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范围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3年7月—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范围≥3/4食管环周的186例患者(共212处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内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次数分为顽固性狭窄组(69例,扩张≥6次)和非顽固性狭窄组(117例,扩张0~5次)。单因素分析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结果 与非顽固性狭窄组比较,顽固性狭窄组在病变纵径、人工溃疡(ESD术后创面)纵径以及病变位置、病变环周范围和固有肌层损伤构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剔除人工溃疡纵径这一因素后(因人工溃疡纵径与病变纵径在临床上存在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纵径>5 cm(P=0.003,OR=3.531,95%CI:1.547~8.060)、病变位于胸上段(与胸下段比较:P=0.001,OR=36.720,95%CI:4.233~318.551)、颈段(与胸下段比较:P=0.003,OR=24.959,95%CI:2.927~212.795)、全周病变(P<0.001,OR=10.082,95%CI:4.196~24.226)和存在术中固有肌层损伤(P<0.001,OR=7.128,95%CI:2.748~18.486)的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行ESD术后易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结论 对于大范围(病变范围≥3/4食管环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病变纵径>5 cm,病变位于胸上段、颈段,全周病变,以及存在术中固有肌层损伤均是ESD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食管早期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随着治疗器械和操作技术的不断发展,ESD导致的出血及穿孔并发症也逐渐减少,但术后出现狭窄的概率仍较高。因此有必要分析ESD术后出现狭窄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以此扩大食管ESD 的适应证,使大面积的食管浅表肿瘤能在内镜下被切除,且不引起食管狭窄。此文就目前各种预防ESD术后食管狭窄方法的机制及其优缺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食管环周病变较少见, 内镜下治疗相对困难。内镜下切除术(ER) 可用于治疗短段环周病变。内镜黏膜下剥 离术(ESD) 可完整切除病变, 适用于范围较大的病变, 但对于长环周病变的切除仍较为困难。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 离术(ESTD) 可提高食管环周病变的切除速度, 且病变长度不再成为食管黏膜病变内镜下治疗的限制。环周黏膜病 变切除后狭窄不可避免, 推荐术后预防性应用激素、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 可能需要联合多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食管肿瘤是我国常见病,内镜下治疗食管肿瘤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内镜器械及技术的进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管肿瘤的切除,食管狭窄是食管ESD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食管狭窄的机制及其治疗已经被很多学者所研究,但其发病原因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就食管ESD术后形成狭窄的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食管早期癌的首选治疗手段,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ESD术后除了出血、穿孔、术后狭窄等常见并发症外,部分患者术后还可能在食管没有狭窄的情况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等症状,考虑与术后食管动力异常有关。本文主要就食管ESD与术后食管动力异常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口服醋酸泼尼松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预防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食管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52例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对照组20例(ESD术后未采取任何预防狭窄的措施),口服组17例,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15例。主要观察:狭窄率、难治性狭窄率、ESD术后内镜下扩张次数、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以及是否有手术和糖皮质激素相关不良事件,是否有内镜下扩张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口服组和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ESD术后狭窄率分别为85.0%(17/20)、47.1%(8/17)和46.7%(7/15),ESD术后难治性狭窄率分别为75.0%(15/20)、23.5%(4/17)和20.0%(3/15),内镜下扩张次数分别为3.50(2.25,6.00)次,0.00(0.00,2.50)次和0.00(0.00,2.00)次,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分别为(27.7±9.4)d、(110.1±46.0)d和(147.4±9.4)d,上述四个指标口服组和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均明显低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口服组与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比较,ESD术后狭窄率、难治性狭窄率和内镜下扩张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对照组有2例发生穿孔,其余患者均未发生ESD、糖皮质激素、内镜下扩张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口服泼尼松或者口服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均可有效且安全地预防食管ESD术后的狭窄,且口服联合局部注射激素可延长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心理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大面积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食管狭窄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ESD且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长度30~100 mm的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术后使用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狭窄。ESD术后食管黏膜缺损分为2级:1级为≥5/6环周但未累及全环周;2级累及全环周。观察术后狭窄发生率,狭窄出现时间,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s,EBD)或放射状切开(radial incision and cuttings,RIC)治疗狭窄的次数,以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共27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14~38个月,其中术后黏膜缺损范围1级的患者3例,2级24例。术后黏膜缺损长度(73.7±18.4)mm,球囊放置时间(92.0±20.0)d;总狭窄发生率为18.5%(5/27),其中术后黏膜缺损2级的患者狭窄发生率为16.7%(4/24)。球囊取出到发生狭窄的中位时间为17 d,其中2例狭窄患者分别进行了3次EBD治疗,其余3例患者分别接受了2次、1次和2次RIC治疗。所有患者在佩戴球囊过程中未出现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结论 对于ESD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且长度≤100 mm的食管大面积病变患者,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8例经ESD治疗和51例经EMR治疗的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结果 ESD整块切除率为92.9% (26/28),治愈切除率为78.6%(22/28)均优于EMR组的45.1%(23/51)和43.1%(22/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原位复发率ESD组为3.6%(1/28),明显低于EMR组的19.6%( 10/51) (P <0.05).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ESD组与E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SD为(64.3±27.1)min,明显长于EMR( 27.6±14.1)min(P <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ESD)治疗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9年6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67例SiewertⅡ型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治愈性切除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7例病变中隆起型病变5例,浅表型病变59例,凹陷型病变3例。病变中位直径1.6(1.8)cm,中位手术时间60.0(56.0)min。整块切除率97.0%(65/67),完全切除率91.0%(61/67),治愈性切除率82.1%(55/67)。肿瘤最大径(OR=8.457,95%CI:1.227~58.302,P=0.030)及病理类型(OR=15.133,95%CI:1.518~150.870,P=0.021)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3例(4.5%)患者发生ESD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迟发出血,内镜下止血后好转;2例术后瘢痕狭窄,内镜引导下探条扩张后好转。