4a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及SA-β-半乳糖苷酶(gal)的染色情况,探讨CTX对骨髓造血细胞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CTX处理后小鼠骨髓造血细胞数量能够完全恢复正常,但是却导致造血细胞功能的长期损伤,降低骨髓造血细胞的重建能力;并且在连续移植模型中,移植了CTX处理组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受体小鼠出现骨髓细胞p16Ink4a mRNA高表达和SA-β-gal蓝染。结论:CTX诱发的骨髓造血细胞衰老可能在其骨髓长期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多种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会产生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不仅仅损伤造血细胞,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成损伤,明确各种化疗药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有利于合理选择、搭配化疗药物,实现高效、低毒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不同化疗药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支持造血能力的影响。方法:获取正常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8),用不同剂量化疗药物(环磷酰胺、马利兰、阿糖胞苷、柔红霉素、长春新碱、足叶乙甙、甲氨蝶呤、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处理。检测化疗药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凋亡作用及化疗药物撤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恢复能力;体外诱导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和骨细胞分化,通过油红O和Von Kossa染色鉴定;RT-PCR检测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因子的表达;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的功能。结果与结论:两种剂量的长春新碱、柔红霉素、足叶乙甙、阿糖胞苷和地塞米松不同程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并且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其中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的抑制作用可以逆转,而柔红霉素、足叶乙甙和阿糖胞苷对间充质干细胞的抑制作用持续存在。化疗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在体外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化疗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正常细胞一样表达造血相关因子:干细胞因子、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柔红霉素、长春新碱、足叶乙甙和阿糖胞苷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能力明显下降。结果显示临床常用的一些化疗药物(长春新碱、柔红霉素、足叶乙甙、阿糖胞苷)可以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支持造?  相似文献   

16.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 give rise to variety of hematopoietic cells via pluripotential progenitors and lineage-committed progenitors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blood production throughout adult life. Amplification of HSCs or progenitors represents a potentially powerful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blood disorders and to applying gene therapy by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Lnk is an adaptor protein regulating the production of B cells. Here we show that Lnk is also expressed in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in bone marrow, and that in the absence of Lnk, the number and the hematopoietic ability of progenitors a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ugmented growth signals through c-Kit partly contributed to the enhanced hematopoiesis by lnk-/- cells. Lnk was phosphorylated by and associated with c-Kit, and selectively inhibited c-Kit-mediated proliferation by attenuating phosphorylation of Gab2 and activation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ascade. Thes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Lnk plays critical roles in the expansion and function of early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and provide useful clues for the amplification of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  相似文献   

17.
背景:低温冻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关于冻存后其造血支持能力变化的报道甚少。目的:比较冷冻前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造血集落生成的能力。方法:分别将冷冻前后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经2.5g/L丝裂霉素C处理制备为细胞滋养层,与成人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共培养。体外培养至35d应用甲基纤维素法检测造血干/祖细胞集落的增殖状态。结果与结论:冷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集落形态、大小上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未冷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相似,3者均比空白组集落数量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未冷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冷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集落数更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结果说明冷冻前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髓单个核细胞均有造血刺激作用,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冷冻后的造血支持作用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12月本科20名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和同期进行的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1名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造血重建、植入,移植相关并发症和疗效方面的比较。结果联合移植组平均输入脐血有核细胞数2.96×107/kg,CD34+细胞2.99×105/kg;1名患者未植入,ANC≥0.5×109/L的平均时间为12.6±2.50 d,Plt≥20×109/L的平均时间为17.2±3.70 d和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植入检查均为完全供者型;联合移植组Ⅲ~Ⅳ度的严重aGVHD的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7%(P0.05);1年OS联合移植组为80%优于对照组的72.5%(P0.05);两组间cGVHD发生率、复发率和感染并发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降低严重aGVHD的发生率,提高长期生存率,是对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的改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HSC植入水平及骨髓MSC恢复情况,并以PCR检测Y染色体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受鼠骨髓MSC的来源。结果显示:两个FNPB+MSCs共移植组大鼠移植后60天均100%存活,两组比较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移植后30天时各移植组受鼠骨髓MSC的增殖能力均未达正常水平,但MSC骨髓腔共移植组集落数(66.0±10.6)明显优于MSC骨髓腔和静脉共移植组及单纯FNPB移植组(P〈0.01);移植后60天时,免疫荧光法检测供体BrdU标记的MSC显示仅在少部分受体发现供、受体源性MSCs嵌合,但两个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异基因MSC输注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骨髓MSC恢复,尤以IBM输注为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丹参素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三组:丹参素组、G-CSF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d1~d7,每日1次,第2~8天,采用外周血WBC和MNC计数、流式细胞术、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等检测各组给药后对外周血WBC、MNC、CD34+细胞、CD49d阳性细胞、CFU-GM、CFU-MK、CFU-E的产率及小鼠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结果:丹参素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倍和3.5倍;丹参素组外周血CD34+、CD49d阳性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3±0.24)%、(12.59±2.64)%和(50.86±8.77)%,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其CFU-GM、CFU-MK和CFU-E产率分别为(14.90±2.88)%、(12.50±4.06)%和(16.10±6.36)%,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丹参素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一定的动员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与其上调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