58例随访患者中1例垂直切缘阳性且未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出现复发;1例患者随访中发现异时性早期胃癌,再次ESD切除。结论 ESD治疗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操作前应对病变大小、边界、浸润深度进行准确评判,制定适宜的治疗方式及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2015-05—2016-10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58例,分析病变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危险性因素。[结果]58例患者全部一次性整块切除,手术时间30~90min,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44.83%(26/58)。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50min、病变环周比≥3/4及创伤面积≥8cm^2是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性因素(P<0.05),而术后发热症状与食管狭窄的发生无关。[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行ESD治疗安全有效,有整块切除率高、术中出血量少、穿孔率低等优势,但术后易出现食管狭窄并发症,需操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把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伴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6月—2018年2月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采用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后病理证实病灶<1/3食管管周,且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病例87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纤维化程度分成轻度纤维化60例(ESTD 31例、ESD 29例)和重度纤维化27例(ESTD 16例、ESD 11例),比较同一纤维化程度时两种手术方式的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以及出血、肌层损伤、穿孔、颈部皮下气肿和术后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整块切除率[96.8%(30/31)比82.8%(24/29),P<0.05]和完全切除率[96.8%(30/31)比75.9%(22/29),P<0.05]明显高于ESD,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ESD[6.5%(2/31)比17.2%(5/29),P<0.05],剥离速度、术中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和颈部皮下气肿发生。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剥离速度快于ESD[(12.3±2.8)mm2/min比(7.1±3.2)mm2/min],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相近,术中出血发生率[12.5%(2/16)比54.5%(6/11)]、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18.8%(3/16)比54.5%(6/11)]、穿孔发生率[6.3%(1/16)比27.3%(3/11)]、颈部皮下气肿发生率[6.3%(1/16)比27.3%(3/11)]低于ESD,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术后12个月2例行ESD和1例行ESTD患者局部复发,术后24个月1例行ESTD患者发生异时癌。结论ESTD能安全、有效切除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效果方面;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安全性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发生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狭窄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行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ESD治疗的155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变特征、手术及食管狭窄发生情况等资料,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55例患者中23例(14.8%)出现食管狭窄,多因素分析表明,ESD术后食管狭窄与病变环周范围>3/4、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纵向长径≥50 mm、食管内镜黏膜切除术(EMR)/ESD病史显著相关。结论 病变环周范围>3/4、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纵向长径≥50 mm、食管EMR/ESD病史是ESD术后食管发生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能够对≥2 cm消化道黏膜早癌进行整块切除,并获得准确的病理分期,目前已成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大面积食管黏膜早癌进行ESD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其中食管管腔狭窄是其中之一[1-2].一旦患者出现术后狭窄,其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病变,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表浅食管癌的治疗,但当切除黏膜范围超过3/4 wk时,极易并发顽固性食管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评价创面局部单次注射曲安奈德预防大范围表浅食管癌ESD后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7-12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49例大范围表浅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前期27例仅行ESD治疗,设为对照组,后期22例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预防狭窄,设为治疗组.两组均系统内镜随访,并发食管狭窄时予以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 EBD)治疗,直至成功解除梗阻.统计比较两组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及所需的EBD次数.结果治疗组食管狭窄发生率为22.7%(5/22),明显低于对照组74.1%(20/27)(P=0.001);狭窄发生后所需EBD次数,治疗组平均为4.4±2.1次(范围2-7次),亦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8.7±4.2次(范围1-17次)(P=0.037).无局部注射相关的出血、穿孔、纵膈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大范围食管ESD术后创面单次注射曲安奈德可以有效预防食管狭窄的发生,并可显著减少EBD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内镜治疗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经胃镜及病理诊断大面积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法及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法切除病变,对比及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隧道组均于术中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100%,经典ESD组1例圈套器辅助分片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88.9%,术后病理结果提示所有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无肿瘤累及。病变切除的平均直径隧道组为(7.5±3.2)cm,经典ESD组为(8.3±1.4)cm,2组在病变切除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隧道组为(50.4±28.0)min,经典ESD组为手术时间(82.5±29.7)min,2组在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平均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隧道技术组术中无1例皮下气肿;剥离过程无环形肌受伤害;经典ESD组术中出现纵隔、皮下气肿2例,其中小穿孔的1例应用钛夹缝合,术后3 d气肿均自行消失,术后24 h内出现发热1例,伴有白细胞升高,抗炎对症处理后第2天完全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切除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内镜下病变切除的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上发表的有关早期食管癌ESD和EMR治疗比较研究的所有中英文论文,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的效应指标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局部复发率为有效性效应指标,以穿孔、出血、狭窄和手术时间为安全性效应指标。结果最终纳入8篇非随机对照回顾性队列研究。Meta分析显示,ESD组较EMR组整块切除率[98.36%(360/366)比41.79%(252/603),P〈0.01]、治愈性切除率[90.81%(168/185)比50.65%(194/383),P〈0.01]均显著增高,局部复发率[0.55%(2/366)比13.76%(83/603),P〈0.01]显著降低,穿孔率[4.51%(21/466)比1.25%(8/640),P=0.03]明显增高,出血率[0.21%(1/466)比0.63%(4/640),P=0.41]和术后狭窄率[10.48%(39/372)比10.15%(41/404),P=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治疗上,ESD的有效性明显优于EMR,安全性则与EMR相似,ESD应作为首选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